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現狀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結果與分析
1.現行臨床專業本科醫學課程滿意度的調查。從統計結果來看,學生和教師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人文課程的滿意度是不高的。16%的學生對課程設置是滿意的,46%的學生對課程設置比較滿意,36%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的滿意度結果分析滿意的原因在于課程設置仍以生物醫學模式為主,與學生結果相差不大,也有40%的老師選擇了不合理。按照人體的正常形態結構→正常生理功能→生物致病因素→病理變化→藥物作用原理等順序依次進行教學,忽視了人的整體性及人社會性,不能解決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導致在臨床實踐中,醫生看病時只能從生物醫學觀點對待疾病的發生發展,只注重病人的癥狀、體征、診斷及藥物治療,忽視了社會心理因素。為了適應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課程急需改變,在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設置課程。對于現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這個問題學生和老師的觀點有些差異,有42%的學生和48%的老師對現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是不滿意的,只有30%左右的師生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原因在于一直以來,我校教學大多沿用過去的“一切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授課形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醫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基本上以灌輸、說教、模擬、驗證為主,而其他的引導式、問題式、交互式等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較少。進一步調查發現,主要原因在于我校教師缺乏新教學方法的相關學習。究其原因,無論基礎醫學教育的老師還是臨床的教師都沒有受過教育學的相關培訓,并且承擔著大量的科研、醫療工作,對教學的投入有限,導致他們對醫學領域新的教學方法不熟悉,甚至有的很陌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的主動性不夠。我國教育方式一直延續著填鴨式的應試教育,要求學生全部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去探究知識學習是不現實的,學生也愿意接受重點突出的講授法去應付考試。對于各門課程考核方式問題學生和老師的觀點是一致的,有42%的學生和45%的老師對現行臨床專業本科各門課程考核方式是不滿意的。很久以來,學校考試內容過多偏重學業成績,特別是對書本學科知識的記憶,忽略了評價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人文素養、態度、價值觀等綜合素質,使得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書本知識,不會融會貫通,輕視人文科學素養。而且,測試時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性,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培養的人才很難適應社會需要。對于開設的人文課程學生和老師的觀點相差不大,有40%的學生和43%的老師對現行臨床專業本科開設的人文課程是不滿意的。不滿意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問題一是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設置門數少、學時少,通過統計得出,瀘州醫學院其教學時數占總教學時數為8%,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及學時與國外院校相比明顯偏少;常以“兩課”代替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即使開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也呈現隨意性、散在性,未形成符合校情的完整的體系。隨著人文關懷精神在各個方面的倡導,以及我國近幾年所凸顯的較為緊張的醫患關系,加強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建設和實施是非常必要的。
2.現行臨床醫學專業醫學課程合理性的調查。從統計結果來看,63%的學生和65%的老師認為課程前后銜接比較合理,如果基礎課程內容沒有學習,隨后的臨床課程也將無法理解。也有近40%的老師以及學生認為前后銜接不合理。主要原因在于我校設置課程的指導思想是“學科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進行課程設置,在內容安排上往往會過多追求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嚴謹性和獨立性,但同時就忽視了與相關課程的聯系,從而導致知識銜接不夠,內容重復、交叉,也浪費課時,加劇有限的學時與急增的知識間的矛盾,使得對新學科、新進展、新技術和新方法介紹不夠,因此整合教學內容勢在必行。3.現行臨床專業本科醫學各門課程實驗課安排是否合適。65%的學生和67%的老師認為課程計劃中實驗課安排偏少,18%的學生和15%的老師認為安排合理,只有極少數的師生認為偏多。同時作者通過統計《中國高等醫藥教育課程指南》中66所高校課程設置計劃,理論課與實驗課比例1∶0.31~l∶0.74,院校間差異比較大,部屬重點院校基本在1∶0.6以上,一般院校1∶0.31~0.74,平均l∶0.48。統計瀘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為1∶0.4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醫學院校受到經費投入的影響,教學資源、教學條件也較為落后。
二、建議和對策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新的課程目標。均衡配置衛生資源是政府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地方醫學院校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之提供充足醫學人才資源的重任[1]。瀘州醫學院地處西南地區,是一所省屬教學型高等醫學院校,也應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培養原則設置課程,以培養服務基層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這就需要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吸取國外和其他綜合性院校的課程體系改革的經驗,積極探索和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結構以改革過去單一的醫學生物學課程體系。特別是研究開發綜合性課程,如整合、以問題為基礎、以社區為基礎等醫學課程體系結構,努力使我校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多樣化,為實現總體的醫學教育培養目標服務。
2.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新的基礎實驗教學模式。以“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指導思想進行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構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實驗教學模式。在改革實踐課程體系、內容整合及教學方法時,既要注重對學生“三基”的培養,又要重視培養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及提高綜合素質;實驗除開設必需的經典實驗外,還需增設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同時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和課外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強化人文教育。在以專業課程為主體的同時,必須增加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內容,如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行為學、哲學、文學、史學等,以及與醫學關系密切的某些邊緣學科課程,如醫學倫理學、醫學邏輯學、醫學哲學、醫學社會學等,從而形成完整、系統、具有醫學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運用人文科學的知識去關心、醫治病人,才能獲得病人的信任,獲取重要的病史資料,讓病人配合好,達到良好的醫治效果。由此可見,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是正確處理專業教育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關系,使兩類課程相互依存、相互補充。
4.加強教學手段改革,推進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學校需要加大教育資金投入,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的配套設施建設,如:建立多媒體教室,使得教師利用CAI課件能在十分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大的信息量;加強圖書館或校園網的建設和使用,方便教師和學生查閱資料等。同時可通過立項方式資助學校醫學教育的課程設置改革。
5.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評價方式。首先,更新師生的考試觀念。課程考核的目的,是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在進行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前,教師要明確考試的功能,認識到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形成科學的考試觀[2]。其次,建立形成性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是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科學測評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形成性評價形式要多樣化,如記分作業、教學實踐活動、課堂學習、專題討論、小組學習、學習筆記等形式,同時兼顧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等方面的考核。
作者:葉迎春許希燕湯軍單位:瀘州醫學院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