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國時期高等工程教育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茅以升宣讀了論文《工程教育之研究》,提出高等工程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應符合“善于思想、善用文字、善于說辭、明于知己、明白環境、科學知識知其所自來及運用之方法、富于經濟思想、品德純潔深具服務之精神”等8個條件。而國內高等工程教育之所以還無法達到這一目標,是因為存在學制不統一、招生標準不一致、課程設置落后、考核不完備、教師研究能力不足、缺乏實習、缺乏服務意識等7個弊端,這7個弊端“為工校之通病”。同時,他提出開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需要著重解決4個問題:第一,工程教育之功能及責任,主要是“學校課程應如何規劃,始能與實業界之需要相呼應;學生學術應至如何程度,始副實業界之期望;其專門技能應有何標準,始能投身服務;普通智識應如何發展,方能深造有得”等。第二,編造課程之原則及教法之改進,主要是“實業界之工程上及經濟上各問題,在課程內應占何種地位;教授方法之改進,應有如何趨向及程序”等。第三,學生及師資之問題,主要是“招收學生應用何種方法鑒別其志趣及資質,其性格不合之學生,應何淘汰;入學程度應如何規定,始能與中學銜接;學生擇科選課時,應何指導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學校教員應如何養成,從何延聘,任職時應用何種方法與實業接觸,以免隔閡”等。第四,工程學校之聯合,主要是“各工程學校之間,應有如何結合,以促教育之進步,其政策、方針、計劃應如何商定,以謀協調動作;各工程學校與工程界之學術團體,應有若何之關系”等。這些問題,觸及到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多個面向,既擺出問題,又分析了原因,是對當時國內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次深入剖析。
吳承洛在《國內工科學校課程之比較觀》一文中,率先向國內工科學校的課程設置提出質疑。他將國內工科學校分為國立、特立、省立、私立、教會立及外國立共6種,對這6種學校課程設置、課時安排進行了比較,再將這6種學校與國外著名工科大學進行比較。通過對比,他指出國內工科大學存在很多問題:授課時間過長,學生缺乏足夠的自修及實習時間;缺少社會、政治等學科,學生社會責任感不足;缺少經濟、管理學科,學生缺乏足夠的經濟管理知識;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授業不精,等等。這些問題,抓住了當時國內工科學校課程設置上的不足,指出了由此導致的工程人才培養方面的落后。值得一提的是,吳承洛在文中還對各工科學校的體育課程提出責難,認為體育課程的落后會對未來工程師的培養造成巨大影響。茅以升、吳承洛等人的討論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興趣,林士楨、王崇植、徐佩璜等人紛紛發表了自己對國內工程教育的看法,與會者大多認為“現在中國工程教育問題,所最亟需改良者即是‘課程表’、‘教材’和‘教授法’三事”。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教育研究會”的召開,揭開了國內高等工程教育調查研究的序幕,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論是工程從業者還是工程教育工作者,都紛紛將目光投向這一問題,形成了不少有真知灼見、對當局產生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例如1933年2月,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員、青島大學教授張含英就發表了《工程教育管見》一文,再次批評國內工程教育存在“課程抄襲歐美”、“實習經驗不足”、“‘士貴’思想未除”等弊端,提出“確定工程教育之目標及其使命;附設工廠要商業化;大學應附設???;大學宜附設研究所;充實大學本部;教授宜兼重實習之經驗;工程機關應與工校合作”等建議。同年6月,學會另一名會員、清華大學教授夏堅白也發表文章《我國工程教育今后之途徑》,指出“我國之教育制度,乃由歐美抄襲而來,不幸抄襲之時,未嘗顧及民族之背景,與不同之環境。既盲目,而后無通盤之計劃”,提出“工程要為民生服務”,“欲以工程教育救亡中國,則今后之政策,須著眼于解決中國民生問題之工程教育”。這些問題在當時來說可謂“切中時弊”,對當時工程教育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警示和督促作用。甚至在工程教育事業空前繁榮的今天,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二、推動編寫工程學中文著作和教科書
