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制定方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確立研究主題是開展常態化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主題選擇和確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學生確定選擇的研究主題比較理想,那么后續活動開展起來就非常順利,效果肯定非常好;反之,學生們在研究中就會遇到很多困難,要么研究主題脫離學生已有經驗,要么學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或者就是人為確定學生不感興趣,或題目太大,等,導致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失去興趣。所以,師生們在活動中對將要確立的研究主題要考慮:是不是能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能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否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益?
所以作為指導老師,面對學生需要研究的主題,必須對本次研究活動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遵循循序漸進、以學為本、由淺入深的原則,通過談話、交流、啟發、比較、歸納、精簡等方法來引導學生確定研究活動主題。這樣的活動主題才切合學校和學生實際、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社會關注的特點,更關鍵的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去探究,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
二、制定活動方案是開展常態化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
活動方案是開展活動的必要前提,是整個活動的大致方向。所以活動方案一般包括:活動名稱、活動實施者、活動指導者、活動時間、組織形式、活動目標、活動實施步驟、預期成果及表現形式、活動總結評價等內容。制定活動方案時,不妨先讓學生根據活動主題,大致確定活動的內容和活動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如活動時間的安排,地點的安排、組織形式,人員的分工合作、活動的總任務和分期任務等都要一一細化,便于在活動中有的放矢。當然在保證活動的有效性的基礎上,活動方式要多樣化,如調查活動、觀察活動、實驗活動、社會服務活動等,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方式,既可以避免活動的枯燥單調,也有利于調動積極性,又讓學生在多種實踐活動中,充分鍛煉與發展多種能力。
在制定活動方案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活動的內容和過程細化,要寫清楚活動的具體內容并分步驟把活動的各個環節寫出來,要具體、可操作,條理清晰。活動計劃越細、越具體,活動的操作性就越強。在具體實施中并不意味著學生要根據方案機械地執行,隨著活動的開展,會出現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情境,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據在實際活動中的發展表現和需求,及時調整、修訂活動方案。
三、有效指導活動是開展常態化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保證
作為綜合實踐老師們此刻必須明確:綜合實踐活動基本過程和基本活動方式要領,因為它們是綜合實踐“常態化”實施的基礎。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經歷確定活動主題,制定活動方案,開展實踐活動,交流活動成果,反思活動過程等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們在整個活動中,經歷探究、實驗、調查、考察、服務、社會宣傳、公益勞動、設計與制作、技術實踐、勞動實踐,信息實踐,總結與交流,展示與答辯,回報與表演等活動方式,這都離不開綜合老師的提前預設與過程中的有效指導。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明確和掌握這些活動方式的要領,才能有計劃且有效地引導學生經歷實踐。
例如,我在指導《知道廢電池危害有多大嗎?》這一活動時,我指導學生怎樣調查。在引導階段:同學們,上堂課我們各小組都根據本組的子課題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小組活動方案。在制定方案時,各小組都用到了上網、查文字資料、采訪等活動方式。其中上網、查文字資料等方法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常用的且已經掌握了的方法,只有調查這一方法我們不常見。那么,怎樣調查才能切實收到良好的預期效果呢?這其中可是大有學問呢! 我隨即引導學生交流后歸納調查方式有典型調查、抽樣調查、重點調查、個案調查等。發調查問卷我們要注意什么?
