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shù)篇優(yōu)質(zhì)音樂大學畢業(yè)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文脈文化符號形式符號結構意義
設計中的文脈主義,在建筑中一直是個頗多爭議的話題,尤其是國粹主義者手中的一柄利刃,砍向諸多的現(xiàn)代設計。它亦曾為政府官員所青睞有加,這一點北京的諸多頭頂“青皮小帽”的建筑便是佐證。筆者并非建筑界內(nèi)人士,斷不敢發(fā)“無知者無畏”式的議論,但有感于近來國內(nèi)產(chǎn)品設計的不斷異化與盲目的拼貼、移植既往事物中的文化屬性,并簡單的冠之以“文脈”的冠冕,故試圖在產(chǎn)品設計的領域探討一下什么是文脈,為什么需要文脈以及如何表現(xiàn)文脈。
什么是文脈(What)--文脈的解釋
所謂文脈,英文即Context一詞,愿意指文學中的“上下文”。在語言學中,該詞被稱作“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此情此景與前言后語。更廣泛的意義上,引申為一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與他事物的關系。設計中譯作“文脈”,更多的應理解為文化上的脈絡,文化的承啟關系。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對于每個人來講都似乎是個很熟悉的東西。比如儒家文化,瑪雅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甚至廁所文化,地鐵文化等等。文化似乎是一件萬能的魔衣,任何生活瑣事只要套上它就會顯示出莊嚴的法相。但文化似乎又很陌生:我們不能象把握“蘋果”這類“物詞”一樣,因為文化在這世上找不到它的對應物;我們也不能羅列一些“性質(zhì)”詞來描述它的屬性;當然,盡管西安的兵馬俑,北京的紫禁城,巴黎的盧浮宮,中國的筷子,西方的刀叉都屬于文化,但是文化也不是個集合名詞,因為那樣,文化便會是一個堆滿人類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事物的雜貨鋪。在歷史上,許多智者哲人試圖給文化一個“精確”的定義,從人類學家泰勒到哲學家康德,自1871-1951年80年間關于文化的定義有164種,但似乎都不能表述文化的全部內(nèi)涵。既然我們對文化的剖析是為了理解文脈的概念及其功用,那么在這一點上,卡西爾的文化觀似乎更有幫助。
卡西爾認為:人有超越自然世界的一面,那就是文化的世界。“人是文化的動物”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符號化”的活動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產(chǎn)品”,科學、藝術、語言、神話等都是這個“產(chǎn)品”的一部分,而它們內(nèi)在的相互聯(lián)系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文化。這也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真正本質(zhì),也就是在創(chuàng)造文化的活動中必然的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今天的人類不僅生活在一個自然的世界中,更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這個世界是人類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人為事物”的總和。從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從抽象的道德到具體的法律,從藝術宗教到科學技術?!拔幕褪悄愕纳罘绞健保幕母拍钊绱酥?,所以只有在宏觀上才能真正把握它的本質(zhì)定義。
關鍵詞:德國音樂學;博洛尼亞進程;教學路徑;教育模式;人文精神
德國在世界教育史上最先開辟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研究與教學結合”的大學教育模式,學術自由,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德國大學的特色。音樂學這門發(fā)源于德國的學科在這樣的一個教育體系中,長期以來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與它的教育模式與人文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作者結合自己在德國長達17年的音樂學和民族音樂學兩個專業(yè)的學習和工作經(jīng)歷,在介紹歐盟“博洛尼亞教育改革”的基礎上,以筆者學習過的維爾茨堡大學和工作過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學為例,就德國音樂學教育模式與理念做一介紹,以此為中國音樂學教育發(fā)展提供一些借鑒與反思。
