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庸思想浸染下的產品外型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美國設計師普羅斯說:“人們總以為設計有三維:美學、技術和經濟。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維:人性。”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源遠流長,人性、和諧是貫穿始終的主導性特色。數字媒體時代的今天,信息空前發達,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手段很快獲悉世界各地的優秀工業設計。人們對各種新技術、新觀念已經不再陌生,經歷了國外的各種藝術思潮對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帶來的沖擊和洗禮,對異國文化已經不再新奇,開始反思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為何被遺忘。中國的工業設計師們在他國設計師將中國文化利用到設計中的成功案例中,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玄妙。開始探索、把握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對工業產品設計的影響。同時,消費者表現出更加青睞具有民族特色、內涵的產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個口號被人們廣泛認同。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來源之一的儒家文化伴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更加深刻地影響著當代設計師的設計思路和實踐過程。
儒家文化的核心內涵是“中庸”。孔子云:“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1]”,對“中庸之道”不同的經學家有不同解釋。東漢鄭玄詮釋《中庸》為:“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并有:“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這兩句話頗能說明“中庸”的實質。因此,“中庸”就是為中而用,是用中。即窮究和把握作為對立面的事物的全部義蘊和特質,而用其相互制約的中道,以免流于過與不及的2種極端[2]。程頤詮釋中庸云:“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是把中庸看成是固定的原則。普遍認為中庸的中心思想就是“遵守一定的標準,既不過,亦不是不及。”朱熹解釋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3]。”儒家學者認為,以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平常心態對待自然是最合理的心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反對過與不及;提倡“和而不同”。“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把保持對立的和諧叫做“和”。所謂“和”就是眾多不同事物的統一,意味著事物之間雖然存在相互矛盾、制約的關系,但均可通過調和、統一達到和諧發展的最優狀態。把取消對立面的差異叫“同”,“和”與“同”有原則性的區別[4]。
1工業產品外型的“中庸”審美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開篇便記下了這句話。源遠流長5000年,潛移默化為集體無意識的中庸思想,無時無刻不在左右著人們的思想價值與行為準則。儒家文化在中華民族中代代相傳,受其影響的包括中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這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內涵表現在產品設計的審美觀上,形成了共同的風格和心態。“和而不同”的設計風范,以及“全局思考·協調平衡”的理念都是民族精神、民族傳統、民族審美觀念與審美心理等文化背景的反映。設計師們試圖從設計層面協調著顧客與企業2個主體的價值訴求,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元素融匯運用,創造出符合人性價值訴求的經典造型,賦予產品特有的傳統儒家人文價值精髓與藝術靈魂。很多工業產品外型圓潤、線條流暢、自然、協調、均衡、空間分配對稱。圓潤、飽滿、厚重的整體氛圍與細節蘊藏的立體、棱角與張力,將適度、適用的中庸設計思想演繹得淋漓盡致。對稱的中控臺見圖1。就要求設計作品應讓使用者在精神和心理上達到平和,不能顯得突兀,不能在事物、概念的任何一個對立方面走向極端。產品設計“中庸”審美觀中,要求產品設計講究和諧、節制。從儒家思想看來,過分強調產品設計中的某一方面,必然會導致“失和”,從而會打破情緒的平和,這樣是不美的。產品多選用大氣、內斂、莊重的外型,而色彩多采用黑、白、灰、金、銀等無彩色,還有大多數人能接受的紅、藍等顏色和其他復色,極少使用夸張的外型和嬌艷的色彩;而產品的長寬比例也多符合“和”理念:和諧勻稱,使人在視覺上容易接受。在外型設計中,多采用莊重典雅的外型,這種游走于對立概念兩端的“中和”把握,就是對儒家獨特的中正和美的演繹[5]。這種理念在長城騰翼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其簡潔、自然的外形不張揚,更容易被人接受,見圖2。
