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用商業方式管理IT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技術角度管理IT
“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由技術驅動業務的時代,”美國USAA保險公司首席運營官(COO)TimHandren說:“在那個時候,像我這樣熱衷于追求先進技術的狂熱者在企業里可以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情,那真是我們的夢想天堂呀!”但是,TimHandren后來發現在此期間,一個令人可怕的問題正在慢慢滋生,并且逐漸暴露了出來:USAA公司的IT投入在瘋狂上漲,而公司業務的增長速度卻遠不及此。1998年,USAA公司的業務利潤增長了5%,而IT成本卻上漲了10%;而在緊接著的1999年,其業務利潤提高了9%,IT開支竟劇增了19%。而與此同時,在USAA公司兩個已經持續了數年而且投資都已經分別超過1億美元的IT項目也夭折了。USAA公司CIOYates說:“公司預算在不斷攀升,而我們所提供的服務卻在下降,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同樣,在今天的中國,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軟件系統越來越龐大、服務器越來越多、存儲空間越來越膨脹、網絡也越來越復雜,但是企業的服務水平和業績卻并沒有隨著IT的膨脹而水漲船高。從運轉的情況來看,也許很多人都能感覺到系統的性能存在問題,例如在銀行,營業廳提交操作請求時響應速度非常慢,進而影響了客戶的滿意度,這是很多人都能感覺到的。但是現實情況往往是經過IT部門相關專家的仔細測試,數據庫專家認為Oracle數據庫一切運轉正常,存儲專家認為磁盤響應速度也很正常,網絡專家則認為網絡帶寬的利用率也不存在任何問題,服務器專家同樣認為各項技術參數都沒有超出警戒值。為什么“一切正常”但是整體性能卻不理想呢?于是CIO很自然地想到了一個原因,那就是系統需要更新了,或者需要增加新的設備了,于是新一輪的采購和實施開始了。如此往復,直至無窮……
正像USAA公司CIOYates所說的那樣,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是企業的噩夢!這種由信息技術推動而不是由業務需求驅動的信息化建設與發展,并且不對信息系統的效益進行評估,最終的結果必然造成大量不必要的IT投資,這樣就會產生“非理性的繁榮”。當這種“繁榮”的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時,泡沫就會破裂,產生的后果可能需要人們用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去償還。互聯網泡沫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這個原因。
解決IT投入產出失調的關鍵應該在于讓CIO的眼光從“技術”轉移到“業務”,讓CIO與CEO用同一種業務語言進行溝通。
從商業角度管理IT
其實,CIO所看到的“一切正常”只是技術參數的一切正常,而某一個技術參數所反映的僅僅是一個非常微觀的局部特征,即使所有的這些技術參數都表現得很正常,也只能說明系統中每一部分都沒有問題,并不能說明系統整體運轉正常。而且,單純通過這些技術參數值并不能很容易地發現造成系統整體性能下降的原因所在。這種管理IT的方式,我們姑且稱之為“從技術角度管理IT”的方法。
但是,從理論的角度來看,如果能夠獲取足夠多的技術參數值,那么結合企業需要達到的業務性能,通過對這些數值進行有效分析,是可以找到系統的瓶頸所在的。不過,這里顯然有兩個前提,一個是獲取到足夠充分的而且準確的技術參數值,另一個是對數字的分析要結合企業對業務性能的要求。首先看第一個前提,為了達到“充分”的目的,需要設定盡可能多的考核參數,對于一個龐大的企業級系統來說參數的個數少則數百項,多則成千上萬,那么要準確獲取這些參數相應的數值,就需要在業務運行的峰值時期,在同一時間獲取。這樣的條件對于往往只有數十人的IT部門來講,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別的且不說,單就業務峰值的模擬都難以實現,因為對于像銀行、電信這樣的企業級系統來講,每秒鐘處理的交易數就可能數以萬計,這又怎么可能通過人工模擬呢?其實,這些還不是最主要的,我們假設能夠獲取相應的參數值,那么面對如此龐大數量的數據,恐怕最有經驗的IT專家也無法從中分析出任何有價值的信息來,因為沒有人知道在某種業務性能的要求下每一項技術參數的正常值應該是多少,而且它們之間關聯程度之復雜也不是輕易就能梳理清楚的。
