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免疫學課程說課設計的理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醫學免疫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對學生今后臨床課程的學習和臨床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醫學免疫學又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內容錯綜復雜,教和學都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促進該課程建設,文章從課程定位與目標、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選取、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特色五個方面對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免疫學課程進行說課設計。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說課;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改革
說課是一種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教學研究活動。教師在科學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針對具體課題或課程,采用講述為主的方式,系統地分析教材和學生等,并闡述自己的教學設想及理論依據,然后由專家和同行評議,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種教研活動[1]。課程負責人是為了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教學質量設置的,兼有教學和行政雙重角色的職務,與一般意義上的學術或學科帶頭人不同,更注重的是教學管理與溝通[2]。為了進一步促進課程建設,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打造精品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及提升教研室負責人的教學管理和組織能力,我校開展了“課程負責人說課程”競賽活動。本文從課程定位與目標、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選取、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特色等五個方面對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免疫學課程進行說課設計,探索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創新。
1課程定位和目標
1.1課程定位
醫學免疫學是生物醫學領域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前沿性和支柱性學科,具有完整的理論系統和實驗技術,應用范圍廣、實用性強,與生命科學和醫學廣泛交叉滲透;發展迅猛,更新速度快,研究成果往往在短時間內被開發應用于臨床[3]。醫學免疫學相關理論及技術不僅用于傳染病的防治,而且對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疾病、腫瘤、器官移植等疾病的診斷與防治也作出重大貢獻。因此,學好醫學免疫學對學生自身職業能力的培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也是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
1.2課程性質
醫學免疫學是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一門學科,從分子和細胞水平揭示機體免疫系統識別抗原和危險信號后產生免疫應答、清除抗原物質的規律,闡明免疫功能異常所致病理過程和臨床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從而為診斷、預防和治療免疫相關疾病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4]。
1.3課程目標
根據課程定位和臨床醫學專業要求,學習醫學免疫學課程要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3.1知識目標
①掌握醫學免疫學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免疫應答的重要特征與機理;掌握免疫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掌握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知識點。②熟悉免疫學診斷和防治的臨床意義。③了解免疫相關疾病的病理變化、免疫學最新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
1.3.2能力目標
①能夠運用所學的免疫學知識去分析和解釋臨床疾病的發病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思路和技術。②學會免疫學實驗操作方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加深對免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③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交流、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1.3.3素質目標
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②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具有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③培養學生具備臨床醫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必備的人文關懷,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1.4學情分析
學生在高中生物已簡單了解免疫學基本知識,但缺乏分子層面和更深層次的學習。我校醫學免疫學是在大二第一個學期開課,在大一已經學習了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等課程,同步學習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大部分學生具備了求知興趣以及學習免疫學的能力。醫學免疫學涉及的臨床知識比較多,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對這門課程有較濃厚的興趣,參與欲特別強烈。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運用知識能力較差,將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欠缺。另外,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剛剛起步,對臨床疾病的學習有一定難度。
2課程設計理念與教學內容選取
2.1課程設計理念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實踐教學條件,對醫學免疫學教學進行合理、有序的設計。醫學免疫學與臨床聯系非常緊密,因此,課程總的設計理念要求做到“以免疫學觀點學臨床,從臨床觀點看免疫”。注重學生職業素養和臨床綜合分析能力、職業能力和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
