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理學教學科研思維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加強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當前醫學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根據生理學的學科特點,從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網絡教學、科研小組4個方面提出系統培養醫學本科生科研思維的新思路。
關鍵詞:
生理學;科研思維;創新能力
加強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當前醫學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生理學是醫學基礎主干課程,也是一門實驗性科學,每一個經典理論的形成,無不來源于前輩生理學家對生理現象的深入思考,大膽的假設和縝密的驗證,薄薄的一本教材實際上就是千萬生理學家窮其一生所進行的科學實驗結論的濃縮,因此,生理教學與科學研究的緊密結合對于培養高素質創新醫學人才的科研意識、素質、能力十分重要。
1理論課教學中科研思維的滲透
固守理論課堂主陣地,將科學史話巧妙地融入教學之中,使學生了解經典理論形成的來龍去脈。例如,細胞生物電因其微觀性、抽象性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在教學中通過Flash動畫演示霍奇金(A.L.Hodgkin)和赫克斯利(A.F.Huxley)運用電位固定法在槍烏賊巨大軸突進行實驗,記錄到膜電位成梯級波變化的過程,進而引出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形成機制。再如,講解胃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時,提到純胃液pH值在0.9~1.5,大多數學生會認為沒有細菌能在酸性如此強烈的胃液中存活,此時通過澳大利亞科學家Marshall的“以身試菌”的故事,不僅證實了幽門螺桿菌確實存在,而且證明了它就是引發消化性胃潰瘍的罪魁禍首,這讓學生看到真正的科學家在自己的發現與學界主流的觀點相悖時,對真理的堅持和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從而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通過有效的科研設計和針對性的實驗,既不傷害自己的身體,又能證明假設的正確性。
2實驗教學中科研思維的培養
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設計性實驗,注意理論、技術與思維的結合。生理實驗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設計性實驗是一種模擬式的科學訓練,學生可以初步掌握較為先進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進一步了解科技前沿,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1]。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設計方案,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假設,利于學生逐步建立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理念,使實驗教學環節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在設計性實驗中,學生分工合作、互相幫助,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多討論,及時溝通交流,以提高研究效率,可以充分調動每位成員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2]。
3網絡教學中科研思維的發散
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各種新媒體網絡平臺是他們拓寬知識面最便捷的平臺。教師可以上傳理論教學中涉及的著名科學家的科研軼事或經典實驗操作步驟,提供有效鏈接,設定相關的討論題目,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然后約定時間師生互動交流,當然這種互動不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為學生搭建溝通的橋梁,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同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科研資料,或通過自媒體上傳自己的實驗視頻,加強新媒體網絡平臺資源的分享和傳遞,參與網絡平臺的維護和更新,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4成立科研小組
鼓勵大學生成立科研小組,配備中青年骨干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努力申報科研課題。創造條件使本科生參加科研工作是提高醫學本科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現實選擇和重要途徑。選拔學有余力的優秀本科生成立科研小組,申報課題,直接參與科研實踐,將平日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的科研活動當中。大學生的所有科研活動都應該同專業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學科研化和專業性研究是大學生科研工作的原則[3]。生理學作為經典實驗科學,研究的是正常生理活動規律及其機制,只有深入研究正常生理規律,打下堅實基礎,才有可能在日后臨床工作中面對患者發生病理生理學改變時,從容地應用藥理學知識將其糾正或延緩。
5結語
綜上所述,醫學高等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要求學生不僅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旨在以科研實踐活動為平臺,在推進教學改革的同時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4]。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生理學作為基礎主干課程,承上啟下,在教學中只有不斷探索,與時俱進,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滿足當前醫藥事業對科研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蓉.在生理學設計性實驗教學中培養醫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1):93-95.
[2]馬玉龍,余建強,郝銀菊,等.醫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4(4):197-199.
[3]孫秀寧,汲蕊,李瑞芳,等.對醫學本科生進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和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2):220-222.
[4]安叡,林勛.“大學生創新活動”應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與過程管理[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5(3):14-15.
作者:楊智航 張量 李玉芳 張忠 單位:沈陽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