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 + 醫療”背景下醫學類就業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互聯網+醫療”是信息時代與社會醫學相結合的產物,從興起到具體實施都備受矚目,其目的在于打破傳統醫療服務模式,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并加以創新,使人們享受更便捷的醫療服務,更旨在解決看病難等問題。本文從“互聯網+醫療”的概念在我國的現狀及其意義等方面來闡述“互聯網+醫療”背景下醫學類專業的就業情況。
【關鍵詞】“互聯網+醫療”;醫學類專業;就業
1.“互聯網+醫療”的概念
如今,是一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醫療”模式已然興起。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而“互聯網+醫療”模式的存在是為了提高我國的醫療服務效率,讓患者享受到更好的、更高效率的醫療服務。“互聯網+醫療”模式有別于過往傳統的醫療模式,它與互聯網的結合實現了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的統一,打破了以往傳統醫療信息孤立的現狀,將醫療信息透明化,從根本上控制醫療的成本,進行質量的監控,讓患者與醫生、醫院進行緊密對接,從而減少就醫時間成本。
2.“互聯網+醫療”的現狀
互聯網與醫療結合的產物在我國早已初現雛形,例如:平安萬家云診所、好大夫在線、39健康網等。線下醫療模式雖然可以很大程度上保障患者信息資料的安全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線下醫療模式難于滿足于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而“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為患者提供了更多資源選擇的便利,有助于解決中國醫療衛生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其發展之快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新方向。如今醫患關系緊張,醫改政策短時間內難以緩解長期形成的醫患間的矛盾;本科生在如今社會已是“唾手可得”,不再是以前的“金飯碗”和畢業包分配;醫學生學業繁重、學習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在這些就業形勢的大環境下,就業率本就不高的醫學類專業的就業情況更是不容樂觀。按照衛生部要求,我國醫院醫生和護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醫生和護士的比例應是1:4,而目前全國1:0.61的醫護比例遠遠達不到衛生部的要求,與1:2.7的國際水平相差很大,與發達國家1:8.5的比例更是相差甚遠[1]。
3.以醫學檢驗技術為例闡聯網+醫療”背景下醫學類專業就業情況
3.1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改革為響應國家教育部要求,我國高等院校自2013年起,招收的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學制從五年縮減為四年,醫學檢驗專業更名為醫學檢驗技術,畢業授予的學位由醫學學士學位改為理學學士學位。這種“五改四”的學制改革意味著2012級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將與2013級醫學檢驗技術的四年制學生一起畢業,這將使2013級畢業生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
3.2“互聯網+醫療”背景下醫學檢驗報告系統網上查詢以前病人到醫院就醫的流程是:掛號—醫生看病并開具電子檢驗單—患者到收費處繳費—檢驗科標本采集—檢驗人員檢驗/病人等待拿取報告單(以血常規為例,病人需等待半個小時)—發報告—患者取單。而現在很多大醫院都采用了互聯網醫學檢驗報告系統,即病人在被采集完標本后,通過在網上查詢即可獲得檢查結果,這避免了病人或其家屬來回奔波取報告單的麻煩。例如,在中山大學第六附屬醫院,患者去實驗室做檢查,檢查結果就會上傳到慧喬系統里,醫生打開系統就可以查詢病人的檢查結果,病人也可以通過關注中山大學第六附屬醫院的公眾號,在報告查詢一欄查詢到相關信息。如此一來,病人做完檢查不需要等紙質報告拿給醫生,醫生也可以通過網上查詢的檢查結果為病人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3.3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互聯網+醫療”背景下的就業情況在教育部“五改四”的改革及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面臨著重大的就業壓力,他們必須與時俱進。正如網上查詢檢驗報告系統一樣,因為改革創新,大大減少了不必要浪費的時間,還提高了醫生看病的效率。畢業生們既可選擇應用專業知識的醫療領域就業,也可選擇獨立的第三方檢驗機。4.“互聯網+醫療”背景下醫學類專業的就業情況許多敏銳投資者看中了互聯網+這塊利潤巨大的蛋糕,紛紛投資其中,繼2014年阿里巴巴在支付寶推出“未來醫院”計劃后,騰訊也在微信上推出“全流程就診平臺”,并于9月初投資丁香園,正式跨界互聯網醫療。此外,百度也推出“北京健康云”平臺,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為用戶提供專業健康服務,蘋果、谷歌、三星也分別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臺[2]。這些互聯網與醫療結合的產物為醫學類專業畢業生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在此基礎上,互聯網技術與醫療專業的復合型醫學人才不可或缺,不管論是“互聯網+醫療”模式的APP的運行、維護、線上答疑、線上幫助,再還是從線上到線下的轉接——門診掛號、入院辦理、檢驗報告查詢、出院手續辦理、隨訪等都需要大量的醫學類專業人才解決一系列問題。所以在醫學生現如今的教育模式下,醫學生不僅要提升自我,不能打破局限傳統教育模式,還需要大膽創新,注重互聯網與醫療的結合,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護理學專業就業前景與就業方向.中國人才網[引用日期2016-03-23].
[2]薛政,李艷艷,吳珊珊,李曉松.“互聯網+醫療”背景下醫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10).
作者:林君瑜 繆希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