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學發展及影響探討(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中藥學實驗教學改革
摘要:基于中藥學本科生核心能力培養探索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與改革。結合浙江中醫藥大學國家級中藥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改革的具體案例,綜述中心建設的總體思路、定位和改革方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厚基礎、重傳承、求創新”為培養目標,搭建專業特色平臺、實踐創新平臺,構建“以中為源,以藥為本,學研產并進”模塊化中藥學實踐教學體系,建立開放式網絡化智能信息共享平臺,取得顯著的成績。實驗教學是高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的構建為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可在全國同類院校起到輻射示范作用。
關鍵詞:中藥學;實驗示范中心;人才培養;教學體系
1總體思路
通過對現階段學校各級實驗室建設現狀的調研分析,以及參考兄弟院校實驗室建設與改革的經驗[1-5],學院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實驗技能訓練和科學訓練并舉”原則,圍繞“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立足浙江“醫藥大省”、“中藥資源大省”的區域產業特征,突出“加強基礎、開拓思維、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實驗教學觀念,始終把對學生中醫藥思維的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放在第一位。在實驗教學體系和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改革和創新,構建“以中為源,以藥為本,學研產并進”模塊化中藥學實踐教學體系,推行中藥學特色實驗教學方法;構建專業特色平臺、實踐創新平臺、虛擬實驗平臺,并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2中藥學專業核心能力解讀
中藥學專業的核心能力是指涵蓋中藥的“認、效、制、用”多方面,包括中藥基本理論與臨床應用、中藥基源與鑒定、中藥化學、中藥炮制與制劑、中藥藥理與毒理等系統知識,具備科研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基于此,學院根據中藥學專業培養目標,厚基礎,重傳承,求創新,為中藥學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搭建平臺。
3服務學科建設,打造專業特色平臺
3.1整合實驗室資源,創建“一體化、多模塊”實驗教學體系整合實驗室資源,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依據實驗教學基本規律,對實驗教學活動各個環節進行系統全面的整體設計,創建“一體化、多模塊”實驗教學組織形式,凸顯“以中為源,以藥為本”的專業特色。基于實驗室相對獨立,使得某些實驗課內容互不銜接、雷同布置等情況,中心以學科相近、基礎融通為原則,構建以平臺為依托的“課程群”模式,綜合藥學、中藥學、藥劑、栽培等專業實驗課程,圍繞中藥的研究與開發的實踐過程,建立包括資源實驗教學平臺、化學實驗教學平臺、藥理實驗教學平臺、炮制制劑實驗教學平臺多模塊的實驗教學體系。其中,資源實驗教學平臺整合中藥學、藥用植物、中藥鑒定、生藥學實驗室,培養學生對中藥原藥材和飲片鑒定的實驗技能;化學實驗教學平臺整合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中藥化學、中藥分析實驗室,培養學生對中藥有效成分分析鑒定、質量檢驗的實驗技能;藥理實驗教學平臺整合中藥藥理學、藥理學、中藥藥效毒理實驗室,培養學生開展藥理、毒理等動物實驗的技能;炮制制劑實驗教學平臺整合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學、藥劑學、生物藥劑學和藥代動力學實驗室,培養學生中藥飲片炮制加工和制劑制備的實驗技能。從開展源頭辨識(中藥鑒定)—品質提升(中藥炮制)—內涵挖掘(中藥化學、中藥藥理)—終端制備(中藥制劑)一體化教學入手,培養學生的中醫藥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從培養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入手,設定部分基本技能訓練實驗,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比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開放性和創新性思維,為就業創業打好堅實基礎。
3.2基于課程體系,構建“階梯式、復合型”的實驗教學模式以中藥學課程設置為主線,整合專業課程相關實驗項目,設置“階梯式、復合型”實驗教學模式。“階梯式”是指實驗教學考核模式體現階梯式層次式上升,服務課堂教學。第1階段實驗以基礎化學為主,著重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方法學技能,第2階段側重生藥等形態學學習,第3階段以藥理(動物實驗方法學)、制劑、分析化學(精密儀器分析)為主,學生通過藥物的化學合成,天然藥物的提取分離及結構修飾,中藥的提取制備,各種制劑技術與劑型研究、藥物分析、藥理與藥代動力研究的實驗,完成從原材料藥到成品藥再到品質評價的全過程學習。階梯式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改變學生對藥物研究缺少整體認識的局限性,并首次將與藥物研究有關的藥學四大學科(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理學和藥物分析)的實驗課程進行整合和調整,使學生受到中藥學研究實踐的系統訓練。“復合型”是指實驗中心承擔的任務由單一的教學或科研,整合為教學科研和服務多功能的復合型,強化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實驗教學與科研研究、教師與實驗人員在組織機構層面上的結合,人員結構采用專兼職結合,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互通的用人機制,形成較強的實驗教學團隊和環境。
