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港口區域經濟學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要素共生互動的區域經濟理論基礎與經濟效益來源
(一)區域要素共生互動的理論分析經濟發展都是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的,區域是有等級不同的行政單元組成的系統。以行政單元為界,區域發展過程中表現為區域內部性和區域外部性。區域內部性是由區域單元內部的各種經濟要素在聚合整合效應下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區域內部的諸要素通過優勢互補或消解矛盾,通過相互作用而產生協同效應,從而表現出強大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區域的外部性是區域之間在發生相互作用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狀態。區域外部性表現為兩個方向: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一個區域在經濟發展中對其他區域產生的促進作用,負外部性是一個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其他區域形成的阻礙作用。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矛盾,為了贏得較高的區域經濟增長力,就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強化區域內部性。在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區域間的不合作問題。在由于區域間競爭而削弱了合作的時候,區域間的整合協同效應就會被削弱。所以區域內部性與外部性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正外部性能夠很好地促進區域內部性,在區域經濟實力提升之后,也能夠促進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水平。在區域經濟相互影響中,外部性與內部性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外部性轉化為內部性和內部性轉化為外部性的過程中,外部性和內部性所發揮的主導作用的程度是有差別的。區域外部性內部化是區域的外部性對內部性的影響居于主導作用,而使區域內部性發生變化的過程,即優于區域內部性的外部性因素總是由區域外向區域內滲透和推進,在一定層次和一定程度上改造那些相對落后的區域內部性,使得區域內部性的總體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在這種變化過程中,區域內部的整體實力得到提升,區域內部要素的素質得到提升,區域內部要素之間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區域內部性外部化是區域的內部性對外部性的影響居于主導作用而使區域外部性發生變化的過程,即某些優于區域外部性的內部性因素總是由區域內向區域外擴散和輻射,使得區域外部性的總體水平不斷得以提高,由此推動了外部區域的經濟發展。如圖3所示,圖中存在三個區域:區域A、區域B和區域C。區域的內外是相對的,對于區域A而言,“區域B+區域C”是區域A的區域外,而對于區域B而言,“區域A+區域C”是區域B的區域外,區域C的區域外是“區域A+區域B”。如果以區域A為著眼點,這時“區域B+區域C”與區域A之間會產生相互影響,外部性內部化會使得處于大背景下的“區域B+區域C”將小區域A同化,這是“大環境影響小環境的”情況,如果“區域B+區域C”相對落后,外部性內部化會使得區域A被同化后變得落后,如果“區域B+區域C”是相對發達的區域,外部性內部化會使得被同化后的區域A變得更好。仍然以區域A為著眼點,內部性外部化就是區域A對“區域B+區域C”施加影響的過程,這是“小環境影響大環境”的情況,這種情況會經常發生在經濟落后的區域,這時候區域A相對于“區域B+區域C”發展狀況更好,內部性外部化之后,會使得更大的范圍發展狀況變好,區域A對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提領作用,作為“小環境”的區域A就會成為“大環境”“區域B+區域C”的經濟增長核。如果區域A是相對較差的區域,內部性外部化就會使得“區域B+區域C”變得更差。外部性和內部性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總是實力較強的一方影響實力較弱的一方,在相互影響過程中,實力較弱的一方被實力較強的一方所同化。在外部性相對于整個區域而言是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的時候,區域的整體實力就會得以提升。