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發熱病人流行病學特點探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所得結果分析,18歲及以上的成年發熱病人中,未曾上學者的瘧原蟲血檢陽性率同其他學歷較高的人群的血檢陽率較為接近,對3種學歷的發熱病人血檢陽性率進行卡方檢驗,得到P=0.60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瘧疾病人就診前癥狀發作次數
結果顯示,在225例表現為非持續性發熱的瘧疾病人中,其就診前癥狀發作次數從1次到7次不等,見表4。可見,首次發作即前去就診的瘧疾病人占較少比例,只有12%;發作3次后前去就診者最多,達到27.1%;一半以上(68.4%)的瘧疾病人會在最多發作3次后即去就診,而95.1%的瘧疾病人在最多發作5次后即去就診。
發熱病人與就診日期的間隔
收集的發熱病人中,其首次發病到就診的間隔從當日到16日不等,具體情況見表5。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發熱病人首次發病后一日內即前去就診,約90%的發熱病人在發病后三日內前去就診。對于瘧疾病人來講,有65.1%在當日就診,而92.4%都在發病后4日內前去就診。對一日內就診的瘧疾病人比例和非瘧疾發熱病人比例進行比較,得P=0.001,瘧疾病人相對與非瘧疾發熱病人在發病后一日內前去就診的比例更高。
患者首診地點的分布
發熱病人首診在村醫處的占81.2%(包括村衛生室和在衛生局注冊的個體醫生,見表6)。
發熱病人就診前的自我用藥情況
由于發熱性疾病比較多見,故病人在病情并不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在到醫療機構就診之前服用一些常規性的藥物,如抗菌素和抗感冒藥,非首診病人還可能使用了前次醫生開具的其他藥物,見表7。結果表明,超過半數的發熱病人在就診之前都自行使用了常見的藥物,其中以感冒藥的使用比例最大為31.6%,瘧疾病人中自行用藥的情況同整體情況相似,感冒藥的應用比例達39.0%。
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對與發熱病人有關的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見表8。結果顯示,使用蚊帳、露宿習慣、家屬或四鄰近期患瘧疾情況、休止期是否接受治療與發熱病人易患瘧疾之間有統計學意義。
多因素分析結果
對有意義的年齡、就診日期間隔、蚊帳使用情況、露宿情況、家屬近鄰近期是否患瘧疾、休止期服藥6個變量進行多因素回歸Logistic回歸分析,剔除不顯著的變量,最終引入回歸模型的各變量參數值見表9。
討論
本研究中,發熱病人中患瘧疾的性別分布并無差別(P=0.121),這與董瑩、張再興等的普通人群患瘧疾危險因素研究有差異,其原因可能與發熱病人的性別構成和普通人群構成不同,云南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中原(安徽)等地不同,以及瘧疾流行種類的差別有關。分析各年齡組發熱病人血檢結果,發現10~20歲組的血檢陽性率最高,達33.1%。進一步分析表明,該青少年人群組多是首次感染瘧疾,癥狀較典型,另外該組文化程度多在初中以上,就診意識較高,故就診率和檢出率較高。80%以上的病人首診在村醫處,村醫是整個瘧疾防控體系中關鍵的一個環節,其能否對瘧疾病人進行及時診斷和治療對于縮短病人病程,減少傳播有重要意義。感冒是最常見的引起發熱癥狀的原因,故病人在就診之前往往先會服用抗感冒藥進行試治。抗感冒藥物雖然對治療瘧疾無效,卻可以減輕或抑制發熱相關癥狀的發生,使得瘧疾病人的癥狀變得不典型。
病人首次發作日期同病人就診日期之間的間隔是影響瘧疾在人群中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瘧疾患者在首次較明顯癥狀發作時,血液中就有雌雄配子體產生,已具備傳染性。本研究收集的發熱病人中,其首次發病到就診的間隔從當日到半月不等,對一日內就診的瘧疾病人比例和非瘧疾發熱病人比例進行比較,P=0.001,瘧疾病人相對與非瘧疾發熱病人在發病后一日內前去就診的比例更高。說明近幾年對瘧疾常識的宣傳已見成效,居民對瘧疾癥狀的知曉情況和及時就診情況有所提高。單獨分析瘧疾發熱病人和非瘧疾發熱病人的蚊帳使用情況是有差異的(P﹤0.05),但進一步分析表明,在瘧疾發熱病人中,家中至少使用了一種防蚊措施的占87.9%,而非瘧疾發熱病人家中至少使用了一種防蚊措施的占91.6%,兩者比較得P=0.07,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可見蚊帳對于預防瘧疾有一定作用,但總體而言,防蚊措施效果并無預期顯著,故提示瘧疾病人的感染地點可能多在田間野外,而不是在室內被按蚊叮咬。露宿習慣增加人體同按蚊之間的接觸機會,是瘧區居民感染瘧疾的危險因素之一。本研究結果與其他在普通人群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發熱病人兼有露宿習慣者,可作為篩檢血檢對象或服藥對象的因素之一。
現癥病人是瘧疾的重要傳染源,若發熱病人的家屬或是四鄰中近期有瘧疾患者,則其感染瘧疾的幾率將會增大。在研究開展的地區進行了瘧疾防治專項行動,一經診斷的瘧疾現癥病人將及時得到藥物治療,其作為傳染源的時間應當在1個月之內,故此處的“近期”是指在發熱病人就診前的1個月內。研究表明,家屬或四鄰近期患有瘧疾是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對篩選發熱病人中血檢對象和服藥對象有一定指導作用。
瘧疾休止期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瘧疾病人復發和清除瘧疾的潛在傳染源。研究也表明,最近一年內曾接受過瘧疾休止期治療對于瘧疾發病是一個保護性因素。發熱病人有休止期服藥的,可結合臨床癥狀鑒別是瘧疾發作或是感冒癥狀。我國已經了《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在瘧疾流行逐漸降低的情況下,從衛生經濟學和倫理學的角度考慮,擴大人群的服藥策略(如全民服藥和休止期健康人服藥)將值得商榷,對發熱病人早期篩檢血檢對象或服藥對象能明顯縮短傳播時間。發熱病人作為易患瘧疾的高危人群,研究其流行病學特征與易患瘧疾的關系,對將來在滅瘧后期篩檢血檢對象或服藥對象具有一定意義。
作者:朱東山葛軍朱剛周毓瑾單位:中國民用航空局民用航空醫學中心蒙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