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醫研究進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發病率不斷攀升,單純長期應用西醫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在提高治療率、降低毒副作用、改善生活質量等方面仍有其局限性。而中醫藥在此方面有其獨特優勢。本文從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醫病因病機、辨證分型、中醫藥治療等方面進行論述,以期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冠心病;心力衰竭;研究進展
心力衰竭(HF)是各種原因造成心室收縮和(或)舒張功能受損,心排血量無法滿足自身需要,臨床表現為體循環和(或)肺循環淤血,器官、組織供血不足的一組復雜綜合征,主要表現是呼吸困難、體力活動受到限制和水腫[1]。冠心病心力衰竭指的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為基礎的心血管疾病,即心衰的主要病因為冠心病[2]。中醫在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現將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醫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病因病機
中醫傳統文獻中未見有“心力衰竭”病名記載,根據臨床癥狀,冠心病心力衰竭可被歸屬為中醫學“胸痹”“心悸”“喘證”“水腫”“怔忡”“痰飲”等范疇。《素問•逆調論篇》曰“若心氣虛衰,可見喘息持續不已”,提示心氣虧虛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病機。《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則喘”,可見血瘀為心衰病因病機。《金匱要略》指出“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可歸結出心衰病因病機為氣虛痰飲。現代醫家對冠心病心衰也有各自的認識。鄧悅認為心力衰竭多由外感、情志、勞累等因素誘發,素有胸痹心痛等病的患者,主要病機為氣虛血瘀、痰濁阻絡、水飲內停[3]。心氣虧虛、陽氣不振、無力推動氣血運行,久則內生瘀滯,累及肺、脾、腎,使得水液輸布運化發生障礙。陳可冀等認為慢性心衰屬本虛標實之證,心氣虧虛是其發病的本質。心衰病機可由“虛”“瘀”“水”。3個字概括[4]。虞穎茜認為本病的病因為寒邪侵入,藥食不當,情志不暢,素體虛衰,勞累過度等;素體虧虛,臟氣不足,導致氣血、津液運行不暢,出現痰濁、瘀血、水濕等病理產物。氣虛陽衰,水停瘀留為本病主要病機[5]。祝光禮則從氣血水3方面來論治心力衰竭,認為心氣(陽)虧虛是本病的病理基礎,血脈瘀阻為本病中心病理環節,水飲內停是本病發展的必然結果[6]。何復東將心衰的病機總結為心腎陽俱虛,痰瘀水合痹。他認為慢性心衰的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外邪入侵、情志所傷、飲食不當、年老體衰等,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漸漸導致心陽甚至腎陽虛衰,出現痰、瘀血、水飲三大病理產物,最后導致“心腎陽俱虛,痰瘀水合痹”[7]。張琪教授將心衰分為急性加重期和穩定期,在心衰急性期多見氣短喘促、尿少肢腫、心悸畏冷等癥狀,病機以氣陽虛衰為主,而在心衰病的穩定期,則多見氣短喘促、口干少飲、乏力、肢腫的癥狀,其基本病機主要概括為氣陰虧虛、瘀水互結[8]。綜上所述冠心病心力衰竭常由外感、勞累、情志、體虛、年老等引起,導致機體氣虛陽衰,或兼有陰虛,無力推動氣血津液,出現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氣虛陽衰,血瘀水停為其主要病機。
2辨證分型
張繼東根據心衰的不同發展時期將心衰分為氣陽虛衰、瘀血阻絡,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心腎陽虛、水飲瘀血內停3個證型[9]。牛媛媛等將慢性心力衰竭分為氣虛血瘀,氣陰兩虛、陽虛水泛3個證型[10]。周端教授認為心衰早期以心肺氣虛為主,中期以氣陰兩虛為主,后期以心腎陽虛為主[11]。李彬等認為心衰的辨證分型應包括慢性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兩方面,慢性穩定期分為心肺氣虛、血瘀水停,陽氣不足、血瘀水停,氣陰兩虛、心血瘀阻,腎精虧損,陰陽俱虛4個證型[12];急性加重期則分為3個證型,即陽虛水泛證、陽虛喘脫證、痰濁阻肺證。張艷等認為臨床中慢性心衰一般可分為心血瘀阻、痰濁壅塞、寒凝心脈、心腎陰虛、氣陰虧虛、陽氣不足6個證型[13]。《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診療專家共識》[14]提出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證型可總結為3個證型,即氣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血瘀證、陽氣虧虛血瘀證,每種證型都可與痰飲證兼見。
3中醫藥治療
3.1中醫專法
1)益氣活血法。益氣活血法為冠心病心力衰竭(氣虛血瘀型)常用治法。臨床常用的中藥有黃芪、人參、丹參、黨參、川芎、當歸、三七、赤芍、紅花等。楊清等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益氣活血法(人參、白術、黃芪、茯苓、丹參、紅花、三七等)治療冠心病心衰,治療組的CRP、BNP、LDL指數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治療組有效率96.7%,而對照組有效率僅為83.3%[15]。2)益氣養陰法。益氣養陰法適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氣陰兩虛證)。常用中藥為人參、甘草、黨參、麥冬、黃精、五味子、沙參等。梅運偉采用益氣養陰法(黃芪、白術、黨參、玉竹、丹參、麥冬、炙甘草、白芍、黃精、五味子、木香、赤芍、當歸、澤瀉)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氣陰兩虛證)55例,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有效率為94.5%,而對照組臨床療效有效率僅為77.8%。可見益氣養陰法對心衰療效的改善有很大幫助[16]。3)溫陽利水法。溫陽利水法適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常用中藥為附子、干姜、巴戟天、葶藶子、桂枝、澤瀉、茯苓、陳皮等。成向進等觀察了溫陽利水活血方藥(附子、桂枝、黃芪、黨參、白術、淫羊藿、補骨脂、川芎、豬苓、茯苓、澤瀉、桃仁、車前子、葶藶子、大腹皮、紅花)治療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患者的療效,治療組在心功能療效方面有效率為86.7%,對照組為73.3%;在證候總有效率方面,治療組療效顯著為90.0%,對照組僅為63.3%,從而得出結論溫陽利水方藥可以有效改善心衰(陽虛水泛證)患者的臨床療效[17]。
