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材生物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判斷學習策略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一種思維形式,生命科學往往要對研究對象的特征、性質、規律等作出斷定,對這一類知識的學習稱之為判斷學習。應用邏輯上的充足理由律來學習判斷,既有利于培養求真、追根究底的科學精神和鉆研精神,又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還有利于促進知識與生活、生產實踐的相互聯系。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內容是:在論證過程中,一個判斷被確定為真,總是有理由的。因此,在學習判斷時,學習者應該追問如下問題:證明該判斷的證據(包括已被證實的科學事實、已為科學所證明的定理、定律、原理)有哪些?運用證據論證觀點的推理過程怎樣?論證過程中使用了哪些邏輯方法?這些邏輯方法得出的結論是或然的還是必然的?如果教材沒有給出證據和論證過程,學習者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在邏輯學上,將推理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是或然的;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必然的(許多邏輯學書籍將前提與結論有必然聯系的推理均稱為演繹推理)。故最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是運用科學知識進行演繹推理。因此,學習判斷時最好是弄清其中所涉及的科學原理,多追問幾個“為什么”。例如,用斯圖爾德的組織培養實驗證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該論證使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推理,結論是或然的。學習者如果用充足理由律學習時認識這一點,就會追問“為什么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如果進一步探究該問題,就能對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知識融會貫通。在尋找事實證據時,有時需要將判斷作為假說來看待,用假說演繹法推出關于事實的結論。例如,學習“體溫調節”時,可作如下推理用以尋找環境溫度高或劇烈運動時皮膚血管舒張的證據:如果皮膚血管舒張,則皮膚血流量增加、面色紅潤。面色紅潤這一事實是大家所熟知的,它是支持判斷的有力證據。
2過程學習策略
學習生物學過程時,要在圖文結合閱讀的基礎上看圖說話,然后在腦海中想象過程、建構表象。更高層次的學習還應包括分析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的因果聯系,針對各環節分析影響過程的諸多因素,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例如,學習“減數分裂”時,按上述策略分析就會發現,同源染色體的聯會是同源染色體分排在赤道板兩側的保障,而同源染色體在減Ⅰ中期的排列以及紡錘體的存在又保證了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導致配子中染色體數量減半但又擁有一個完整的染色體組、攜帶有本物種生長發育所需的整套的遺傳信息。因此,凡影響紡錘體形成的因素(如低溫、秋水仙素)均可導致同源染色體不能分離,凡影響同源染色體正常聯會的因素(如染色體的數量及結構變異)均影響配子攜帶的遺傳信息,進而可能影響配子的可育性。
3實驗和技術學習策略
實驗和技術學習時,一方面要追問每一個操作步驟的目的和原理;另一方面要將有關實驗和技術操作步驟的文字描述轉換成簡潔的流程圖并想象自己操作的畫面。如果教材是以圖解形式說明操作步驟的,則應認真讀圖,既注意大的步驟,又注意圖中的細節。
4科學史學習策略
科學史學習時,首先要還原到當時的研究背景,弄清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研究的思路是什么、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包括實驗方法)是什么、研究結果和結論是什么,或者弄清科學家提出的觀點是什么、論據是什么、論證過程是什么、意義是什么;然后站在今天的知識層面和技術高度進行評價,從實驗材料、研究對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包括實驗方法)、推理過程等角度分析研究的得與失、成功之處與局限之處,或者分析論據是否充足真實、是否可以由已有的論據充分地論證觀點、推理過程是必然的還是或然的。最后,在分析局限性和不足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提出新的觀點和設想。例如,學習拉馬克的進化觀點時,用現代遺傳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就會發現,雖然存在著理論證據和許多事實證據證明生物個體“用進廢退”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用進廢退獲得的性狀是定向變異,定向變異是不可遺傳的,因而在進化上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不能用個體身上“用進廢退”的事實證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是生物進化的原因”。
5主題學習策略
主題有不同層次,從上至下依次為模塊主題、章主題、節主題、節內小標題主題。主題學習時,先要弄清主題及其下屬低層次主題的含義,然后分析下屬低層次主題相互之間的關系、上下層次主題之間的關系,分析教材編寫者設立主題網絡的意圖或根據。最后,在上述基礎上尋找出構建知識結構的線索并構建知識結構。主題學習最基礎的環節為節主題學習。節主題學習時,先要理解自然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時特別要注意知識適用的范圍和條件。接著分析各自然段與小標題之間的關系、編者在小標題之下設立這些自然段的理由,分析各小標題之間的關系、編者在節主題之下設立這些小標題的理由。同時,特別要留意節主題的第一自然段,該段往往總結了主題要研究或介紹的內容。最后,在上述基礎上尋找構建知識結構的線索,并結合概念和判斷等學習時獲得的理解構建出簡約、清晰、內在邏輯聯系緊密的知識結構。例如,在“細胞的分化”一節,節主題下設立了“細胞分化及其意義”、“細胞的全能性”兩個小標題?!凹毎只捌湟饬x”小標題下介紹細胞分化的實例、定義、特點、意義和本質,“細胞的全能性”下介紹斯圖爾德實驗、細胞全能性定義、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應用、動物細胞全能性特點及相關實驗、干細胞。表面上看,細胞的全能性與節主題、干細胞與“細胞的全能性”小標題均是風牛馬不相及,但如果注意到細胞分化的“不可逆”特點的適用范圍是一般情況進而追問“特殊情況下為什么可逆轉”,或者追問“為什么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或者有意識地思考編者這樣安排的理由,就會發現其中非常重要的邏輯聯系———細胞分化的實質并不是遺傳物質的改變,而是基因在特定時空的選擇性表達,因而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含有個體發育即細胞的分裂和分化所需的整套遺傳信息。所以,高度分化的細胞在離體和適宜的培養條件下能夠恢復分裂和分化成各種細胞的能力,即具有全能性。而分化程度較低的細胞不需離體即保留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只是不能分化出個體所有種類的細胞),它們即是干細胞。
作者:胡宇紅單位: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