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異質性企業理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生產率、出口固定成本與企業出口行為的理論綜述
(一)生產率與出口行為關于生產率與企業出口的理論研究的代表人物有:Melitz(2003)、MelitzandOttaviano(2008)、Bernardetal(2003),這些學者主要是構建了一系列的理論模型來研究基于異質性生產率的企業出口行為。Melitz(2003)在Krugman(1980)壟斷競爭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了生產率異質性和固定成本,其中,行業的固定進入成本(fe)、出口固定成本(fex)和生產率(φ)都是外生決定的,生產率服從一個隨機分布函數。該模型研究了從封閉經濟到開放經濟的均衡狀態,并進一步求解了貿易自由化加深時市場均衡的各項重要指得出的主要結論有:國際貿易的深化提高了行業的進入門檻和出口門檻,只有生產率更高的企業才能進入出口市場并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銷售利潤,生產率次之的企業雖然能夠出口并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但是由于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利潤會受損,生產率較差的企業只能在國內市場銷售,生產率最差的企業則會被迫退出市場。由此,Melitz指出,貿易可以通過資源在異質性企業之間的重新分配使行業平均生產率得到提高,而無需通過提高每個企業的生產率來實現。另外,貿易通過兩個途徑使一國的福利得到提升:行業平均生產率的提高和消費者偏好多樣性的滿足。Bernardetal(2003)的建模思想與Melitz大體相同,只是對生產率所服從的隨機分布有不同的解釋。Bernard假設異質性企業的生產率由Frechet分布隨機決定,而且廠商的加成率會隨著消費者需求價格彈性變化而變化。Jean(2002)假設不同企業的邊際成本采用離散的方式,由低到高進行單調遞增的序列排列。AsplundandNocke(2006)假設異質性企業的生產率服從馬爾科夫過程。StephenJ.Redding(2010)將異質性企業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相結合,分析了企業之間的生產率差異對比較優勢、市場規模、總量貿易和貿易福利的影響,并研究了貿易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Redding指出,盡管大量的研究表明企業生產率對貿易自由化有內生的反應,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和企業異質性的來源依然缺乏足夠的研究。
(二)出口固定成本與出口行為在異質性企業模型中,開始考慮固定成本的異質性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突破,這將使異質性企業理論更加貼近現實,并具有更高的解釋能力。RobertsandTybout(1997)提到了出口固定成本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他們認為出口固定成本主要包括企業對國外市場的探索成本、對外國消費者需求信息的搜集成本、與國外消費者建立聯系渠道的成本以及本國商品為適應國際標準而做出的調整和修正成本。這些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對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設置了一定的障礙,因為企業要有能力在出口前克服一次性的固定成本。這種固定成本通常與企業本身的規模有關,即不同規模的企業具有不同的出口固定成本,另外,具有較多出口經驗的企業相比于新出口企業面臨較小的出口固定成本。在此基礎上,SuzanneThorns-bury(2012)提出,企業的出口成本還包括合規成本,即企業為符合市場準入規制所要花費的成本。他認為企業在出口之前,需要支付必要的信息成本來減少或消除合規成本的不確定性。研究發現當存在不確定的合規成本和非零的信息成本時,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在平均利潤和生產率方面的差異會縮小。HegeMedin(2003)構建了一個壟斷競爭的國際貿易模型,考察存在固定貿易成本的情況下,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的企業出口行為。