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結構調整轉型中的民營企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安徽省淮北市作為國務院公布的24個地級資源衰退型城市之一,近年來遇到了經濟發展過程中日益增大的困難、壓力和矛盾,也面臨著城市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外部倒逼環境。但長期以來,淮北市經濟總量較小,圍繞煤炭開采加工而形成的單一產業結構高度剛性,且制約了其他產業的良性發展。同時,非公經濟在淮北市的發展一直處于滯后狀態,發展中一些問題較為突出,與全省發達地區的發展態勢相比差距比較明顯,2014年,淮北市民營企業戶數僅占全省總數的2.7%,民營經濟增加值僅占全省總量的2.9%,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僅占全省總量的4.8%,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5%,遠低于全省57.3%的平均水平。
淮北市在“十五”規劃期間即明確提出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從傳統資源型城市向現代化工業、商貿、旅游城市轉變”的目標任務。2007~2011年間,國家發改委、安徽省政府及淮北市政府先后頒布的一些規劃綱要,也為淮北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在此發展背景下,淮北市的民營企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首先是從政府角度,淮北市提出要加快構建鼓勵、扶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并參與國企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同時開放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金融服務、節能環保、醫療衛生等領域,鼓勵民間資本的投向;其次從市場外部環境看,經濟法律法規制度的不斷健全、融資投資和財稅政策的全方位優化、產業集群和戰略聯盟的擴大等,成為民營經濟成長的有效市場驅動力;最后,淮北民營企業自身實現資本快速擴張、踐行企業家創新精神、承擔優良社會責任、規范企業產權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等也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五大內生動力。民營企業如何結合自身定位,發揮優勢改變劣勢,結合淮北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不斷發展壯大正是本文要著重探討的問題。
一、淮北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劣勢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勢
1.淮北產業結構調整的起步較早淮北市將產業結構調整選擇在煤電產業處于發展的鼎盛時期開展。按照一般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論中提出的四個階段,即:預備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或轉型期,目前淮北市仍處在資源開發的成熟期。雖然近幾年來由于煤炭資源的過度開釆使淮北被列入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但是查詢安徽省統計年鑒可以發現,2005年至2012年,淮北的煤炭資源產量仍然很高,而且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淮北市正處在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成熟繁榮期,這一時期也是產業轉型的黃金時期。按照淮北市的已探明資源儲存量進行初步估算,即使以每年2000萬噸的規模進行煤炭開采,那么淮北市的煤炭資源還能維持40年左右的開采。而且隨著煤炭勘探技術的提高,煤炭資源的開采和利用時間會進一步延長,加之新的礦源的發現與開發,可以維持資源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這樣不僅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供給,而且為產業轉型爭取了時間,從而有利于產業轉型順利進行。
2.淮北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方向明確黃少鵬、胡登峰(2010)提出做精資源型產業,同時延伸煤炭化工工業產業鏈,發展多元產業。[2]周麗娜、焦華富(2013)認為淮北在今后接續產業的選擇上除了重視發揮第二產業的優勢外,還應該重點發展第一、第三產業中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產業。[3]姜春海(2006)提出了資源枯竭型城市替代產業三種發展模式即“退一進一(發展現代農業)”、“退一進二(發展制造業)”、“退一進三(發展商貿、旅游、社區服務業等第三產業)”。[4]畢美家(2009)指出淮北要依靠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食品工業,建設具有淮北本土特征和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工業園區來推進產業轉型,從而保證淮北經濟能夠順利實現健康、穩定、持續、綠色發展。[5]淮北市通過對本地資源、財政、人力、技術和環境的綜合分析,提出了比較明確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一是繼續做強煤炭、電力和煤化工三大資源產業,并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延伸煤炭產業鏈,通過科技創新的手段,圍繞煤矸石、粉煤灰、高嶺土、天然焦等進行資源深度綜合利用;同時做精做深其他煤產品,研發新的產品以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走出一條綠色能源發展道路;二是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特別是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區域分工合作,承接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通過吸收引進長三角地區的資本和技術,著力發展以礦山機械制造、陶瓷建材、食品工業等為代表的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非煤產業。三是進一步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完善重點商貿物流項目的經營,特別是利用淮北加大山體水系和采煤塌陷復墾治理改造的力度,大力發展城市旅游業,利用淮北兩山一湖的旅游資源,帶動和繁榮淮北的第三產業發展。