所以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應該培養能夠提升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給整個區域施加正外部性的增長核,以此拉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大城市或者港口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核,在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扮演著施加正外部性的重要作用。從區域經濟學理論層面看,大城市、港口等都成為區域經濟理論關注的焦點。區域內與區域間各要素間的相互影響一般不能自發進行,而是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有秩序地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夠理順區域內與區域外以及區域間的相互關系,區域之間相互合作的愿望更大,區域內的每個子區域都會在這樣的合作中受益,彼此都會為對方和自己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二)區域合作經濟效益的來源區域經濟合作就是在合作過程中雙方都能夠從對方那里找到自己的發展條件,每一方依托對方為自己提供的條件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環境,從而將對方施加給自己的外部性轉化為自己的內部性,并且將自己的內部性施加到對方區域,并融合到受影響區域的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去。在區域內部性、區域外部性相互轉化的過程中,區域之間逐漸走向融合。每個區域都會收到在單區域獨立發展或者單要素單獨發展過程中不能得到的收益。聚集經濟最重要的效果就是促進成本節約。生產要素聚集可以通過借力發展實現成本節約從而發揮聚集經濟效應,聚集效應越強,區域就越能表現出較強的經濟競爭力。一是資源得到共享。聚集在一起的經濟主體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各經濟主體在單獨發展的時候需要單獨建設的很多設施諸如公路、影院、商店、學校、醫院等,都可以專業化運行,這些資源就會由單個經濟主體發展情況下的私有資源轉變為公共資源,借助公共力量可以構建諸如此類的公共基礎設施。經濟主體的運營成本當然就會降低。資源共享使得每個經濟主體的邊際成本都相應降低,從而提高各自的邊際收益。二是實現合作雙贏。區域內更多的資源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間溝通的成本降低,合作的可能性增加。在合作過程中,合作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合作伙伴成為產業鏈條中前向一體化或者后向一體化的環節,聚集效應會讓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變得更加專業化,產業鏈條也會因此延伸得更長,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生產要素的價值循環速度更高,經濟體得到謀求收益的可能性增加。三是交易費用降低。生產要素、經濟主體聚集在一起,由于彼此之間相互支撐,往來頻繁,所以彼此的合作愿望增強,而且在合作過程中誠信水平提高,彼此之間的信任度提高。聚集經濟能夠實現交易費用內部化,讓謀求合作的雙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交易費用,提高預期經濟收益水平。四是降低運輸成本。聚集經濟相對于分散發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運輸成本。分散發展狀況下的遠距離運輸可以轉變為門對門運輸,聚集在一起的經濟主體很多都成為上下游企業關系,可以近距離地實現價值替換和物質循環。交通成本節約,不但能夠節約費用而且能夠節約時間,使得經濟主體盈利的可能性增加。五是勞動力資源充分。聚集經濟由于能夠創造更多的盈利機會和就業機會,于是可以充分吸納勞動力資源。這也會使資方改善勞動條件的愿望增強,以便在激烈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能夠把握住更多更優秀的勞動力資源。在聚集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勞動力市場處于賣方優勢,就會更加強化資方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者的待遇,聚集經濟使得勞資雙方都能夠受益。
二、環渤海臨港地區港口與腹地的互動機制分析
