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傷性濕肺的影像學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創傷性濕肺是胸部外傷中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狀之一,多發于車禍、跌落傷或者是重物打擊傷之后,需要加以影像學表現檢查,從而更快的開展治療工作。為了更好的研究創傷性濕肺的影像學檢查方式以及檢查特征,本作者主要選取了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我院所確診的47例創傷性濕肺患者進行影像學特征研究,通過不同的影像學診斷方式,明確創傷性濕肺的最佳影像學診斷方式,希望能夠為創傷性濕肺患者的進一步治療產生積極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我院所確診的47例創傷性濕肺患者,均具有明顯的胸部外傷,主要臨床表現為胸痛、胸悶、咳嗽以及血痰。其中車禍受傷22例,墜落受傷12例,擠壓受傷8例,重物打擊等受傷5例。將47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4例和觀察組23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18~76歲,平均(52.34±4.56)歲。觀察組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16~77歲,平均(52.31±4.58)歲。兩組在年齡、性別以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影像學方法對照組采用X線平片進行檢查,X線平片采用GEDefinium6000DR進行檢查,觀察組采用CT檢查進行檢查,CT掃描采用GEBrightSpeedElite16排螺旋CT機進行檢查。
1.3觀察指標觀察和記錄兩組創傷性濕肺的影像學特征,確診率為確診患者/總患者數量×1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診斷結果情況比較對照組中,X線平片檢查顯示創傷性濕肺患者20例,占總患者的83.33%;觀察組中,CT檢查23例患者均具有創傷性濕肺,占總患者的100%。具體結果見表1。此外,CT檢查在評估創傷性濕肺的部位程度、范圍以及胸膜改變等方面有較大的優勢。
2.2兩組患者的影像學特征
2.2.1間質型間質型18例,主要是侵犯肺間質,表現為肺血管紋理增多、增粗,同時伴有斑點狀密度增高影。
2.2.2節段實變型45例患者中存在12例,肺葉大片狀密度增高影,邊緣模糊,形似大葉性肺炎或者肺段性肺炎。
2.2.3彌漫實變型彌漫實變型9例,影像學特征為一側或者雙側肺野廣泛分布大小不一的斑點狀,病變邊緣模糊,部分病變可以重疊。
2.2.4云霧型云霧型6例,一側或者雙側肺野透視度較低,呈磨砂玻璃狀改變,密度較淡,呈云霧狀密度增高影。
3討論
創傷性濕肺主要指的是由于胸部外傷所造成的肺組織充血,間質水腫或者是出血的綜合性病變,及時、準確的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創傷性濕肺對于患者的臨床質量以及生活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響。患者創傷的原因、程度等不同,臨床診斷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影像學檢查是當前臨床診斷中較為實用的臨床診斷方式,X線平片檢查,主要是采用GEDefinium6000DR進行檢查,CT檢查主要是采用GEBrightSpeedElite16排螺旋CT機進行檢查。影像學診斷能夠明確診斷出患者的臨床影像,并依據影像學特征,開展進一步的治療工作。
當前很多醫院在臨床診斷的時候,會采用X線平片進行檢查,但是普通的X線平片檢查是重疊的影像,密度比較淡的病變難以完全發現,診斷的敏感性相對較差,易于出現漏診的問題。CT檢查相較于X線平片檢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這主要是由于CT檢查能夠多層次的進行掃描,從而避免發生重疊或者漏診的問題。CT檢查能夠獲得更高的密度分辨率,明確觀察到患者肺部早期的小病變情況以及不良反應。同時,也能夠為患者的病變情況以及具體的位置進行定位,從而結合病變的位置,進行周邊病變情況的具體檢查,提升其準確度以及全面率,除此之外,也能夠更為準確的觀察到患者的氣胸、血胸等發展情況,對于患者的臨床治療具有積極的影響。在臨床治療的過程當中,一旦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頻繁咳嗽以及胸悶等癥狀的時候,如果不能夠排除創傷性濕肺,那么則需要立即采用胸部CT進行全面的檢查,更為準確、更為快速的診斷患者的臨床癥狀,避免漏診、誤診等問題的發生。
在本次創傷性濕肺的影像學特征研究中,對照組的24例中,X線平片檢查顯示創傷性濕肺患者20例,占總患者的83.33%;在觀察組的23例中,CT檢查23例患者均具有創傷性濕肺,占總患者的100%。同時CT檢查在評估創傷性濕肺的部位程度、范圍以及胸膜改變等方面有較大的優勢。經過全面的臨床影像學診斷,間質型18例,節段實變型12例,彌漫實變型9例,云霧型6例。綜上所述,創傷性濕肺的影像學特征主要有間質型、節段實變型、彌漫實變型以及云霧型等,結合創傷性濕肺的影像學特征開展臨床治療工作,能夠為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劉吉剛 單位: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