于是,我們提出這樣一種設想:借助一定的工具模擬業務運轉,如果系統性能沒有達到要求,那么就對運轉過程中自動獲取的相關參數值進行分析,與事先輸入的模板數據進行對比,利用計算機強大的分析能力將問題進行定位,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而對于IT管理人員所能看到的就是對系統業務性能的要求、系統未能達到這一要求的原因定位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他們并不需要知道具體的技術參數值是多少,他們是以一種“業務語言”與系統進行對話,而不是“技術語言”。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對盡可能多的技術參數進行分析,而且這些參數值的獲取也更加容易,并且無論是數據的同步性、準確性,還是分析的準確性和全面性都會非常高。我們可以把這種擺脫了技術細節糾纏,而只關心業務性能的IT管理方式稱之為“從商業角度管理IT”的方法。
用IT手段來管理IT系統,這對企業來講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因為在此過程中有太多的工作單靠人力是無法完成的。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個IT手段是從商業的角度出發的,而不是從技術的角度出發的。
用IT管理IT
目前,企業應用系統必須支持的對象包括:成千上萬的用戶、多種應用環境以及來自不同供應商的復雜的產品組合。由于用戶負荷量的難以預測,以及應用程序的日趨復雜,使公司時刻面臨一種系統性能的危機,碰到的問題有用戶等待時間過長、系統失靈等,其結果就是導致公司收益的損失。美國Mercury公司在全球比較早地提出了“從商業角度管理IT”這一概念,在其相關解決方案中,企圖利用一定的工具(LoadRunner)在應用系統生命周期的每個環節中,通過測試企業應用質量、可靠性和可擴展性,來幫助企業維持穩定的業務和收益,在不添置額外硬件設備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提升IT性能,并確保最終用戶的性能體驗。
因此,上述這樣的工具便成為整個解決方案的核心,根據我們在上文的分析,它首先應該具有輕松創建虛擬用戶的功能,它應該能夠通過虛擬用戶來模擬業務流程和真正用戶的操作行為。它先記錄下業務流程,如下訂單或機票預定,然后將其轉化為測試腳本。利用虛擬用戶技術,系統可以在Windows、Unix或Linux機器上同時運行成千上萬個測試,因此極大地減少了負載測試所需的硬件和人力資源。建立測試腳本后,測試人員可以開始對其進行參數化操作,這一操作能讓測試人員利用幾套不同的實際生產數據來測試應用程序,從而反映出企業系統的工作負載。
以一個訂單輸入過程為例,參數化操作可將記錄中的固定數據,如訂單號和客戶名稱,用可變值來代替。在這些變量內隨意輸入可能的訂單號和客戶名,來匹對多個實際用戶的操作行為。該工具直接連于數據庫服務器的后端,從這它可以獲取所需的數據(如訂單號和用戶名),并直接將其輸入到測試腳本,避免了人工數據處理的需要,從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另外,使用這個工具,測試人員應該能夠很快組織起多用戶的測試方案———確定在每一個負載服務器上運行多少業務流程和多少數量的實際用戶。所以,這樣的工具應該能夠提供一個互動的環境,在其中測試人員既能建立起持續且循環的負載,又能管理和驅動負載測試方案。
至于參數值的獲取一般都是通過植入應用系統內部的監測器來獲取的,但是目前存在兩種實現方式,一種是用戶需要在應用系統中安裝相應的軟件,另一種就是所謂的“無”方式,它不需要在原有應用系統中另外安裝任何軟件就可以直接進入系統內部,讀取系統運行參數值。顯然,后者對降低資源浪費有極大好處,性能監控系統幾乎不消耗應用系統的任何資源,而且管理起來也方便得多。這些實時監測器在負載測試過程的任何時候,都可以觀察到應用系統的運行性能,并且實時顯示交易性能數據,如系統反應時間、以及其他系統組件的即時性能———系統組件包括應用服務器、Web服務器、網絡設備和數據庫等。這樣,測試人員就可以在測試過程中從客戶和服務器的雙方面評估這些系統組件的運行性能,從而更快地發現問題。
一旦測試完畢后,系統收集匯總了大量的測試數據,剩下的就是通過其提供的分析和匯報能力,來迅速查找到性能問題并追溯緣由。例如,其細節分析機制能夠分析是否因為一個大尺寸的圖形文件或是第三方的數據組件造成應用系統運行速度減慢。這一部分應該說是整個解決方案的核心,它已經不純粹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更多地是一個業務問題和方法論的問題。這一功能的好壞直接取決于解決方案提供商對業務的理解程度和積累程度。因為它需要把測試中獲得的數據與“標準”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從而定位問題根源,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這個“標準”數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并且完備的,系統分析能力的強弱正取決于此。在分析階段,分析模塊可以提供自動關聯(AutoCorrelation)功能,其原理是將最終用戶的體驗(相應時間、性能變化等)和系統屬性信息,包括系統平臺、網絡、應用系統等的數據進行自動化的關聯處理,一旦關聯形成,測試/分析人員可通過分析得出的具體結果迅速定位性能和可用性問題根源,并采取快速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