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評價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的分析
財政部于1995年頒布了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的10項指標,并于2002年進行了修訂,建立了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我國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吸取了西方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精華:一是吸取了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層層分解的思想;二是吸取了平衡計分法將非財務指標納入評價體系的思想,體現了全面綜合管理的理念。但筆者認為,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在:
1.在進行企業績效評價時,按規模大小把企業劃分為大、中、小型。有人認為,企業規模不同,衡量企業績效的標準也不同。但筆者認為,企業規模的大小對絕對指標及企業凈利潤有影響,而該績效評價體系中除了個別非財務指標外都為相對指標,使不同規模的企業有了可比性,因此劃分企業規模在績效評價方面沒有任何意義。
2.雖然把非財務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但還不夠,具體表現為非財務指標數量太少,權重太小。
3.沒有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確定適宜的指標權重,而是籠統地把財務指標的權重定為80%,把非財務指標的權重定為20%,有“一刀切”之嫌。
4.財務指標以傳統的會計利潤為中心,沒有考慮資本成本,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應充分吸收EVA的思想。EVA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實業界提出的一種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是指企業收益與資本成本的差額。其計算公式為:EVA=稅后經營利潤-投資成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EVA將研究開發費用、顧客與市場開發、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支出由費用化調整為資本化,并在受益期內攤銷,更好地體現了配比原則。它的突出貢獻在于既要考慮債務成本,又要考慮資本成本,只有當企業凈利潤大于資本成本時才真正實現了資本的增值,這是對傳統觀念的一個重大突破,是傳統財務管理的創新。
5.操作方法過于繁瑣。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把指標分為評價指標、修正指標和評議指標,具體計算過程相當復雜,導致其獲取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強,從根本上違背了管理的本質。
二、可行性管理方案——戰略管理思想的應用
筆者提出的可行性管理方案以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為依據,由于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存在的諸多不足,此方案在某種程度上對其進行了修正。這套管理方案注重非財務指標在企業中的作用,突出戰略管理的中心地位,對企業管理人員可以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
1.新方案只按行業而不按規模提供指標數值。
2.根據各個行業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指標權重。如IT行業由于自身技術含量高于其他行業,所以應加大與研究開發相關的各項指標的權重。
3.運用EVA的思想,把資本成本放在與債務成本同等的位置上,同時又注意應用的簡潔性。新方案用“有效利潤”代替“會計利潤”,有效利潤=稅后凈利潤-Σ(投入資本×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投資人將資金投于企業,其目的在于獲得超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的回報,所以只有當稅后凈利潤超過投資人把錢存入銀行獲得的利息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利潤,稱之為有效利潤。有效利潤的計算公式在某種程度上不夠精確,但筆者認為正是由于其簡潔易行的特點,方便了它在企業中的推廣,如EVA的計算公式精確入微,但由于增加了操作的難度,反而妨礙了它的推行。
為了清晰闡述“有效利潤”這一概念,現舉例如下:某制藥企業于2000年3月4日設立,設立之日A投資20萬元,B投資26萬元,C投資50萬元。2002年3月31日A又追加投資14萬元,新加入的D投資10萬元,又知2002年全年該企業實現稅后凈利潤30萬元,假設2002年銀行存款利率為10%,求2002年該企業的有效利潤。
有效利潤=30-[20×10%+14×10%÷12×(12-3)+26×10%+50×10%+10×10%÷12×(12-3)]=18.6(萬元)。
由于用有效利潤取代了傳統的會計利潤,所以一些與利潤有關的指標計算公式也要相應地發生變化,如凈資產收益率=[稅后凈利潤-(投入資本×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所有者權益。
