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程教育的機械類學生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國民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機械制造業更被視為重中之重。發達國家都把發展機械制造業,提高機械制造技術水平視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提高機械制造技術水平的關鍵一環就是培養優秀的機械類人才。面對機械領域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國家提出了旨在培養大批工程技術人才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這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作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試點高校,“機械工程”也是試點專業之一。因此,在教學改革中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同時,培養方法和模式的完善也是非常緊迫的重要任務。本文結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及機械工程學院特色,對機械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與嘗試,以期能夠為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提供可借鑒的培養理念、培養模式。
一、教學團隊建設
根據專業社會需求,面向行業、企業和社會生活的現實,機械工程卓越工程師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具備機械設計、機械制造、自動化等基礎知識、專業知識與應用能力。因此不僅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和安排方面,需要作較大的調整,以確保學生得到全面系統的理論與專業知識,同時還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何在課程教學中突出卓越工程師能力的培養,卓越能力的培養應具備哪些特點,以及如何進行應用工程能力的訓練等,這些都是卓越工程師建設中需要考慮的問題。根據學校統一部署,學院共成立了11個骨干教師教學團隊,有面向專業的機電一體化和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教學團隊等,也有面向專業基礎的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工程圖學、力學等教學團隊,著力打造優秀的骨干教師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帶頭人要求具備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或特別優秀的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至少承擔主講一門完整的本專業核心課程實際教學任務的教師,致力于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與建設,教學效果良好,能指導課程體系、教材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團隊帶頭人的帶領下,通過團隊建設,建立團隊合作的機制,針對卓越工程師建設,整合教學內容,修訂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革,切實將良好的工程素質教育和工程意識培養融入課程教學、貫穿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確保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多媒體課件中,增加特定的工程實例,注重引導學生注意在工程方面的問題;同時在教學中加強相關硬件和教學目的的設計與建設,在課程教學中抓住核心課程,強調主干課程要體現出卓越能力的培養,主次課程要設計分明,以體現出卓越課程的綜合特色與特點。教學團隊還實行本科學生全程導師制,采取教師坐班答疑制度和校內自習輔導制度等,強化了教師對學生的輔導和指導,使得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通過團隊建設,開發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推進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老中青相結合,規范教師教學行為,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在指導和激勵中青年教師提高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方面成效顯著。教學團隊的建設,為機械類“卓越計劃”試點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產學合作教育
卓越工程師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開拓創新的思維能力。要實現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單獨依靠高校是無法完成的,至少無法培養優秀的具有工程應用背景和實踐能力的工程師。因此,必須要依賴于學校和產業界的聯合培養,實現產學研合作教育辦學,才能夠最終實現我國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初衷。因此“卓越工程師計劃”明確要求行業和企業必須深入參與培養人才,學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僅僅表現在派遣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生產實習、實驗和實踐等,更重要的是應當從多個渠道加強彼此之間產學研合作的縱深化發展。
產學合作教育是我校重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構建并推進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年三學期,工學交替”的產學合作教育模式。作為學校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院成立了產學合作教育指導中心,以現代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產學研緊密結合為依托,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構筑與行業“協同育人、協同辦學、協同創新”的“三協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現有產學合作基地60余家,在大學生實習實踐、產學研項目合作、大學生科研訓練、大學生就業等多方面達成共識,取得學生、學校、企業多贏發展格局。學院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全過程、遞進式”培養,貫穿“3+1”整個培養階段。通過強化基本技能、培養綜合實踐能力和參與創新實踐三個層次,體現認識深化和實踐能力遞進式提高的不同要求,學生們將課堂所學應用于實踐操作,以職業人的身份參與企業生產實習,培養動手能力及開發工程實踐能力,發展自己的創新,工程意識,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創新培養體系
創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核心,學院圍繞卓越工程師計劃,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上,以學校教學創新基地為依托,組織各類創新比賽活動,形成了創新能力課內培養體系和課外培養體系。創新能力課內培養體系由工程基礎訓練、現代制造技術訓練、創新創業選修課程、創新實驗項目等組成,創新能力課外培養體系由各種創新活動、“挑戰杯”、“科創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競賽、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大賽、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等組成。
為鼓勵學生根據興趣選擇項目,學院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注重引導學生針對自身感興趣的課題進行思考,提出問題,并將問題演變成研究項目。為了引導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發揮個人作用,大學生創新項目采取項目負責制,項目負責人與課題組成員的職責明確,可根據特長做自己擅長的領域,并通過團隊協作完成整個任務,指導老師在指導過程中也注重區別指導,充分發揮個人的作用,并貫穿到項目實施過程中,對于團隊中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由團隊集體協作,共同面對和解決,通過團隊協作,使每個成員獲得一定程度的項目管理技能和管理經驗。還專門成立了機械創新工作室,為大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研究和實踐的場所。
學院開設了“創新創業選修課程”和“創新實驗項目(教學項目)”,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成功創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的學習指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業素質,逐步實現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拓寬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學生覆蓋面,在整個范圍內營造創新創業學習訓練的氛圍。創新創業活動給予學生更大的平臺去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鍛煉自己的能力,不斷創新。
這些能力的培養與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強調興趣、突出重點、鼓勵創新、注重實效”的原則相吻合,而這些也正是培養機械工程卓越工程師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所以說通過大學生創新計劃培養體系進行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是切實可行的,通過積極探索和實施,將會培養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的卓越工程師。
四、結束語
隨著現代制造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才技術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對于如何培養合格的機械類人才,是目前工科院校都在探討的一個問題。借助“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本文探討了機械類專業在培養模式、培養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通過教學團隊、產學合作、創新訓練培養體系的建設,推動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對于其他院校機械專業也有較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茅健 張美華 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