3.政府在產業調整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清晰城市產業轉型中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政府往往處在一個決策者、啟動者、組織和協調者的地位上。淮北市政府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和提升的特點表現為:一是加強宏觀政策服務,優化產業規劃引導;二是鼓勵和引導創新,建立有利于創新資源集聚的環境,包括區域性技術市場的建立、外部資金和人才的引進、創新信息平臺的建立和技術創新信息的機制等;三是政府職能從社會干預型向社會服務型轉變,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立民生工程,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確保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轉型有序進行。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劣勢經濟結構失衡,單一資源型產業制約了其他產業的良性發展。作為資源型城市的淮北,長期以來形成了“資源依托、快速建設,產業單極“的發展模式,單一資源產業結構的剛性化束縛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所有制結構同樣表現為單一特征,民營經濟比重過小,發展緩慢。淮北市的經濟體制中,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遠遠超過非公民營經濟的占比。淮北的所有制結構基本上以國有和國有控股為主,特別是以淮北礦業為代表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在城市經濟結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嚴重受限,規模企業生產動力不足。環境和人才的劣勢比較明顯。環境劣勢主要指煤炭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以及礦業采掘伴生的環境污染。以大面積采掘造成的地表塌陷為例,預測到2020年淮北新增的釆煤塌陷地面積將達到14992.47公頃,新增失去土地農民4.9萬戶,人口17.6萬人。[8]同時因為煤礦開采、加工和生產中排出的各種廢水,滲透地下,造成飲用水污染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淮北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人才劣勢則表現為一方面因采掘業萎縮和失地農民增加而使淮北市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另一方面,從事資源型產業生產和一般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管理和技術經驗更無從談起。淮北產業結構調整所急需的化工醫藥和機械制造行業的科技創新型人才、從事金融保險、商貿服務和文化創意的生產服務性人才,以及發展現代農業的專業人才都比較缺乏。
二、淮北產業結構調整中民營企業的發展戰略
制定合理的民營企業發展戰略,就是一個幫助民營企業充分發揮外部環境優勢,克服自身內在劣勢的過程。一方面,民營企業是未來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依托力量,另一方面,淮北民營企業總體數量偏少、規模化程度不高、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只有抓住淮北城市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號準產業結構調整的脈搏,才能在機遇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壯大。
1.抓住城市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優勢民營企業的發展戰略必須要符合淮北市整體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除傳統的煤化工接續產業外,民營企業應該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利用煤炭資源枯竭城市的相對優勢資源上,如利用塌陷水域和復墾土地進行生態農業與食品加工業發展,利用礦山機械制造使用的傳統經驗發展新型礦機制造業并積極開拓國內外,利用矸石、高嶺土等開采伴生資源發展陶瓷建材等主導替代產業;同時在傳統煤化工產業基礎上,加快培育精細化工、醫藥、新材料、生物能源等新興產業。
2.找準政府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關注視角,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優勢政府大力扶持培育民營企業上規模上臺階,是希望通過民營企業的發展,一是以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為目的,促進所有制結構的不斷優化,增加財政收入。淮北市提出確保到“十二五”末,本市民營經濟增加值要達到經濟總量比重的50%以上;[9]二是拉動投資,擴大市場需求。民營企業的發展引發民間投資大量增加,開拓了國民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三是提供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淮北市的就業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煤炭采掘業的從業人員大幅減少,從鼎盛時期的12萬人下降到不足7萬人;二是因煤礦塌陷導致失地的農民逐年增加,到2011年底已超過36萬人。民營企業通過壯大發展,吸納分流大量下崗人員、失地農民,緩解了轉型帶來的巨大就業壓力,在承擔了更多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必然會得到政府政策上的優惠和傾斜。總而言之,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只要契合政府的關注視角,必然可以為自身的發展和壯大創造出優良的外部政策扶持、市場準入及社會服務環境。
3.強化市場競爭,參與并推動國企改革,分享改革的紅利優勢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必然會加劇市場競爭,打破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同時民營企業明晰的產權關系和自主靈活的經營機制又給國有企業改革創造了示范效應。2015年5月20日,隨著安徽口子酒業IPO通過證監會審核,口子酒業成為淮北市第四家,也是民營企業的第二家上市公司。它的成功正是通過當初成功引入境內外投資者及內部管理層的MBO完成了一家老的國有企業的民營股份化改制,實現了民營企業通過參與和推動國企改革擴大規模經營的目的。淮北資源枯竭城市轉型中,原附屬于大型能源企業的一些從事制造、物流、地產開發的企業必須要實現剝離,淮北民營企業如果能有效利用這一時機,通過大力發展混合經濟、和股份制經濟,即可解決自身“起點低、規模小、布局散”局面,也能夠借助原來國有企業的生產、技術和渠道優勢迅速把自己發展成“大、優、精”式的巨人企業。
