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院建筑空間設計中人性化下的體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以人性化理念為切入點,簡要敘述了基于患者行為特征的醫院建筑空間人性化設計需求;同時結合項目實例,闡述了人性化理念在醫院建筑空間設計方面的主要體現,并提出了具體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醫院建筑;空間設計;人性化理念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行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對醫院建筑這一重要硬件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用人性化設計理念,強調充分滿足患者心理需求與適應生理特性,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療效果,助力醫療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在這一工程背景下,對醫院建筑人性化設計問題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基于患者行為特性的醫院建筑空間人性化設計需求
1.1 患者私密性需求
患者在就診、住院期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私密性需求。例如,患者對私密性的最高要求是,擁有一個可以暴露身體隱秘部位且不受他人打擾的空間,包括浴室、檢驗室、分娩室與衛生間等功能區域;最低要求是,擁有一個可以與探訪親朋好友相處、交流的相對的私密空間。因此,為了滿足患者的私密性需求,現代醫院建筑工程普遍采取設置少床病房、預留充足陪護空間、改善衛生間等功能區域封閉效果的措施。例如:少床病房的設置,能夠給予患者一定程度的空間獨立支配權與自主權,讓患者在和他人交流或自身獨處時不被打擾;而對充足陪護空間的預留,可以滿足患者的陪護與探視需求,使患者在住院期間也可保持與家庭、社會的聯系,滿足患者的心理層面需求,緩解患者無助、焦慮、孤寂等負面情緒。
1.2 患者領域性需求
在人性化醫院建筑空間環境中,患者對領域性需求的滿足主要體現在專屬領域、公共領域與兼容領域三個方面。其中,專屬領域是通過為病床間布置隔簾、調整病房內病床數量與間隔距離、病房隔聲降噪處理、設置具備獨立性護理單元等方法,向患者提供一個免受他人打擾、減少人員交叉、相對獨立的專屬空間領域;公共領域是規劃入口廣場、綠化場地、候診廳、屋頂花園等具備流動性與開放性特征的空間,用于解決大量人員接納和疏散問題;而兼容領域是醫護工作人員與患者共用但使用時間段保持錯開的空間領域,例如病房在絕大多數時間為患者的專屬領域,每天 9:00 ~ 11:00 則為醫護人員查房、詢問病情的工作領域。
1.3 患者識別性需求
醫院建筑交通流線過多,功能組合復雜,患者一旦缺乏明確、易于辨識的走向指引,難免會引發盲目奔走,這不但會降低就診效率,還有可能引發患者煩躁不安的負面情緒。人性化設計理念的落實,可通過優化調整科室布局結構、在各條交通流線使用專屬顏色進行指引等措施,向醫護工作人員與患者提供便捷、準確、易于辨識的空間導向服務,使其一次性識別并找到診療空間,起到快速就診作用。
1.4 患者戶內戶外恢復治療需求
首先,以危重患者為例,其需要長時間住在重癥監護室。由于采取靜脈注射、鼻飼插管等治療手段,危重患者的身體無法活動,且家人、親屬探視時間與次數較少,患者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同時,重癥監護室環境處于全天候常亮狀態,與人體自身的生物鐘不一致,這將擾亂患者的神經系統,往往導致患者的睡眠不足,加重精神與身體層面的雙重負擔。在現代醫院建筑工程中,基于人性化理念采取室內布置綠色植物作為點綴、營造舒適室內采光環境、保持良好通風等措施,使室內空間環境趨于自然化。其次,戶外恢復治療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新興治療方式,組織一部分患者參與園藝等勞作較輕的活動,可以起到調節心理情緒、加快身體血液循環、加快身體機能恢復的作用。在人性化理念驅動下,當前多數醫院建筑都選擇將地面停車場與大廣場等空間改造為綠化地區,鋪設草坪、種植喬木灌木樹種和修建景觀小品,為患者提供休憩娛樂空間,使患者放下因患病而產生的心理負擔。