2.2教材的選用和分析
根據臨床醫學專業的教學要求,選取曹雪濤主編的《醫學免疫學》第六版作為主要參考教材。由于本科生學時數較少,此版教材依據夠用、實用的原則,刪除了部分過細過雜的內容,使教材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精煉。特別強調對本科生因材施教,深入淺出介紹了免疫學經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讓初學者循序漸進、系統地接受醫學免疫學的基本知識。為了滿足臨床醫學專業對免疫學知識的需要,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適量的課外教學資源。一是文獻資料的補充,比如,抗體的靶向藥物、細胞因子、免疫細胞治療、免疫卡控點等最新研究文獻,讓學生了解免疫學的進展與臨床的關系,將枯燥、抽象的免疫學與臨床應用緊密聯系起來。二是提供其他的教學資源,如,研究生教材、微課和高校精品課程等相關網站,讓學生課外學習,擴充自己的知識庫。還需要補充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黏膜免疫系統和抗感染免疫等。
2.3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2.3.1理論教學的系統性構建
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基層醫院服務的綜合型臨床高級醫學人才,所以圍繞基層醫院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原因、機理以及后續課程的需要對醫學免疫學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即可。課程總學時數為48學時,其中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16學時。醫學免疫學的知識點連貫性很強,教學內容彼此關聯。備課時先確定“免疫應答”這條主線,圍繞這條主線再合理組織教學內容,確定哪些內容在前面講解,哪些內容可以在后面講,哪些內容重點講,哪些內容可以一筆帶過。根據課程設計理念和教學主線,我們對醫學免疫學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系統性構建和優化整合[5]。將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大方陣:第一方陣是我們機體的防御對象,即第三章抗原的內容,緒論后介紹;第二方陣是防御部隊,包括免疫器官和組織、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等,從大到小講授,先講免疫器官和組織、免疫細胞,然后再講免疫分子。第三方陣為免疫戰爭,即免疫應答,可先講解固有免疫應答,再講適應性免疫應答、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第四方陣是臨床免疫學和免疫學應用。
2.3.2理論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
醫學免疫學的重點內容有抗原、抗體、補體系統、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T和B細胞、適應性免疫應答以及超敏反應。適應性免疫應答是核心內容,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從細胞和分子水平講透、講明白其發生機制和規律,為臨床醫學專業奠定厚實的免疫學基礎。臨床免疫學是基礎免疫學的應用和拓展,闡明臨床免疫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內容相對獨立、完整。對于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基礎免疫學知識,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師稍加指導即可。但是涉及的臨床知識比較多,而學生又剛開始接觸臨床,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也是本課程教學的難點。免疫學檢測主要通過實驗了解這部分內容。
2.3.3重視實驗教學
在實踐教學方面,實驗項目從固有免疫應答和適應性免疫應答兩個方面設計:固有免疫應答有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實驗,通過實驗可以觀察到巨噬細胞強大的吞噬能力,理解固有免疫應答的功能;補體溶血實驗可了解補體的溶細胞活性,認識補體的功能。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試驗通過抗原與抗體結合反應(如ELISA等),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免疫學中的特異性,以及臨床應用的原理。
3教學組織與實施
遵循醫學免疫學課程的規律,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先介紹免疫系統的“敵人”,即抗原,其次是機體的防御部隊,然后是機體的免疫應答,最后講解臨床免疫部分,中間穿插實驗教學。遵循先淺后深,序化、系統化教學內容,先理論后實踐的原則。加強與其他學科,如,解剖學、生理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等之間的聯系,加強基礎知識與臨床醫學的聯系。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準備教學,達到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課前學生要有預習,尤其是其他課程中的知識點,學生一定要在課前預習,建立知識儲備,有助于課堂的學習。比如介紹抗原時:課前要求學生自學醫學微生物知識,重點自學乙肝病毒(HBV),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乙肝病毒感染后會有不同的結果?胚胎時期感染為什么容易導致免疫耐受?乙肝病毒怎樣預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和系統講解,強調知識的橫向與縱向聯系。講解抗原時,教師重點闡述抗原的概念、特點及分類,同時與疫苗聯系講解,讓學生用所學抗原知識解釋乙肝病毒疫苗預防的原理。課后布置思考作業,督促學生及時復習消化,通過練習對基本知識進一步鞏固和理解。
4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學的基礎,結合醫學免疫學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4.1教師講授法
基礎免疫學部分如抗原、抗體、補體系統等,這些內容看似簡單,但抽象不容易理解,可采用講授法、演示法講解。講授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傳授免疫學知識具有準確性、系統性,突出了重點和難點,更好地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領會和掌握新知識。講解時要引導學生理解關鍵概念,比如,什么是抗原、抗體等。講授方法有利于教學內容的適當補充和拓展。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醫學微生物學,對抗原中所講的細菌和病毒不熟悉。因此,在講述抗原的時候,教師可簡單介紹什么是細菌和病毒?它們是怎樣侵入機體引起疾病的?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抗原。在課堂上可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調整講解速度及教學進度。
4.2啟發式、案例導入式教學法