在“工程教育研究會”上,除開展工程教育調查和研究,與會者關注和討論最多的是編寫工程學中文著作和教科書的問題。早在1926年6月,“工程教育研究會籌備委員會”就收到由南京河海工科大學教授會寄來的《擬合全國工程教育界提倡本國文工程著述意見書》(以下簡稱《意見書》)。《意見書》認為“今之學校,凡關于專門學術,類皆直用西文教本,其益不過使學生閱讀外國典籍之能力增多,而其弊乃不可勝舉。”指出使用外文教材的弊端有:第一,中文教材比較便宜,外文教材則比較昂貴,造成學生的經濟負擔比較重;第二,使用外文教材對學生的外文閱讀和理解能力是一種考驗,對于外文比較差的學生而言,學習更加吃力;第三,外文教材多使用英美國家所著,但這些國家教材之間經常出現內容重復或遺漏等問題,而且不利于吸收英美以外德法等國家的研究成果;第四,容易養成學生崇洋媚外、重外輕內的不良風氣;第五,被外國恥笑中文不能滿足工程學著作的需要,等等。由此,提出要“提倡改用本國文專門學術教科書”,并制定了實施計劃:(一)全國授工程學術各學校,無論大學,或專門學校,及工程學會,工程師會,與工程專門人才,合力團結組織一工程學術編譯社。(二)會中公舉總編輯一人,每種學術編輯一人或多人,審查稿件,委員若干人,??比舾扇?。(三)編輯之書第一步以能成一部工程全書,以備各工程學校采用作教科書,凡關于工程各項學術,須成一系統,劃一銜接而無掛漏。其內容包括以下幾門: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礦物學、投射幾何學、機械繪圖學、力學、建筑力學、水力學、建筑材料學、測量學、營造學、機械學、原動力機器學、工作機器學、電工學、道路工程學、土木及隧工學、都市工程學、工廠建設學、鐵道工程學、橋梁工程學、貝塘及鐵塘(即混凝土及鐵筋混凝土)工程學、鋼鐵建筑工程學、公共給水學、水利工程、水力機器學、河工學、堰閘工程學、海工學、港工學、農用水工學以及逐漸推廣編輯參考用書,并編一部中國工程師袖珍書。(四)凡經本社編輯審查出版之書籍,各工程學校皆有采用為教科書之義務。(五)各出版書籍,一經采用,印書館一有銷路,即愿印行。(六)與印書館商訂合同,或完全售版權,或用租版方法,所得之利十之六歸著者本人,十之四歸本社,以為編輯審查??背陝诩八椫?。(七)經始需款,由各有關系學校及團體酌量擔任。在“工程教育研究會”召開前,籌備委員會已將《意見書》全文轉發各工科大學及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員。會上,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最終決定組織“工程教育研究委員會”,負責專門辦理“本國文工程著述”事項。該委員會由中國工程師學會執行部派員組織,“各專門以上學校有愿加入該委員會者,得先加入工程學會為機關會員,然后才能加入”。同年9月,中國工程師學會修改會章,在“會員”中增加“機關會員”一項,以便于各工科大學和學術團體加入,“京師各學術團體,各著名學校均開會歡迎,表示與本會攜手合作”。在之后的幾年中,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教育研究委員會”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完全按照《意見書》所列計劃施行,但仍然在政局動蕩、資金匱乏的情況下,大肆鼓吹,并身體力行,朝著既定目標努力。1930年前后,學會特設出版基金,資助會員編寫工程學中文著作和教科書。受基金資助,“中國工程學會叢書”得以出版,《機車概要》、《鋼筋混凝土學》、《機車鍋爐之保養及修理》等中文著作和教科書受到工程從業者和工科學校師生的歡迎。1931年出版的《機車概要》一書,為會員楊毅所編,“譯載關于機車之構造、理論及實用上之一切應行注意之點,都百余頁,插圖數十幅,頗合于學校教科或學者自修參照之用”。以至于書籍出版后不久即被搶購一空,不得不再加印1500本。
三、參與修訂大學工科課程標準
中國工程師學會開展工程教育調查與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進國內高等工程教育狀況,培養出適合于中國工程事業發展的工程人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會積極參與教育部1930開始的大學課程標準修訂工作,希望通過當局力量,推動國內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1930年開始,國民政府教育部著手組織大學課程整理工作,成立“大學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聘請國內教育專家,分科擔任起草。該委員會工科方面的專家,主要由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員組成。茅以升、周仁、朱物華、孫昌克、劉福泰、吳承洛六人分別領銜土木、機械、電機、礦冶、建筑、化工六科,會同沈怡、錢昌祚、顧毓琇、王崇植、胡庶華、貝壽同、曾昭倫等40多位會員一起,共同起草“大學工科課程標準”。該標準重新厘定了各工科學?!案鲗W院共同必修課目”、“本院必修基本課目”、“本院分組必修課目”、“本系必修課目”、“本系選修課目”、“先習課目”、“學年學期”、“每周上課時數”、“每周實習時數”、“學分”等各項。除此之外,委員會還起草了各項課目之內容大綱及課程指導書,對各系必要之圖書、儀器、標本、模型、房舍、場所、用具、物品等設備的種類及數量,也規定了最低配備標準。這項工作在之前工程教育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將工程教育規范化、標準化和制度化發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四、審定編譯工程名詞
