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科普活動站工作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農業,關心農村,致富農民的部署和《東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躍、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提高全市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依靠科技發展生產、脫貧致富、改善生活質量的能力,推動全市農村的科技進步、科學知識普及、實用技術培訓、新品種試驗推廣和基層科協組織建設,整合農村科普資源,服務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工作目標
東港市是省科協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試點縣(市)之一。“科普惠農興村計劃”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試點的行政村建立和配備“一站、一欄、一員”(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科普宣傳員),旨在搭建科技傳播的社會化服務平臺。按照省科協要求,2006年1月—12月為試點階段。在市委、市政府確立的確25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中,建設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科普宣傳員;2007年為示范推廣階段,全市行政村60%完成“三個一”建設;2008年所有的村建成“三個一”,實現農村科普網絡的全覆蓋。同時,組織科普志愿者80人;建設《科普大蓬車》播放點15個;組織科技工作者為農村科技服務200人次;年培訓農民13萬人次,培訓農村黨員干部1000人次,培訓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及鄉土人才200人,培訓農村青少年1500人,培訓農民經紀人500人;引進實驗示范推廣新品種、實用技術20項。通過開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活動,進一步推動“農民科技增收工程”的深入開展,完善農村科普組織網絡,加強農村科普陣地建設,強化農村科普實踐,抓好農民科技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三、工作內容
(一)、以“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為起點,鞏固和發展完善已經取得的“全國科普示范縣(市)、”“遼寧省科普工作達標縣(市)”榮譽和成果,深入開展科普示范鎮區、示范村、示范戶、示范基地創建工作,在全市逐步實現科普網絡建全,科普設施完備,科普隊伍穩定壯大,科普示范基地完善規范,科技活動經常,科普成效顯著。各級領導干部的科技意識、科學決策、科學管理水平和駕馭市場經濟與現代農業的管理能力顯著增強。農村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提高。科技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及農業產業化的推動作用明顯增強,實現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突破。
(二)、以農村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和科普宣傳員即“一站、一欄、一員”建設為突破口,依托農技協、村委會、科普示范基地等建立科普服務站,配套建設科普宣傳欄,把農技協負責人、村干部、致富帶頭人、農民經紀人等致富骨干組織起來,培養成為科普宣傳員,形成村級開展科普活動的場所、科普宣傳陣地和科普志愿者隊伍。在試點村至少培養一名以上科普宣傳員。科普活動站要建立組織機構,做到有管理制度、有標牌、有電教設施、有活動記錄,每月至少活動1次,并有效發揮作用。科普宣傳欄一般修建在村部明顯處,貼墻或立式,用白鋼和鋁型材制成,長5米,高1.5米(8塊科普標準掛圖),每月更換1次內容。市科協組織50名涉農專家組成新農村科技服務團,結合“一站、一欄、一員”建設和培訓任務,定期、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科普講座、技術服務,實現專家與農民的零距離對接合作。
(三)、以“農民科技增收工程”為載體,結合“大孤山廟會科技咨詢”、“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活動日”、“科普之冬”等大型科普活動,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使農民的科技意識明顯增強,科技文化素質顯著提高,農業經濟中科技貢獻率逐步加大,農民收入明顯增長。與此同時,市科協繼續組織開展“趕科普大集,送科技下鄉”和“百名專家進百村帶千戶富萬民”活動,使之成為長效機制,常抓不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
為了使工作扎實開展而富有成效,東港市成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領導小組:
辦公室設在市科協,主任由市科協主席鞠素瀾兼任,負責“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工作組織協調,督促指導。領導小組將于8月份對此項工作進行檢查驗收,總結評比。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農業,關心農村,致富農民的部署和《東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躍、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提高全市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依靠科技發展生產、脫貧致富、改善生活質量的能力,推動全市農村的科技進步、科學知識普及、實用技術培訓、新品種試驗推廣和基層科協組織建設,整合農村科普資源,服務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工作目標
東港市是省科協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試點縣(市)之一。“科普惠農興村計劃”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試點的行政村建立和配備“一站、一欄、一員”(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科普宣傳員),旨在搭建科技傳播的社會化服務平臺。按照省科協要求,2006年1月—12月為試點階段。在市委、市政府確立的確25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中,建設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科普宣傳員;2007年為示范推廣階段,全市行政村60%完成“三個一”建設;2008年所有的村建成“三個一”,實現農村科普網絡的全覆蓋。同時,組織科普志愿者80人;建設《科普大蓬車》播放點15個;組織科技工作者為農村科技服務200人次;年培訓農民13萬人次,培訓農村黨員干部1000人次,培訓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及鄉土人才200人,培訓農村青少年1500人,培訓農民經紀人500人;引進實驗示范推廣新品種、實用技術20項。通過開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活動,進一步推動“農民科技增收工程”的深入開展,完善農村科普組織網絡,加強農村科普陣地建設,強化農村科普實踐,抓好農民科技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三、工作內容