3.2中醫專方
高嵩山教授對于治療氣虛血瘀型心衰有豐富的經驗,他將60例心衰患者(氣虛血瘀證)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給予西醫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加服可益氣活血的保元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黃芪、人參、肉桂、生甘草、當歸、桃仁、熟地黃、白芍、川芎、紅花等),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66%,對照組有效率86.66%。治療心衰(氣陰兩虛證)常用的經典方為生脈散加減。生脈散的出處為《醫學啟源》,具有益氣生津、養陰止汗的功效[18]。唐靜等對加味生脈散治療氣陰兩虛型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觀察,對照組在Lee氏心衰積分比較中總有效率為60.0%,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0.0%;在臨床癥狀療效比較中,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而實驗組為83.3%,且實驗組BNP下降較對照組更為明顯。結果表明加味生脈散可有效改善氣陰兩虛型慢性心衰患者臨床癥狀和各項理化指標。對于陽虛水泛型心衰臨床較常用的方劑為真武湯,具有溫陽利水之功效[19]。舒揮文等研究了加味真武湯治療陽虛水泛型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治療組加服加味真武湯,結果顯示治療組在心功能、臨床癥狀改善、心臟彩超參數方面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可見加味真武湯對心衰(陽虛水泛證)治療效果較好[20]。
3.3中成藥
孫銘良等進行了中成藥養心氏片對慢性心衰(氣虛血瘀證)心功能改善的臨床觀察,發現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養心氏片能顯著提高患者左室射血分數,改善臨床癥狀,改善心功能[21]。于惠等應用具有益氣活血養陰功效的益心舒膠囊治療氣陰兩虛型心衰,結果治療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再入院率治療組低于對照組,證明益心舒膠囊可以增強慢性心力衰竭(氣虛血瘀證)治療效果。治療陽虛水泛型心衰常用的中成藥為芪藶強心膠囊,可以益氣溫陽、利水消腫[22]。高巧燕等將88例慢性心衰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兩組均給予西藥常規治療,治療組加服芪藶強心膠囊。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0.91%,遠遠高于對照組的72.73%[23]。
3.4中藥注射劑
在中藥注射劑方面,范倩等觀察對丹紅注射液治療氣虛血瘀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30例,結果治療組在心功能分級及中醫證候積分方面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證明了丹紅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氣虛血瘀證)患者臨床癥狀及各項理化指標[24]。臨床常用注射用益氣復脈來治療心衰(氣陰兩虛證)。趙鑫峰等將60例慢性心衰(氣陰兩虛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注射用益氣復脈,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7%,對照組為60%,可見注射用益氣復脈在治療氣陰兩虛型心力衰竭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對于陽虛型心衰,參附注射液是較為合適的選擇[25]。田明對參附注射液治療慢性心衰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將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參附注射液,最終在臨床療效方面治療組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有效率為70.00%,且治療組NT-ProBNP及BCY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由此可得出結論參附注射液能顯著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26]。
3.5其他療法
1)針刺療法。針刺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刺激穴位,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潘婉等采用針刺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針灸組和西藥組,針灸組取穴足三里、心俞、神門、厥陰、內關、膻中,西藥組對癥處理。結果針灸組總有效率為85.0%,西藥組為50.0%,可見針灸在治療慢性心衰方面尤其獨特的優勢,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小,簡便易行[27]。2)穴位貼敷法。穴位貼敷法是指將中藥貼敷在相應的穴位上,使得中藥和穴位共同發揮作用。黃婷等對穴位貼敷法治療慢性心衰進行了研究,認為穴位選擇主要選取心俞、肺俞、內關、膻中等,在藥物組成方面多選用益氣、活血、利水的中藥,經皮給藥,見效迅速[28]。
4結語