他指出,在一個規模報酬遞增的部門,由于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并存,而且較大的出口市場可以使出口商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一個小國相比于一個大國出口比例更高,而且小國的規模經濟部門比大國更開放,盡管它們面臨著不利的國內市場。HegeMedin指出小國出口企業獲利多,出口動機強烈,容易實現信息外溢,使其整體的出口固定成本變小。JanG.Jorgensen(2008)在異質性出口固定成本的建模方面有了突破性發展。他展示了一個簡化的異質性企業模型,并假設對稱的兩個國家之間發生產業內貿易,產業內各個企業面臨不同的出口固定成本。研究發現:在異質性固定成本的假設下,存在正的雙邊關稅可以使福利最大化,即較小的雙邊關稅可以提高兩國福利水平。JanG.Jorgensen的突破性貢獻在于對冰山成本的假設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冰山成本的假設意味著單個企業內部的邊際生產成本不變,在企業之間則是生產率越高的企業,單位商品的出口運輸成本越低,這一結論并沒有事實依據。如果說貿易自由化可以視為運輸技術提高的結果,那么運輸技術的改善會對福利產生正的影響,JanG.Jorgensen引入了關稅模型,旨在區分關稅自由化效應和運輸技術效應對福利的影響。另外,他還將企業異質性出口固定成本與異質性邊際成本相結合,并指出企業的出口決策依賴于沉沒成本和預期的利潤流。ShonM.Ferguson(2012)側重于考察通過改變產品研發的固定投入成本來相互競爭的企業的出口行為。研究發現,由于研發密集度較大而產生的規模經濟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際貿易的模式;企業的研發投入占總成本的比重越大,越容易成為出口商;研發密集型的產業對貿易成本的敏感度較低。GaoB,TvedeM.(2013)則真正將出口固定成本異質化并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理論模型來解釋只出口企業(export-onlyfirms)存在的合理性。他們認為只出口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是存在的,這類企業往往面臨較低的生產率和較低的出口固定成本。當一國從封閉轉向開放時,面臨高出口固定成本的低生產率企業被迫退出市場,而面臨低出口固定成本的低生產率企業則有機會在國外市場存活。這一觀點與LuisCastro(2012)相似。因此,在GaoB,TvedeM.(2013)中,當生產率和出口固定成本同時異質化后,國際貿易使得三種類型企業同時存在:只出口企業、只內銷企業和同時服務于國內國外市場的企業。顯然,這種假設可以為現實的經濟活動提供更好的解釋,同時也更具有說服力。他們還進一步深入地分析了貿易自由化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在異質性出口固定成本的假設下,貿易所引致的產業內資源重新配置的情況更為復雜,對產業總體生產率的上升或下降的影響并不確定,具體情況需要視出口固定成本的分布而定。
二、生產率、出口固定成本與企業出口行為的實證研究
在一系列的理論拓展模型誕生之后,學界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接下來就針對生產率、出口固定成本對企業出口決策的影響方面進行文獻的梳理和主要結論的陳述。
(一)生產率與企業出口學術界存在兩種假說,解釋了為什么出口企業比非出口企業更有效率。第一種假說認為,由于存在額外的出口成本,更有效率的企業會產生出口自選擇效應,因為出口固定成本為生產率較低的企業設置了貿易障礙,使其無法出口。第二種假說是“出口中學”效應,即參與國際貿易可以使出口商擁有更多的信息來源。例如,來自國際買家和競爭者的知識信息外溢有助于提高出口企業的績效;出口市場的激烈競爭會促使出口企業更快地進步和創新,以求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兩種假說闡釋了生產率和企業出口之間的內在因果關系以及相互影響機制。JoachimWagner(2007)用10年的微觀企業數據來檢驗出口和生產率之間的相互關系,實證結果表明:總體來說,出口企業確實比非出口企業擁有更高的生產率,盡管出口行為未必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同時,JoachimWagner還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疑問:如果高生產率企業通過自選擇進入國際市場,那么這種高生產率是由外生的隨機因素決定的,還是企業有意識的進行出口戰略計劃的結果。AndrewB.Bernard(2007)采納美國進出口企業的交易數據闡述了一種典型化事實,即在多種產業內部,相比于非出口企業,出口企業擁有更大的生產規模,更高的生產效率,更密集的資本和技術,以及支付更高的工資。