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能力與素質無法滿足市場對于外貿人才的需求,這一問題凸顯了現階段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本文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一般內涵著手,分析了其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的實際情況,探討其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改革與實踐。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全球性的競爭也不斷加強,各國各個行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和爭奪也越發強烈。因此,作為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專業之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受到了國內外各個高校的關注,獨立學院也不例外。然而不斷擴大的招生比例卻無法滿足市場對外貿人才“量質齊升”的需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率出現了走低的趨勢。導致外貿相關企業招聘難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源是在現有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無法達到各個外貿單位的崗位要求,而這樣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當前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因此,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研究與實踐對該專業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一般內涵
(一)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根本。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中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的定位是:培養本專業學生具備良好的品質修養、能夠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現代西方經濟學基本原理;熟悉世界貿易組織及不同國家貿易法律章程及業務流程;能緊跟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能熟練運用信息通信技術從事日常事務和涉外經濟工作,知識面廣闊;能熟練掌握一門國際通用的外國語言;具備良好的溝通、應變、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能在政府機構或企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實際操作、調研和宣傳策劃等相關工作;培養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現代化大背景下,具有專業素養、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高等教育目標的具體化體現在各個高校專業的培養目標上。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都要樹立符合適合本校發展的培養目標,因為只有這樣,高等教育目標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培養要求。本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實務操作的基本訓練,具備優良的素質結構、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等。
(三)培養體系。培養體系包含培養制度和培養過程。培養制度是指有關人才培養的相關規定、章程和實施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基礎和前提。例如,學生學籍管理制度、學生獎勵與處罰規定、學生考評制度等。培養過程又包括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教學環節等,是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因素。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一個融合了強外向性和強實踐性的專業,因此,在培養過程中要突出實踐與應用,尋求校企合作,建立學習基地,培養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基礎穩、能力強、適應性好的應用型人才。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層次性和差異性不明顯。目前,國內設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高校多達500多所,這些高校涵蓋了各種層次和各種行業。例如,綜合性大學、應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醫科類高校、財經類高校和農林類高校等。這些高校之間是存在層次性和差異性的,因而,其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也應該有所不同,但是,真正的實際操作中,發現國內幾乎所有的本科院校在制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時,都是依照國家教育部1998年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所制定的全日制高等學校4年制本科培養計劃的要求。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高校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等方面的差異化不大,沒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千篇一律。例如,很多獨立院校,由于缺乏經驗等原因,直接把母體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套用過來,忽略了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性,以致培養出的學生無法符合社會差異化的需求。
(二)教學方式單一,學生主動性不夠。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一個集強理論性、強實踐性和強外向性為一體的專業,然而,大部分高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課堂為主。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都是以教師為本,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老師在課堂上享有主導權,其一味地知識輸出,而學生一味地被動接受,課堂缺乏互動與反饋,學生逐漸喪失創新意識和對知識的探索精神,逐漸地,課堂將成為教師獨自表演的舞臺,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不佳,陷入惡性循環。
(三)課程設置不合理。由于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學科具有較強的概念性,許多理論和概念在很多課程中都會存在一些相關的交叉,因此,許多課程之間就會存在重疊、關聯的現象。比如,在《國際貿易實務》中就會專門講到國際支付,如信用證支付等方式,而在《國際結算》這門課中,也有一章專門講國際支付。這種重復和關聯,不僅使教師精力消耗,也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熱情,導致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的雙重浪費。同時,由于受到教學資源的限制,學校開設的許多專業選修課,都變成了必修課,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只能被動接受,選修課成了人才培養方案上的雞肋,失去了其原有的存在意義。此外,學科課程設置也存在籠統,內容空泛等問題。大一、大二學生每學期的課程有很多,涉及管理、會計、法律、經濟、貿易、英語等課程,而大三、大四學生又大量接觸專業課,如國際貨代、單證、外貿英語函電、報關實務,但這些專業課也只是學一些皮毛,缺乏深入了解,學生普遍反映自己每個學期都很忙,什么都學,什么都懂一點,但真的要從事與貿易相關的工作時,又不夠專業,無法獨立勝任工作。