2 人性化理念在醫院建筑空間設計方面的主要體現
2.1 醫療流程高效化
醫院是向患者提供醫學檢查、治療、康復、接診等多元化服務的特殊場所。為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空間設計首先需要滿足醫院建筑的安全、高效要求,不得設計過于復雜的交通路線與就醫流程,避免阻礙患者及其家屬、醫護工作人員反復奔波和降低就診效率。為實現這一目的,設計人員需要遵循便捷流程、就診有序、醫患分流與潔污分流的設計原則,采取模塊化空間設計措施,將醫院建筑的室內外空間按照功能服務類型劃分成若干模塊,重點提高模塊空間的關聯系數,組織便捷就醫流線,避免在醫院建筑室內空間環境中出現流線交叉問題。同時,設計人員可選擇在醫院重點功能區域設置專屬的重危病人綠色通道,并采取通道隔離、分區控制措施。例如,在常州市某衛生院項目中,為充分滿足患者就醫就診、潔污分流、交通便捷等要求,根據場地地形與環境條件,合理確定急診、門診、住院部與醫技部等設施的平面、豎向關系,將地下 1 層設定為汽車庫與設備用房,將地上 1 ~ 3 層作為門急診用房,將 4 ~ 5 層作為住院部用房。通過在醫技部上部區域設置住院部來縮短內部流線,同時布置水平流線與垂直流線來實現高效化患者移動與醫療器材搬運的目的;在治療區的核心位置設置具備較高治療水準的醫技部以方便人流到達,根據部門關聯性在同樓層集約布置關聯科室,將影像診斷與檢查部門分別設置在 1 層與 2 層,引用機場中央大廳概念越層設計醫療大廳,以起到分流就診患者的作用。
2.2 優化交通組織流線
早期醫院建筑雖然采取人車分流、人物分流的規劃理念,往往存在未明確出入口處人流與車流的專屬流線、外部空間環境人流密集分布、缺乏人流緩沖空間的問題,存在安全隱患,但實際設計效果有待改善。如果出現人流、車流混雜堵塞情況,那么患者的就診效率就會受到負面影響。因此,設計人員應在門診部外部空間設置大面積緩沖場地、人車流線與人物流線,并在其邊界處擺放路障或綠色景觀以進行分隔處理,規劃簡單易識別的空間流線,環繞式規劃汽車交通流線,明確醫院建筑外部空間到內部空間組織流線的設計措施,實現交通組織流線的優化設計目的。其中,設計人員應重點關注救護車流線設計問題,在醫院急診大廳外側區域規劃專屬救護車通道和設置急救廣場,以保證救護車輛暢通無阻地駛入、駛出醫院。
2.3 優化功能布局
為充分滿足患者的生理與心理需求,營造舒適、便捷與安靜的空間環境,設計人員必須對醫院建筑功能布局進行優化設計。在人性化理念驅動下,設計人員將采取調整科室功能區域分布位置、優化醫院組織流線、減少醫療區域和住院區域相互干擾、規劃中庭空間與屋頂花園、獨立規劃設備用房等產生一定噪聲的功能區域、改善室內空間采景條件、合理選址等優化措施。例如,常州市某衛生院項目選擇在門診綜合樓南側道路后退紅線處修建入口廣場,在門診樓東側修建急救中心,以方便患者從東側、南側路口進入。建筑中庭空間分別規劃為對內醫療輔助區和對外綜合醫療區,旨在改善內部空間的自然采光通風條件。建筑北側區域毗鄰湖面處規劃住院部,可提供良好的觀景條件,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心靈撫慰,更加有利于患者的醫療康復。住院部北側區域單獨修建包括食堂、廚房與配電間功能的輔房,以控制噪聲傳播途徑。在建筑東南角處規劃相對獨立的傳染病區,以避免醫患交叉感染。
2.4 門診及候診大廳優化設計
首先,門診大廳優化設計環節的人性化理念體現在提高交通流線暢通度、方向指引、維持空間秩序、細部人性化處理與改善采光條件 5 個方面。其中,提高交通流線暢通度,即對掛號、繳費、取藥等功能科室進行集成處理,在科室周邊放置長椅形成休息區域,患者集中在特定空間區域辦理各項業務,陪同家屬在休息區等候,避免了人流密集堵塞交通流線。方向指引是在門診大廳醒目處放置易于辨識的標識物(如設置標識牌),標注各處病房、科室與衛生間等功能區域的所處樓層及位置,并設置導醫臺,有效引導方向感較差、情緒焦急的患者。維持空間秩序是對診前業務辦理與科室候診區的位置進行合理規劃,強調空間明確性與交通流線分流性,嚴格控制各條流線的人流量,并保持取藥、掛號、繳費等業務辦理區域的適當間隔距離,避免出現診前業務區域秩序混亂的問題。細部人性化處理是在門診大廳內部設置自助飲水機、綠化盆栽、公共輪椅等設施,并對收費與取藥等柜臺進行高差處理,為患者提供舒適、便捷的空間環境,盡量滿足全部患者的就診與業務辦理需求。而改善采光條件是在門診大廳搭設玻璃幕墻作為圍護結構,以起到改善室內采光條件、連接室外景觀、提高空間寬敞性的作用。其次,候診大廳優化設計環節的重點是解決候診空間設施單一、缺乏綠化環境的問題。設計人員可以在墻柱、邊角部位擺放盆栽綠植,設計適宜的音樂背景,在休息座椅上放置舒適坐墊,并在保證活動安全的條件下設計專項的兒童活動候診活動區域,用于緩解患者緊張、焦慮不安的心理壓力。