3.3培養綜合技能,實施“師承式,綜合性”實驗教學方法將中醫藥“傳、幫、帶”的師承教育傳統和院校教育模式相結合,對中藥學專業學生實施導師帶教制,側重培養學生“三基”(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礎技能)和“五能”(辨、效、制、析、用),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以促進中藥更好地傳承。同時,針對以往教學中缺少中藥系統研究的實驗環節,學院重點開展跨學科的專業綜合實驗課程建設,開設《中藥專業綜合實驗》,選擇典型中藥,注重上下游課程之間的滲透和銜接,協調把握課程的相對獨立性和連續性,體現多個關聯課程整體設計實驗內容,實現優化組合。如“中藥制劑開發實驗”項目將“中藥品種品質與鑒定、中藥炮制加工、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分離與分析中藥藥效與毒理、中藥制劑技術”等專業教學融為一體,學生可根據不同的崗位目標選擇實驗內容,如中藥資源品質評價(中藥鑒定-中藥分析)、中藥提取物的藥效評價(中藥化學-中藥藥理)、中藥制劑制備(中藥炮制-中藥藥劑)等,讓學生從實驗方法學的角度,理解中藥新藥研究與生產的過程,達到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4依托開放性實驗室,構建實踐創新平臺
學院把學科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依托重點優勢學科提升專業水平,培植品牌特色專業。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及成果,豐富拓展實驗教學內容,開設綜合性、設計性,貼合實際生產的模擬實驗,推進精品課程建設,提升教學水平;依托國家級中藥學教學實驗示范中心,為本科生參加開放性實驗和開放性課題研究活動創造條件;依托優秀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推進名師、教授指導實驗教學。圍繞中草藥創新藥物的研究與開發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開拓創新性思維,以創意啟創新,以創造促創業。
4.1以實訓基地為載體,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學院及時把科研優勢轉化為校內實訓基地的優勢,利用學院強大的科研設備與學術隊伍的人才優勢,將校內部、省級科研實驗室及教師科研實驗室作為校內教學實習基地,目前已形成中草藥種植園(種植)、中藥標本館(鑒定)、東洲科技園(炮制)、分析測試中心(測試)、比較醫學研究中心(藥效)和中藥制劑工程研究中心(制劑)6個校內實訓基地。開展生產性實訓與實習,包括野外實習、生產實習、醫院實習等,野外實習如藥用植物高山實習、道地藥材產地實習、標本館實習、GAP基地實習等;生產實習包括中藥炮制、中藥制劑生產企業GMP車間、普通車間實習;醫院實習包括醫院藥房實習、模擬醫院實習、ADR及GCP參觀實習等,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
4.2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與實驗室開放項
目一體化在實驗室開放的平臺上進行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兩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6]:①啟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構建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平臺,為學院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模式提供了新途徑。近年來,學院先后拿出專項經費50余萬元用于支持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由學生自主主持的科研項目達65項,參與人數達86人。②中心將教師的科研成果或專利技術應用于學生課堂實驗和科研實踐等教學活動中,如基于微透析技術的《附子中烏頭類生物堿提取物的藥動學與藥效學研究》獲浙江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學生撰寫的多篇基于鼻黏膜給藥技術、微透析技術的于SCI和一級期刊。③開設“科研導師制”、“科研訓練周”等,學生帶著問題、帶著項目進實驗室,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鍛煉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④開展以“挑戰杯”、中藥學/藥學學科競賽、實驗技能競賽為代表的科技學術型的大學生第2課堂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科研小組骨干、龍頭力量,力爭每年都有新成果。近年來,8人先后在全國醫藥院校藥學/中藥學專業大學生實驗技能競賽斬獲殊榮,學生獲國家級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獎勵2項,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獎勵6項,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獎勵1項,48篇,完成省新苗人才計劃61項。
