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冠心病心絞痛通陽祛瘀方治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運用自擬通陽祛瘀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7例。結果:顯效15例,有效1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2%。認為本病由氣血瘀滯或痰瘀交阻,痹阻胸陽所致。治療時心絞痛發作期以宣痹通陽,活血祛瘀為主;緩解期以補氣養陰通陽為主,佐以活血祛瘀。
近5年來,筆者運用自擬通陽祛瘀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7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均為1994~1999年門診病人。37例中,男26例,女11例;年齡48~76歲,平均63.2歲;病程8個月~16年;西醫診斷為不穩定型心絞痛22例,穩定型心絞痛15例。
1.2診斷標準參照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的報告《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參照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診斷標準。
2治療方法
通陽祛瘀方組成:瓜蔞皮、酸棗仁各15g,薤白、郁金、桂枝、赤芍、三七各10g,丹參30g,炙甘草10g,米酒1碗(約200ml),清水2碗半(約500ml)同煎。每天1劑,復煎,復煎不加酒。7天為1療程,用藥2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加減法:心氣不足加黨參20g,黃芪30g;痰濁壅盛加法半夏、枳實各10g;心腎陰虛加何首烏20g,生地黃、熟地黃各15g。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1979年9月上海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制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輕度: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度: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較重度: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到輕度的標準;重度: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到中度的標準。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輕度:疼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有明顯減輕;中度:癥狀減輕到輕度的標準;較重度:癥狀減輕到中度的標準;重度:癥狀減輕到較重度的標準以下。心電圖下降的缺血性ST段回升≥0.05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倒置的T波變淺,或T波由平坦變直立。無效:癥狀與心電圖無改善。
3.2治療結果顯效15例,有效1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2%。
4病案舉例
陳某,男,76歲,漁民,1998年5月13日初診。患冠心病16年,常覺左胸悶痛,長期服復方丹參片、潘生丁等藥。本次突然胸骨后疼痛加重。心電圖示:ST段V5下降0.05mV以上,Ⅰ、ⅡT波倒置1.5mm,V4~V6T波倒置6mm。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診見:胸痛徹背,氣短喘促,心悸,頭暈目眩,舌暗紅、苔白膩,脈弦細。中醫診為胸痹,證屬痰濁中阻,氣滯血瘀。治宜通陽散結,活血祛瘀。處方:瓜蔞皮20g,薤白、桂枝、郁金、酸棗仁、赤芍、法半夏、桃仁、三
七、炙甘草各10g,丹參30g。每天1劑,煎服法同上。
5月15日二診:胸痛消失,胸悶氣短減輕,舌暗紅、苔微黃,脈弦細。藥已見效,守上方加黨參30g,茯苓20g。煎服法同上。
5月21日三診:胸痛、胸悶已消失,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心電圖復查,ST段回升至等電位線,V4~V6T波為直立,心電圖大致正常,后以上方加減化裁善后。
5體會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多發。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急劇或暫時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1〕。中醫認為本病屬胸痹范疇,其病因多為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邁體虛導致氣血瘀滯或痰瘀交阻、痹阻胸陽所致。其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
本病的中醫治療,針對本虛標實之病機宜通補兼施,標本兼治。針對本虛,當用補法;標實,當用通法。“通補二法為治胸痹之大法”〔2〕,其運用上補多或通多,則根據本病的不同發展階段、本虛標實的緩急輕重而辨證施治、選方用藥。筆者認為:心絞痛發作期以宣痹通陽,活血祛瘀為主;緩解期則以補氣養陰通陽為主,佐以活血祛瘀。本方從栝蔞薤白白酒湯加減而來,方中薤白、桂枝辛溫通陽,寬胸散結,佐以瓜蔞皮滌痰散結,助薤白、桂枝通陽散結;三
七、郁金、赤芍、丹參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現代藥理認為,此4味藥有明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改善心肌收縮力的作用;酸棗仁、炙甘草養心益氣,并避免溫通之品耗傷心陰之虞;白酒溫陽并輕揚而引藥上行,加強溫陽祛瘀行氣止痛作用。筆者曾觀察多例患者,用酒水同煎法,其行氣止痛,改善缺血的ST段療效顯著,故酒在本方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桂枝、白酒雖溫但未見辛燥之弊,這正如前賢所言“投以桂枝,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歷來多以舌紅為桂枝之禁忌,……只要舌上有津,其有桂枝適應證者,舌紅亦可選用。”〔3〕諸藥合用,胸陽宣通,瘀痰消散,氣暢心寬,胸痹諸癥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