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穴位神經治療儀干預產后盆底康復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觀察穴位埋線配合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干預產后盆底康復療效。[方法]使用隨機平行對照方法,將60例門診患者按就診順序號方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前排空大小便,平臥位,雙腿彎曲,將治療頭置入陰道內5~7cm,電流不超過50mA,以患者感到盆底肌產生非自主收縮為宜,循序漸進,頻率脈寬和生物反饋根據病情并調整,30min/次,2次/周,連續治療5周為1療程。治療組30例穴位埋線治療10天1次,3次/療程;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同對照組。觀測臨床表現、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分、Ⅰ類肌纖維肌力、Ⅱ類肌纖維肌力、不良反應。治療1療程(5周),判定療效。[結果]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分有改善(P<0.01),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1)。Ⅰ類肌纖維肌力、Ⅱ類肌纖維肌力正常率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穴位埋線配合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干預產后盆底康復,療效滿意,無嚴重不良反應,值得推廣。
關鍵詞:產后盆底肌功能障礙;穴位埋線;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分;Ⅰ類肌力;Ⅱ類肌力;隨機平行
對照研究產后盆底肌松弛[1]是女性產后常見盆底功能障礙,發病與年齡、產次、新生兒體重、孕周等有關,可導致壓力性尿失禁、便秘、性功能障礙等,調查發現,近一半女性在產后會有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礙,不利于產后恢復。隨著觀念的改變,產后盆底肌恢復逐漸受到患者和臨床醫生重視,臨床以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為主要手段,治療較為不便,恢復時間較長。我們使用穴位埋線配合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干預產后盆底康復,獲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設計
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方法,在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佛山市順德區婦幼保健院選擇門診患者。
1.2納入標準
①年齡25~40歲。②盆底肌肌力不足3級。③單胎足月妊娠。④產后超過42d。⑤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
①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②泌尿系手術史、陰道流血。③神經肌肉病變。
1.4隨機分組
納入病例按就診順序號方法簡單隨機分為兩組。
1.5診斷標準
參照文獻[2]。①盆底肌難以在需要時間內完成收縮;②Ⅰ類肌纖維肌力診斷標準:以6s內可用40%以上最大力持續收縮時間為標準,其中0級:持續0s,Ⅰ級:持續1s,Ⅱ級:持續2s,Ⅲ級:持續3s,Ⅳ級:持續4s,Ⅴ級:持續5s;③Ⅱ類肌纖維肌力診斷標準:以“15s內可用最大力收縮1s,間隔2s重復收縮1s”完成次數為標準,其中0級:0次,Ⅰ級:1次,Ⅱ級:2次,Ⅲ級:3次,Ⅳ級:4次,Ⅴ級:5次,≤Ⅲ級為異常。
1.6治療方法
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均連續治療5周為1療程,穴位埋線3次每療程。
1.6.1對照組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前排空大小便,平臥位,雙腿彎曲,將治療頭置入陰道內5~7cm,電流不超50mA,以患者感到盆底肌產生非自主收縮為宜,循序漸進,頻率脈寬和生物反饋根據病情并調整,30min/次,2次/周,連續治療5周為1療程。
1.6.2治療組穴位埋線,取子宮、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常規消毒穴位處,取7號注射器針頭作為套管,將針灸針去頭作為針芯,將000號羊腸線1cm放入針頭內,后接針芯,刺入相應深度后,通過針芯將羊腸線埋入,接著迅速拔出針頭,用藥棉簽對穴位處止血。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同對照組。
1.7觀測指標
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分、Ⅰ類肌纖維肌力、Ⅱ類肌纖維肌力、不良反應。
1.8療效判定
治療1療程(5周),判定療效。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分參照POP-Q分級[3],0級(0分):無脫垂;Ⅰ級輕度(1分):宮頸距處女膜緣<4cm或低于坐骨棘水平,但未達到處女膜;Ⅰ級重度(2分):宮頸達到處女膜緣,于陰道口可見;Ⅱ級輕度(3分):宮頸已脫出陰道口,但宮體尚在陰道內,Ⅱ級重度(4分)部分宮體已脫出陰道外;Ⅲ級(5分):宮頸及宮體全部脫出于陰道外。Ⅰ類肌力、Ⅱ類肌力采用生物反饋盆底刺激治療儀評定,分0~5級,3級(含)以上為正常。
1.9統計分析
專業統計人員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基線資料
納入樣本60例均為我院2017年6月16日至2018年12月31日門診患者,其中治療組年齡25~40歲,平均(34.4±3.6)歲,孕周38.7~39.5周,平均(39.14±2.31)周,新生兒體重2.3~4.3kg,平均(3.26±0.28)kg,順產19例,剖腹產11例,對照組年齡26~40歲,平均(35.6±3.3)歲,孕周38.5~39.2周,平均(39.16±2.33)周,新生兒體重2.2~4.5kg,平均(3.34±0.30)kg,順產18例,剖腹產12例,兩組患者年齡、生產方式、孕周、新生兒體重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2.2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分
治療1療程(5周),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分有改善(P<0.01),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3Ⅰ類肌力、Ⅱ類肌力療效
治療1療程(5周),Ⅰ類肌纖維肌力、Ⅱ類肌纖維肌力正常率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4不良反應