5借鑒慕課理念,搭建虛擬共享平臺
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近年教育領域出現的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新型網絡課程模式[7],既不同于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也不同于以學為主的網絡教學,MOOC以教學并重的模式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整合嵌入,用于優質課程的資源分享。在我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網絡實驗管理平臺,但在實驗技術網絡平臺的交互性建設方面研究還不多,多數教學資源沒有對外開放共享[9]。因此,以MOOC興起為契機,更新教育理念,加強藥學類專業實驗課程開放式網絡式虛擬實驗教學體系,是高校未來實驗室的發展方向。
5.1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校園網的建立,使教學信息資源共享成為可能[9-10]。構建網絡實驗平臺的真正意義是在這個平臺上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學院開放數字虛擬一體化實驗室、中藥學虛擬仿真實驗室,由網絡課程、觸摸式檢索系統、安全考試系統3大模塊組成:①提供各級精品網絡課程,學生可隨時上網進行課程內容預習、復習等,結合開放性實驗,通過自主實驗反復練習,顯著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②中藥博物館(標本館)設有常用中藥觸摸式檢索系統,安裝有《常用中草藥》等應用軟件,實現了館藏中藥信息數字化,方便學生學習檢索;③實驗室建有安全考試系統,學生可在線學習實驗室安全知識和進行在線測試,提高了學生的實驗室基本素養。中藥藥劑學虛擬實驗室以Flash動畫為主,創設GMP下的中藥制劑制備模擬情景,提供虛擬操作,實現實時指導、監控和圖像的遠程傳送,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通過輸入給定的賬號密碼進入,熟悉制備儀器使用、制劑工藝設計,進一步加深對實驗原理的再認識,強化實驗基本操作的能力。彌補受儀器、場地、時間等限制而無法開設實驗的局限,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網絡環境。該模式既是對基本操作實驗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檢驗,又是培養綜合實驗技能和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5.2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體現平臺交互性中藥學專業實驗課程門類繁雜,參與的師生人數多,以本校為例,僅“分析化學實驗”課程每學年接待的學生逾500人次。借助中心平臺,學生和教師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流和討論,打破課堂時空界限,有利于實驗教學的互動性,擴大師生、生生交流的廣度和深度。
5.3虛擬實驗充分保障學生安全性高等中醫院校藥學類實驗室涵蓋學科廣、不安全因素多,許多化學實驗試劑都具有易燃、易暴、劇毒、強腐蝕性,虛擬實驗室的構建可以為學生在課后提供一個虛擬的實踐空間,可以無限地重復練習,即可防止試劑的浪費,又能避免操作失誤所帶來的危險[11]。
6結語
經過多年來的探索研究,結合實踐教學定位與人才培養的特點,中心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過程一體化、項目模塊化相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線上模擬線下實訓相結合的實驗技術;以學生自主訓練為主,第2課堂為輔,雙向互動的實驗教學方式;以考核學生綜合能力的實驗考評制度。該模式強化了學生中醫藥思維、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崗位“勝任力”,滿足新形勢下社會對中醫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當然,如何進一步完善實驗中心建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仍需進行長期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黃真 鐘曉明 陳建真 王可 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
參考文獻:
[1]高治平,劉剛,劉運美,等.藥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及其實驗室建設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2):234-239.
[2]賀冬秀,雷小勇,高治平,等.藥學專業實驗室建設與改革初探[J].藥學教育,2006,22(3):42-44.
[3]卑占宇,郭小慧,何新蕾,等.藥學專業有機化學虛擬實驗室學習平臺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5):163-167.
[4]楊策,雷蕾,溫先榮,等.中醫藥實驗室信息交流平臺建設[J].中國數字醫學,2015,8(3):113-115.
[5]鐘玲,金錢星,徐珍霞,等.藥學實驗室平臺建設的探索[J].藥學教育,2006,22(5):56-57.