4.加強對非財務指標的重視,避免“利潤陷阱”。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一書中論證單一目標的謬論時指出:目前關于目標管理的大部分生動的討論都著眼于尋找一個正確的目標。這種尋找不僅會像尋覓點金石一樣徒勞無益,而且必定是有害的,會產生誤導。管理企業就是平衡各種各樣的要求和目標。鑒于此,新方案對非財務指標更為重視,大大提高了其在指標總數中的比重。新方案把影響企業最終收益的因素歸納為四個方面,即財務狀況、市場實力、內部經營管理、創新與發展,不再把指標分為評價指標、修正指標和評議指標,而是把指標作為一個整體列示,防止了次優化行為的產生,如公司為了得到較好的應收賬款周轉率,減少了對優質顧客的賒銷,以致帶來大量銷售收入的流失。本方案可以消除這種次優化行為,有利于管理者從總體上把握影響企業最終收益的所有因素,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此方案不僅是一種測評體系,還是一種有利于企業取得突破性競爭業績的管理體系。
5.在目前國家僅公布國有資本金績效數據的情況下,新方案的實施可以其為依據,并采用沃爾比重評分法求得財務指標的最后分數,非財務指標的計算以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為準。但是該法自身也存在缺陷,現舉例說明如下:
沃爾比重評分法的公式為:實際分數=實際值÷標準值×權重。當實際值>標準值為理想時,此公式正確,但當實際值<標準值為理想時,實際值越小得分應越高,用此公式計算的結果卻恰恰相反;另外,當某一單項指標的實際值畸高時,會導致最后總分大幅度增加,掩蓋情況不良的指標,從而給管理者造成一種假象。如右表中流動比率的實際值過高,僅此一項的分數就達到75分,掩蓋了其他不良指標。新方案克服以上缺陷:①改進實際分數的計算公式。當實際值>標準值為理想時,實際分數=[1+(實際值-標準值)÷標準值]×權重。②避免以偏概全。新方案在最后的管理報告中給出了單項指標的評分等級,一目了然,使管理者在分析問題時不僅注意總體,而且顧及了個體,不至于以偏概全。
三、成本與效益分析——企業選擇的可行方案
試卷的內容、結構、長度、題型等均與近年保持大體一致,總體難度0.53,略高于往年。
1997年語文試題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注意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對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查
例如Ⅰ卷的“語言知識及運用”部分,Ⅱ卷實用語言部分(31題)的試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所選多是中學生學習中常見而又易混易誤的語言材料,也適當的選用社會(含各種傳媒)的不規范用語,如“不盡人意”(應為“不盡如人意”)。這部分內容考查了考生辨析“活”的語言的能力,對于評測考生實際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有較高的信度;鑒賞題由一首詩改為兩首詩的關聯測試,加大了“鑒賞”“評價”的力度;改錯題變“指定”改錯為“自選”改錯,同時增加了倒扣分的規定。這些都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二、對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強
這一點比較突出的體現在現代文閱讀能力的考查上。例如對關鍵詞語、關鍵句子的準確理解,對文章和要點的恰當把握,對文章所傳遞的新信息的精細篩選等綜合能力的考查較往年力度有所加強。Ⅰ卷科技文閱讀的四道題中有三道題需要不斷對文章進行整體閱讀,前后照應,才能完成題目的要求。Ⅱ卷社科短文閱讀的考查也同樣體現了這一點。例如27題,只有把握了全文的內容,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答案,分析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樣的題目雖然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有較好的導向作用,對“題海戰術”的應試訓練,有某種“糾偏”作用。
“文言文閱讀”選材平實、典型,在堅持“閱讀能力”考查的同時,注意兼顧課內知識,注意詞語、句子的理解與文意把握之間的聯系,設題順序由低能力層級到高能力層級,體現了一般認知規律以及閱讀的綜合性的特點,給考生作答創造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三、體現了較強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參與意識
綜觀1997年高考語文試卷,時代感比較強,思想性突出。全卷33個題目除了體現本學科內容以外,始終貫穿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主線,作文題特別反映出這個特點。大小兩個作文題不僅使學生有話可說,而且寓思想教育于試題之中。不少大學的教師說,考生還沒有進大學,就在考場接受了一次生動的思想教育。
1997年試題也有需要進一步研究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難度過高。今年試題難度較往年有所提高,分析原因,大致有這樣一些:有的客觀性試題的選項干擾過大;有的試題選用的測試詞語不夠穩定(如“不孚眾望”),或高頻誤用(如“萬人空巷”)。試題意在判別正誤,導向是好的,但實際效果卻是“錯在社會,打了考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多數學生得分,而使試卷難度提高。建議今后高考命題對這樣的語言材料最好避開。現代文閱讀試題有的難度較大,答問涉及的“要點”多,綜合性過強。有的題目賦分強調了“整體性”,實際上考生的完整答對率極低,“自然流失分”(無效分)占的比例較高(如24、26、27題),從而導致分數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分度。
考試與評價改革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探索新的考試與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講新課前讓學生先自學
