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新集群社會網絡形成的案例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高新科技園區是國土開發的重要載體,以園區為平臺形成的創新集群在結構上表現為網絡組織。本文以法國尼斯地區索菲亞•安蒂波利斯高科技產業園區為案例,重點分析了非正式契約關系建立的網絡結構以及對我國高新區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
高新科技園區是國土開發的重要載體,其承載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主體功能為各國經驗所證實。以園區為平臺形成的創新集群是一個復雜的適應性系統,其在結構上表現為網絡組織。本文選取法國尼斯地區索菲亞•安蒂波利斯高科技產業園區作為案例,重點分析了社會網絡形成的關鍵要素、非正式契約關系建立的網絡結構以及對我國高新區發展的啟示。索菲亞•安蒂波利斯(SophiaAntipolis,SA)高新科技園區,鄰近法國第二大機場尼斯機場,是歐洲最大的高新科技園區,其發展歷程成為高科技園區的成功典范。如LazaricN,LonghiC,ThomasC以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為例,研究了其從地理鄰近到組織鄰近、從衛星平臺到技術城的轉變[1]。本文從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角度,分析其在集群網路非正式契約關系構建方面的成功經驗。
1產業發展脈絡分析
1968年,巴黎國立高等礦業學校校長皮埃爾•拉菲特教授提出在法國東南部的尼斯附近創建一座科技城的倡議。該倡議很快引起各方面的重視與支持。1969年,索菲亞•安蒂波利斯協會成立,開始籌建“國際智慧、科學與技術城”。1970年,具有法人性質的經濟利益集團成立,初步建立47公頃的園區。1972年,成立園區整治、配套部際領導小組、園區整治和配套混合委員會。1984年,索菲亞•安蒂波利斯基金會成立、科技城、智密區國際俱樂部成立。20世紀初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高新科技園區[2]。園區現有企業1300家,其中25%是IT企業,提供了50%職位;職工約為4萬名,5所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共有5000名學生,在50多個研究機構中有4000名國家研究員,主要研究對象為信息技術(特別是數據庫和無線電通信),生命科學、材料和能量科學。園區內的管理人員占園區總人口的52%,其中40%是外國人,有來自63個國家的外資企業,外資企業總數為110家,提供了2.5萬個職位中25%的職位。外國人的社會團體非常活躍,為他們提供了許多服務,建立了許多國際學校。索菲亞•安蒂波利斯高科技園區為社會網絡體系構建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2社會網絡體系的構建
從基礎資源方面而言,索菲亞•安蒂波利斯地區原本屬于沙漠地區,發展高科技活動缺乏起始的產業基礎和學術氛圍。索菲亞•安蒂波利斯高科技園區的規劃者與創建者皮埃爾•拉菲特,具有大學教授、學者、參議員的多重經歷。1960年,皮埃爾•拉菲持在完成對美國、瑞典和英國等地的訪問后,發表了一篇名為《拉丁地區在這些領域的發展》的文章。在文中,他借鑒英、美等國的經驗,認為創造力是企業間在一種科學藝術氛圍濃厚的環境里,通過不斷的交流、碰撞產生的。因此,應該打造出這樣一種環境,使企業能夠有足夠的創新的空間。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技園處處體現著其創建者皮埃爾•拉菲特建立一座“科學與智慧”之城的宏偉構想。而他認為法國當時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分散的局面是十分不利的。于是皮埃爾•拉菲特創立了索菲亞•安蒂波利斯基金,用于發展該地的高科技園區。在創建者的規劃下,科技園區積極發展一種相對優勢,這種優勢是“學科交流與樂天的性格,是創造力的真正源泉,并流傳下來”。正是這種非正式的學科交流溝通方式,自發的多樣化的有組織的發展,構建了集群創新所需的社會網絡體系。為扭轉原有的組織分散、關系渙散的局面,科技園區在其創建者的推動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學科交流與思想開發,如表1所示。
根據羅納德•伯特教授“結構洞”(StructuralHole)理論[3],從網絡組織上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技園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關系間斷的結構洞現象,為彌補這些結構洞,園區組織的“思想開發與學科交流”發揮了搭“橋”填“洞”的作用。各個組織之間的弱連接逐漸轉為強連接,如圖1所示。從1970年開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政府開始成為園區建設發展的主要機構,并且成立了大型商會負責園區管理,制定金融政策,處理國際關系,為當地企業發展提供各種服務。大量的協會和俱樂部與園區內中小企業、科研院所、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專業化部門相聯系,以創造一個社會網絡,并通過相互學習來共享當地的知識和技術。這實際上是科技園的規劃者皮埃爾•拉菲特最初所設想的局面:企業和科研院所之間能夠暢通無阻地交流它們的思想,并在這種交流的基礎上產生智慧的火花,從而能夠不斷地創新。這些擴展了功能的協會成為當地推動和協調企業創新的根本力量,并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
3小結及啟示
網絡組織的形成是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法國尼斯地區索菲亞•安蒂波利斯高科技產業園區案例分析可以發現:非正式社會關系網絡的形成依賴于中間性組織的交往互動行為及搭“橋”填“洞”的作用。我國現有114個國家級高新區及若干地方園區[4],為扭轉普遍存在的組織分散、關系渙散的局面,以上案例分析對提升園區創新能力的啟示在于:重視非正式契約關系社會網絡在提升園區績效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功能擴展的協會組織,規劃交流場所、搭建互通平臺,加強信息交流,建設共享經濟;營造園區文化,提升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可;加強官產學研地五方互動,推動學科群與產業群的融合發展;真正體現人力資本在促進科技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尤其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改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Lazaric,N.,Longhi,C.,Thomas,C.'CodificationofKnowledgeInsideaCluster:TheCaseoftheTelecomValleyinSophiaAntipolis[A],DRUIDSummerConference2004:IndustrialDynamics,InnovationandDevelopment,June,14-16,2004,Elsinore,Denmark,DRUID.
[2](美)薩珀斯坦,J.魯阿什,D.區域財富:世界九大高科技園區的經驗[M].金馬工作室,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美)羅納德•伯特.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任敏,等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薛強,王帥,王玉茹,等.國家高新區動態聚類分析及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3).
作者:房俊峰 謝姝琳 單位: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燕山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