[6]畢海霞,張艷蕊,王偉,等.自主創新開放實驗室預約管理系統的設計和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3):162-167.
[7]沈珺.Mooc課程與開放大學在線課程對比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0(6):23-26.
[8]樊紅霞,柴成文,顧聰,等.借鑒慕課理念,加速高校化學實驗室網絡平臺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11(31):26-28.
[9]王利.醫科大學省級重點實驗室開放性服務平臺的建設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5:252-253.
[10]張利文,陳義勝,高永鋼,等.高校實驗室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J].科教導刊,2015,2:11-12.
[11]鄭軍,曾照芳.醫學檢驗本科教育虛擬實驗室構建的研究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2):233-235.
第二篇:中藥學科研能力培養策略
摘要:筆者針對中藥學學科建設特點、本科生能力培養要求及教學現狀,提出一種基于“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方法,并從項目來源和選擇、項目設計、項目實施等方面對項目驅動教學過程進行了研究與實踐探索。研究表明,項目研究方案設計和實施往往多人協作完成,結合科研課題進行項目驅動教學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熱情,有效培養學生發現實際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有助于中藥學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關鍵詞:中藥學;項目驅動;科研能力
1項目驅動教學的培養模式
1.1項目來源和選擇原則在項目驅動教學模式中,項目的來源和質量對教學效果影響顯著。項目一般選擇原則是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可行性和一定的挑戰性,應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中藥科研項目主要來源于國家或省部級的縱向課題中的子項目或任務分工,部分來自校企合作課題(縱向、橫向)。項目選題過小或過于簡單會失去項目教學的意義,難以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反之,選題過大或實驗指標過高,會使學生無從下手、望而生畏,從而喪失勇氣和信心[5]。例如,將2015年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分任務《廣金錢草優良品種選育方法及種植控制技術研究》中EMS誘變育種的部分內容設計驅動教學項目《EMS誘發廣金錢草突變體庫的構建》,既有綜合性、可行性,又兼具探索性與趣味性,學生反映良好。
1.2項目設計在設計項目時,可將一個科研項目劃分為若干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子項目,再將每個子項目分解為多個任務單,每個任務單通過設置相應的問題情景引出任務。項目的設計側重綜合應用性,交融結合學生所學或即將學習的知識,并注重不同學科之間內容和知識的橫向整合,提高學生對新舊知識融會貫通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6]。例如,《EMS誘發廣金錢草突變體庫的構建》一項目就將藥用植物學、分子生物學、中藥栽培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分子標記技術和植物病原體抗性鑒定技術等學科和技術結合起來,綜合應用性強,學生在項目設計的過程中將已學的知識綜合應用,并通過查閱書籍和文獻,學習很多未知的知識和技術。
1.3項目實施
1.3.1公布實驗項目提前一個月向學生公布實驗項目內容及要求,同時成立指導教師小組,學生以3~4人自由組成實驗小組,教師根據已參加本校“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學生的專業和其個人興趣,分配實驗項目給每個實驗小組。同時,指導教師所在的實驗室做好實驗準備工作。
1.3.2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查閱文獻的方法,了解相關研究的國內外現狀,制定初步的項目實施方案,包括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內容、技術方法、預期結果和可行性分析。教師根據方案設計的可行性以及實驗室所具備的條件對實驗方案提出建議,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方案中存在的問題,盡可能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不斷修改完善。實施方案制定好后,每組學生首先對本組的方案進行自我評價,對照目標和要求找出存在的問題,以及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然后,每個項目組向所有項目組的同學介紹和展示本組的方案,教師和其他組的同學對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指出優點和存在的問題[7]。最后,學生按照“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要求撰寫申報書,以提高自己科研課題申報書寫作能力,教師指導學生以此申報書申請相關課題。在方案制定過程中,對于在學生知識和能力范圍之外的實施內容,以及難以解決的部分內容,教師則進行必要的知識講授和點撥,并提示他們充分查閱文獻和參考書籍,并利用搜索工具,進一步深入查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通過每個有針對性的項目,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3.3實施項目方案項目教學過程的驅動應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讓學生的思考推動項目的實施。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每一個步驟教師都要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關于“要做什么”、“該怎么做”和“怎么做最好”的討論,然后指導學生按照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嘗試并學會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劣。這樣既可保證學生掌握完成具體工作步驟的方法,也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尋求解決方案[8]。教學過程中,根據項目開展情況,導師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或面授、網絡、電話等多種途徑指導學生,并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以真正達到個性化教學的目的[9]。比如,《EMS誘發廣金錢草突變體庫的構建》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學生不斷探索、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法和解決方案,從中學習和收獲很多。