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團體心理輔導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采用教學實驗法,在湖州師范學院普通大學生一年級《體育與健康》跆拳道選項課中隨機抽取2個班級各40人,將其分成對照和實驗2個組別,由同一個教師對2組學生進行體育教學,其中,對實驗組學生有針對性地加入以“改善羞怯”為主題的教學內容和身體活動形式,對照組學生不作任何實驗,正常進行體育教學.實驗前后用SHS羞怯量表(ShynessScale)對2組學生進行集體的課堂測試,剔除因請事病假退出者5人和實驗前后出現無效問卷的2人,最后實驗組有效樣本數據為36份,對照組有效樣本數據為37份.然后對2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探尋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羞怯感不同維度的具體影響.在為期一學期的實驗組教學組織實施中,去掉課程介紹導入和復習考試的課時,加入團體心理輔導的課時總數為14周次×2=28學時(每周1次,1次90min);實驗組的教學目標設計上,除了正常的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外,還分別圍繞影響大學生羞怯感的3個維度(尋求贊成與自責、對拒絕的恐懼、表達的自我限制)增加設計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和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個別主題,通常采用體育課和團體心理輔導同時進行的辦法.體育課熱身活動的同時,引入團體輔導的主題;體育課的基本部分,完成正常體育教學任務的同時,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的活動內容;在體育課的結束部分,同學們放松身體的同時,做好體育教學和團體輔導內容的總結.任課教師同時擔任體育教師和團體心理輔導指導老師的雙重角色,既要通過講解、示范、糾錯等體育教學方法教給學生相應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還要通過引導、啟發、鼓勵、共情等手段幫助學生積極觀察、學習和體驗,完成學生積極的“改善羞怯”的自我探索和領悟.實驗盡量控制額外變量,在保證內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外部效度.例如,為了避免實驗者有意識地參與實驗研究,影響實驗結果,實驗以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自然選項班級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并且在實驗前后采用自然測量的方法避免實驗的霍桑效應.實驗前后的測量均在學校對全校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和部分學生的心理復查基礎上進行,避免給學生造成實驗測量的感覺.整個課程實驗中,心理團體輔導的內容也是較隱蔽和巧妙地安排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測量工具的選擇上,采用有13個條目的修訂量表(Cheek,1983),量表Cronbachα值為0.90,條目之間的平均相關系數為0.39.實驗結束45d后,用相同工具進行重測,重測信度為0.92.
2數據分析及結果
2.1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羞怯感(SHS)的基本情況
參加測試的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學生在實驗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體驗,說明目前女大學生羞怯感普遍存在,實驗前對照組和實驗組羞怯感的平均值都不低(34%左右),與相關研究對國內其它地區的女大學生羞怯研究結果十分相近,沒有表現出國內女大學生的羞怯水平的地區性差異;此外,實驗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羞怯感整體上相近,從t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實驗前的羞怯感(SHS)沒有顯著性差異,t=-0.23,p=0.792>0.05,說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實驗前具有高度相似的同質性此外,將實驗后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羞怯感(SHS)進行整體上的對比分析發現,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羞怯感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t=5.23,p=0.000<0.01,實驗組學生的羞怯感水平非常明顯地低于對照組.
2.2實驗前后對照組的羞怯感(SHS)對比分析
對照組學生的羞怯感在實驗前后沒有顯著性的差異,t=-1.28,p=0.323>0.05,對照組學生實驗前后的羞怯感并沒有發生顯著性的變化.在對個案樣本進行實驗前后對比分析時,部分學生在部分維度上出現一些明顯的變化,但這可能只是偶發事件,也有可能受生活上其它事件的影響.說明一般意義上,體育教學從整體上對女大學生改善羞怯狀況沒有顯著性的影響.
2.3實驗前后實驗組的羞怯感(SHS)對比分析
實驗組實驗前后配對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實驗組實驗后學生羞怯感比實驗前有了非常顯著的降低,t=-6.47,p=0.000<0.01.這一結果與研究設計的假設高度吻合,實驗數據說明在體育教學中有針對性將“改善羞怯”的團體心理輔導引入其中,可以幫助女大學生克服羞怯感,有效降低其羞怯感水平.此外,研究還發現,在體育教學中引入團體心理輔導并沒有遇到“學生反感”之類的阻力,反而激發了學生參與該課程的興趣,大部分學生認為這樣的教學設計,豐富了課程的內容.評教中學生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性上給予了高分.
2.4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的兩組間對比分析
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表3),整體上來看,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t=5.70,p=0.000<0.01,實驗組實驗后羞怯感比實驗前降低12.79,而對照組實驗后羞怯感比實驗前只降低0.16.同一位老師執教的2個組,在其它條件基本保持相同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學生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的顯著性特征,可以認為這是實驗組教學加入“改善羞怯”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的結果.
