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自學能力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明確自學能力訓練的目標及層次根據農村學生實際情況,依據大綱和教材降低難度、由易到難、逐步培養的思想,我確定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三個層次。首先,在第一學期要求學生:①能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解決生字、新詞的音、形、義的問題。②能借助參考書和自讀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寫作時間、背景和作者的有關問題。③能借助參考書和自讀提示初步讀懂文章大意,劃分估落層次,在老師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說出中心思想。⑤對課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問題。⑥能復述課文。其次,在第一層次的基礎上,第二、三、四學期要求學生:①比較準確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較淺顯的文章的結構層次。②能寫出反映文章主要內容的內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據地說明教材特點。④能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⑤能出題互測。最后,在達到第一、二層次目標及要求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第五、六學期能夠: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脈絡、思路,畫出結構提綱。②有自己的見解,通過比較初識文章的特點。③借助參考書自譯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⑤聯系現實生活談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這樣一個層次設計,每個層次具體的目標及要求在規定的學段內完成,訓練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訓練主要是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和步驟,通常的做法是:在講一個新單元或一類課文前先出示這類課文的學法,即自學的步驟。例如:在第一層次古詩單元可以出示自學古詩的方法——五步學詩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詩題的意思;抓詩眼,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大意;語詩意,體會并描述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然后,對照出示的方法,講析文章。讓學生掌握自學古詩的一般步驟,而后放手讓學生模仿自學古詩。這樣,既教給了學生自學的方法步驟,同時對照講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給學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對獨立性訓練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導自學的思維方向,強化有意注意和自學能力。可以根據相應的目標與層次設計自學表,由師生商議填寫自讀目標、自讀要求,對自學課文從標題、作者,到字、詞、句、段、篇進行全面的(或有側重的)覆蓋,然后由學生完成目標。學生通過這一過程自讀課文,可以解決文章的一些主要問題,經受鍛煉并初步具備“丟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獨立性訓練這是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的基礎上的訓練。根據師生教與學的需要,可靈活設計訓練方式,主要考慮自學的目標、要求、任務,不管過程,學生只要完成任務即可。這一步驟的特征是“丟掉拐杖、獨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冊《自學的好幫手——工具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和學生商議提出自讀的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
2.了解《辭海》、《辭源》以及一些人名辭典、地名辭典、歷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書。
3.閱讀后,就工具書的不同類型和用途制成一張表,使人一目了然。
4.說說課文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各舉一例。
情感是最好的激趣“導師”,是學習實踐活動的“源動力”.部分初中生自主學習活動不能深入開展,自主學習效能不能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于內心缺乏“認同感”,行動缺乏“一致性”,情感缺乏“積極性”.學習對象自主學習活動深入開展,需要良好內在情感熏染.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生自學能力培養進程中,要從情感“入手”,激趣“做起”,利用教師教學語言的激勵性,融洽師生關系的促進性,生動形象教學情境的渲染性,有效“撥動”初中生內在積極情感這根“琴弦”,激發和提振學習對象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新改版的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不管是教材設計,還是教材內容,都給人“撲面春風”、煥然一新的感覺.教師應利用新改版教材的特性,設置融洽、適宜教學氛圍,激發和提升初中生自主學習的內在情感.例如,在講“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時,教師利用教材內容生活性特點,利用電子白板設置“某一學生站在鏡子前的影像”的現實案例,為學生展示數學“生活美”,使學生保持積極情感,增強能動自學意識.
二、強化學習技能策略傳授
教育實踐學認為,學習技能、學習策略,是學習對象深入高效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的“保障”.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個體,都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具備良好的學習技能.但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忽視學生主體技能方法的傳授,“知之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實際運用時“手足無措”,效果不佳.因此,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將學習技能策略傳授作為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強化對學習技能、學習策略的講解,并提供學習實踐的活動載體,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思考分析等“體驗”活動,做好學習方法、學習技能講解活動,明晰解決問題的方法內涵,使學生對解決問題策略方法深刻理解,科學掌握,為有效自學活動開展提供方法論.例如,“轉化思想解題方法”是初中生數學解題活動中經常運用的一種解題策略.教師為傳授此種數學解題策略,先對該解題策略進行初步講解,向學生指出轉化解題思想方法的定義以及特點,讓學生對此解題方法有初步認知,然后利用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之間的關系,設置該方面的問題案例,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析解答活動,初中生分析問題條件以及解題要求后,根據教師解題策略的講解內容,認為該問題解答時應該:利用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在數與形方面的練習,進行有效轉化.教師對學生探析思路進行指導補充,并在學生解決問題活動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所思、所想、所解,歸納該問題解答的一般策略,學生總結歸納認識到解決這類問題應運用轉化思想.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回顧總結解題全過程.學生在此期間,對“轉化思想”的解題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掌握,為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打下了技能基礎.