其中期總結如下:“EMS誘變后,我們遇到了第一個難題就是組培瓶里生長兩個月左右的誘變植株停止生長,或者是長成了愈傷組織,當時實驗停滯了較長一段時間,因為要排除培養基配方的原因和其他原因。經過和老師的不斷溝通和探討,最終決定直接播種至泥炭土和珍珠巖的混合基質中,結果種子發芽率較高且長勢良好,三個月后植株已進入成熟期,從性狀上看已經有變異的趨勢;之后便到了篩選和鑒定突變體,前期實驗方案是采用流式細胞儀技術篩選,但是結果并不理想,于是我們又嘗試根尖染色體切片,但由于此時植株已到成熟期,根尖染色體切片觀察效果也不好;后來老師引導我們又查閱大量文獻,最終確定采用ISSR分子檢測;隨后,在提取總DNA的方法上也是試了很多種,采用天根試劑盒和自己配的試劑提取效果都不好,后來根據文獻嘗試改良CTAB法提取,終于成功提取出質量較好的總DNA;接下來便是選擇分子檢測的方法,本來是打算嘗試用ISSR通用引物,但是又在一篇文獻發現有人做過同屬植物的ETS-SSR分子標記,便先跟深圳華大基因訂購合成了文獻中的26條引物,篩選出了6對擴增效果很好的引物,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變異組條帶的不同,出現了變異位點。目前,實驗都按照著實施方案一步步進行,結果也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非常開心。接下來要做的工作便是大批量的篩選變異植株進行抗病性鑒定。”學生在此過程中,培養了不斷嘗試、如何尋求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問題解決后,學生也受到了鼓舞,信心倍增。
1.4項目總結與評價項目完成后,教師指導學生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學生按照科研論文的形式撰寫規范的實驗報告和研究論文。同時,每個小組進行成果匯報,重點討論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謀求解決方法的過程,并探討今后如何改進和提高項目開展方式和實施過程;教師可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態度、表現和成果及時地一一進行分析點評,既要肯定學生的表現和成績,也要針對其不足之處給予建議以促進學生獲得更大的提高[10]。通過這樣一種“學習-實踐-反饋”的過程,學生對項目實施過程中運用到的知識和技術可以更好、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實施項目驅動教學法的體會
2.1學生學習熱情和信心高漲經過應用項目驅動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科研項目研究的實踐發現,項目驅動教學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和提升他們協作、創新、探索的精神[7]。不僅提高了學習效果,而且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快速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表現出比過去更大的參與熱情和學習主動性。
2.2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項目驅動教學所選學生一般為已進入實驗室學習一至兩個學期的大二或大三本科生,是在完成了基礎課程學習之后進行,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基本的實驗技能。而且,所選項目都是真正存在的項目,已經過評審和論證,可行性高,且綜合性較強,沒有現成的實驗指導書,要求學生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創新能力,借助以往所學知識,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制定出詳盡、可行的實施方案,有利于培養學生系統完整的科研思路,鍛煉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方案實施過程中,實驗時間和操作程序都需要學生自行統籌安排,遇到問題需要學生主動思考并跟指導教師探討解決方案,實驗失敗可以尋找原因后重新制定方案;在撰寫實施方案、論文寫作、制作幻燈答辯等多個環節中,學生需要對查閱的信息進行加工,對已有數據進行分析,能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信息加工和數據處理的能力。在實驗中,學生也能提出了一些目前學科中正在探討的問題,表現出較強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本實驗室在2009~2015年期間,通過項目驅動教學實踐,多名學生在比賽中獲獎或獲得校級、省級項目資助,或者撰寫的論文已向國內核心期刊投稿,或者獲得出國留學或保研資格。所獲部分階段性成果見下表1。
2.3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項目方案設計和實施往往多人協作完成,從文獻查閱、方案設計、項目分工到實驗的操作都要求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都具有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每個學生都熟悉整個科研項目的設計構想,明確自己的設計定位,在較完整理解項目目標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科學研究。學生之間必須各自發揮所長緊密合作才能順利完成項目。絕大多數學生認可了團隊協作的必要性,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和領導能力,以及較強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結合科研課題進行項目驅動教學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科研熱情,可作為提高、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和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斷深入探究和完善[11]。
3結語
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以教學為主的同時開展科學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獲得許多與教學相關的信息,并可以把這些信息及時反饋到教學中去,充實和豐富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又不斷有新問題出現,促使教師去搞科研,這就自然形成了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5]。結合科研課題實施項目驅動教學,增強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從教師科研課題中選擇項目對學生來說更具有新穎性和挑戰性,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參與積極性更高。其次,學生在實驗過程的創新構想對教師的科研工作也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總之,項目驅動教學對實現中藥學專業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均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張桂芳 賴小平 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
參考文獻:
[1]霍芳.論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S1):236.