3討論
選取在體育教學中進行以“改善羞怯”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最初的研究設計只是為了在保證樣本符合研究條件的同時,使實驗更方便和有效(課程的強約束力、穩定的時間和場地,確保了實驗樣本預定實驗的順利完成),但實驗發現,這種實驗教學豐富了體育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改變了傳統體育教學的形式和手段,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體育運動成績的提高.在體育教學不斷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將主題團體心理輔導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教學模式有三大天然的優勢,具有全面推廣的價值.
①團體心理輔導是為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它們都屬于健康范疇,具有與生俱來的親密性,這種親密性使其結合不易出現排異性反應;
②兩者都是一個教育、引導、幫助的過程,但區別于個體心理咨詢和私教、訓練等,它們都是一個小集體、小團隊;
③身體活動、游戲等本身就是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手段,而諸如“勇敢”、“堅強”、“合作”等心理素質一直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內容之一.心理健康不僅是校園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和不容忽視的問題.除了思想上重視、構建完善的體制機制、建設心理健康中心、開設心理必修課等措施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實現還必須依靠更廣泛的平臺,這些平臺包括課堂教學、課外輔導、服務育人等多個方面.體育教學具有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優勢,將主題團體心理輔導融入高校體育教學能夠整合有限的校園教育資源,達到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優化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效果.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主題內容的選擇上,應該結合體育課運動項目的特點和任課教師的特長,而信任與合作能力培養、自信心訓練、人際交往、情緒控制等都是高校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較適合的主題.為了避免霍桑效應,保持體育選項課程的自然性,課程計劃在體育教師同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共同商討下完成,每一次課程結束后雙方進行總結和調整.但體育教師畢竟不是具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缺少心理輔導的臨場判斷、分析和專業手段,后期研究我們擬通過由心理健康教師與體育教師共同開設小班公選課,在選課說明中公布課程性質和形式,選取現實中存有“改善羞怯”需求或者困境的大學生群體進行后續研究.此外,作為心理干預實踐,本研究在不同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與不同體育項目之間搭配和協同等方面還存在局限,這也是課題組未來的研究方向.
4結論
1)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與改善女大學生羞怯呈正相關,可以降低女大學生的羞怯感水平,而正常的體育教學從整體上來說,對女大學生改善羞怯沒有顯著性的影響.
2)在體育教學中引入團體心理輔導,不僅能豐富體育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改變傳統體育教學的形式和手段,還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課程教學的興趣,促進學生體育運動成績的提高.
3)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借助體育教學等實踐互動平臺.
1.1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環境的單純,大部分中小學生產生的心理困擾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與父母間的溝通問題,學校方面主要是人際交往與學習壓力等問題。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于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這些類似的問題困擾,把學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擾通過團體輔導加以疏導既可以降低學生單獨參與輔導的精神壓力也可以高效的對團體成員具有的心理困擾進行解決,能更有效率的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1.2中小學生思維的簡單性
中小學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維更簡單、單純,并且樂于參加團體活動,這也使團體輔導的有效實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團體輔導開始后大部分兒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團體輔導中,并能積極踴躍參與其中,不帶有過多的戒備之心,這也是中小學生適宜做團體輔導的原因之一。
2.團體輔導的重要作用
中小學生生活在學校這樣一個環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團體生活中,而團體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是有重要影響的。開展團體輔導不僅使學生間相互交流了解的機會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積極地感染力也能通過有效的團體輔導傳遞給彼此,使正能量在團體中得到關注。除此之外,團體輔導過程使學生產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納的感覺。在無人交流、或單獨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有問題困擾的學生本人會認為自己是怪異的與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緒低落,自卑情緒很強烈。但在團體輔導過程中,大家會發現每個人都存在類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擾因素,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的低落情緒,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擾,而積極面對并解決問題,避免了因不理解這些困擾只是正?,F象而自暴自棄的情況。在中小學生間同伴效應是很明顯的,同齡人間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見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開展團體輔導增加了同齡人間的糾正與支持的可能性。讓完全受教師、家長教導的學生有機會接受更多同齡人的建議,并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3.團體輔導時的注意事項
中小學生的團體輔導是很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開展有效的團體心理輔導需要我們在工作中對以下問題加以注意。
3.1團體心理輔導應圍繞相應的主題展開
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指導教師應把握好活動的主旨,并緊緊圍繞主題展開活動。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活動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活動能否給學生啟示,使團體輔導真正發揮作用的一個關鍵點。
3.2指導教師在團體輔導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導教師在團體輔導過程中不是一個老師更不是一個心理治療師,要做一個傾聽者、指引者。傾聽同學們的困惑,然后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親自發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
3.3要做好時間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動堆積的很飽滿,而由于課程時間的限制后期活動戛然而止,同學們的看法與意見均未表達清晰團體輔導便結束了。團體輔導中最重要的環節便是學生的自我發現與醒悟過程,如果因為課程安排的不合理而達不到輔導效果,那么輔導就是無意義的,也會使學生誤解團體輔導的真正目的。
4.總結
(一)產生孤獨感