三、提供反思辨析實踐時機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那么興趣又從何而來呢?主要來自于新奇、真情、懸念等方面。新奇,簡而言之,就是課堂內容有新意,有新鮮感;語文課內容包羅萬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記敘、或說明、或議論,新奇豐富的內容,能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是興趣取之不竭的源泉。
如《孔乙己》一文,我們抓住孔乙己這個心理變態和性格扭曲的、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形象,激發學生興趣,提出了孔乙己既無生理毛病,不瘋不傻,可時常被人耍笑、戲弄,這是什么造成的?這個新奇的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展開熱烈討論,最后認識:孔乙己這個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讀書人,落到被耍笑、被冷落、被侮辱的境地,完全是封建文化毒害了他,封建觀念毀滅了他,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了他。又如《死海不死》,教師一開始就可發問:“既是死海,為何不會淹死人呢?”這一新奇的東西,會使學生心里掀起浪花,激起求知的興趣。真情,主要是指語文教學中的生動性,情感性。課堂教學是個教材,學生、教師相互作用的過程,其中,學生是主體,教材是例子,教師是學生和教材有效聯系起來的紐帶,是把學生引向教學目的的向導。課堂上教師靈活多變的思路,色彩多變的想象能把死板的教學法轉化為生動活潑的思想溝通。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教技能牽動學生的情思。辛勤的釀造,感情的融洽,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愛老師,自然就愛其所教的學科。懸念,就是設置疑點,制造懸念,引發學生產生強烈的釋疑解惑欲望。例如《,你在哪能里》為一標題中的“你”為何不寫成“您”?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的興趣,經過討論,取得了比較一致的認識:用“你”更能體現總理的平易近人,有親切感。在語文教學中,抓住并發揮課文的不同特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環節。
二、巧妙設計提問。
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之時,教師應進一步激疑促思,把知識和趣味結合起來,巧妙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教師要做到:提問目的明確、有針對性,問題本身要富有啟發性。還要講求藝術,把握時機,激起學生求知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例如,《回憶我的母親》這篇散文,表現的是一位農村勞動婦女,她有許多農村婦女共有的可敬可愛的品質,而學生特別是城郊學生對這樣的母親形象特點熟悉,甚至他們的母親也具備了母親的不少美德。我們在教這一課時,先提出了作者在文中寫了母親,你認為文中的母親哪些事最感人最親切?這樣問,學生的話匣子當時打開了,有的說母親吃苦耐勞最親切,有的說母親勤勞儉樸最感人,有的說母親態度和藹、寬厚仁慈最真切,有的說母親支持兒子求學、參加革命最感人。討論氣氛十分活躍,在這種勢頭下,我以課文重點突出以母親是個好勞動的情形為例進一步誘發學生聯想品味。我說:“同志的母親去世了幾十年了,可是我總覺得她還活著,生活中時時處處可見到這樣好勞動的婦女,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誰的母親跟的母親一樣?”這一問學生情緒更加高漲,紛紛談自己的母親干活如何賣勁,很動情。我趁勢問學生,你認為你對母親和對母親的感情一樣么?是什么感情?學生很自然地回答:“一樣,是愛”。這樣,由課內到課外,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情感,增強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審美效果。又如在講《一面》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下列幾個問題: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到魯迅先生的“瘦”?作者為什么寫魯迅先生的手“瘦”?這樣寫起到什么作用?接連幾個問題,使學生反復領會課文的含義。學生爭相發言,紛紛參加釋疑。有的說“瘦”,突出了魯迅先生的辛苦,有的說那“瘦手”是戰斗的手,其中表達著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贊美。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既樹立了敢于回答問題的信心,又鍛煉了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
三、把握調控藝術。
當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后,我們還要靈活把握調控藝術。好的課堂氣氛,必須是教師的課堂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教學內容的情感基調充分地協調,教與學雙方的認識及思維活動必須有一個真正寬松、自如的環境,例如教學《故鄉》一文,學生們很容易對閏土產生深深的同情,體會到封建制度對人們身心的摧殘;但是對楊二嫂這個人物,學生大多對她報以不屑的一笑,我就針對這一問題,重視了課文的基調,及時加以調控.運用先揚后抑的方法,先板書一個“笑”字,讓學生討論:楊二嫂有哪些地方令人發笑可鄙?當學生詼諧地讀“細腳伶仃的圓規”、“拿著狗氣殺、飛也似地跑了”等語句的同時,教師運用深沉抑郁的言語,來使學生冷靜下來,讓學生細細味是什么使這個昔日的“豆腐西施”變成今天的這副模樣?這樣,讓學生會慢慢意識到,楊二嫂是一個令人可笑又可鄙、但更令人同情的悲劇人物。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