一、“博洛尼亞進程”下的德國音樂學建構制度
1999年歐盟29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在意大利博洛尼亞聯(lián)合推出歐洲高等教育改革一“博洛尼亞宣言”。這一改革的目的是:整合歐盟的高等教育資源,育體制,最大化的推動歐盟各大公立大學的教育合作,提高歐盟與國際的競爭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計劃到2010年實現(xiàn)“歐洲高等教育區(qū)”(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加速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整體教育水平和科技發(fā)展。由于47個國家的參加,計劃龐大,耗時漫長,因此該計劃被稱為“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Process)。德國作為歐盟的發(fā)起國與核心國,深知歐洲一體化的實施為提高歐洲整體與國際抗衡能力的戰(zhàn)略重要性,而教育是提高歐盟實力和推進歐洲一體化的必經(jīng)之路,對此德國義無反顧地推動“博洛尼亞進程”,并對其教育體制進行改革。這一改革的推出,也是德國自二戰(zhàn)結束后40年里的最大一次教育改革。音樂學這門在德國具有百年歷史的學科隨著改革的推行,無論是學制還是考試制度都做了大幅度的調(diào)整。具體的措施是:
(一)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
德國的教育猶如它的制造業(yè)屬于慢工出細活。在“博洛尼亞進程”之前,德國大學的兩級學制是碩士和博士,沒有學士制,大體分為理科和文科兩種。碩士學位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學習階段,在積攢夠學分后才可進行初級升高級階段的考試,以及最后的畢業(yè)考試。通常碩士階段的學習需要4-6年,但一般學生很難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學業(yè),造成延長學習時間的弊端,致使德國勞工市場人才短缺?!安┞迥醽嗊M程”推出的三級學制,既3-4年的本科教育和1-2年的碩士教育,以及之后的博士研究生學習,類似美國的三段式體制。這個改革對于只想掌握專業(yè)技能,之后很快進入社會工作的學生提供了快速通道,也有助緩解德國長期以來人才匱乏的市場需要。
(二)歐洲學分互換體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簡稱ECTS)
為了使歐共體參差不齊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歐盟建立了容易理解的、統(tǒng)一的、可以相互比較、互認學分和學位文憑的體系,其中歐洲學分互換體系就是這一體系的基石。一個ECTS學分需要花費25到30個小時,這其中包括上課時間,課外作業(yè)和社會實踐,老師輔導與考試。針對不同的學位對其學分的要求也做出了規(guī)定:(1)學士學位三年期180個學分,4年240個學分;(2)碩士學位一年60,兩年120學分;(3)博士學位,沒有具體的學分要求,通常是3-4年的全日制學習。學生在學習期間至少應該在國外學習一學期。
在“博洛尼亞進程”之前,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除了學習一門主專業(yè)外,還必須選學與主專業(yè)不同的兩門副專業(yè)。所選的專業(yè)跨度可能很大,即使主專業(yè)是音樂學,在一些綜合性的大學里,在沒有特別前提條件約束的專業(yè)范圍內(nèi),選學理工科作為副修專業(yè)的也大有人在,例如筆者的同學主修音樂學,副修數(shù)學和哲學專業(yè)。通常情況下,以音樂學作為主專業(yè)的學生相對選修文科類的專業(yè)較多,例如筆者本人主專業(yè)音樂學,副專業(yè)神學倫理教育和德語作為外語。主副專業(yè)只是學習強度和要求上略有不同。這種制度為的是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通過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習,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了學生利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交叉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決定主副專業(yè),所以每個學生的情況也就不同,開學時學生要自己花一定的時間為其制定本學期的課程安排。完全沒有國內(nèi)的同班同學和同年級的概念。所有的學習計劃是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量身定做,有很大的自。