1.要及時、如實地記錄調查情況,可不能弄虛作假。
2.詢問、交談、要有禮貌,可不要損壞我們小學生的形象。
3.調查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困難,需要你去克服,可不要退縮。
4.每個小組成員要團結合作、各司其職
……
因此,這個時候的教師適時適度指導綜合實踐活動過程的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的目的和任務,教師要履行不同的指導職責,做出有效的指導行為。有效指導與方法傳授非常關鍵,我們教師在指導開展實踐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動態生成和發展。例如,指導學生學會交往,指導學生的方法學習與外出調查、采訪的基本禮儀問題,指導學生做好活動記錄,指導學生及時發現并解決活動中的問題,以及應注意的安全問題等。所以,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中不可代替的獨特角色。教師有效指導的程度,直接關系著這門課程的發展,關系著學生的發展。
一、地質災害現狀與特征
截止明年3月底,全縣共調查核實地質災害點143處,分布于19個鄉鎮59個行政村。地質災害類型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滑坡為主,共85處,占災害點總數的59%;次為崩塌,共31處,占22%;再次為泥石流,共27處,占19%。滑坡、崩塌主要為淺表殘坡積層地質災害,泥石流主要為小型低易發溝谷。地質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共135處,其余為中型7處,大型1處。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為重大級的15處,較大級41處,一般級87處。地質災害共威脅837戶4621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財產4233萬元。我縣地質災害點分布點多面廣,除古市鎮外,各鄉鎮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在空間分布上以海拔500-800米地段居多,300-500米次之。
二、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要求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貫徹實施《*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契機,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要求,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落實各鄉鎮、各部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和鄉鎮政府防災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和監測預警預報;繼續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治理和避讓搬遷,做到“不死人、少傷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防范時段和災害類型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結合以往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類型分析、氣象趨勢預測等因素,預測今年我縣氣象災害偏重,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比較高。明年,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仍主要集中在5~6月梅汛期和7~9月臺汛期兩個階段,縣內大部分山區梅汛期、臺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比去年要高。梅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連續大雨3天以上、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臺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臺風降雨開始時至臺風降雨停止后48小時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近兩年來,春汛期持續強降雨天氣也容易引發地質災害,需引起重視,加強巡查監測工作。
(二)重點防治區域
一是地質災害多發區。主要集中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鄉鎮,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域;二是重要交通干線、山區公路和康莊公路。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指50省道*線和44省道上松線,途徑地質災害易發區,需預防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山區公路和康莊公路由于道路邊坡防護等級低,為滑坡、崩塌多發地段;三是山區農居點和中小學校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山區農居點和中小學校舍一般緊鄰山坡建設,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形成的邊坡易引發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四是小流域泥石流區域。小流域泥石流往往危害范圍較大,威脅人口較多,為我縣重點防治區域。
(三)重點防治地質災害(隱患)點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規模、穩定性和危害程度,今年我縣確定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點18個,其中“A”類地質災害點2個、“B”類點8個、“C”類點8個。每個點由縣國土局統一安排監測員進行監測,汛期前必須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編制完善防災明白卡、應急預案,切實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四、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
(一)切實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梅汛、臺汛期是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和重點防范時段。各鄉鎮政府以及國土、交通、水利、教育、建設、農業等部門要在主汛期來臨前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現場檢查,提出并落實具體防治措施。A、B、C類地質災害點由縣國土部門統一安排監測員進行監測,D類災害點由各鄉鎮政府和部門備案在冊,定期組織巡查,發現險情及時上報。各鄉鎮政府和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要堅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強應急值守,嚴格執行險情巡查、災害預報和災情速報等制度。一旦出現災情,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調查,組織防災搶險工作,同時按速報制度規定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出現較大級地質災害臨災險情或發生地質災害時,縣地質災害領導小組必須立即指派人員趕赴現場,組織應急調查,并視險情大小立即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實施搶險救災工作。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快速做好相關的應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
群測群防是地質災害防治的一種有效手段,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在避讓地質災害、減少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失中成效顯著。“十有縣”建設的內容是: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今年,省國土資源廳部署在全省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根據安排,我縣“十有縣”建設工作最遲2011年驗收,相關工作今年需開展起來。
為進一步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水平,根據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我縣今年要開展鄉(鎮)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五個到位)建設工作,創建1~2個“五到位”國土資源所。在4~9月份,通過辦培訓班、發培訓書、上視頻錄像課等方式,對鄉(鎮)國土資源所人員、群測群防負責人、地質災害監測員和中小學師生進行一次宣傳培訓,計劃全縣參加培訓班人員達到200人次,觀看視頻錄像培訓到達1000人次。
(三)強化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
