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網絡分析的碎片化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依據當今社會人們普遍的生活方式,提出“碎片化”的概念。在碎片化背景下,移動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催生出“碎片化”應用。以某大學本科班級的全體學生為例,利用社會網絡分析從結構性,因素性,關聯性三個方面探究碎片化時代下群體之間的人際關系,結果顯示碎片化時代群體重聚現象顯著。
[關鍵詞]
碎片化;社會網絡分析;人際關系;重聚;群體
1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節奏也在日益加快,空間移動與轉換頻率的增加使得人們有限的時間被劃分的越來越細,呈現“碎片化”的特點[1]。移動互聯的的興起讓生活變得愈加便捷,“碎片化”應用充實了碎片化時間,即便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位置,群體間依舊可以相互聯系得以重聚。因此研究了碎片化時間與“碎片化”應用相結合,群體之間人際關系的變化。大學生是當代活躍度較高,創新意識較強的群體,本文旨在通過大學生這個典型群體從結構性、因素性、關聯性三個方面得出普遍規律。
2碎片化時代的概述
“碎片化”起初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的學術研究中,原意為完整的事物被分成零碎的部分。近年來,“碎片化”作為一個新興詞匯在不同的領域的被賦予不同的涵義,在移動互聯時代背景下,“碎片化”時間指的是移動化的“等候時間”,包括上/下班途中,出差途中等一些分散的時間。“碎片化”應用是人們在零碎時間內消費時間使用的一種移動應用程序,用戶可以在任何位置,狀態下進行。“碎片化”應用使用時間是碎片化的,短則一分鐘,長則半個小時,應用種類是多樣的,“碎片化”應用憑借其良好的體驗逐漸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2]。碎片化下的重聚指群體利用應用軟件進行交流溝通重新相聚相識的過程。重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相同群體之間互動性增強,另一方面主要指傳統意義上的不同群體按照興趣,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共同的行為方式重新聚集起來。
3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基礎及現狀
3.1社會網絡分析簡介社會網絡分析是一種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核心概念就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著社交媒體的出現,收集和獲取網絡數據更加便利,社會網絡分析逐漸受到公眾和學界的青睞[3]。社會網絡數據基本測量包括密度、中心度等。密度是度量客體之間互相聯絡程度的重要指標,網絡密度越大則關系越密切,點度中心度是考察各個節點的相對中心度,即與該點有關系的點的數目。中心度研究集中在各個節點,而中心勢考察的是一個整體的內聚性,即整體中心化的程度[4]。
3.2社會網絡分析有關人際關系的研究社會網絡分析在人際關系的研究主要分為結構性,關聯性,因素性三個方面。人際關系網絡的結構性主要體現在依據不同的屬性劃分出不同結構的人際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網絡,為進一步量化提供數據及依據,包括情感網、咨詢網、情報網、信任網等。Milgram的“六度聯結的小世界”充分說明了人際關系的關聯性,通過計算平均距離即人們通過多少個中間人建立聯系,進而說明人際關系的關聯性。人際關系的因素性是研究影響人際關系網絡形成的因素,這些因素具有普遍意義[5]。
4碎片化應用對群體影響的研究設計
[6]4.1研究內容本文研究碎片化時代下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變化,按大學生在關系網絡中的結構主要分為情感網和情報網,情感網表現在個體與他人的親密程度,包括聊天,學習,旅游,休閑娛樂等,情報網主要研究個人獲取他人信息時構成的人際關系網絡。碎片化時代下,應用涉及生活各個方面,現實的生活需求都會間接轉化為應用呈現給群眾,現實與虛擬已在無形中產生一種對應關系,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結構性進行前后對比,利用數據對人際關系網絡的關聯性與因素性進行探究,最終驗證重聚現象。
4.2研究對象本文選取本專業全體28名同學為研究對象,主要的原因包括:(1)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的群體具有雙重特征;(2)大學生是青春與理想兼并的一代,對于信息技術及新鮮事物有較高的興趣;(3)班級全體同學因為性格等方面不同呈現的人際交往關系具有普遍性。
4.3數據收集與處理
4.3.1情感網數據收集與處理本文數據的收集主要是通過觀察、訪談以及材料分析,首先通過微信與班級中的全體同學建立聯系,根據日常生活班級人際關系的觀察,一對一進行針對性的提問,問題主要基于“碎片化”應用的背景,在現實生活中,與應用相對應的一系列互動包括某人自愿主動性的和某同學去圖書館學習,逛街,看電影,享受美食及旅行等,根據班級全體同學的回答建立28×28矩陣。其次基于碎片化時代下應用的普遍,研究班級同學使用相同休閑娛樂類應用的情況,本研究以手機游戲為例,通過3個微信游戲將全體同學聯系在一起,同樣建立28×28矩陣,與上一個矩陣進行對比分析。