講授新課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優勢、學習情況先自學教材,自學后進行評價測試,這就是“不教先評”。“不教先評”讓學生展示了自己的學習能力,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體驗到一種成功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情緒。
“不教先評”是這樣進行的:首先在每個教師鉆研學科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教材,整合單元教學內容,或按教材中編排的單元,或按某一主題自行組織單元。既可以按照教材單元編排的順序,也可以共同商量確定單元教學的順序。其次,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制定學習計劃,布置一個單元的預習任務,讓學生自學。低年級要求要明確,布置任務要細致。例如小學一年級語文,在教完漢語拼音以后,布置學生在預習單元教材時做到“讀、標、圈、劃”。讀,熟讀課文;標,標出自然段;圈,圈出自己不認識、不會寫的字;劃,劃出自己喜歡的或不懂的句子。最后,進行教學前評價測試,教師分析評價結果,根據評價測試中反映的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針對性備課和教學。
“不教先評”符合中小學生心理需求,增強了學生的自信;要求自主,喜歡探究和冒險是中小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己首先面對教材,自學教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優勢、學習方法安排自己的學習,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自學以后進行評價測試,使學生看到自己自學的成果,展示了自己學習的能力,體驗到一種成功感,增強了自信心。
“不教先評”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讓學生首先面對教材,自己學習,使學生消除依賴思想,對所學內容印象深刻。就如同第一次是朋友開車將你接到家中做客,第二次,讓你自己走過去,你不一定認識路。倘若第一次你就是按照朋友告訴的門牌號碼,自己一路問人走過去的,第二次再叫你去他家,一定不會不認識路的。
“不教先評”提高了教學針對性,節省了教學的時間;通過評價測試,對結果進行分析,將單元內容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所有學生通過自學都已經掌握了的知識和技能,這是教師教學中不需要多花工夫的部分。第二是一部分學生掌握,一部分學生未掌握的內容,這是必須提供個別教學的部分,個別教學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同學間相互提供。第三是學生自學都未學會的知識和技能,即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這是教師教學的重點。評價分析以后,教師整合教材、選擇教法、設計教案,進行針對性備課和講課,講學生的共性疑難、講本單元的關鍵、講需要拓展的內容。
“不教先評”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首先面對教材,使學生在自學中學會了學習。
均分激勵,共同進步
“均分激勵,共同進步”是將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形式,每4—6人一組(中學最佳效果是4人)進行分組。每次考試評價以后,以小組平均分作為每個組員的成績,并將小組平均分在班上公布,且表揚絕大多數小組。
“均分激勵”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傳統的考試評價片面放大了分數競爭的作用。班級同學之間的不良競爭,使學生心態扭曲、心胸狹隘,惡化了學生人際心理環境。“均分激勵”由于每個組員的進步都會給別人帶來進步,別人的進步也會導致自己的進步,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增強了班級凝聚力。
“均分激勵”使新課程倡導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均分激勵”使學生學習變為“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方式,使得學習小組成為學生學習的共同體,利益的共同體。由于以小組平均分作為每個組員的成績,因此成績好的同學會覺得光是自己成績好不行,必須盡力去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成績差的同學也會覺得不能拖小組的后腿,必須認真學習,盡快把成績趕上去。實驗班同學之間相互督促、相互幫助學習成為經常發生的、自然而然的事。
用小組平均分作為每個小組成員的成績,它是成績冊中學生學期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用平時測試評價成績乘以60%(有時實驗班級自定比例),加上根據學生平時的作業、學習態度、進步程度以及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表現等進行的綜合評分,即為成績冊中該生的學期平時成績。
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評價
第一次是教學前評價。教學前評價是指學生自學教材后,教師制定教學方案(備課)之前的評價。它使教師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為備課提供依據。教學前評價消除了教師“不講不放心”的顧慮。讓教師看到學生自己學習的潛能,為教師由衷欣賞學生、不斷表揚學生提供了基礎。學生得到老師的鼓勵,更加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