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工作項目評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需求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對子女的發展和城市適應性高度重視,但流動子女的教育卻面臨著較大難題。流動兒童的父母無論是在意識、能力上、時間上,都無法滿足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需求。金種子——流動學前兒童”全人”發展計劃項目要想達到應有的服務效果,必須對服務對象的具體需求進行全面分析。科學育兒的需求。流動人口自身知識文化水平有限或忙于生計,沒有時間或能力對孩子進行教育,導致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流動兒童家長渴望有專業人士對孩子進行指導,同時希望向專業人士學習科學育兒的知識,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針對這一需求,金種子項目組設計了專家講座形式的活動,針對流動兒童家長的需求,具體傳授相關知識和技能,提升其育兒能力,從而促進兒童發展。全面發展的需求。通過電話訪談和面談了解到,大多數流動學前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管帶,對兒童容易表現溺愛和遷就,對兒童的身心發展缺乏系統規劃。金種子項目組通過設計涉及各方各面的活動,如興趣培養/時間管理/自護能力提升等等,開拓兒童視野,發動思維,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城市歸屬的需求。外來務工人員是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子女出生或生活在城市,他們希望能分享城市化的發展成果。公益性的社會服務就是為了滿足城市歸屬需求,增強城市認同感,增加生活自信,緩和社會矛盾。金種子項目將服務對象集中起來,形成支持小組,促進相互交流,減輕陌生環境帶來的壓力。同時,向他們提供與社會資源結對的機會,促進他們與當地人的互動,在互動中相互了解,建立友好關系,提高流動人口面對生活的信心,增強城市歸屬感。
二、理論基礎分析
本項目采用的是小組工作方法,屬于發展性小組。小組工作旨在以人際間的依存互動關系為基礎,通過專業的小組活動過程來恢復和增強個人的、團體的社會功能,進而實現社會發展的目標。在此小組工作中運用的是互動模式,它是基于人與環境和人際之間的關系而建立的,旨在通過互動發掘自身潛能,促使成員在小組中得到成長,增強社會功能,提升發展能力。焦點在于互動關系及其效果。其理論主要源于發展心理學、小組動力學理論等。評估理論。主要包括對問題的界定和分析,受助者的人格系統的評估分析,需求分析,所在環境的分析。該項目依據評估理論,對服務對象的現實狀況和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解和評估,進而分析其最主要的需求,按其需求設計項目,保障活動開展的有效性。人格發展理論。該理論認為嬰兒最早形成本我,在幼兒期(3歲)以現實為取向發展自我,6歲才發展道德取向的超我。自我是兩者的調停者,是性格的核心部分,知指人進行合乎實際和邏輯的思考,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出滿足需要的行動規則。金種子項目的服務對象為3-6歲流動兒童,根據人格發展理論,對為他們提供全能發展活動,有助于幫助他們形成有助于自身發展的自我,從而知道社會化,促進人格發展。社會支持理論。依據社會支持理論的觀點,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能夠越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境的挑戰。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又可以分為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個人資源包括個人的自我功能和應對能力,后者是指個人社會網絡中的廣度和網絡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會支持功能的程度。“金種子”項目社會工作者致力于通過為社區提供志愿者資源,與服務對象結對等形式,給他們以必要的幫助,幫助他們擴大社會網絡資源,提高其利用社會網絡的能力。增能理論:增能理論認為,個人無力感是由于環境的排擠和壓迫產生的,社會環境中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障礙,使人無法發揮其功能,但這種障礙可以消除。社會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過共同的活動幫助服務對象除去環境的壓制和他們的無力感,使他們獲得能力,并能正常發揮他們的社會功能。金種子項目通過小組活動的開展,促進服務對象間\服務對象與社會資源建的互動,提升其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項目目標
