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車輛工程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同濟大學車輛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探索
2.車輛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3.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吉林大學車輛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為例
4.測繪工程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5.專業認證背景下的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6.SL機場測繪工程項目的進度與質量管理研究
7.測繪工程專業和測繪學
8.東莞市某公路測繪工程質量管理控制
9.測繪工程專業“四維滲透式”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10.基于測繪工程專業規范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1.車輛工程專業模塊課實驗教學整合與優化
12.車輛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和思考
13.應用型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
14.車輛工程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工程素質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15.基于閩臺合作辦學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車輛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16.混合動力技術在車輛工程領域的應用與研究現狀
17.車輛工程實驗課程教學研究
18.車輛工程專業多層次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19.國內外大學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情況分析
20.車輛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
21.車輛工程培養模式初探
22.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二期工程車輛轉向架架修技術探討
23.關于混合動力技術在車輛工程領域應用的探討
24.工程車輛自動變速系統模糊控制的相關分析 優先出版
25.《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在線投稿系統開通
26.工程車輛油氣懸掛系統防進氣裝置研究 優先出版
27.新能源在車輛工程中的運用
28.基于“四輪驅動”的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9.電子控制技術在車輛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30.工程車輛自動變速智能控制系統開發與試驗研究
31.基于AMESim工程車輛變速器電液控制系統的仿真與試驗研究
32.虛擬仿真軟件在新能源車輛工程專業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33.車輛工程領域中混合動力技術的應用現狀分析
34.車輛工程專業核心基礎課程考評模式的研究和實踐
35.論行動導向教學在車輛工程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36.《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在線投稿系統開通
37.《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2016年總目次
38.基于ADAMS的工程車輛6擋變速器換擋過程仿真研究
39.電子信息技術在車輛工程上的應用分析
40.環衛工程車輛液壓制動能量回收技術 優先出版
41.車輛工程專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的必要性探討
42.車輛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以山東建筑大學為例
43.車輛工程實驗室的開放式管理系統設計 優先出版
44.車輛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三亞學院為例
45.基于畢業要求達成的車輛工程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反向設計
46.基于CDIO的車輛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
47.《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在線投稿系統即將開通
48.《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2015年總目次
49.地鐵工程車輛的應用維修管理
50.車輛工程類專業電工學教考模式的幾點思考
51.工程車輛駕駛室噪聲控制及聲品質客觀評價
52.工程車輛轉向系統動態特性研究
53.PLC在某型工程車輛模擬維修系統中的應用
54.深圳地鐵1號線續建工程車輛ATC天線安裝支架優化設計
55.車輛工程專業工程碩士英語教學存在問題及EPBEP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
56.工程車輛消聲器性能分析及優化
57.《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雜志聲明
58.《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欄目索引
59.虛擬樣機技術在車輛工程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優先出版
60.車輛工程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與實踐
61.關于電子控制技術在車輛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62.昆明地鐵首期工程車輛轉向架異響分析
63.交互式工程車輛虛擬維修訓練系統設計
64.車輛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與實踐
65.測繪工程監理方法探討
66.階梯式創新實踐培養模式在車輛工程專業教學中的探索
67.基于Matlab/Simulink的工程車輛自動變速器換擋規律研究 優先出版
68.簡析工程車輛液力機械傳動系統的動力性分析
69.基于51單片機對工程車輛閉鎖離合器的控制 優先出版
70.電力工程車輛第三軌供電過無電區控制策略
71.工程車輛油氣懸架工作過程熱力學分析
72.車輛工程專業汽車結構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優先出版
73.論工程車輛傳動系統的熱平衡計算
74.車輛工程核心課程先進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75.關于電子控制技術在車輛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76.工程車輛液壓混合動力技術研究進展
77.烏魯木齊市軌道交通1號線工程車輛制動系統防寒設計
78.昆明市軌道交通3號線工程車輛制動系統設計
79.應用型本科院校車輛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 優先出版
80.我院車輛工程專業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81.碳纖維與工程車輛翻新輪胎復合強化模型及增強機理 優先出版
82.《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雜志聲明
83.基于遺傳算法的某工程車輛起步特性研究 優先出版
84.鄭州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車輛主要部件選型
85.車輛工程類本科專業職教師資培養標準研發
86.基于CDIO的車輛工程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87.協同創新模式下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
88.基于效率換擋規律的工程車輛換擋品質研究
89.車輛工程本科專業課程設計的改革與創新
90.工程車輛駕駛室座椅H點設計研究
91.淺談小波理論在車輛工程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
92.基于CFD與ε-NTU法的工程車輛散熱性能預估 優先出版
93.駕駛實習——車輛工程專業必不可少的實踐教學環節
94.車輛工程專業在應用型本科開展實踐教學的研究 優先出版
95.產教融合培養“企業預備隊”的實踐與思考——以車輛工程專業為例
96.與專業認證相銜接的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探討
97.基于模糊可靠度的工程車輛傳動軸可靠性優化設計
98.Danfoss多功能閥在工程車輛中的應用 .
