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進程中,強化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文章分析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圍繞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提出打造科研平臺中心、注重學位課程與科研能力的緊密融合、優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等對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科研能力
深入推進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培養高素質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一直是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下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在我國構建以“5+3”模式(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明確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路徑與培養方式。在此背景下,各高等醫學院校立足“5+3”模式不斷探索研究生培養體系改革,在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同時,如何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1],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成為新的課題。
1科研能力提升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價值分析
1.1科研能力是臨床醫學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
研究生教育處于醫學教育結構體系中的頂層,醫學研究生的素質直接影響到醫學事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醫學科研是臨床醫療診斷的重要基礎,也是高水平醫療體系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醫生作為現代醫療體系中的核心要素,職業道德素養、醫療技能素養、科研創新素養三個維度缺一不可。因此,從研究生培養階段的源頭提高臨床醫生的科研能力對切實提高臨床醫學整體發展水平意義重大。
1.2科研能力提升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
201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關于印發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中對科研能力有明確的要求:掌握臨床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臨床研究能力和臨床教學能力。從研究生培養環節來看,作為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學位論文,其核心即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現實體現。目前,國家、省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研究生學位論文抽查審核進一步強化了對學位論文質量和科研能力的要求。
1.3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通過研究生階段的系統學習培養,可以逐步確立扎實的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這些科研基本功可以激發學生在將來適當的時候追求額外培訓的潛質,對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未來在臨床工作實踐中的素質提升具有重要價值,成為其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基石[2,3]。
2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
2.1突出臨床實踐導致研究生科研訓練時間不足
“5+3”模式改革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學習、科研實踐時間進一步減少。按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研究生三年基本上一直在臨床科室輪轉。同時由于研究生就業壓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多數專業學位的研究生投入科研訓練的時間嚴重不足。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得到強化的同時,科研能力逐步弱化,直接影響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如何將臨床實踐與科研訓練融合,在臨床輪轉中增加科研能力培養環節成為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難點。
2.2研究生來源多元化導致科研基礎差異分化嚴重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高等醫學院校的研究生數量大幅度增加。2000年全國醫學學科碩士研究生招生數量9510人,在校碩士研究生數量21838人。到2015年,全國醫學學科碩士研究生招生數量達到65574人,在校碩士研究生數量達到180517人(數據來源: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0-2015)。醫學研究生的生源來源更加多元化,既有一本院校,也有獨立學院等;生源專業來源更加多樣化,既有醫學專業學生,也有相當部分來自農科、理工科等非醫學專業。研究生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和來源的多元化直接導致研究生科研基礎差異懸殊,相當一部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本科階段未參與過任何科研訓練,導致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科研等環節步履維艱。
2.3導師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指導偏弱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導師基本上都來自于臨床實踐一線。由于教學、臨床醫療等工作任務繁重,同時基于“5+3”模式中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導師對研究生培養指導更側重于臨床實踐環節,部分導師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不足、投入精力偏弱,直接影響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質量。
3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對策
3.1打造科研平臺中心,構建導師指導、平臺支撐、團隊互補的科研能力培養模式
良好的科研基礎硬件環境是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實際情況,迫切需要建立基于學科的科研平臺中心,統籌學科的各類科研硬件資源,形成開放式、專業化的科研平臺實驗室管理運行模式。通過配備專業的科研人員和實驗室輔助管理人員,建立各類平臺管理制度,確保為研究生開展科研提供良好的軟硬件條件。利用科研平臺中心資源,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導師的引導下,可以盡快確立研究選題,并在平臺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完成科研工作,有效解決導師時間精力有限、無法全程指導研究生科研的現實問題。開放式平臺模式可以同時為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學術學位研究生提供科研支撐,并逐步形成研究生科研學術團隊互助的學術氛圍。平臺的建立將逐漸形成多維知識結構,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4]。
3.2注重研究生課程與科研能力培養的緊密融合
研究生的課程學習一般安排在第一學年。為全面推動研究生課程與科研能力培養相融合,從研究生入學開始就強化科研能力訓練,可以緩解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參與科研時間較少等問題。2017年6月,教育部提出《關于進一步做好‘5+3’一體化醫學人才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統籌安排5年本科教育與3年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統籌安排研究生學位課程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理論課程的教學,推動本科課程與研究生課程、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醫學課程、專業課程與人文素養課程的有機融合。研究生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改革,需要以上述意見為導向,不斷創新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輪轉的現實,要充分發揮現代網絡教學的功能,創新課程網絡化教學方式,逐步實現研究生自主選擇課程學習時間和進程[5]。
3.3優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
要充分重視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價值,抓住臨床技能與科研能力相互促進的關鍵點,實現臨床、科研同步雙向發展[6]。高等醫學院校要從研究生培養的頂層設計角度,建立和優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這是從政策層面保障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建立研究生科研專項基金、定期開展科研專題講座、獎勵研究生科研成果等。從機制上形成鼓勵支持專業學位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工作、提升科研能力的良好政策環境。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科研能力與臨床實踐能力都應成為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必須予以不斷地強化、推進,才能確保“5+3”一體化人才培養目標的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莫小強,陶麗華,唐乾利,等.“雙軌合一”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30(1):12-14.
[2]范靜怡,何禹禹,趙顯達,等.美國的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3,(7):108-111.
[3]羅勇.臨床醫學專業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探討[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6):902-904.
[4]張瑩,卜友泉.基于科研平臺的復合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8):635-638.
[5]汪玲,賈金忠,段麗萍.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3(27):3-6.
[6]徐宇倫,王磊,楊辰龍.新形勢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科研綜合能力的培養[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0):7-9.
作者:劉曉梅;王軍 單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