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化學課上環保教育的滲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促進社會各項生產事業的發展,使人民生活更加豐富、更為方便,但由此也帶來了各種公害以及破壞自然環境的隱患。化學和環境保護密不可分,搞好化學教育,就是給環境保護做出最大的貢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從各個方面教育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
一、現狀分析
工業生產需要大量的原料,消耗大量的能源,在得到所需產品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工業“三廢”,處理不當就會污染環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霧霾等環境問題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化學污染物對環境、對人類健康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危害,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已成為人們的共同呼聲。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為祖國培養環保人才,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
二、學情分析
遵義縣地處我國西部邊遠山區,過去工業相對落后,但隨著“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大批工廠落戶我縣,城鎮化在加速發展,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環保意識薄弱,亂丟、亂扔現象嚴重。受高中升學壓力的影響,學生很少接觸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然而學生是祖國明天的建設者,只有讓他們懂得愛護資源,知道保護環境,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實現中國夢,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讓學生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
三、解決方案
1.充分利用化學教材,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在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的內容很多。例如,氧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電鍍、電解、金屬的冶煉、煤、石油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當講到涉及環保知識的內容時,應及時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強調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例如,在高中化學必修1中,對學生進行氯氣知識的教學時,可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關于氯氣泄露給人民帶來嚴重后果的圖片,給學生講述在化學工藝中怎樣才能讓化學造福于人類。運用2013年8月14日在烏魯木齊的一個小村發生的氯氣泄露,100多人發生中毒事故,讓學生思考:當發生氯氣泄露時,我們怎樣才能自保,過后,又怎樣才能把空氣中的氯氣吸收呢?
2.化學實驗,用節約進行環保教育。在中央八項規定中的第八條便是厲行勤儉節約,在實驗時,我們應按量攝取,杜絕實驗中的一切浪費。
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更應重視環保教育。在實驗教學中要經常向學生介紹試劑的性質以及預防環境污染的措施。如儲存濃鹽酸時要密封保存,防止氯化氫氣體揮發污染大氣;儲存硝酸時應放入棕色瓶子里避光保存,防止見光分解的氣體污染空氣。此外,在化學實驗中,我們在使用藥品的時候一定要本著節約的原則。特別是像制備硫化氫、二氧化硫、氯氣等氣體,做銅與硝酸、濃硫酸的反應實驗等,如果尾氣排放到教室或者實驗室,將會直接影響師生健康。在化學實驗中不僅要少用試劑,減少廢棄物,同時要學會對其廢棄物的妥善處理。如利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殘留固體可以用于氯酸鉀分解制取氧氣的催化劑,最終的殘余物還可以用于鉀的焰色反應,或用于花、木、草的肥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做實驗后很容易將藥品隨意傾倒,我們必須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準備好廢液桶,要求學生將實驗中的廢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這樣可以減少污染。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而且能使學生經常受到直觀的環保教育。
3.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環保教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除了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外,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該給學生灌輸這一思想。例如,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少用紙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買菜用提籃,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袋,不亂扔垃圾,不亂倒廢水,不亂扔廢舊電池,使用無氟冰箱,不吸煙,不食口香糖、泡泡糖,不燃放煙花爆竹,不打鳥,不捉青蛙,拒食野生動物,少用罐裝食品及飲料,不使用涂改液,不用含磷洗衣粉,少用發膠和殺蟲噴霧劑,不向河溝中傾倒垃圾,合理施用農藥、化肥,垃圾分類回收擺放,不在田間燒作物秸稈,少吃燒烤,多植樹造林等等。以上很多內容,可制訂成學校管理規定或教室公約,要求學生從自己、從身邊、小事做起,把環保意識轉化為環保行動。
四、結語
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將環境保護變成世界范圍的統一行動。人類對生產的概念要重新詮釋,即提倡清潔生產。發展化學與技術,消滅和減少環境污染,這是國家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化學與環境密不可分,化學課上滲透環保教育,是每位化學教師的使命,只有讓學生懂得了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才能留住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只有師生通力合作,從小事抓起,從身邊事做起,從化學課上學起,使學生樹立起強烈的環境意識,人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和防止環境污染,才能創建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才能擁有一個充滿生機的地球。
作者:龔迅 單位:貴州省遵義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