由于整個學習以學分制為主,每個學生所學專業(yè)又有所不同,所以沒有像國內(nèi)專門將學士、碩士和博士的課程按部就班的分階段統(tǒng)一安排出來。除了專門給碩士與博士生開設的研討課有要求之外,學士、碩士與博士階段的學生同時一起上課,尤其是同上研討課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只是考試要求不同而已。
“博洛尼亞進程”后,德國各個大學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在以180個學分為標準的制度下,推出了不同的學習方案供學生選擇,例如筆者學習過的維爾茨堡大學就有幾種:(1)將180學分只用于一個主專業(yè)的學習,(2)用于兩個主專業(yè),(3)一個主專業(yè)和一個副專業(yè)的組合。對學士學位需要4年也就是240個學分的學習也做了相應的要求。碩士學位的學習方案也像學士學位一樣,可只修一門120個學分的主專業(yè),也可修兩門主專業(yè)或是一門主專業(yè)加一門副專業(yè)。相對維爾茨堡大學來說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學的音樂學專業(yè)只提供180學分的單專業(yè)學習,在這里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在詳細介紹。
通過歐洲學分互換體系可以對不同國家的同一個專業(yè)較容易的進行比對,為歐洲高等教育領域引入了競爭機制。學生在這個體系下可以自由的選擇大學,為教師的交流也掃清了障礙。不同國家的高校間也可共同創(chuàng)建一個碩士課程,學生可以同時獲得兩個大學共同頒發(fā)的學位證書,為培養(yǎng)跨國型人才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教育模式。
所有必修部分的課程,都可以在選修課部分深入和展開。在1-4學期時建議先選學“音樂史”的基礎課程,以及“體系音樂學導論”和“民族音樂學導論”、“樂器概論”、“文化語境化”、“音樂與媒體”、“音樂與區(qū)域”和“音樂社會學”模塊中的課程。對于模塊“歷史句式”課最好在學過調(diào)式必修課后再進行學習。
多種多樣的模塊選修課大部分放在3-6學期學習。在對音樂媒體和文化歷史、音樂社會學、音樂心理學、民族音樂學和音樂原理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后,就可以通過應用音樂學提供的實踐課深入到文化實踐和具體的工作中。除此之外還要參加相應的學習小組為畢業(yè)論準備。課程中有一半必須有考試分數(shù),剩下的沒有具體分數(shù)只是考試通過與否來評定。論文必須是有成績的。在選修課中一共要寫8篇論文,3個有分數(shù)的課堂記錄,在那些除了沒有分數(shù)要求的討論課上也可以以寫論文的形式代替課堂記錄。如果學生完成了考試要求之外更多的帶有分數(shù)的考試,將選取11個最好的考試成績作為總分。至于學士的畢業(yè)論文,一般必須在考試中心申請,從申請之后算起8周時間內(nèi)必須提交論文,畢業(yè)論文字數(shù)要求在65000到80000字之間。
碩士120學分由必修15學分、選修75學分和最后的畢業(yè)論文20學分以及口頭答辯10分組成。前提條件是:(1)大學畢業(yè)(通常學士180個學分或者等同的成績)或者即將畢業(yè)的學生,在申請時已有120個學分或者最遲在碩士的第三學期入學時出示證明。(2)必須在歷史音樂學,和/或者體系音樂學和/或者民族音樂學領域已有10個學分,在音樂學和/或者音樂教育和/或者在音樂專業(yè)(例如,樂器,聲樂和樂理)板塊有20學分。滿足這兩項條件可申請碩士學習,無需入學考試。前3個學期的必修課是研究生專門的研討課。除此之外,在覆蓋24個學科模塊以及一個職業(yè)實踐模塊和一個其他專業(yè)模塊的總共26個模塊中必須選修15門課程。每個學期要完成30個學分的學習,一般安排是1個模塊的必修課和5個模塊的選修課。第4學期主要是畢業(yè)論文的寫作和口頭答辯。24個學科模塊要涉及5個不同的學術視角,既歷史、作曲技術、文化與交叉文化、美學、社會學與心理學,或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重點選擇去發(fā)展。一個必修模塊。15個選修模塊,一個職業(yè)實踐模塊和一個其他專業(yè)模塊總共18個模塊都要通過考試完成。其中一個必修模塊,兩個選修模塊的考試必須以有分數(shù)的論文形式完成,其余的15個模塊的考試形式多樣,不必有分數(shù)。在此也提供機會在必修和選修課部分中可以選擇多個有考分的課,最后的總成績則可選各科最高分來計算。