99.電子控制技術在車輛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
1.1RAMS工程技術體系建設思路
為了構建科學實用的軌道車輛RAMS工程技術體系,需從實施RAMS工程需求出發,進行背景調研,分析、歸納、吸收國內外文件、標準、規范、指南、報告等文獻和工程應用經驗及要求.根據列車產品特點開展需求分析,分析列車產品RAMS工作特點及現狀、現有規范的應用情況和存在問題.同時結合RAMS技術與管理方面的發展趨勢,開展列車產品RAMS工程技術體系的研究工作.軌道車輛RAMS工程技術體系的研究途徑如圖1所示.按照圖1實施途徑的要求,可將RAMS工程技術體系分為RAMS管理、RAMS設計分析、RAMS信息和驗證確認4個模塊,有步驟地實施和開展.
1.2全壽命周期RAMS工作
在廣泛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從軌道車輛產品特點出發,結合標準EN-50126/GB/T21562,經過認真分析和研究,確定軌道交通列車產品在全壽命周期內每個階段需要開展的RAMS工作.
1.3RAMS工程技術體系框架
軌道車輛RAMS工程技術體系結合產品的研制特點,考慮全特性、全系統和全過程,按照RAMS管理、RAMS設計分析、RAMS信息和驗證確認等分類進行構建,軌道車輛RAMS工程技術體系框架如圖2所示.
1.4建設實施
1)組織和隊伍建設.成立公司級管理組織,成立RAMS技術專業化隊伍,各相關單位設置專職RAMS管控人員,對設計、工藝和信息等方面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形成RAMS工作隊伍.
2)制度和規范的制定.建立RAMS管理控制程序,明確RAMS工作流程和各部門RAMS工作中的職責.編制可靠性、維修性和安全性相關分析的RAMS技術規范和標準,明確每項工作的方法和標準,使每項RAMS工作都有明確責任人和標準模板.
3)RAMS信息管理平臺構建.根據軌道車輛特點,按照RAMS信息的特征開發的RAMS信息管理、分析和應用的數字化RAMS信息管理平臺.該系統將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要求進行RAMS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儲存、更新、維護和利用,以提高信息工作效益和效率為目的,為全面收集、分析、處理及反饋列車研制與運營中的RAMS信息提供必要、快捷的渠道和實用工具.RAMS信息平臺總體框架和登錄界面分別如圖3和圖4所示.
4)產品項目應用和管理.結合產品項目應用RAMS信息平臺、RAMS管理制度和RAMS分析技術規范,在實際產品項目中開展RAMS分析和管理。
2工程應用實例
我們設計、實施的RAMS工程技術體系在產品項目中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結合某動車組項目,從可靠性分配、故障模式影響分析(FMEA)、安全性分析、故障樹分析、維修性分析和RAMS信息評估等方面對應用情況進行說明,具體如下.
2.1可靠性分配及FMEA分析
1)可靠性分配.根據給定的可靠性指標,結合各子系統現有的可靠性數據信息,采用評分分配方法,通過有經驗的設計人員或專家對影響可靠性的最重要的因素進行打分,并對評分值進行綜合分析而獲得各單元產品之間的可靠性相對比值,根據相對比值對每個子系統分配可靠性指標,得到動車組子系統的可靠性指標.
2)FMEA.按照FMEA規定的分析方法和程序對構成產品的系統、子系統和零部件,或對構成工藝過程的各工序,或對運用維修過程的各種檢查方法、維修措施進行了逐一分析.通過分析找出產品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確定每一故障對人員和系統的安全、任務的完成、系統性能、維修性及維修要求等潛在的影響,并按其影響的嚴重程度及其發生概率,確定其危害性,找出薄弱環節,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或減輕這些影響.從而為提高產品可靠性和維修性提供科學依據,并為維修計劃、后勤保障分析、試驗計劃的驗證及檢查等提供信息.
2.2安全性及故障樹分析
1)隱患識別及分析.利用系統安全性工程方法,識別了動車組的隱患,充分考慮了人員、過程和系統運行模式,并完整地記錄了結果,評估其風險,從設計、工藝、運營和維修等方面進行改進,使風險降低到容許風險范圍,實現風險的全面管理和控制.
2)故障樹分析.利用FTA尋找重大或頻發故障的原因和/或原因組合,即尋找導致故障發生的所有故障模式,協助分析人員發現潛在故障,發現設計較薄弱環節,指導故障維修,以便改進設計或使用和維修方案.例如對故障代碼為25EF的故障進行故障樹分析.