(一)港口與腹地間經濟的四個階段港口對腹地的經濟影響也是不斷發展的,不同級別的港口,對腹地的影響力是有差別的。同一港口在發展的不同時期對腹地的影響力也是有差別的。圖4表示了某個港口在成長的不同時期對腹地之間的關系。圖中的曲線展示了港口經歷了發生、成長、成熟、融合等四個發展時期。在發生時期,港口的實力很小,港口成長需要依托對港口的支撐,這時候港口需要將來自腹地經濟的外部性同化為自身的內部性使自己的成長力逐漸增強,港口需要不斷創新和從腹地汲取營養才能夠不斷壯大。圖中用長短不同的箭頭表現港口(腹地)的經濟影響力,在發生階段,來自腹地的影響力遠遠高于港口對腹地的影響力,港口不斷成長壯大。在成長期,港口的規模有大幅提升,對腹地的經濟影響力也變大,影響區域也在變大,但是腹地對港口的影響力還是相對較大,港口要通過將來自腹地的外部力不斷同化為自身的成長力,使自身規模不斷增長。在成熟期,港口的規模已經很大,對腹地的影響力也非常大,這時候港口對腹地的經濟影響力已經超過腹地對港口的影響,港口的影響力已經能夠涵蓋腹地的大部分面積,腹地在港口的影響下,經濟結構和城市體系開始發生變化,腹地經濟實力開始得到整體提升。融合階段是港口與腹地關系的高級發展階段,這時候腹地已經被來自港口的外部經濟影響力所同化。港口與腹地進入一體化發展時期。正是因為港口對腹地發展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因此港口才有發展的必要。港口在創達成熟以后,將腹地與國際市場連接起來,港口功能越全、規模越大,就越能夠輻射到更廣泛的國際市場。所以從區域經濟關系方面看,港口雖然只是一個點,實際上港口所連接的外圍空間遠比受其影響的腹地面積要大得多。熟悉港口發展的階段理論,就能夠合理把握港口所處的階段,為其設計合理的腹地以及構架港口與腹地的恰當關系找到充分的理論依據。
(二)港口對腹地的影響環渤海地區依托廣闊的腹地和港口,將內地與國際緊密聯系起來,港口是拉動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充分利用港口這個優勢,就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腹地經濟的發展。所以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是渤海附近的經濟發展問題,還應該是依托環渤海地區,拉動遼寧、山東、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等四省兩市發展的問題,環渤海是華北經濟的增長點。環渤海地區包括了京津兩個特大城市,同時還包括了沈陽、大連、濟南、青島等副省級城市,依托渤海灣形成了密集的城市群。渤海灣由沿海地區向內地形成環形輻射影響,環渤海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狀況得到推進,由沿海地區到內地的輻射影響可以分為幾個圈層:東北地區依托大連港形成環狀輻射響,渤海灣形成對東北地區的經濟輻射;山東地區依托青島港形成輻射影響,渤海灣形成對山東半島的經濟輻射;華北腹地是環渤海影響最為深遠的地區,依托渤海灣內的港口首先形成了環渤海臨港核心地區,唐山是直接受益者,這是渤海灣向西形成輻射的第一環,以第一環為核心影響天津、滄州、秦皇島,形成渤海灣影響域的第二環,第三環為北京、保定、石家莊以及承德地區,使得河北省大部分地區籠罩在渤海臨港經濟的影響中,環渤海經濟區向西影響的地區不僅包括以上三個環,依托前文述及的三個層次,還向更加深遠的冀南、冀西、冀北以及山西等地區施加影響,這樣就構成了環渤海臨港經濟區向西輻射的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中包括了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并且包括石家莊、邢臺、邯鄲、衡水、滄州、保定、秦皇島、唐山、承德、張家口、廊坊等11個中等城市,這是形成華北城市群的主要方面。港口與內地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雖然隨著空間距離延長,臨港的經濟影響力在逐漸減弱,但是臨港地區的經濟輻射面卻在不斷加強。在這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中,來自港口的經濟影響力就是腹地經濟的外部性,這種外部性與內地的生產要素進行充分融合后,外部性得以內部化,這種內部化的過程就是使得內地經濟整體實力得到提升的過程。在這種相互影響中,外部性為內地經濟發展注入發展水平得以提高的因子,內地經濟在將港口經濟影響力這種外部性得以內部化之后,又會對沿海地區形成較好的回波效應。環渤海臨港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得到提高。
(三)腹地對港口的影響腹地對港口的影響主要通過豐富的資源為港口提供發展支撐。每個港口都有其主要的服務腹地。秦皇島港和京唐港省內腹地為秦皇島、唐山、張家口、承德、廊坊五市,省外腹地為北京、內蒙古、晉西北、遼南等地區。該區域的主要產業為煤炭、鋼鐵、化工、建材、機械、紡織、食品,這些行業在全國的排名都是比較靠前的。該區域擁有很多全國知名企業,例如唐鋼、燕化、三友集團、冀東水泥等。便利的港口條件與豐富的內地資源之間形成良好的依存互動關系,該區域依托資源優勢能夠很好地發展精細化工、紡織工業、食品加工、醫藥工業、電子信息、鋁材加工、新型建材、天然氣利用等產業。多樣化的產業與便捷的港口緊密銜接在一起,使腹地能夠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個產業鏈條,產品借助港口進入國際大市場參與國際循環,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現物質替換和價值循環。河北省港口已完成的總吞吐量中,東北地區、山西省、內蒙古和北京等省外區域的石油、煤炭、糧食和鐵礦石就占到了90%。將以環渤海港口為中心的經濟腹地的第三圈層和第四圈層乃至更廣闊的地區納入到環渤海經濟區范圍內,需要腹地和港口之間能夠相互依托,彼此為對方提供條件,這樣才能夠很好地將對方的外部性轉化為自身的內部性,核心區域與腹地區域共同得到發展。