[2]劉衛,劉金嶺.基于項目驅動教學的應用型本科生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價值工程,2012,31(13):235-236.
[3]柯勝男,黃明和,雷剛.基于“項目驅動”的教學研究與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7,(8):25-27,33.
[4]張文平,劉波蘭,馬廉蘭.結合科研課題開設醫學微生物學系列綜合設計性實驗[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8):1861-1863.
[5]沈娜.中職計算機VB課程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嘗試[J].科技資訊,2010,(8):172.
[6]徐雅斌,周維真,施運梅,等.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3):125-127,130.
[7]王荻.項目驅動教學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6):17-18.
[8]黃明和,雷剛,郭斌,等.“導師制下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7,(2):29-31.
[9]李紅斌,許業進.以“項目驅動”為導向的計算機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廣西教育,2009,(15):83.
[10]蘇珂,龍艷,林楓,等.項目驅動教學對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7):642-643.
第三篇:中藥學建設與實踐分析
摘要:河南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學科設置于1959年,從1997年首次跨入河南省重點學科,至今已經連續建設五屆。其中,從2004年以來,連續兩次被評為河南省重中之重建設學科。隨著多年的積淀和發展,學科由建設之初涵蓋的中藥化學、臨床中藥學和分析測試中心組成單元,已經形成涵蓋中藥化學、臨床中藥學、藥用植物學、中藥栽培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等多個分支學科的一級學科,已經打造成為河南一流中藥教學、科研、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特色重點學科,整體進入國內同學科第一梯隊。本文從學科研究方向、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條件建設和產學研等方面介紹我校中藥學科的建設與實踐。
關鍵詞:中藥學;建設;發展方向
1中藥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藥開發研究方向
該方向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采用現代分析化學、植物化學、藥理學、天然藥物化學等多學科交叉綜合手段,分別從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研究中藥復雜的化學成分,對中藥活性成分尤其是水溶性成分進行研究,為開展中藥的資源、種植、藥效物質基礎等研究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新藥開發和相關研究。學科在國內較早開展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解決了中草藥中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濃縮、分離、檢測等整套技術難題,研究水平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學科開展中藥化學成分的可拆分可組合性研究,構建中藥化學組分配伍的理論和技術體系,詮釋了中藥的藥性理論和作用模式的現代科學內涵,為現代中藥研制和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2中藥品種整理與藥用植物資源研究方向
該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研究,藥用植物種植及田間管理研究,中藥材產地加工與質量控制研究以及中藥材質量標準的制定等方面。對河南道地藥材冬凌草、連翹、山茱萸、柴胡、銀杏、葛根、懷地黃、茜草等的種質資源及規范化種植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規范化種植標準操作規程(SOP)和藥材質量評價標準。同時也為我省道地藥材的規范化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與河南宛西制藥、羚銳制藥、順勢藥業、濟世藥業、豫西藥業等開展了中藥材規范化種植課題研究及基地建設。建立河南道地藥材種質資源基因庫,重點對懷地黃、懷山藥,山茱萸等進行品種培育和改良,培育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中藥材新品種。針對河南道地大宗藥材病蟲害種類進行防止技術研究,初步建立其病蟲害防治體系,制定相關的綜合防治標準。制定和完善了冬凌草、山茱萸、柴胡、金銀花、懷山藥、裕丹參等藥材的生產標準操作規程(SOP)。