初入學的高職新生剛從中學校門走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一張張陌生的面孔,難免會產生一種孤獨感。在這個新的環境中,他們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和理解,渴望與他人進行交往,往往基于其他因素,如得不到別人的理解等,而產生一種失落感,進而感到很孤獨。
(二)產生自卑感
高職是高考后最后一批錄取的院校。對很多學生來說,升學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喜悅,卻往往是感到無奈和傷感。他們并沒有從高考的焦慮中走出來,對自己缺乏信心,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從而產生深深的自卑感。
(三)不會與人交往
新入學的高職新生首先遇到的問題便是與他人的交往。高職新生剛剛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渴望與他人進行交往,被他人接納、理解,結識新的朋友;但是由于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驗和技巧,心理上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等,從而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很難融洽。
(四)缺乏集體意識
大多數高職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有很強的優越感,對父母以及他人的依賴很強,自立能力差;個人主義較強,缺乏集體意識。進入大學以后,很多同學的行為方式還停留在中學階段的狀態,單獨行動的時候較多,對集體活動沒有什么興趣,班集體榮譽感不強,與人合作的意識很弱。
二、入學教育中施加團體心理輔導的探索
(一)團體心理輔導前后高職新生的精神癥狀變化
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又名90項癥狀清單(SCL-90)。本測驗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測驗的九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高職新生經過團體心理輔導訓練前后各項因子指標變化。
(二)團體心理輔導前后高職新生社交苦惱與回避變化
社交回避及苦惱分別指回避社會交往的傾向及身臨其境時的苦惱感受?;乇苁且环N行為表現,苦惱則為情感反應。高職新生經過團體心理輔導訓練前后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變化。
(三)團體輔導后高職新生學習成績的變化
與同期的往屆高職新生相比,經過團體心理輔導的高職新生在平均成績、考試優良率、及格率方面提高都比較明顯。
(四)團體心理輔導后高職新生入學適應自我感覺的變化
經過團體心理輔導之后,高職新生對大學階段的學習特點和規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明確了學習動機,并感覺到自己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對自己在本學期以及大學三年的學習和生活做了明確的規劃,對自己以后的職業生涯也有了初步的規劃。另外,經過團體心理輔導的高職新生與以往未經過團體心理輔導的高職生相比,其完全適應大學生活所用的時間明顯有所縮短。
三、團體輔導在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中的影響力探索分析
(一)引導新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高職新生首次離開父母,開始獨立的生活,必然會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其心理會發生強烈的變化。如在表1中,學生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前的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的因子分分別為2.13±0.31、2.16±0.25、2.17±0.43、2.18±0.37、1.89±0.53、1.86±0.56;而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后這些項目的因子分又分別變為1.77±0.39、1.60±0.48、1.65±0.52、1.48±0.56、1.60±0.54、1.58±0.64。在這個時期,性格外向、獨立性強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適應新的環境,產生的負面性情緒較少;而那些性格內向,獨立性不強的學生在新的環境中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如驚恐、失眠、食欲不振等。從上面的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通過對新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可使學生學會積極的進行自我調節,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另外,團體心理輔導可引導學生認識到向別人尋求幫助并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學生打消顧慮,從而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有助于認識自我,認清職業方向和職業興趣,做好學習計劃和職業生涯規劃
高職新生在進入大學后往往找不到學習的方向,學習的動力不足,通過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安排“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的認識到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職業價值觀,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和愛好再結合自己所學專業來做好自己的學習計劃,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另外,學生在團體輔導中可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約束,使自己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職業發展能力、競爭能力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3]。
(三)有助于了解大學學習的特點與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高職新生在入學適應過程中對將要進行的學習不甚了解,因而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缺乏動力,學習效率低。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他們能夠對大學階段學習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進而效率也得到顯著提高。
(四)有利于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
在現代社會中,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關乎一個人的生活質量的高低。高職新生的年齡一般在18—20歲之間,他們有獨立的個性、獨特的思想、敏捷的反應等優點,但是往往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驗,比較注重自我,喜歡我行我素,不懂得寬容,不善于同他人合作;而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就能夠有效地預防這些問題。團體心理輔導給高職新生提供了一個壓縮版的社會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可以體驗與人相處時所出現的問題,通過觀察和學習來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4]。
(五)能有效縮短入學適應的時間
任何一個人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才能真正地融入這個環境,高職新生也不例外。倘若他們需要花費過長的時間來適應這個全新的環境,那么勢必會對大學生活和學習造成很大的影響。對于高職新生來說,影響他們適應新環境的因素有很多,如個體方面的因素、學校方面的因素、社會方面的因素等,而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本次的團體心理輔導實驗可知,高職新生的入學適應時間有了明顯的縮短,這是因為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對激發學生自覺增強適應大學生活的動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從而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努力地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另外,高職新生在團體輔導中能夠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技能,從而將入學適應的時間大大地縮短了。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