4.推動民營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克服科技創新、品牌培育和人才儲備方面的劣勢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淮北企業之間、企業和高校及科研機構之間,仍然缺乏科技創新交流與科技資源整合。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強化“產、學、研”結合,加快完善政府主導、民營企業參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提供支撐的科技創新體制,對新興產業中的重大技術和關鍵技術實現集中突破,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其次是企業品牌的培育。優質的企業品牌代表了企業經營管理的高效率,企業產品質量的高水平和企業技術的領先性,它是民營企業競爭力的最充分體現,因此民營企業要有意識有步驟地把培育和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點來抓。最后是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的培育。民營企業的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要在競爭中贏得新優勢實現新飛躍,就必須努力打造一支以具有戰略發展思維的企業家為核心、以能夠實現精細高效管理的企業管理團隊為支撐、以技術工人為中堅的民營企業人才供應鏈。實現這一目標,要鼓勵民營企業大力引進高端的技術人才,規范人才引進和使用的機制;同時還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培訓、講座、外部考察來努力造就一支開拓創新意識強、懂管理會技術的內部人才隊伍。
三、淮北市民營企業前五十強的樣本分析結論
我們對2010~2014年淮北市民營企業發展變化的數據材料做了詳細的分析,從而進一步驗證了淮北市民營企業未來發展戰略的思路。
(一)民營企業排序的依據排序依據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15分)、納稅總額(50分)、公益事業(6分)、安排就業(15分)、創新工作(14分)五項指標進行排評,其中創新指標中對企業的專利、名牌、商標、出口創匯和科技成果獲獎分別做出了詳細的界定。①
(二)對淮北市民營企業發展戰略的總體樣本分析結論
1.城市轉型中的主導替代產業初步形成,但新興技術產業發展緩慢全市民營企業50強主要分布在房地產、礦業、商貿、紡織、酒業、制造業和其他(生物工程、新能源開發、物流和金融投資等)共七類行業。從企業總營業收入和總納稅額的數據看,房地產業、制造業、商貿業、礦業和酒業依次成為支撐本市民營企業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
2.企業的營收貢獻率和企業的稅收貢獻率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平衡淮北市唯一的一家釀酒規模型企業——安徽口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在50強里貢獻了11%的總營業收入和39%的總稅收,顯示了一枝獨秀的營利能力和優質的行業利潤率。房地產、礦業開采加工、紡織和其他行業的營收能力和稅收貢獻能力基本相符。制造業和商貿業盡管企業數量眾多,但稅收貢獻率明顯低于營收貢獻率。特別是制造業的稅收貢獻率明顯偏低,說明行業整體沒有走出傳統制造業的框架,缺少高、精、尖產品,行業利潤率低。
3.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明顯,民營企業的整體發展呈上升趨勢2014年全市民營企業50強中,前10強的總營業收入1010365.9萬元、總稅額132061.5萬元、綜合得分14057分,分別占50強總營業收入的45.7%,總稅額的73.4%,綜合得分的64.3%,成為名副其實的10強企業,顯示了較強的經營能力。同時作為民營企業的第一梯隊,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我們把每年進入排行榜前50強的企業,按前10強、中30強和后10強進行分類,分別按年度計算總得分并排序,結果見圖3。
4.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和吸納就業仍然是未來發展戰略的關注重心2014年排名前50家企業中,只有11家企業擁有各項專利、高新技術和科技進步獎,占比僅為22%;僅有14家企業獲得過著名商標稱號,占比28%;而只有5家企業在出口創匯和節能方面取得成效,占比更是只達到10%。這一系列說明本市民營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仍然要苦練內功,從提高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入手,打造創新型、外向競爭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品或服務,實現由傳統產業向高精尖產業的轉化。從吸納就業能力分析,吸納千人以上的企業有3家,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企業21家,百人以下的企業26家,分別占比為6%、42%、52%。以上數據表明我市民營企業在未來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在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強化社會貢獻能力方面仍有較大的潛力。
5.民營企業的發展必須走企業集團化和集群化的道路民營企業內部集團化發展,是指企業通過優勢產品或骨干核心企業的帶動,通過各種產權置換和分配,把若干個獨立企業法人聯系在一起,形成新的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的企業集團。2014年淮北民營企業前十強中,安徽國華投資、安徽華松實業集團、安徽金方投資集團、安徽順達商貿集團、安徽藍宇集團等五家企業均為企業集團,投資經營涉足建筑、房地產、物流、商貿、酒店、融資、中介擔保等多個領域。這些企業集團通過集團內各經營生產要素間的互動和協同,充分抵御了市場風險,并使企業產生了創新和發展的推動力量,創造了1+1>2的協同效應。
民營企業的外部集群雄化發展,則是指不同類型的企業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在產品配套生產、共享市場信息與資源、促進產業鏈延伸方面產生多贏局面。淮北市圍繞酒業、礦業(開采、加工、礦山機械、電子產品、橡膠制品)、紡織(針紡、印染、外貿)、食品(加工、綠色有機食品)、房地產(建筑安裝、建材、水泥、家裝)等行業完成可以通過外向聯系和內部改造,形成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集群和自成體系的產業鏈。
四、結論
總的來說,淮北市民營企業已經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2014年,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5%;民間投資637.8億元,同比增長50.5%,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75.9%;民營企業繳納稅收41.74億元,同比增長12.55%,占整個稅收比重達50.9%,新增就業人數4.2萬人,占全社會新增就業人數的90%以上,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本市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總量不足、結構不優、層次不高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未來民營企業的發展戰略制定必須圍繞強化集約化發展、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改變長期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足的劣勢等方面進行,同時在對企業發展傳統增長點進行深度調整基礎上積極尋找新興戰略性增長點,實現本市民營企業的新常態發展。
作者:馮一綱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