近年來,中醫對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研究取得很大進展。多項研究表明,在西醫常規治療上加用中藥,與單純應用西藥相比,更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各項理化指標,且中藥毒副作用較小,適于長期服用。但中醫藥治療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中藥見效較慢,效力較弱,服用不便。希望未來能在中藥劑型方面有較大的發展。其次中醫在對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辨證分型方面仍缺乏一個規范的標準,且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希望未來能在規范化、科學化等方面有更大的進展。
參考文獻
[1]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62.
[2]黃峻.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處理的現代概念[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4,22(3):201-204.
[3]鄧悅.中醫藥在診治心力衰竭中的地位[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37(10):1162-1163.
[4]陳可冀,吳宗貴,朱明軍,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36(2):133-141.
[5]虞穎茜,方居正.中醫藥治療慢性心衰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4):88-89+96.
[6]趙麗娟,祝光禮.祝光禮教授治療冠心病經驗淺析[J].中國中醫急癥,2016,25(8):1523-1524,1554.
[7]王冠峰,王冠英,桂亮,等.何復東老中醫運用“補腎通陽法”治療慢性心衰臨床經驗[J].新疆中醫藥,2015,33(4):53-55.
[8]唐利萍,何一婷,張斌霞,等.孟河名家張琪教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經驗[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5):197-198.
[9]葛汝青,李衛星.張繼東教授治療慢性心衰的經驗探析[J].光明中醫,2016,31(18):2645-2647.
[10]牛媛媛,劉磊.慢性心衰中醫辨證施治體會[J].光明中醫,2016,31(3):325-326.
[11]魏易洪,曹敏,苑素云,等.周端教授膏方治療慢性心衰經驗拾零[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5):1222-1223.
[12]李彬,王永霞,朱明軍.慢性心力衰竭的中醫藥治療與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6):1913-1915.
[13]張艷,禮海,王彩玲.淺談慢性心衰中醫病名病機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12-13.
[14]毛靜遠,朱明軍.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診療專家共識[J].中醫雜志,2014,55(14):1258-1260.
[15]楊清,高鵬,徐玉芳.中西醫結合治療難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氣虛血瘀證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6,31(4):578-581.
[16]梅運偉.益氣養陰法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55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8):84-85.
[17]成向進,張會哲,林朝亮,等.溫陽活血利水方藥干預重度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5,33(1):68-70.
[18]孫燦朝,高嵩山.保元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心衰病氣虛血瘀型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7):62-63.
[19]唐靜.加味生脈散治療氣陰兩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5.
[20]舒揮文,白穎,李玉環.加味真武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34):98-101.
[21]孫銘良,王萍,仇同革,等.養心氏片對氣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善的臨床觀察[J].世界中醫藥,2016,11(8):1507-1509.
[22]于惠,任泉鐘.益心舒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2):139-140.
[23]高巧燕,王明蕾.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7,17(9):1186-1187,1190.
[24]范倩,魯衛星,楊承芝.丹紅注射液治療氣虛血瘀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6):503-505.
[25]趙鑫峰,劉佳云,張美蘭.注射用益氣復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13):1533-1535.
[26]田明.參附注射液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1):130-131.
[27]潘婉,鄭蓉,黃薇,等.針灸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6,38(3):63-64.
[28]黃婷,曾建斌,萬蟬俊,等.穴位貼敷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研究進展[J].中醫藥通報,2016,15(5):70-72.
作者:孟慶賢1;張新元2 單位:1.山東中醫藥大學,2.山東省泰安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