2產品設計三大要素的“中庸”組合
由于種種原因,現在中庸更多被理解為“簡單地折中、庸俗的中間路線、保守而缺乏進取”等。“中庸”的真正內涵是經典造型設計與適度適用功能組合,恰是對中庸的真正演繹。產品設計要素隨著人類發展發生了新的改變,隨著市場化需求的進一步深度挖掘呈現多元化趨勢。產品設計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3個方面:造型、功能、技術基礎。造型要素通俗說來就是產品的外型是否給人美的感受。功能要素包括物質功能要素和精神功能要素。物質功能又包括技術功能和使用功能2個方面。精神功能包括審美功能與象征功能2個方面。技術基礎指的是產品使用的材料、工藝、技術等制作過程中設計的工藝流程。
從以格羅皮烏斯為首的德國包豪斯功能主義者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6]到密斯·凡·德羅提出:“少即是多”極簡主義,再到美國戰后經濟復蘇期間刺激消費的流線型風格。這些設計潮流對中國產品設計界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同時也是短暫的。可見,產品設計中保持各種要素的均衡是非常重要的,極度的功能主義和極度繁復的洛可可式風格都不會持續太久。
此后,中國設計師們開始探索符合中國人嚴謹規整的內心世界與恰如其分的行為準則和消費習慣,在造型、功能、技術基礎三大要素之間總結出“適度+適用+功能”的民族化設計組合原則。這種設計準則集中體現中國傳統的人性價值訴求,通過產品與服務的傳遞致力于將“中庸”的理念傳遞給消費者。這種產品設計風格,對全世界的設計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人口眾多,是個消費大國,其他國家的產品要進入中國,必須符合中國人這種消費心理。不僅如此,世界各國產品設計中各個設計要素如果都能做到如《左傳》中所描述的:“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在設計中把握適度的原則,既不只重外型不重功能和適用,又不只重功能和適用而不重外型,而是利用適度的原則,協調適用、功能、外型,使產品盡量完美、和諧。
3本土化設計中的“中庸”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也就是說:“中”是人性的根本,“和”是必須遵從的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與地也就各在其位了,萬事萬物也欣欣向榮地生長發育。對待西方工業產品設計理念的態度應是:既不全盤照搬又不一概否定。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處在一個高度現代化、信息化的數字媒體時代。新材料、新技術、新思想、新觀念以及國外各種藝術思潮的涌入對中國產品設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設計人員在設計中盲目崇洋,生搬硬套甚至抄襲西方優秀設計作品的現象到處可見,形式盲目照搬只會讓設計藝術游離于民族文化之外。改革開放以來,學習西方帶來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但中國的產品設計出現了“后殖民化主義”現象,即外型、功能乃至思維方式淪為西方文明的附庸。西方強勢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侵蝕本土化設計,中國產品設計的民族特點的繼承、發揚、運用和創新岌岌可危。本土化設計對于促進產品的多樣化、個性化和豐富產品的文化內涵,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從中找出最具有本土化造型特征的符號和造型語言,探索并提出在現代產品設計中應用的方法與策略,倡導產品的地域性價值,是本論文研究的核心內容[7]。本土化實質上是民族化的另一種表述。作為一個設計師要推銷自己的產品和設計,必須以“本土化”作為策略和工具。工業設計者處于痛苦摸索和逐步學習的階段:既要向西方學,還要向傳統學習。也正因如此,重提儒家的“中庸”思想才顯得格外有意義,本土化設計的主張,符合人性化的儒家“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指導下的本土化設計,不是抱殘守缺、食古不化。也不是模仿西方霸權的強勢文化,勉為其難融入西方的文化體系,認為這樣才是與國際接軌。而是緊跟西方,抱緊傳統,既不排斥西方先進的東西,又反對盲目的照抄,既不死板地去維護傳統,也不盲從于潮流。不是照搬民族傳統形式的外表,而是要把握民族傳統精神的內涵。正如英國藝術理論家貢布里希所說:“東西方2種傳統在各自的道路上,無疑都創造了人們不能不為之永懷謝意的價值。”中國有5000年的文化積淀,中國設計師應該發揚優勢,在設計中巧妙融合中國的文化底蘊和西方的技術與設計技巧。
4“綠色設計”中的“中庸”
