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圖書館與和諧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論述了大眾文化、公民文化、和諧文化的含義、論述了圖書館是服務大眾文化的一個窗口,是公民文化的教育培養基地之一,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主陣地之一。
政治、經濟和文化是支撐國家與社會的三大支點,而文化對于政治和經濟有其獨特的整合與塑造功能。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2007年6月主席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堅持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中談到: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全面實施黨和國家發展略的需要;2007年10月15日胡主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上,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主題,更詳盡的闡述了文化的重要性,明確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而提高綜合國力。
圖書館是文化信息的傳播者,這個物化的建筑集中了古今中外各家的言論、思想和觀點,人類的文化在這里得到匯聚、展示和延續。圖書館是當之無愧的文化使者,圖書館肩負著服務大眾文化、提升公民文化、構建和諧文化的使命。
1圖書館與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是“被大眾普遍接受的信仰、習慣、和經由它們組織起來的對象,并被大眾廣泛分享。包含在政治、經濟中產生的大眾的信念、習慣和對象。它包含了大眾化了的精英文化和地位提高而進入了博物館的大眾文化。”大眾文化一般都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的特點,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和誘惑力。娛樂休閑活動在傳遞現代生活信息、改變生活方式、形成生活能力等方面也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應。與過去相比,我國當代大眾文化呈現出多層次多緯度特征。從政治說教到智性思考、到反映尋常人生、到表現娛樂的狂歡。大眾文化變化很快,一方面是對市場信號和大眾口味的適應,另一方面是對主流文化所允許的新文化范式的接受利用。大眾審美趣味也轉而受文化自由主義的快節奏、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影響。我國大眾文化素質和發達國家的大眾文化素質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實現急需提高大眾文化素質。
圖書館是服務于大眾文化的場所。圖書館的職能就是首先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休閑的需要,利用大眾文化的強烈滲透性,不失時機地對讀者進行引導、疏導和教育,以其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社會大眾在參與和接受文化娛樂時,自覺地接受大眾文化所內含的文化知識、道德倫理、價值觀念等,從而內化為社會大眾的內在精神要素,成為他們理解社會的思維方式和生活實踐的能力。大眾文化并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群體性的行為,是社會大眾之間相互對話、交流、合作、滲透的過程。現代圖書館環境幽雅,不僅是良好的學習場所,它又為大眾提供了文化娛樂、文化休閑、會友談天、交流溝通的良好公共空間。圖書館是服務大眾文化的窗口之一。
2圖書館與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公民社會內在的精神,是一種地域型,臣屬型和參與型政治態度的合理聚合,它強調政治輸入的理性參與,因此是一種參與型復合政治文化”。按照我國著名政治學者馬慶鈺的觀點:公民文化包括公民道德建設和公民意識的培養。公民道德建設注重團結,友愛,互助,誠信的社會公德的培養:公民意識注重民主意識,平等意識,法律意識及主人公意識等政治權利的訴求。公民文化是不斷發展、更新、充實的,各種不同文化不斷的沖突和激蕩而融合產生更符合與時代要求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民主生存與發展的土壤,只有公民文化意識和文化氛圍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與經濟、政治相匹配,才能三位一體的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社會。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歷程告訴我們:公民文化是維持和發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條件。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曾深切感嘆“千差距,萬差距,缺少公民意識是中國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我國的公民文化還處在培育階段,有待更大的提升。論文百事通
基于我國社會民主發展的需要和我國公民文化素質狀況,各地圖書館都根據本地區的特色,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長期積累,大都形成了各自的館藏特色或特定領域的藏書體系。各種關于公民文化的信息,通過圖書館的篩選序化,加工處理,以圖書、報刊等形式,源源不斷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可以滿足公民文化教育多領域、多層次的需求,還提供電子閱覽室的視聽服務和信息網絡服務,圖書館作公民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最大程度的發揮著交流、共享、研究平臺的功能。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飛速發展,而其他的媒體如網絡仍處于無序化狀態,就更為圖書館提供了展現自我的絕佳時機。圖書館是公民文化的教育培養基地之一。
3圖書館與和諧文化
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涵、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價值取向為一體,包含著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和評價,是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和諧作為一種價值選擇是人類共有的文化現象。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就是“合和”的文化,她深深地滋潤著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在古希臘就已把和諧作為美的特征。馬克思也認同魏特林把社會主義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并認為共產主義是“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和諧從本質上講就是“人尋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想的實現。它的表現形式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范、文化產品、社會風尚、體制制度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括六個方面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每一個方面都對和諧文化有所要求。無論其中哪一項和諧的建立都與人的知識、素質與文明程度相關。廣大社會成員對待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態度的科學性,以及社會成員行為規范的文明與理性,這一切都有賴于社會成員整體的科學態度的端正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新晨
圖書館的公益性和社會教育職能,決定了圖書館是社會大眾終身教育的工具,圖書館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對社會成員進行終身教育,它完全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既可以進行科學技術知識教育,也可以進行思想教育、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等。這是任何學校都不能代替的,特別是社會大眾的終身教育,圖書館是開展大眾終身教育的最佳場所。圖書館是和諧文化持續發展的堅強后盾和重要傳播者,是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信息聚集的寶庫,成為構建和諧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文化的沖突是社會不穩定的深層動因之一。脫離了一定的文化與之相應的社會政治經濟系統、政治經濟體制就很難正常運行。所以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國家、社會穩定的思想和心理基礎。文化的背后,根源仍是利益關系,但價值觀念對人們處理利益關系具有導向作用。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穩定取決于人們由文化決定的訴求得到滿足的程度與狀態。圖書館自覺滿足大眾文化需求,著力公民文化的培養,努力構建充滿活力、蘊含智慧、文明超前的和諧文化。圖書館是服務大眾文化的一個窗口,是公民文化的教育培養基地之一,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主陣地之一,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