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實踐對護生素質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社會實踐現狀
被調查者參加社會實踐的類型,以志愿服務最為突出,66.93%的同學參加過志愿服務。而課題研究、社會調查、外出參觀、掛職鍛煉分布較為均勻,分別為22.97%、38.61%、8.71%、22.97%。這與醫學生積極參與義務健康咨詢等志愿活動、社會實踐類型廣泛的特點相符。在累計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方面,80小時以下、80~160小時、160~320小時、320小時以上的分別為49.1%、29.5%、11.5%、9.9%。進行卡方檢驗后發現年級對累計時間有影響(P<0.05),隨著年級的增加,醫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增加。在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方面,分別有27.7%和25.7%的同學是為了達到實踐學分的要求和提高專業技能。說明實踐學分要求對醫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有督促作用,同時由于醫學的專業特點,醫學生也有希望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提高專業技能的主動要求。18.6%和16.2%以了解社會和奉獻愛心為目的,體現了我校學生希望與社會融合的愿望和醫者樂于奉獻的精神。在社會實踐中最想學到的內容調查中,47.1%的同學希望加強與人的交流與合作,28.7%和16.8%的同學希望鞏固專業知識和學習處理人際關系。說明醫學生不僅認識到在社會實踐中要鞏固專業知識,提高操作技能,還認識到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這對醫學生將來就業正確處理醫患關系至關重要。
在醫學生社會實踐必要性的調查中,34.3%的同學認為很有必要,59.2%的同學認為有必要,表示有合適的機會可以嘗試。這說明醫學生認識到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并表達了參加的愿望。說明醫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可,有利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在認為最能提高就業能力的實踐形式的調查中,有65.5%的同學認為到單位實習更能幫助他們提高就業能力。15.2%、9.5%、7.7%的同學認為課題研究、社會調查和志愿活動對提高就業能力影響更大。到各單位進行實習,例如到醫院進行見習、做導醫以及到相關衛生部門實習,使同學更加了解醫療行業的現狀、就業狀況以及自己的優劣勢,為未來的能力提高和就業方向提供導向。由于醫學的專業性極強,科研能力是醫學生的必備能力,課題研究和社會調查可以幫助醫學生提高科研創新能力。而在以義務健康咨詢為主的志愿活動的過程中,醫學生可以站在醫生的角度為群眾服務,對夯實醫學知識,提高醫學專業素養,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能力都有促進作用。
2社會實踐對就業能力的影響
本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來測量社會實踐對就業能力各方面的影響程度。在7項指標中,實踐能力、職業道德、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意愿的影響率均達到70%以上,而責任意識、艱苦奮斗、奉獻精神等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團隊合作、抗壓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率達到80%以上。這五項能力均屬于就業通用能力,在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都能夠得到鍛煉。數據表明醫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就業通用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而科研創新能力和理論知識水平則需要課題研究等特定的實踐形式來提高。這種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有助于提高科研及理論水平的社會實踐活動數量較少,無法滿足醫學生在這方面的需求(見表1)。在對醫學生影響最大的就業能力調查中,分別有40.6%、26.1%和12.7%的同學認為社會實踐對提高實踐操作技能、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素質方面的影響最大。數據表明,在目前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醫學生在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作用較為突出,這也與李克特等級量表的結果相符。提高實踐操作技能與醫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相符,說明在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醫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實踐操作技能諸如臨床操作等技能是醫學生的重要技能,也是就業的重要技能,該方面能力的提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醫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醫療行業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能力強的人才,更需要能適應醫療行業現狀、心理素質好、富有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人才,社會適應能力與心理素質能力的提高是促進醫學生就業,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方面(見表1)。
3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
在對就業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中,社會實踐的類型對科研能力提高的影響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科研能力培養的專業性有關,醫學院校應該多開展偏向學術化的實踐類型如課題研究與社會調查等等,以提高醫學生的科研能力。社會實踐累計時間對七項就業能力指標的影響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實踐目的對于除了心理素質之外的另外六項就業能力的影響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醫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就業能力的提高與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長短無必然聯系。醫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積極主動性和對社會實踐的態度等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同學們社會實踐的效果。醫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最想學到的內容對就業能力的操作技能、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學習意愿和行業選擇方面的影響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他們最想加強操作技能和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相符合。醫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操作技能和人際關系能力這兩項對就業能力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從數據中可以看到,醫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最想學到的內容對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提高的影響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的專業性相關,也與上文中的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受影響程度小相符合(見表2)。醫學生認為的最有利于實現其就業的實踐形式對各方面就業能力提高的影響都具有統計學意義。由于各學院學生的特點不同,對其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選擇符合各專業醫學生特點的社會實踐形式有利于不同專業學生提高其符合社會需求的就業能力。
4結語
從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醫學院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對醫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道德、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等就業能力的培養均有影響。以義務健康咨詢為主的志愿服務是醫學生參加最廣泛的實踐類型,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專業技能、人際溝通能力等。但是,在調查中發現,社會實踐對醫學生理論知識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影響程度不高,說明醫學生的理論知識還是主要來自于第一課堂教育,醫學院校課題研究和社會調查類的實踐活動相對較少,不能滿足醫學生在這方面的需求。醫學院校可以加強和鼓勵學生自主組隊進行社會調查和課題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資金支持。
由于各專業的特點,最適合其提高就業能力的社會實踐形式也不同,開展適合不同專業要求的醫學生的社會實踐形式,為不同需求的醫學生提供符合其專業特點的實踐機會,對于提高其專業技能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醫學院校加快建立見習基地的長效機制,建立更多的長期合作的見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與專業相對應的實習機會,豐富社會實踐形式,以提高同學們就業能力,幫助他們順利實現就業。在調查中發現,仍有一小部分的醫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實踐學分要求而不是提高就業能力,這就會導致參加社會實踐的被動性,同時影響社會實踐的效果。因此,加大社會實踐活動及其作用的宣傳,使醫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所在,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其就業能力的提高。
作者:宋佩寧左璇羅碧川趙琪艾華張小勇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