同時,他還指出進出口雖然是少數企業的行為,但這些少數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RonnyThomas(2012)利用1990-2009年間印度CMIE制造業企業數據對“自選擇”與“出口中學”兩種假說進行實證檢驗。文章報告了1990-1999年期間通過自選擇進入出口市場的企業行為,研究發現隨著生產率的提高,企業將繼續參與出口活動且出口密度會進一步加強,2000-2009年期間,這些企業出現了明顯的出口中學效應。JoachimWagner(2013)選擇德國四位數產業的企業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生產率分布中處于平均水平以上的企業里,出口商比非出口商有更高的生產率,但很多在生產率分布中處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企業也都是出口商,但這些低生產率的出口商并不是所謂的邊際出口商。
(二)貿易成本與企業出口關于出口固定成本和企業出口行為方面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出口固定成本的構成及其對企業出口的影響或其靜態比較分析、出口固定成本隨時間的動態變化而引起的企業出口決策的變化、企業之間的異質性出口固定成本與出口行為的交互變化。AndrewB.Bernard(2006)研究了美國制造企業的出口行為是如何隨著貿易成本的變化而變化的,展示了貿易成本和出口行為的動態演變過程。Bernard收集了美國1977到2001年間的企業數據,采納行業層面的關稅和運輸費率作為貿易成本的指標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從行業層面來看,當貿易成本的降低幅度較大時,該行業會呈現出明顯的生產率增長;從企業層面看,貿易成本下降時,低生產率企業更容易退出市場,高生產率的非出口企業可能開始出口,而在位出口企業則會擴大生產規模;從企業內部來看,貿易成本的下降有助于提高單個出口企業的生產率。Arkolakis(2010)發展了一種新的出口成本理論,將營銷成本引入了產品差異的模型中。該模型指出,當企業可以贏得國外消費者并獲利時就會選擇進入出口市場,但同時需要支付遞增的邊際營銷成本,即每多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這被稱之為市場滲透成本。CostasArkolakis將模型中的關鍵變量與eaton,kortum,kramarz在法國的企業數據進行校對,并成功預測出:由于市場滲透成本的存在,大部分企業不會選擇出口,即使是選擇在特定市場出口的企業,也只會出口其生產總量的一小部分。顯然,這一結論與Melitz模型相悖。GeorgeAlessandria(2012)首次應用GE動態異質性企業模型對美國1987-2007年間的出口增長進行實證數量分析,在冰山成本下降的前提下,該模型能夠很好的擬合出口增長的實際情況。因此,作者指出,1987年以來美國的出口增長并沒有什么令人費解的地方,與Yi(2003)的觀點正好相反。另外,文章還比較分析了兩種模型(僅有出口固定成本的模型和引入出口沉沒成本的模型)的解釋力度,結果表明后者能夠更好地擬合現實中貿易增長的非線性動態變化。MarcJ.Melitz,StephenJ.Redding(2013)考察了異質性企業如何通過出口選擇行為影響貿易福利。文章引入了一個同質性企業模型和一個異質性企業模型,并給定了除生產率之外其他相同的結構變量,分析結果表明,相比于同質性企業模型,異質性企業模型中貿易成本減少所帶來的貿易福利更大。這說明同質性企業模型缺乏一種額外的調整邊際,即異質性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和出口市場的內生選擇。
(三)異質性出口固定成本、生產率與企業出口關注異質性出口固定成本和生產率共同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的相關文獻比較少,最新的研究主要是LuisCastro,BenLi,KeithE.MaskusandYiqingXie(2012)對智利的企業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LuisCastro(2012)指出企業異質性體現在諸多方面,生產率的差異只是其中一方面,其他方面還包括企業的設計能力、營銷分配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等,而這些非生產率的異質性往往會影響到企業所面臨的出口固定成本。如果將生產率看作是企業出口的變動成本,那么企業的出口決策將依賴于兩個因素:出口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由于行業和地區的差異,不同企業所面臨的出口固定成本不盡相同,從直覺上來講,出口固定成本與生產率之間也會存在一些相關關系。