縣有關部門要結合氣象條件,及時當地地質災害預報(警)信息。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話等載體,及時*市國土資源局的地質災害預報(警)信息,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地質災害監測員和可能受威脅的群眾能在第一時間收到預報(警)信息。要加強地質災害的現場查驗,及時反饋地質災害信息。加強對已建2處地質災害監測設施的運行和維護,及時掌握動態變化信息。
(四)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高度重視和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全面開展農村山區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評價工作打好基礎。交通、農業、林業等部門要重視農村山區公路、機耕路和林區道路建設造成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評價工作;水利、旅游等部門要加強對水利工程、旅游景區建設造成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評價。
舊村改造、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盡量避開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并按相關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村莊,有計劃地開展排險治理或搬遷避讓,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威脅。國土、建設等部門和鄉鎮政府要加強對山區農民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分散建房的監管,指導農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交通、農業、林業、建設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山區道路建設、切坡建房的指導、管理與服務,切實防治人為工程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
(五)做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
積極組織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點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農村居民點地質災害隱患,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下山脫貧和舊村改造工程,通過治理、搬遷避讓等途徑妥善解決。繼續做好*鄉山乍口村田忠寮滑坡治理和*鄉大嶺頭滑坡應急排險工程。做好*鎮七村溪邊滑坡應急排險項目申報工作和*鄉后畬村新房后崩塌治理工程。做好*鎮白麻山村滑坡等7個整村搬遷避讓項目的申報工作,共計搬遷213戶782人。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負責治理。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交通、農業、林業部門要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建帳立冊,有針對性地加強防范和治理,以保障道路的營運安全。水利、旅游開發等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落實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任務。加強對施工、監理單位的資質審查以及治理工程、監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確保工程質量。
(六)做好山區中小學校舍場址的地質災害防治
我縣中小學校舍場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已于去年完成,縣教育部門要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校舍場址,組織編制治理規劃,按危害程度進行分類處置,落實各項防災措施。應急排險能消除危險的,應盡快實施應急排險工程;短期難以消除的,應劃定危險區并設立警示標志,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災責任人及日常巡查、監測人員,并因地制宜地開展預案演練;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實施勘查治理工程。學校要加強對教職工和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質災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職責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站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高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鄉鎮政府和部門主要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全縣要通過地質災害領導小組會議制度,實行統一管理、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協作、分級管理的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投入和措施“三到位”。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進一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完善制度、強化監管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調查、預報、資質管理、危險性評估和治理工程“三同時”等制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機構和能力建設,配備充實相關人員和裝備。要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確保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及時的治理。嚴格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落實地質災害治理責任人的治理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國土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重點防治區域以及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的監督檢查,并將檢查情況反饋給相關責任部門。
“規章制度”這個詞本身的含義比較狹隘。我們從企業的“文件”這個角度來考慮,企業內的文件包括程序性的,約束性的,技術性的等不同類型,與“法律”相比,在企業的文件中,只有“規定性”的那一部分比較類似,在制定方法上的可借鑒性也多一些,例如考勤制度,著裝規定等等,這部分,也是最適合稱為“規章制度”的。數量更多的企業內部文件,例如業務流程,工作方法指引,作業方法與標準,各種技術文件,標準或規范等等,都不適合用“規章制度都”這個詞來概括。
制定企業文件與立法
除去那少數的“規定”部分,企業的文件由專門部門制定,這本身就有可能導致最多見的問題,就是“本子與實際脫節”。針對這個問題,一個很好的思路就是,盡可能由執行(包括管理與被約束或實施者)自己或直接參與編制,而不象“法律”那樣,要立法、執法分離。
基本上我把大部分的企業“文件”制定看作是管理者自身對應當什么,怎樣做的總結與回答,而不是由一群“只說不做”(請不要把這個詞簡單看做貶義)的人以立法的立場做出來的企業“內部法”。制定企業內部文件的過程,就是探索總結企業如何管理,如何運做等的過程,寫下來,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的環節,而且,這是一個滾動的,無止境的過程。
企業的文件,某種意義就是為“改變”而做,這和“法”也許不一樣,不知大家是否體會過個中意味?
遠一點的話題
這里可以引發出一系列很深刻的話題,例如社會的“民主制度”與企業制度的比較。又如,可以用“民主”的精神與方法來制定一個企業的“分配制度”嗎?(“公有制”本身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回答)。關于這方面,有很多有趣的話題,但難免會沾染一些有“政治”色彩。我寧愿討論更實際的問題。
實實在在的話題
寫多少最合適?這是所有認真“寫”過企業內部文件,尤其是管理文件的人都會遇到的,爭論最多的一個基本問題。寫得過細,可能成為繁文碌節,但過于簡單,又可能導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對管理者而言,要在這個問題上把握適度的分寸,其中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要看相關員工的素質,還是那句話:
對高素質的人群,少給規則,多講原則;相反對低素質的人群,多給規則,少講原則。
好與不好
什么樣的“規章制度”好,什么樣的不好?討論這個問題不能離開企業本身在市場中的表現。從學習的角度,不妨改變一下思路,不是去問哪些企業在這方面有好的經驗和效果(這很容易落入文贖主義的陷阱),而是去尋找、研究那些在市場中表現優秀的企業,看他們是怎樣運用“規章制度”的?
從局部,技術性地看,文件“好不好”的基本度量,主要看它被執行的效果和程度。如果將執行后的效果,納入到總的管理表現/績效的評價中去,那么,在這樣的前提下,“被執行的程度——與實際運做符合的程度”是一個重要的,可直接拿來度量文件好不好的硬指標。以我的經驗和理解,這是一個非常實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也是企業實踐中,實際有效的方法。
關于這一套方法和思路,在ISO9000中體現得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