2.5 提高患者住院空間質量
早期醫院建筑在住院空間設計方面強調提高空間利用率與住院率,采取緊湊型的空間布局方式,在病房內擺放大量病床。相鄰病床間缺乏必要的空間隔離措施,沒有充分滿足患者的私密性和領域性需求。對于衛生院等醫院建筑,在投運使用期間,實際接納的住院患者數量較少,大量病床長期處于閑置狀態,既無法向患者提供高質量的住院服務,又造成醫療設施與空間環境的閑置浪費。因此,基于人性化理念,設計人員需要從調整病床數量、完善住院空間使用功能方面著手,對住院空間環境進行優化設計。其中,調整病床數量應從實際出發,根據醫院建筑功能定位、住院患者歷史數量、潛在患者群體數量進行調整,額外設置一些冗余病床,增加病床間隔距離,設置隔簾等保證空間私密性、領域性的隔離設施。而完善住院空間使用功能是指,在病房內設置電視機、寫字臺、整體柜、輕質隔斷、設備臺、床頭柜與陪床椅等設施,以利于患者在病房內進行一些簡單的活動。同時,部分醫院建筑還選擇規劃 VIP 套間病房,病房空間設計趨向家居化的發展方向,病房具備配套的廚房、會客廳與衛浴區。這些人性化的病房設計將起到提高病人舒適感、保護病人遠離感染、便于進行醫務操作、改善治療效果等多重作用。
2.6 無障礙設計
為滿足老年人、孕婦、兒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特殊就診要求,醫院需要采取無障礙設計措施,例如:在問診大廳與住院部等區域設置一些共用輪椅作為交通工具,自醫院建筑入口處到一層門廳服務臺處鋪設帶有特殊紋理地磚形成導盲帶,設置殘疾人專用的無障礙坡道與垂直電梯,在門診大廳與候診區域設置輪椅停放位并在周邊預留充足空間,在內部空間走廊設置安全扶欄,設置母嬰室與無障礙衛生間。
2.7 智慧醫療
智慧醫院總體架構建立在布線網絡的基礎上。一方面,應用自動控制、集成控制技術,推動醫院建筑服務系統與醫療輔助設備的集成化發展,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安全、便捷的就醫環境;另一方面,安裝具備高度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的新型醫療設備,設備運行期間提供診療數據,實現就醫流程最優化、病歷電子化、醫療質量最佳化與工作效率最大化的目標。首先,面向醫務人員提供智慧化醫療: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保持電子病歷系統和影像、檢驗等子系統間的互聯互通狀態,在相關子系統采集到全新有源數據時,及時將信息反饋至電子病歷系統,更新病歷內容。其次,面向患者提供智慧化服務:在系統中配備一體機、自助機等硬件設施,開發手機結算子系統,提供預約掛號、預約診療、信息提醒等多元化醫療就診服務。最后,面向醫院提供智慧化管理。醫院精細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于實現精細化成本核算管理。醫院可以在智慧醫療系統中接入計算機、手機等終端設備,在系統界面以數字圖表形式來展示相關信息,包括醫療手術器械與備品備件的數量、使用情況,幫助醫院后勤人員全面掌握醫院的實時運轉情況,并開發操作簡單、可線上辦理多種業務手續的 OA 辦公系統。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醫院建筑項目中,設計人員需要高度重視患者在生理、心理層面對建筑空間環境的感受,調整原有設計思路,在醫療流程、功能布局優化、交通組織流線、門診及候診大廳、住院空間、無障礙設計與智慧醫療等方面充分體現人性化理念,建造真正意義上的人性化醫療公共空間。
作者:邢歡 單位:華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