第三圈和第四圈成為環渤海腹地需要具備的條件包括:現代化的交通基礎設施,便捷高效的物流能力、現代化的通信網絡、準確快速地集散功能。以環渤海地區的交通為例,這里通過京津交通樞紐形成了向北、向西、向南的交通網絡(如圖5),對腹地內的廣大地區形成經濟輻射。依托京津冀魯遼等鄰近環渤海區域可以對更加廣泛的晉蒙豫等地區形成經濟輻射,環渤海的影響面更寬,環渤海地區成為溝通東北、華北、華中、西北地區的中介。除了方便的交通網絡外,該地區在貿易網絡、產業結構以及城市分布等各個方面已經形成了以沿海港口為核心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在貿易方面,該區域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的貿易網絡體系,為商業貿易和物流創建了發展平臺,尤其是相對完備的物流體系,已經將區域腹地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在產業結構方面,前文述及,該區域產業結構齊全,能夠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充分的資源支撐,冶金、化工、建材、電力、石油、機械等行業增加值居全國前10位。隨著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聚集能力也會進一步增強化,產業間的協同水平會進一步提高,該區域的貿工農一體化的水平進一步增強。在城市建設方面,該區域已經成為京津冀城市群的延伸部分,隨著區域經濟合作密切程度增強,環渤海地區會使得京津冀城市體系結構進一步完善。在環渤海地區,已經形成了從河北省南部的邯鄲開始,向北經過邢臺、石家莊、保定一直到京津、唐山、秦皇島的環狀城市鏈(如圖6)。
三、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對策
(一)加強港口之間的合作環渤海地區有很多港口,在眾多港口服務同一腹地的時候,港口之間不免會存在競爭問題。有效的競爭機制一方面能夠促進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過度競爭也會讓港口之間由于相互牽制而形成內耗。如果港口業務出現趨同問題,港口在過度競爭中由于不能獲得正常利潤就會影響正常經營。從區域經濟相互作用的機制角度看,港口與腹地之間相互支撐,只有港口對腹地的拉動力這個外部性被腹地同化轉化為腹地的內部性,并且腹地對港口的資源支撐這個外部性不被港口同化并轉化為自身的內部性之后,港口與腹地之間才能夠相互依托發展。
(二)促進港口物流業發展并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現代物流業是由多種運輸方式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服務行業,所以多式聯運是現代物流服務的主要形式和標志。環渤海地區交通網絡相對比較完善,港口、特大城市以及中等城市密度較高,這里具備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交通方式,具備發展現代綜合物流的基本條件。港口將這幾種運輸方式連接在了一起,并且將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連接在一起。促進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首先要突出該區域的港口功能,促進臨港產業的發展,以臨港地區為基礎,逐漸向腹地擴展,在整個區域內建立起依托大中城市為節點和以主要交通干線為脈絡的環渤海經濟體系,加快臨港地區的工業園建設,強化港口地區的產業集聚凝聚力。通過產業集群建設,逐漸發展其沿海經濟鏈與腹地城市之間形成有力的依存互動關系,讓港口物流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層次。
(三)選擇重點產業集中發展提升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競爭力和對腹地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就需要瞄準該區域的重點產業,依此為突破口在區域內形成聚合整合優勢。該區域的主導產業應該定位在裝備制造、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新能源等方面,支柱產業應該定位在化工醫藥、機械制造、皮革、化工、電子、紡織、食品、冶金、建材等方面,優勢產業應該在目前已經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的基礎上,拓展產業鏈,整合區域內的資源并聯合區域外的資源,為發展區域品牌奠定基礎。在充分張揚資源聚合整合優勢的基礎上,加快該地區的技術網絡、信息網絡和物流網絡的建設,以港口帶動產業集群的發展,進而產生貿易集群和物流集群,并逐漸打造旅游產業集群,使得該區域產業集群不斷發展。通過企業之間的有效整合,充分發揮聚集優勢,讓由于聚集成本節約產生的集聚收益遠遠超過分散經營條件下的不經濟問題。
作者:孟祥林單位:華北電力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