(一)、以“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為起點,鞏固和發展完善已經取得的“全國科普示范縣(市)、”“遼寧省科普工作達標縣(市)”榮譽和成果,深入開展科普示范鎮區、示范村、示范戶、示范基地創建工作,在全市逐步實現科普網絡建全,科普設施完備,科普隊伍穩定壯大,科普示范基地完善規范,科技活動經常,科普成效顯著。各級領導干部的科技意識、科學決策、科學管理水平和駕馭市場經濟與現代農業的管理能力顯著增強。農村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提高。科技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及農業產業化的推動作用明顯增強,實現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突破。
(二)、以農村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和科普宣傳員即“一站、一欄、一員”建設為突破口,依托農技協、村委會、科普示范基地等建立科普服務站,配套建設科普宣傳欄,把農技協負責人、村干部、致富帶頭人、農民經紀人等致富骨干組織起來,培養成為科普宣傳員,形成村級開展科普活動的場所、科普宣傳陣地和科普志愿者隊伍。在試點村至少培養一名以上科普宣傳員。科普活動站要建立組織機構,做到有管理制度、有標牌、有電教設施、有活動記錄,每月至少活動1次,并有效發揮作用。科普宣傳欄一般修建在村部明顯處,貼墻或立式,用白鋼和鋁型材制成,長5米,高1.5米(8塊科普標準掛圖),每月更換1次內容。市科協組織50名涉農專家組成新農村科技服務團,結合“一站、一欄、一員”建設和培訓任務,定期、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科普講座、技術服務,實現專家與農民的零距離對接合作。
(三)、以“農民科技增收工程”為載體,結合“大孤山廟會科技咨詢”、“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活動日”、“科普之冬”等大型科普活動,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使農民的科技意識明顯增強,科技文化素質顯著提高,農業經濟中科技貢獻率逐步加大,農民收入明顯增長。與此同時,市科協繼續組織開展“趕科普大集,送科技下鄉”和“百名專家進百村帶千戶富萬民”活動,使之成為長效機制,常抓不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
為了使工作扎實開展而富有成效,東港市成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領導小組:
辦公室設在市科協,主任由市科協主席鞠素瀾兼任,負責“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工作組織協調,督促指導。領導小組將于8月份對此項工作進行檢查驗收,總結評比。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本市區域內市科普基地的申報、推薦、評審、命名。
第三條科普基地是開展社會性、群眾性、經常性科普活動的有效平臺,是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重要載體,是科普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科普基地由市科委命名。
市科普基地分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培訓基地、科普傳媒基地和科普研發基地四類申報。
第四條在本市區域內登記或注冊的任何組織均可申報市科普基地。
第五條市科普基地命名條件:
(一)科普教育基地是指為社會組織或公眾個人提供學習科學技術知識、開展科普活動的機構。科普教育基地應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固定的科普活動場所及相應的設施和器材,并能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2.組織參加各類大型科普活動;
3.科技館、博物館等具備常年開放條件的機構,每年向公眾開放的天數不少于250天;其他具備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展示、示范功能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實驗室、觀測臺(站)、高新技術企業等機構,每年向公眾開放的天數不少于20天。以上機構應公布開放的具體日期及活動內容;
4.具有科普活動策劃能力,并能利用多種手段和載體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有專人講解或指導。
(二)科普培訓基地是指專門針對*地區科普管理人員、科普業務人員、科普志愿人員開展科普培訓的機構。科普培訓基地應具備以下條件:
1.經政府部門批準的教育或培訓機構;
2.具有五名以上開展科普培訓的教師;
3.從事過科普培訓,并取得一定成效;
4.有針對科普培訓的教學大綱、教材及課程計劃。
(三)科普傳媒基地是指以電子媒介、印刷媒介等為載體,專門進行科普宣傳的機構。科普傳媒基地應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政府部門批準的傳媒資質;
2.擁有專門從事科普內容策劃、制作、編輯等業務人員;
3.具有一定數量的廣播、電視等科普節目或科普出版物。
(四)科普研發基地是指專門從事用于科普活動的設備、作品、教具等科普產品研究開發的機構。科普研發基地應具備以下條件:
1.有明確的科普產品研究開發方向和年度研究開發計劃,有固定的場所、儀器設備及其它必需的科研條件;
2.研究開發人員總數8人以上,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應不低于60%;
3.每年投入的科普產品研究開發經費應達到50萬元以上。
第六條市科普基地由所在區縣科委組織推薦。
申報單位應于每年9月底前向所在區縣科委提交以下材料:
(一)《*市科普基地申報書》;
(二)單位相關資質證明;
(三)場地和儀器設備等有關證明;
(四)人員資質、學歷等證明復印件;
(五)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和科普工作年度計劃;
(六)開展各類科普活動或從事科普工作的相關材料。
第七條區縣科委根據申報單位的情況,提出客觀、公正的推薦意見,并于10月中旬前將申報材料及推薦意見報市科委。
第八條市科委組織有關專家對申報單位進行評審,評審結果由市科委主任辦公會審定。
評審采用會議和現場考察相結合的方式。每個基地的評審專家為5-7人。
第九條市科委于每年年底前將命名的市科普基地名單通過媒體予以公布,并向申報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第十條市科委對經命名的市科普基地申報的科普項目予以優先支持,同時擇優向國家有關部門推薦申報國家級科普基地。
市科委每年定期組織各基地科普工作人員的培訓與交流活動。
第十一條市科普基地每年應向市科委報送科普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
市科委每兩年對市科普基地進行綜合考核,對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
第十二條市科普基地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取消市科普基地命名,并收回證書和牌匾:
(一)一年內未能開展科普活動或連續兩年未向市科委提交工作計劃和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