對于3-4年全日制的博士沒有具體的學分要求,但是在申請論文答辯之前,必須完成6個高級研討課的口頭報告和論文寫作,每篇論文必須在25-30頁之間,口頭報告30分鐘。只有通過后才允許提交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被學術委員會認可后可進行論文答辯。當博士論文正式出版后,才可得到博士學位證書。由于很多人博士論文不能及時出版,所以出現(xiàn)即使博士論文和答辯通過也不能馬上得到博士學位證書的現(xiàn)象。由于繁重和嚴格的要求。一般在德國的博士學習3-4年很難完成,通常情況下需要6-8年,這也導致了很多人無法堅持,半途而廢的局面。與國內(nèi)博士學習不同的是,在德國沒有博士入學考試,學生只需提供碩士學位證書以及提交導師一份非常詳細的課題研究計劃書,如果通過就可入學。
從課程的設置、安排和學分要求上,可以看出選修課在整個學士180學分和碩士120學分的學習中占了主要比重。這充分的說明大學有足夠的實力,提供充足的資源以滿足學生的興趣要求,將培養(yǎng)有個性差異,獨立學術人格的學生放在首要地位。正是由于以科研帶動教學,鼓勵扶持老師以個人興趣為出發(fā)點的創(chuàng)新研究,才可以在課程的不斷更新,資源的積累上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得供需環(huán)節(jié)達到良性循環(huán)。
(四)以著作論文為主的學習教材
由于上課的內(nèi)容以老師的研究為主,所以每門課上很難找到統(tǒng)一的教材,而是做研究必不可少的資料,諸如學術專著和各種論文。通常在課程開始時,老師會發(fā)給學生與這門課相關的參考文獻,少則三五十個條目多則百種不等,閱讀書單的范圍并不僅僅局限于課程本身,對這門課有啟發(fā)的書籍和論文也會被收集進來,跨學科的特點非常強烈。老師會對參考文獻逐一作出介紹,也會對該領域當前的權威人士,研究水平,關注重點等等進行綜述。
在涉及經(jīng)典原著的課上都是圍繞問題進行原著選讀,并作課堂討論。一般意義上的材被與之相關的大量針對性強的學術專著和論文替代,一兩本教材的觀點和知識含量被多角度和富于思辨的學術文獻覆蓋。其實這種大量閱讀文獻的要求在中學就以開始,因為德國的中學本身就沒有所謂的全國材,而是各個中學由老師自己從種類繁多的教材中挑選和編寫符合自己學生情況的教材。甚至國內(nèi)統(tǒng)一的高考在德國也不存在,除了巴伐利亞州統(tǒng)一的高考制度外,其他各州的高考都由中學自己負責出題和考試。
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在課下不做大量的閱讀,就無法參與到研討課上的討論中來。所以廣泛大量閱讀是德國大學的特點,課前準備,課后復習是學生必做的功課。由于沒有材,反而擴大了獲取知識面的可能性,調(diào)動和鍛煉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能力,在每一節(jié)課中練習著查找,閱讀和邏輯分析的能力。
(五)從理論到實踐為主的應用轉化
為了教育興國,重整普魯士雄風,洪堡在當年建造柏林大學時。就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理念。學生不僅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學以致用才會為社會做出貢獻,所以提出了“實習”這樣一個由理論向實踐轉化的學習方式?!安┞迥醽嗊M程”更是將培養(yǎng)學生的重心放到應用性人才上來。在筆者工作過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學,從2006年起將音樂學專業(yè)與音樂教育合并,推出德國唯一一所提供“應用音樂學與音樂教育學”專業(yè)的大學。
在這個課程設置中,突出的一點是一方面音樂學與音樂教育專業(yè)的結合,另一方面的重點是課程的應用。所謂的應用重點就是學生在學習期間,通過項目實習獲得實際能力的考驗――例如獨立掌握樂譜制版,音樂會的組織策劃,實施介紹音樂的項目活動或者自己創(chuàng)立一個網(wǎng)絡視頻節(jié)目等等。除此之外,在第一學年學生就已經(jīng)與相關的職業(yè)實習單位取得聯(lián)系,做過一個小實習并且在第5學期的實習學期中完成工作實踐。音樂學和音樂教育的結合不只是為了很多德國音樂廳和歌劇院新近推出的教育計劃或者介紹音樂的節(jié)目而顯得重要,學生們在這里一方面從老師那里學習如何將他們的知識有目的的傳授出去,另一方面在掌握了兩個專業(yè)研究現(xiàn)狀的基礎上,使之相輔相成的利用起來。