2.3維修性分析
為了保持和恢復產品的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即按設備的可靠性狀況,以最少的維修資源消耗,應用邏輯決斷方法來確定所需的維修內容、類型、間隔期和維修級別,制定預防性維修大綱,從而達到優化維修的目的.時線分析表可以清晰的表示大量并行作業之間的時間關系,如表5記錄牽引系統各保障工作項目的時線分析明細及人力人員的使用情況。
3結論
目前國內高校車輛工程專業網絡通信類課程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課時比重偏低,缺乏對新概念、新技術的介紹;
(2)設備陳舊,缺乏實用性實驗的開設;
(3)科研活動參與率低,未形成完善的創新培養體系;因此,在培養體系、課程平臺、教學模式等方面對車輛工程專業網絡通信類課程進行全新的探討,既可以作為對“機電結合,特色分流”交叉教學的補充和深化,也可以通過車輛工程專業“以點帶面,見賢思齊”,帶動其他專業學生對網絡通信類課程的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培養體系的改革
現有網絡通信類的課程教學以車載CAN和LIN網絡理論的認識為主,實驗教學則以演示性和驗證性內容為主。但是,傳統的車載網絡已失去原有的主導地位。針對“以車為本兼顧網絡”的原則,需要逐步擴大網絡通信類的廣度和深度,鼓勵學生立足本專業課程,學科交叉,勇于探索。通過車輛工程專業導論和認知實習,重點在于拓寬學生視野,初步建立學生對車載網絡知識體系的感性認識。展示本專業前期積累的各項成果,如飛思卡爾智能小車等,為后續知識體系交叉學習打下基礎。在驗證、鞏固和加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選擇車輛相對獨立、功能簡單,但系統結構較為完整的網絡通信類實驗項目,力求學生能在課程實驗中能加深對車載網絡通信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車載網絡算法優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課程設計、競賽的形式,選擇適當的課題展開具有實際工程應用的綜合訓練。圍繞汽車行業生產、研發過程中具有實際工程意義的問題進行選擇,力求實現能正常運行的實驗室樣機,提高學生在車載網絡通信及優化方面的綜合能力。
3課程平臺的改革
圍繞培養體系的三個層次,對車輛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創新性規劃,在專業基礎課中增設網絡通信類基礎課程,整合優化成“大機械類基礎課程平臺”,并配合車輛工程專業主干課,適當增設專業特色選修課,引導學生進行機械設計方向和車載網絡通信方向的分流。在先修機械類、通信類公共課程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專業興趣為主要依據,搭建“車載網絡特色課程平臺”。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既要增設網絡通信類課程,還要兼顧原有機電類課程的設置。相互支撐,構建車載網絡特色課程群,通過車輛機械與電子信息學科體系的交叉,實現創新型、綜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3.1基礎平臺
通過增設通信原理、計算機網絡等基礎課程,結合相應的課程實習,將通信網絡類課程融入到基礎課程平臺中。以主題會議、專家報告等方式向低年級學生介紹行業前沿技術以及網絡在汽車中具體應用,形成直觀的認知,增強學生的興趣。由于總課時的限制,通信網絡類基礎課程以小課時、重實踐、多交叉的形式進行調整。由于機械類課程在車輛工程總課時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因此網絡通信類的課程根據“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原則進行壓縮。在總課時不變的前提下,壓縮課時量,以增設相關網絡通信課程。需要注意的是,在總學時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如果不進行專業分流,勢必會造成機械類課程與電子信息類課程在學時分配上發生沖突。面向高年級學生進行專業分流,形成車輛與通信互為支撐、優勢互補的格局。創新性的將部分學生引導到車載網絡通信方向,有效緩解機械與通信類課時沖突的問題。
3.2特色平臺
圍繞新能源汽車、車載網絡等汽車行業重點研究方向,設置課題研究小組,由教授或副教授擔任負責人,配備2-3位中級職稱的教師和實驗室教師,團隊結構合理,知識體系交叉,階梯分工明確形成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鼓勵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進行自由組合,選擇部分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參加科研課題研究,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提供支持。創新平臺的課程覆蓋了車輛、機械、通信等領域,涉及汽車電子、新能源和通信網絡等多個方向,滿足車輛工程本科專業學生的興趣要求。團隊結構合理,知識體系交叉,階梯分工明確;對部分優秀本科生,仿照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實行導師指導的培養制度,進入實驗室協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應的課題研究,實現導師負責、研究生協助的雙導師培養制度。
4教學模式的構建
教師在課程中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網絡通信類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同時具備車輛工程和網絡通信的知識,既能將教學內容從機械知識結構拓展到網絡通信領域,也能夠將網絡通信領域的最新技術應用到車輛工程中。但我國高校中在機械工程和電子信息領域中的“雙師型”教師數量明顯不足,缺乏具有實踐經驗的中高級技術人員。為了充實教學隊伍,可以聘請汽車行業有經驗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同時,支持和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學習新技術。鼓勵學生將新想法、新創意,以發明專利、科技創新競賽的形式實現。對構思新穎的選題給予必要的科研經費和指導,同時設定創新學分,進一步推動創新研究。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