醫學免疫學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可采用啟發式和案例導入式教學,由淺入深,層層剝離,學生容易消化和吸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的講解,然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比如講解超敏反應時,通過典型案例“青霉素過敏性休克”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過敏”“過敏為什么會引起休克、怎么防治”等問題。臨床病例的引入及問題的層層遞進創造了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牢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教學充滿激情和智慧,這樣知識就會順其自然地植入學生的腦海。
4.3討論式教學法
臨床免疫學是應用基礎免疫知識解釋臨床疾病的免疫學機制。鑒于學生已經學習基礎免疫學,這部分采取典型病例(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AIDS、器官移植等)為切入點,引入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法,引導學生研究教材、分析病例,由學生講授和提問,其他同學回答和補充,最后教師歸納總結。通過討論式教學,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如查閱文獻的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等。
4.4比喻教學法
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使免疫學知識容易被學生接納和吸收。將免疫系統比喻為國家的國防系統;免疫細胞比喻成執行任務的“部隊戰士”;免疫應答比喻成戰爭等。通過比喻教學方法,使枯燥的免疫學知識變得有聲有色,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的興趣。
4.5其他講課方法
選擇一些容易、簡單的教學內容嘗試讓學生自己備課、自己上課講解,然后教師歸納總結。
5課程特色
由于我們是中醫院校,中醫藥是“拳頭產品”,但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中醫藥重視不夠,認為畢業從事的臨床專業是西醫,工作中不會涉及中醫診療。醫學免疫學與中醫藥關系十分密切,可以成為中西醫結合的契合點。因此,我們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結合中醫藥特色講解,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了解并理解中醫奠定一定的基礎,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中醫的積極性,是本課程在建設過程中的中醫特色。
5.1理論課與中醫藥緊密結合
中醫學蘊藏著豐富的免疫學理論和實踐。中醫最基礎的理論是陰陽學說,我國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致病必求于本”。生命是一種內穩定狀態,這種穩定取決于陰陽平衡,一旦失調就會引起疾病,所以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6]。醫學免疫學理論與中醫的陰陽平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現代免疫學認為,免疫系統和免疫應答維持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基礎,如,免疫細胞中有的可以產生或輔助免疫應答,發揮免疫功能,而有的抑制免疫功能維持穩態,這與中醫的陰陽平衡學說吻合[7]。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醫學免疫學的特點以及與中醫學的關系,旁征博引、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引導學生泛覽中醫經典著作,準確把握中醫的整體觀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職業素養,有利于學生在臨床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更好地應用、推廣和發展中醫。
5.2實驗課體驗中醫藥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中藥是中醫的組成部分,對機體免疫系統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5]。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許多補腎益肺健脾類中藥有免疫增強和調節作用,如,黃芪可增強實驗動物淋巴細胞轉化率,激活巨噬細胞,增加T淋巴細胞數量,可誘生干擾素等[8]。為了促進學生了解中藥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我們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了綜合性實驗,先制備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用中藥治療,然后檢測吞噬細胞吞噬功能、T淋巴細胞轉化實驗、補體溶血活性和細胞因子檢測等。綜合性實驗的開設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中藥的了解以及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感受中藥的強大作用,從而真正做到熱愛祖國醫學。課程負責人應掌握醫學免疫學教學目的和內容、重點和難點,熟知免疫基礎知識和最新研究進展與臨床的聯系,清楚每個教學環節,在課程體系建設和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我校通過組織教研室主任開展課程負責人說課比賽,能有效檢驗科室負責人對所授課程的理解和熟悉情況,保證整個教研室對教育理念的掌握和運用水平,有利于教學改革全面推進,提高教學質量的整理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志敏.“說課”的利弊分析及改進[J].教學與管理,2017,(1):35-37.
[2]唐小葵,陳鴻雁,王弘凱,等.課程負責人制度在器官系統教學改革中的實施和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0):59-60.
[3]劉娟,曹雪濤.2016年國內外免疫學研究重要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7,33(1):1-10.
[4]李忠浩,王麗,秦睿玲,等.一體化開放式教學模式在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6,32(1):109-110,115.
[5]陳超龍,劉碧源,申可佳,等.醫學免疫學系統性教學的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2):85-87.
[6]肖凌,王華.《黃帝內經》治未病思想與免疫學理論[J].光明中醫,2012,27(10):1952-1954.
[7]丁莉,潘怡宏,游秋云,等.“陰陽平衡”理論與現代難治性疾病防治思路的關系探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5,28(1):163-165.
[8]郭凈,王菊勇,劉忠達.中醫藥與免疫的思考[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9):1982-1984.
作者:陳超龍;劉碧源;伍參榮;申可佳 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