“應用音樂學和音樂教育”這個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包括:(1)歷史音樂學、體系音樂學、民族音樂學以及音樂理論;(2)音樂教育方法與理論導論;(3)貫穿學習期間的音樂表演;(4)職業(yè)實習;(5)交叉學科的補充。課程的設置力求根據(jù)學生對音樂相關活動的興趣,結合科學理論,音樂實踐,以及通過對音樂活動的策劃,項目實踐和實踐學期中的職業(yè)培訓完成。
除了以上的領域外,學校還為學生配置了自己的電腦音樂實驗室,學習合成器的使用,各種音樂軟件的操作,錄音錄像裝備的使用等等。尤其那些在學校或業(yè)余時間一直與音樂表演打交道的學生,可以很好的演奏一種或兩種樂器的學生,讓他們的音樂實踐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為了落實“博洛尼亞進程”中,學生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這一改革措施。老師在學期末時,會對學生發(fā)起問卷調(diào)查,征詢他們的意見和今后想聽到的課程內(nèi)容。在整個教學計劃中,還有一項是學生直接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例如在筆者2013年開設的民族音樂學課程“傳統(tǒng)音樂與音樂工業(yè)”中,就將對巴伐利亞國家廣播電臺傳統(tǒng)音樂頻道的調(diào)查項目交給學生負責。學生從資料的收集、整理、到對該欄目的發(fā)展歷史和未來走向、收聽率的調(diào)查、聽眾的反饋等等做了大量調(diào)研工作,并直接參與欄目的播出,整個項目調(diào)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積極性極大的調(diào)動起來。
同樣維爾茨堡大學在4/5學期也有相關應用音樂學方面的課程,幫助學生參與到與音樂有關的行業(yè)領域的實習中。例如廣播電視、網(wǎng)絡媒體、音樂廳/歌劇院、書籍與樂譜出版社、音響工業(yè)、文化機構、職業(yè)學校和大學。
結語
以上是“博洛尼亞進程”后德國音樂學教育模式的一個簡短梳理。雖然德國作為此項改革的發(fā)起國,堅定的推行這項計劃,并對自己的教育制度進行了調(diào)整,但之后的反響并不令人滿意。在這項計劃推行后的幾年,歐洲各地大學就紛紛出現(xiàn)了大學生抗議游行的事件。奧地利與德國這兩個原先教育體制基本相同的國家,大學生們對“博洛尼亞進程”的三段式體制提出強烈不滿,認為將原來4-5年的學習內(nèi)容壓縮到3年,學生疲于應付考試,缺少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去消化內(nèi)容。原先一直推行的主副交叉跨學科專業(yè)學習越來越被單科學習所取代。同時大部分人質(zhì)疑這種以市場化為導向,只注重成績和結果的教育是否已經(jīng)偏離了教育的目的。雖然“博洛尼亞進程”在某種程度上暴露出他的弊端和問題,但就筆者的觀察,這一改革并未動搖承載德國教育體制的核心思想和驅動力――“人文關懷”。
通過對德國音樂學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與國內(nèi)大而全的,單一的通史概論課相比,德國音樂學注重小而精的,靈活多樣的專題選修課;與國內(nèi)老師講,學生聽的大課相比,德國注重學生參與的研究討論課;與國內(nèi)教材的統(tǒng)一,全面性相比,德國更注重學習材料的個性化和多元化。與國內(nèi)注重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相比,德國更重視的是學生綜合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而這種教育管理制度和學科的建設沒有圍繞個人價值,自我意識,自我超越等等人文思想是很難展開的。正如德國著名音樂學家漢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在他的曠世名著《西方音樂》一書的自序中提到的,他書中的音樂史并非是盡最大可能完滿地寫書本里的東西。而是他多年來自己與歷史事件打交道后的體驗音樂史,“最后是體驗音樂史所促發(fā)的反思”@。在提到他書中強調(diào)主觀介入,也許有人會對此提出異議時,他寫到“科學不允許錯誤,謬誤,出軌,任意和曲解,它們(在科學里)沒有機會,但科學也許容忍有人出來抵制作為最高箴言的所謂客觀”。我想這種尊重研究者特立獨行的人格和思想環(huán)境也許是造就德國大學涌現(xiàn)大批影響世界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一個原因。就像中國哲學家鄧曉芒認為的那樣,自由的研究是建立在好奇心上的。當人將自己的好奇心作為探索的目標時。