儒家學者在對人如何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問題上有著正確的生態觀。在“我”與“人”、“人”與“物”之間主張采取一種中庸調和的方法。在對待人與自然消費與被消費的關系上,儒家既不像道家那樣主張“無欲”,也不像佛家那樣主張“禁欲”,而是主張適度消費的“節欲”。在原始儒學看來:“食色,性也。”因為刻意壓制人之本性的“無欲”追求是不現實的,那種刻意壓抑人之本性的“禁欲”努力是不必要的。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刻意追求和張揚這種原始的本性,以至于達到了踐踏自然、違背禮法的“縱欲”狀態,也同樣是對原有本性的扭曲和戕害。孔子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甚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顏淵》)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看,這種適度的“節欲”可以減少人對禮法的破壞;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看,這種適度的“節欲”可以減少人對環境的破壞。張載認為“代天而理物,曲成而不害其直”和“取物守時而有節”,即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主張在改造自然的時候要遵循自然的規律,防止不加節制的粗暴索取。孟子強調:“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以及荀子提出的:“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可見,儒家學者在“我”與“人”、“人”與“物”之間主張采取一種中庸調和的方法,儒家主張在改造自然的時候要遵循自然的規律,防止不加節制地粗暴索取。
在這些理念中,不難發現,儒家的生態觀和現代倡導的“綠色設計”不謀而合。工業產品設計的“中庸”生態觀既協調好人、環境、產品、社會之間相依相存的關系,使設計既能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又能滿足人的生活需求。以“中庸”之道求得互惠互利,讓工業產品設計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承擔其應有的社會責任。
如今,自然資源的匱乏問題越來越突出,環境污染和破壞生態平衡的負面效應日趨嚴重,時代再次呼喚技術進步與環境保護的統一,工業產品設計界也正極力倡導“綠色設計”。綠色設計GD(GreenDesign)也稱為生態設計ED(EcologicalDesign)、為環境而設計DFE(DesignforEnvironment)、生命周期設計LCD(LifeCycleDesign)等,雖然表達方法不同,但其內涵大體一致,其目的是在設計階段就盡量避免環境污染和資源的耗費,力求產品在其生命周期全過程中,降低生產成本,減輕資源耗費和環境污染。“綠色設計”的4R理念———Recovery(回收);Recycle(再循環);Reuse(再利用);Reduce(減量)——構成了現代環保設計的內涵之一[8]。節約能源、降低污染和與大自然既成的規則相互統一協調成為綠色設計的主旨。對于生態的保護,對自然的尊重已經成為優秀設計的重要評價參數之一。“綠色設計”要求設計師從產品企劃開始,包括材料的選擇,產品結構與功能設計,產品的生產、包裝以及回收處理等,均要考慮環保問題。只有做到如此,才真正調和了設計中強調的人、產品、環境的關系。而這種基于環境保護的設計理念正好與儒家“中庸”思想不謀而合。用舊衣服做的碎布椅見圖3,折射出環保觀念。
5結語
中庸理性的特色,自我節制的心態,求取恰如其分的最佳狀態,謀求整體行動體系有關各方的最大收益。設計是個綜合體,它是包括資本、市場、科技、大眾文化、時尚審美趣味等在內的彼此滿足的結果。設計風格多種多樣,各有主張,各有追求,但無論什么樣的風格,具有民族特色是應有之義。因此,必須研究中國儒家“中庸”思想的真正內涵,是師心而不師跡,學古而不擬古,基于傳統而創新,弄清中國傳統美學的特征和審美趣味。只有讓工業產品設計扎根于本民族肥沃的土壤之中,再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段設計出的工業產品才是優秀的中國味的產品。數字媒體時代的今天,在工業設計方面,應該“立足中華、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藝術的獨特性,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又要反映現代人的內在精神追求。在工業設計中,一方面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優秀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尋找民族傳統文化中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維優勢和獨特風采。藝術始終要講內在的延續,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及被容納,需要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倫理道德、審美習慣等,構成了潛在的深層文化結構,深鎖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調節和制約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介入。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中國工業設計的發展,提高中國工業設計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從而提高中國商品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