審定編譯工程名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中國工程師學會的重要工作,學會為此專門組織了“名詞股”,“以審定各種工程學名詞以求劃一適用為主旨”。為便于開展工作,名詞股分設了土木、化制、電機、機械、采冶五科,規定“各科主任應督同該科股員將若干厘定名詞分期印出,發交本科會員聽其矯譯,或采擇曾經訪問所習用者,然后由該科主任督同該科股員將結果比較,選出一二名詞附以解說,以貢獻于股長,為審定之預備”。為了保證工作效率,還規定以3個月為一期,“每期應討論之字數由各科主任酌定”。學會總部在美國時,由于會員人數不多,交通和通信又不便利,因此雖然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但成效并不顯著。僅“電機”一科成果不少,匯集了不少底片,擬編譯的《電機詞典》已經脫稿,其余各科均進展緩慢。股長蘇鑑在年會中報告稱:“現在已審譯之名詞,雖有千余種,然尚非經精細規定”。此后不久,蘇鑑等人相繼回國,名詞股工作陷入停滯。學會移歸國內后,隨著會員人數的增多和交流渠道的暢通,審定編譯工程名詞的工作進展順利。
1925年杭州年會上,會員張濟翔提出“統一中國工程名詞案”,錢昌祚、王崇植、周琦、惲震、張貽志、程瀛章等積極響應。會后,中國工程學會“工程名詞審查委員會”成立,由各專業代表共10人組成,程瀛章為委員長。1929年,中國工程學會開始陸續出版由工程名詞審查委員會編輯的《英漢對照工程名詞草案》。《草案》共分土木、機械、航空、汽車、道路、電機、無線電、化學及染織等9種,其中化學工程名詞有900余則,土木工程名詞有1800余則,染織工程有1300余則,電機工程有2500余則?!恫莅浮钒l行后,“各界函索,紛至沓來,其適合社會需要,可見一斑”。很快土木、機械兩種名詞就已經不敷使用,學會于是聘請茅以升和楊毅主持修訂增印。
1931年兩會合并后,工程名詞審查委員會繼續工作。1934年,委員會又組織顧毓琇、劉仙洲等工程專家增補修訂機械名詞11000余則、電機名詞5000余則,“較初版增多四五倍”。1935年,惲震、朱一成、許應期等人匯總交通部《電氣名詞匯編》(1920年)、中國工程師學會《無線電及電機工程名詞草案》(1929年)、建設委員會《工程應用名詞》(1932年)、物理學會《物理名詞》(1932年)、中國工程師學會《電工名詞》(1934年)進行比對選擇,并搜集增補,“編譯電工名詞六七千以上”。工程名詞審定和編譯,是開展工程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基礎,是工程學術與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工程師學會與其他近代科技團體一道,共同推進近代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和編譯工作,為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五、設立工程教育獎勵設立工程教育獎勵,通過獎勵和資助工科學校優秀學生開展工程研究和實習,來推動工程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中國工程師學會的另一項重要貢獻。其中設立較早、運作時間較長的是“朱母獎學金”。
1933年7月,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員朱其清為紀念其先母顧太夫人逝世三周年,特設立獎學基金,金額1000元。本金由中國工程師學會基金監負責保管,存入銀行生息,基金利息每年100元作為“紀念獎學金”,“贈予是年度本國青年,對于任何一件工程學術之研究,有特殊成績,經本會評判當首選者”。為此,中國工程師學會特制定《朱母獎學金應征辦法》,規定如下:1.應征者之資格:凡中華民國國籍之男女青年,無論現在學校肄業,或為業余自修者,對于任何一種工程之研究,如有特殊興趣而有志應征者,均得聲請參與。2.應征之范圍:任何一種工程之研究,不論其題目范圍如何狹小,均得應征。報告文字,格式不拘,惟須繕寫清楚,便于閱讀,如有制造模型可供評判者,亦須聲明。3.獎金名額及數目:該項獎學金為現金一百元,當選名額規定為每年一名。如某一年無人獲選時,得移至下一年度,是年度之名額,即因之遽增一名。不獲選者于下年度仍得應征。4.應征時之手續:應征人應征時,應先向本會索取“朱母獎學金”應征人聲請書,以備填送本會審查。5.評判:由本會董事會聘定朱母紀念獎學金評判員五人,組織評判委員會,主持評判事宜,其任期由董事會酌定之。同時期《工程周刊》登載的《應征人聲請書》,還要求“應征人”必須詳細填寫研究之時間、動機及目的、心得、方法及儀器、工作地點、研究計劃、研究結果應用及價值等各項,可見學會對獎學金的管理非常謹慎而且嚴格。除“朱母獎學金”外,中國工程師學會組織設立或管理的工程教育獎學金還有很多。雖然學會的收支狀況常年窘迫,但仍設法募集資金以獎勵工科學校學生,即使在抗戰全面爆發后,都在西南地區盡量維持,可見中國工程師學會對高等工程教育之重視。在中國工程師學會存在的幾十年時間里,學會始終保持著對國內高等工程教育事業的高度關注。在學會會員中專門設有“學生會員”以吸引在校學生加入,同時利用學會影響組織開展高等工程教育調查與研究,推動編寫工程學中文著作和教科書,參與修訂大學工科課程標準,審定編譯工程名詞,設立工程教育獎勵,為中國近代工程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本土化、體制化和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者:房正 單位: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