1.總體目標。金種子——流動學前兒童“全人”發展計劃項目開展以來,主要通過專業的社工為流動學前兒童提供“全人“教育,并借助專業育兒專家為外來務工家庭傳遞科學育兒的發展理念。其中,項目的總體目標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是為流動學前兒童提供“全人”教育。流動兒童因家庭居住場所的不確定,父母工作的不穩定,在獲得幼兒教育、生活照顧、學習興趣培養等方面的機會較城市兒童來說更少。為了減少其中的差距,促使流動兒童也獲得更多的學習、培養機會,項目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實際的平臺,能夠讓流動兒童獲得“全人”發展的有效機會。其次是為外來務工家庭傳遞科學育兒的發展理念。“金種子”項目的開展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外來務工家庭在科學文化、育兒知識方面的缺失。通過家長、兒童、社工、專家、社區等多方位互動,資源的共享,彌補了流動學前兒童幼教資源不足的問題,使得家長能夠獲得科學有效的育兒理念。再次是增強外來務工家庭城市融入感。創投的公益性質充分體現了社會、政府對于流動家庭及其子女的關愛,社工的介入作為公益傳播的中介,在項目實施的同時融入了專業的社工理念和專業方法,更有效地推動項目被服務對象接納認同。并且增強外來務工家庭城市融入感,減少隔閡,傳遞了社會的正能量,促進了社會的和諧。2.目標人群的設定。“金種子”流動兒童全人發展計劃的目標設定主要有以下三點:流動兒童,受益群體屬于外來流動人口;學前兒童,受益群體處于學前兒童,年齡基本上在3-6歲;入托入園存在困難的人群。后在因為項目開展社區的具體情況,流動兒童數量明顯不足,將目標人群更改為新蘇州市民,即由外地遷居至蘇州居住的市民,一定程度上放寬項目服務對象的條件,但在實際上仍堅持著本項目的總體目標。直接受益人群為60人,包括30位流動兒童及每次參加活動的一位家長。間接受益人群為300人,包括流動兒童家庭成員和相關人群。3.目標達成的方式。“金種子”項目以“全人教育”為項目設計理念,通過組織包括兒童心理、生理、教育、醫學專家學者等組成的專業團隊,以兒童社會工作為實踐方法,為流動學前兒童提供全面和整體的發展計劃。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項目實施的專業團隊主要由實施團隊和支持團隊構成,由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教授和碩士生作為實施團對負責項目的日常活動的具體操作;國家心理咨詢師、婦科主任醫師、學前教育一線教師、兒童文學家、運動學教授等專業專家團隊提供項目理論支持和專業指導,同時也會為家長開展講座,為實施團隊提供顧問咨詢。兩個團隊利用各自所長,針對項目開展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問題進行分工協作式地解決,社工積極調動各類社會資源,為流動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資源豐富的流動兒童“全人”發展支持。4.服務環境及品質。“金種子”項目落地于蘇州市滄浪新城兒童友好家園中。項目組開展活動主要使用兒童友好家園的活動室、社區會議室以及心理保健室。同時社區在物資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利用原社區中已有的軟墊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社區中建設的繪本、道具、文具等用品,項目組成員開展了更多形式的活動。
四、項目測評指標
項目開始時,項目組針對服務對象的興趣愛好,時間管理、文明禮儀、生活技能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30份,收回25份,有效25份。項目中期,又進行了一次問卷,發放30份,收回22份,有效22份。兩次的測評在主要量化指標上是一致的。1.測評的內容主要圍繞“金種子”項目活動有效性和服務對象的滿意程度兩方面展開。首先關注的是項目開展的效果。其中,在前測當中我們采用的是矩陣式的問題及答案設置方法,主要是根據我們的描述選擇符合程度而中測我們采取的是多項單選的問題及答案設置方法,主要是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選項。其次是項目開展后服務對象(主要是家長)的滿意程度。針對項目開展以來的活動內容、社工教學、志愿者服務、育兒專家等內容滿意程度進行了調查,根據具體的提問家長可以進行評測。家長對于社工和志愿者的服務的滿意程度較高,總體滿意程度尚可。這也一定程度地表現在活動現場會有項目外部的兒童和家長申請加入,但是為了保障現有的服務對象所獲得的服務質量,不得不拒絕其他不符合目標人群的條件的家長和兒童進入。2.團隊自身建設。更系統化的項目管理。執行團隊成員為蘇州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利用網絡構建“金種子”微博、QQ家長信息交流群、微信和QQ管理工作群,并有專人負責更新整理、信息。形成定期例會制度,集體協商討論項目的運行情況,確定采購、財務相關事宜,形成確定的操作制度流程,并做好會議記錄。更透明的財務支出。費用支出經機構法人的審批和確認,對預算進行精細化管理,確保每一場活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所產生的費用都在計劃使用的金額內。項目運行至今,費用公開透明,項目費用支出嚴格把控在預算范圍內。形成清晰、透明的項目財務制度。開展“金種子”——流動學前兒童全人發展計劃,幫助增強了團隊凝聚力,與社區、與家長、與小朋友的溝通交流能力,在發現社會資源、整合社會資源、運用社會資源的能力上有了很大的進步,積累了一定的社會工作實務經驗。
作者:宋林芹單位:蘇州大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