因此,研究生產率和出口固定成本聯合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這一研究結果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生產率悖論”,根據Melitz的結論,高生產率企業才能克服出口固定成本而進入國際市場,低生產率企業被迫退出市場,實證結果卻發現,有些低生產率企業也會出口,較高生產率的企業反而不出口。針對這一悖論,LuisCastro(2012)的研究可以消除一部分困惑,即高生產率企業往往會面臨高出口固定成本,那么生產率不夠高的一些企業很可能難以克服較高的出口成本而未能成功出口,生產率低的一些企業可能會克服較低的出口固定成本而成功進入國際市場。用LuisCastro的研究成果來講,就是異質性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會使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的生產率分布存在重疊區域。Davies,RonaldB(2012)應用105個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企業數據檢驗了直接出口商、間接出口商和非出口商的生產率梯度,采用回歸分析和傾向得分匹配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直接出口商比間接出口商和非出口商的生產率更高,然而只有回歸分析支持間接出口商和非出口商的生產率排名相近。另外,研究還發現與來源國相關的固定貿易成本是導致這三種類型的企業生產率差異的潛在原因之一,而且該類貿易成本只與直接出口商的生產率溢價產生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與目的國相關的貿易成本則不適用于這一結論。
三、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
異質性企業理論的產生是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新突破,它不僅使貿易理論的研究實現了從宏觀的國家層面到中觀的產業層面再到微觀的企業層面的成功轉變,而且從更深的角度再次闡釋了國際貿易的本質:差異。毫無疑問,貿易來源于差異(Nodifference,notrade),最初是兩國絕對優勢、比較優勢、要素稟賦的差異,然后是基于規模經濟的產品差異和需求偏好的差異,如今異質性理論提出了更根本的一個觀點:企業生產率的差異和出口固定成本的差異。因此,進一步地探討兩者差異化的存在對貿易自由化和社會福利的全方位影響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探求生產率和出口固定成本異質性的來源對于完善異質性企業理論,甚至發掘新的貿易理論具有非凡的意義。1.企業生產率異質性的來源。經典的異質性企業模型都將企業的生產率假設為外生決定,服從一個隨機概率分布,還假設單個企業的生產率是不變的,行業生產率的提高是通過資源在不同企業之間的重新配置而得到的。這樣的處理雖然可以簡化分析,卻也違背現實狀況。事實上,由于企業存在“出口中學”效應,單個企業的生產率通常會隨著出口活動的持續而有所提高,尤其在考慮到產業內普遍的技術進步和創新時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將自選擇效應和出口中學效應相結合,分析異質性生產率存在動態變化的情況下的企業出口行為將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另外,弄清楚企業生產率異質性的來源———內生還是外生,也是很有必要的。雖然目前也有一些文獻試圖建立內生異質性企業模型,但依然還有諸多的缺陷。2.有關固定貿易成本的微觀經濟模型。出口固定成本的來源比較清晰,主要有國外市場的分銷渠道、營銷成本、管理國外銷售網絡成本以及為適應國際標準的修正成本等。對于出口固定成本存在異質性也有了一致的認識,但是從微觀層面將其納入理論模型的研究還有不足,尤其是將引起出口固定成本的因素細化為諸如批發和零售渠道、分銷網絡的管理等再納入模型中的分析還不成熟。將這種微觀經濟因素納入模型后有助于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出口固定成本的異質性: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和戰略決策,以及企業的長期動態發展。這種微觀經濟模型的構建更有利于揭示企業出口行為在國際貿易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開展貿易活動對企業長期發展的影響。因此,沿著異質性出口固定成本這一思路進行相應的拓展,結合生產率或其他方面的異質性來聯合探討企業出口行為的進一步研究是必要的,而且如何將出口固定成本的異質性與市場不對稱性、多目的地等相聯系的深入研究也需有所突破。
作者:邱斌閆志俊單位: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