才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除此之外,讓筆者感觸最深的是德國大學老師傳遞給學生的工匠精神,精煉有效的大學行政管理機構,設施一流,服務周到的圖書檔案館,豐富靈活的交叉學科學習,全民讀書,資源共享的社會意識和自我反思的公民責任感等等,這些也都是促成德國教育長盛不衰的條件,也是成功教育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今天,當筆者多次被國內(nèi)的同道們問及德國的音樂學或民族音樂學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安排和教材等等問題時,都不能馬上給出一個滿意的回答。因為我的回答是:“沒有統(tǒng)一課程表”,“沒有材”,“沒有學士、碩士和博士統(tǒng)一課程”。這樣的回答都滿足不了同道們的提問,就像沒回答他們的問題一樣。當我多次解釋德國教學管理模式的操作流程之后,不得不開始思考,為什么德國的這種模式很難與中國的對接?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難道只是規(guī)章制度及操作環(huán)節(jié)上的不同嗎?
您好!
我是xx省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校畢業(yè)生,將在今年6月份離開母校。踏入社會大學校,心情既興奮又彷徨。我渴望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并值得為其奉獻一切的工作單位。自從我從老師那里得知貴單位需一名會計人員,我高興極了,貴單位是我慕名已久的地方,會計又是我的對口專業(yè),是我最喜歡最擅長的專業(yè)之一。因此我來不及斟酌詞句,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寫這封求職信,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審閱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稱職的未來下屬。
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完成了畢業(yè)展覽和畢業(yè)論文以及答辯,再過幾天我就要領到我的大學畢業(yè)證和學位證了,那時的我就可以說是大學畢業(yè)了。現(xiàn)在的我正在為我的工作而忙碌,在看到貴公司的招聘廣告后,我滿懷希望的寫給貴公司這封求職信。
我出生于xx省xx市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一個生活清苦但又充滿濃濃厚親情的家庭,我自幼養(yǎng)成勤奮刻苦,謙虛謹慎,認真實務的生活態(tài)度.我身體健康,品貌端正,思想上進,做事認真,細致,簡潔。性格開朗,樂觀。我愛好學習,在學校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鍛煉機會,自強不息,持之以恒,取得了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除學習外我積級參加學生工作各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期間,我最鄭重地告訴自己的一句話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學通自己專業(yè),利用它為我的人生開辟道路。于是我以會計為方向,首先側重于打好基礎,同時,我還輔修了經(jīng)營管理與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這些努力不僅使我的專業(yè)水平每年都有相應提高,而且擴展了視野、豐富了頭腦,并使我于大二時以良好的成績通過了會計合格證。
我曾在2007年經(jīng)貿(mào)科珠算比賽中獲獎,我愛好是國際象棋、乒乓球、看書等活動。對音樂也有濃厚的興趣,我自信我的熱情和能力能夠使我勝任貴單位的會計工作,我十分珍惜這次機會,請您給我這次機會,我將以全身心的投入來回報您的知遇之恩。
我要講的話還沒有完,你大概可以理解我此時的急切心情了,我態(tài)想得到這份工作,希望我能成功!以上這些都有表達了我加入貴單位工作的愿望。如你能給我這次難得的寶貴機會,請你與我聯(lián)系或來函預約面試時間,我會隨時準備拜見。熱誠期待您的答復非常感謝您能看完我的求職申請,謝謝您!
我的計算是我的強項,我在技術安吉方面有著很不錯的水平。我知道貴公司有很多的海外業(yè)務,需要大量的人才來為貴公司工作,我想我正是貴公司要找的人。
如果貴公司能夠給我一次面試的機會,那么我一定不會讓貴公司失望的,我相信我的表現(xiàn)一定會得到貴公司的認可的,我需要的只是一次貴公司面試的機會。
此致
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