(四)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難見成效。國際經濟與貿易是一門集實踐性和外向性于一體的學科,因此,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環節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國內各高校也關注到了這一點,紛紛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提高了實踐環節的比重。然而,在真正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總是有所局限。例如,在課程結構上,雖然實踐教學課程也不少,但實踐教學模式都局限于幾種固有的方式,如案例分析,專題講解,或者軟件模擬等,依舊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層面,學生真正參與實踐分析的機會少之又少,因而其實踐技能的提高難見成效。同時,由于許多專業教師都是一畢業就進入高校任職,從高校到高校的模式使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歷,理論水平遠高于其實踐技能水平。所以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就只能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很難結合實際業務來講解有關操作技能,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就必然缺乏實踐技能。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雖然設有認知實習、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等實踐課程,且學分學時充足,但在真正的實施過程中,這些環節的實踐一般都是流于形式。一是在這些實踐環節中教師的參與度非常有限,基本上都是讓學生自己找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相關的企業去實習,但實際情況是學校實習基地少,與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相關的公司的實習機會有限,實習單位難找,很多學生認為只要實習單位蓋了章就完成了專業實習的任務,根本不會考慮找到的實習單位是否和本專業對口。二是就算有些學生找到了與專業相關的實習機會,也會由于時間和資歷的問題,只能從事一些基本的行政工作,涉及不到和專業相關的工作,因此實踐效果也是非常有限,學生無法提高其實踐能力和業務能力。
三、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改革與實踐
(一)學院簡介。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是經江蘇省教育委員會于1998年批準成立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2005年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成為獨立學院,自2013年始,由首批入選國家“2011計劃”的南京工業大學和著名跨國集團正大集團通過全面戰略合作的方式聯合辦學。目前,學院在校學生約9800人,擁有二級學院11個,本科專業32個,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型國際化本科院校。浦江學院在“工、本、位”辦學理念的指引下,致力于培養“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國際化”并且適應當代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努力將學院打造成為一所擁有鮮明的辦學特色、新穎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良好的就業前景的應用型本科院校。
(二)專業特色定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的老牌專業,在學?!肮?、本、位”辦學理念的指引下,該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系統理解國際經濟與貿易基本理論,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政策法規,掌握國際貿易基本技能與現代信息技術,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能在涉外企業、金融機構、政府機關等行業和領域中從事外貿、外資、外經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本專業是理論科研能力與“工本位”能力培養相結合、面向企業、注重學生應用型能力培養的專業。專業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1.校企合作。本專業與多家企業進行合作,如卜蜂蓮花、阿里巴巴等,致力于培養能夠適應現代國際貿易需要的“工本位”人才。
2.注重創業創新能力培養。本專業開設專門的創業創新項目培訓,注重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非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從師資層面還是專業規劃層面,都能有所體現。
1.在師資層面。浦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專職教師都有留學經驗,大部分專職教師都有2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驗,此外,學校每年組織專職教師去企業考察,安排暑期去企業實踐等活動。例如,2017年2月,由商學院院長帶領商學院教師去參觀上海迪探節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深入了解企業,與企業工作人員交流溝通,熟悉了行業最新資訊。同時,也將這些行業信息,帶入課堂,豐富教學內容。
2.在專業規劃層面。本專業緊跟行業前沿,捕捉跨境電商最新發展動向,建立了跨境電商實驗室,旨在提高學生外貿業務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應用型人才。同時,本專業還與阿里巴巴簽訂了跨境電商校企合作協議,通過合作,阿里巴巴為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提供專業技術培訓,參加相應考試合格后,直接推薦專業對口企業實習就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與阿里巴巴的校企合作,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幫助學生解決了實習就業等問題,同時,也豐富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劉義杰.應用型國際貿易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究———以南昌工程學院為[J].科教導刊,2017,6
[2]彭虹.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思考———基于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的調研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3]周川.簡明高等教育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3
[4]李爽.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6,3
作者: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