觀察過程中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
3討論
盆底肌肉是封閉骨盆底的肌肉群,是一個復雜的支持系統,可維持陰道、尿道、直腸、膀胱及子宮等臟器的正常位置,并可起到維持相應器官功能的作用。妊娠期增大的子宮會壓迫髂靜脈,導致盆底肌組織供血供氧不足,妊娠過程中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持續升高,導致盆底肌韌帶松弛,盆底肌纖維逐漸擴張伸展,分娩后擴張伸張的肌纖維無法短時間內恢復,故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盆底肌肉松弛。盆底肌功能障礙是常見的產后綜合征,與妊娠和分娩過程中盆腔結構和功能改變等有關,主要表現為盆底肌松弛,臟器下垂,肌力下降及尿失禁等[4]。產后盆底肌肌肉松弛可導致尿失禁、便秘、痔瘡、臟器下垂等,影響產婦身體健康,且由于妊娠及分娩前后的心理身體變化,多數產婦在產后存在抑郁焦慮情況,若尿失禁等臨床表現得不到有效緩解可能會加重產婦心里負擔,造成不良后果[5]。目前治療主要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以恢復盆底肌力為主要原則,通過刺激盆底肌,使盆底肌進行自主收縮,增加肌力,提高收縮力。手術療法以糾正解剖結構異常為主,但考慮到哺乳及產后體質虛弱等因素,手術療法不宜被患者接受[6-7]。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通過電信號模擬生物刺激,準確引導Ⅰ類、Ⅱ類肌纖維,并通過不同的模式設定區別訓練,將盆底肌主動訓練與被動訓練相結合,增加肌力,對改善產后盆底肌松弛具有一定療效,從而起到治療作用[2]。本研究觀測指標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分、盆底Ⅰ類肌力、Ⅱ類肌力等均為盆底肌松弛所導致的常見癥狀,也是困擾患者的主要原因。盆腔器官脫垂主要是子宮及宮頸,根據POP-Q系統分為三級,本研究將不同程度的脫垂予以評分,更能準確的反應治療前后子宮的位置變化。由于盆底肌綜合征的原因,產婦陰道可出現無自主收縮情況,通過刺激后觀測陰道的收縮肌力情況可以反應治療效果的優劣。穴位埋線是在傳統針灸理論上發展而來的,操作簡單,除利用腧穴功能外,埋入的羊腸線可長久保持針灸的刺激作用,對胃脘痛、肥胖、腹痛等多種疾病具有顯著優勢[8],本研究將穴位埋線療法引入產后盆底康復的治療中,取子宮、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其中子宮穴為經外奇穴,具有調經理氣、升提下陷的作用,足三里可扶正培元、通經活絡、升降氣機,氣海可補氣益腎、澀精固本,子宮、氣海、足三里是治療子宮脫垂的常用組合。關元穴,位于臍下三寸,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效,同時可調養沖任二脈,三陰交肝經、脾經、腎經三條陰經交會穴,能夠同時調養肝、脾、腎,刺激三陰交能夠補脾化濕、強腎固腎、調肝養血,此二穴是治療婦科疾病的常用穴位。王小云等[9]隨機平行對照治療輕中度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90例輕中度SUI女性患者分為盆底肌訓練組30例予以盆底肌生物反饋訓練,電針觀察組30例予以盆底肌生物反饋訓練聯合電針,埋線觀察組30例予以盆底肌生物反饋訓練聯合電針及穴位埋線治療,連續治療6周,1h漏尿量、ICI-Q-SF評分電針觀察組、埋線觀察組顯著優于盆底肌訓練組,電針觀察組與埋線觀察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認為電針或穴位埋線聯合盆底肌訓練均能有效改善輕中度SUI控尿能力,遠期康復療效較好。李永志等[10]以標準化盆腔緊固術加穴位埋線治療盆底松弛綜合征64例,結果57例癥狀完全消失,7例明顯改善。認為穴位埋線可緩解神經損傷引起的癥狀,緩解疾病進展,對改善會陰墜脹等具有顯著效果。本研究顯示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分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1);Ⅰ類肌纖維肌力、Ⅱ類肌纖維肌力正常率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穴位埋線聯合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肌力,改善盆腔器官脫垂,促進陰道收縮,與上述結果較為一致。綜上,穴位埋線聯合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產后盆底肌松弛,療效顯著,無嚴重不良反應,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馮淑娜,練滔陽.產后婦女盆底肌功能現狀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31):5449-5451.
[2]劉春旺,陳林香,洪莉,等.盆底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對產后盆底康復的療效評價[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4(5):794-797.
[3]孫秀麗.POP-Q分期系統臨床應用體會及思考[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7,33(10):11-14.
[4]劉平.產后婦女盆底功能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5]左玲,凌桂鳳,任衛娟,等.產后盆底肌肉松弛癥的康復治療之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97.
[6]馬向英,劉艷慧,呂英璞,等.不同盆底肌肉康復術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效果及對肌力、疲勞度和POP-Q分度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8,40(11):128-130.
[7]梁日新.盆底肌功能鍛煉與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干預效果[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5,6(1):53-55.
[8]任曉艷.穴位埋線的源流及其機理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4,19(12):757-759.
[9]王小云,馬艷,李進華,等.電針或穴位埋線聯合盆底肌生物反饋訓練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8):615.
[10]李永志,王海明.盆腔緊固術+穴位埋線治療盆底松弛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7):1891-1892.
作者:羅曉丹 林少梅 單位: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