3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化研究發向
該研究方向主要對河南道地藥材或主產藥材的炮制工藝和質量標準進行深入系統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河南道地藥材為主的加工炮制技術和飲片質量控制研究為主的特色和優勢。在懷藥、禹藥以及斑蝥、山茱萸、貓爪草、卷柏、桔梗、雄黃等河南道地和主產藥材的加工炮制研究方面處于領先水平,在國內首次建立了懷地黃、懷牛膝、懷山藥等中藥炮制工藝規程和飲片質量標準。服務于我省飲片加工企業,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培育示范加工企業。與我省企業等進行行業合作,申請藥材飲片國家批準文號。河南道地大宗藥材顆粒(飲片)炮制規范和“河南道地大宗藥材顆粒(飲片)質量標準”。
4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研究方向
該研究方向從中藥資源種類、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更新,研究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及中藥現代化;基于中藥材的栽培知識和技能及中藥材質量分析評價,建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質量標準;從瀕危中藥的調查中尋找新的替代用品,建立新的藥用資源和食品資源;利用現代技術開展物質合成機理以及中藥新品種選育的研究。目前,按照“GAP”的要求,系統的對懷地黃、冬凌草、山茱萸、柴胡、金銀花、懷山藥、裕丹參的種質資源等進行了研究,制定和完善了懷地黃等藥材的生產標準操作規程(SOP),指導并協助制藥企業完成了山茱萸、懷地黃、懷山藥、冬凌草等藥材的GAP認證。
5中藥藥性理論及中藥應用研究方向
本方向針對中藥的基本問題—藥性理論、中藥功效與應用,按照中醫藥的科學思維,結合現代技術手段開展研究。目前主要開展了中藥藥性物質研究、中藥抗焦慮研究。中藥藥性物質研究:提出“性效同源”新觀點及通過中藥功效物質認識藥性物質的新思路,建立了“病證-藥效-血清藥化學”結合認識中藥藥性物質的系統方法。并以此為契機,開展中藥歸經研究。先后開展了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生姜、干姜、炮姜等藥性物質研究。開展熟地黃、百合、知母、酸棗仁、五味子、丹參、黃連、石菖蒲等中藥抗焦慮篩選及組方研究。中藥新藥創制及大品種二次開發,闡明藥效作用,提高臨床用藥的準確性,完善內在質量,強化“可控”“穩定”,提高制劑工藝,改進劑型,適應當代社會需要。在“十三五”期間,中藥學科將堅持以人為本,以現代中藥研發為主線,緊緊圍繞國家醫藥科技發展的大健康總體戰略需要,針對現代中藥研發重大科技問題,以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為重點,以創新平臺和能力建設為基礎,組建創新團隊,培養高層次的中藥制藥創新人才,搭建產學研緊密聯合的現代中藥研發平臺。發揮研究的特色優勢,針對河南省大品種中成藥,闡明藥效作用,提高臨床用藥的準確性,完善內在質量,強化“可控”“穩定”,提高制劑工藝,改進劑型,適應當代社會需要,闡明中藥及其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解決現代中藥研發的關鍵技術,研制一批安全有效的現代中藥。使中藥學科成為現代中藥學開放性教學、科研基地和國內外交流的重要基地,成為中藥制藥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基地,搶占國內外中藥行業的某些技術制高點;實現向中藥行業提供技術服務,促進中藥行業實現技術升級,為推動中藥現代化和提高我國中藥產業的競爭力作出貢獻。
作者:李紅偉 田連起 單位:河南中醫學院藥學院炮制學科
參考文獻:
[1]盧萍,朱鑫,王憲齡,等.中藥學特色專業建設探索[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8):136-137.
[2]盧萍,曹峰,苗明三.對現階段中藥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向的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09,6(2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