4.3.2情報網數據收集與處理本文情報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班級內部的人際關系,更多探究班級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從全體同學的角度,班級中的每個個體都可以通過微博這個平臺獲取自己關注的信息,構成一個人際關系網絡,把班級全體同學看成一個相同的社會群體,班級同學所共同關注的對象構成另一群體,實則是研究不同群體在碎片化時代下所呈現的狀態,群體內部之間的關系我們在這里不研究。這項數據的收集是通過微博的微關系對班級全體同學關注的對象進行匯總,最初的數目龐大,分析生成的社群圖過于復雜,難以發現其規律,于是不斷求平均值從最初的100多縮減到20個個體,這20個被關注者至少有7個研究對象關注,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5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1情感網人際網絡關系圖1表示現實生活中班級同學彼此存在非組織共同活動(唱歌,看電影,逛街)的關系,有兩名同學社交關系十分薄弱暫不考慮,此社群圖實際是26個樣本。從整體角度分析,圖一的網絡密度為0.1749,該數值較低,說明大學同學共同活動更多以寢室為單位,與其他同學交流互動的機會甚少,存在小群體現象。節點之間的平均距離為2.645,即任意兩個人進行溝通平均需要2個人作為媒介,個體之間關聯性較弱,同學之間的互動頻率低。圖2則表示通過碎片化時代下的應用班級同學所形成的密切關系。班級中有4名同學不玩此類游戲,因此樣本總數為24。圖2的網絡密度為0.933,該數值明顯高于圖1,則表明在碎片化應用的條件下使群體重聚的現象十分顯著,同學們互動頻率加快,形成了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鏈;節點的平均距離為1.067,任意兩個人都存在溝通的機會,每個同學之間都建立了一條交流通道,大學生人際關系網絡關聯性增強。通過社群圖圖2,圖2的對比分析,可以清晰看出碎片化時代下大學生群體明顯的重聚現象。碎片化時代下的應用加強群體的內聚的同時,成員自身的中心度也在不斷增加。“核心人物”即點度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個體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有利于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5.2情報網人際網絡關系從微博的角度出發,被關注的人更新了一條狀態,那么本班同學中同時關注這個人的一些個體也會查看到,這些不同類型的個體可以實現在該被關注的人下發表評論、收藏以及轉發等功能,進而引起被關注人的關注,實現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形成了一個交流環網。該人際關系網絡的形成涵蓋許多因素包括社會階層、家庭背景、學歷、收入、興趣愛好等,微博作為一種碎片化時代下的產物促進社會群體重聚。
6結論
根據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碎片化時代背景下,“碎片化”應用使群體重聚現象得以體現,這種重聚是重新聚合,相同群體之間的重聚即通過虛擬促進現實人際關系,虛擬與現實的一致性是我們一直所期待的。不同群體之間的重聚相對復雜,但同時這種重聚更具有現實意義,碎片化時代下人際關系的獨到之處正是不同群體的重聚,社會地位、地理位置、經濟水平不同的個體都能依據某個特征聚集在一起,社會分化也是群體重聚的過程,重聚也是分化的進一步提升。社會網絡分析為重聚現象的提出進行了定量分析,本文所研究的樣本較小,只是對這種現象進行初步探索,重聚的形成包括各種因素,后續的研究可以從內因,外因入手搜集更全面的社會網絡數據,利用網絡動態學,復雜網絡理論等進行更深入研究[7]。
主要參考文獻
[1]徐冉.“碎”眼看“聚”———以微博為例看碎片化背景下的群體重聚[J].新聞世界,2011(8).
[2]常政.移動時代的經濟學———碎片化應用[J].程序員,2011(6):56-58.
[3][美]諾克,楊松.社會網絡分析[M].第2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4][美]斯科特.社會網絡分析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5]申?,周策.社會網絡分析法在人際關系中應用的研究綜述[J].中國電力教育,2013(1).
[6]郭金龍,陸宇杰,許鑫.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大學生現實與虛擬社會人際關系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12).
[7]殷國鵬,莫云生,陳禹.利用社會網絡分析促進隱性知識管理[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6(z1).
作者:王京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