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調研科工作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局長介紹說,市科技局從2012年開始就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擺到了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加快推動大學大所科技優勢向我市經濟實力轉化,先后開展了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促進年、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年、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年和科技創業年等專項年活動,使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系統化、體系化、長效化,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我市實際的科技成果轉化之路。
一是探索出一種以契約機制為核心的市校合作新機制。通過契約方式,與高校簽訂市校科技合作協議,明確任務、建立制度、優化服務,“倒逼”高校將參與和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納入重要的議事議程,使市校合作組織化、系統化、常態化,探索出一種市校合作的新機制。
二是探索出一條發揮高校科技優勢的科技創業新路徑。結合“省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的安排部署,我們將2015年確定為科技創業年,提出了“將科技創業打造成發揮我市科教優勢的主渠道”的工作思路,按照實現科技企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企業成長路徑,布置服務鏈,配備資金鏈,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工作體系。
關鍵詞:科技文章;寫作能力;研究生;化工專業
作者簡介:孟祥海(1977-),男,山東昌樂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副研究員;劉植昌(1970-),男,河北滄州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北京 10224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0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研究生教育質量與創新工程教研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3-0201-02
科技文章寫作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文章的寫作與發表是培養和體現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撰寫和發表科技文章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研究的延續,是對創新性研究成果進一步深入、完善和發掘的再創造過程。文章寫作可改變和提升研究生的思維方式,文章發表是促進學術交流的重要形式。創新能力是研究生綜合素質的體現,發表文章是科學研究創造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科技文章的寫作與發表不僅有利于科學積累,而且是發現人才與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
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本文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調研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工專業博士與碩士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與發表的現狀,分析了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存在的問題和瓶頸,思索了培養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能力的途徑。
一、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現狀調研
為了解化工專業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的文章寫作與發表情況,設計了調查問卷。在博士生二、三、四年級和碩士生三年級學生群體中發放問卷154份,收回137份,其中有效問卷132份。對有效問卷整理匯總,統計結果如下:
1.研究生科技文章發表情況
博士生四、三、二年級以及碩士生三年級發表文章的人數比例分別為90.9%、84.21%、64.29%、45.28%,人均發表文章數分別為5.13、2.60、1.86、0.95篇,其中發表的期刊文章數分別為3.38、1.44、1.07、0.42篇,發表的會議文章數分別為1.75、1.16、0.79、0.53篇。在發表的期刊文章中,英文文章的數量遠低于中文文章的數量。對于博士生來說,前兩年主要是論文的研究階段,再考慮到1年左右的發表周期,眾多的文章是在博士生四年級及以后發表出來,博士生四年級人均發表的英文文章數是博士生三年級的3.1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要求博士生在畢業前必須發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文章,但是調研發現,仍有約9%的博士生四年級學生沒有發表過文章。對于碩士生來說,學校沒有發表文章的硬性要求,人均發表文章數量較低,且多為會議文章。
對有文章發表的博士生,7%在本科階段發表了文章,57%在碩士階段發表了文章,只有36%到了博士階段才發表文章。對有文章發表的碩士生,14%在本科階段發表了文章,82%在碩士階段發表了文章,另有4%在讀碩士之前的工作期間發表了文章。有許多學生在本科和碩士階段就開始發表文章,因此有必要在碩士階段甚至本科階段就對學生進行文章寫作與發表方面的指導,以及學術道德方面的教育。
2.科技文章寫作的學習途徑
目前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的主要學習途徑如圖1所示。博士生認為主要的學習途徑是他人發表的文章,通過閱讀文章自己學習,比例高達43.76%;碩士生認為主要的學習途徑是他人發表的文章和導師介紹,比例分別為23.53%和22.06%。調研發現,65.12%的博士生和76.47%的碩士生沒有參加過任何文章寫作方面的講座及培訓。相對來說,研究生從課程、講座和導師處學習的比例偏低,而這幾方面正是學校、教師和導師對學生寫作的引導與指導,說明教師在學生文章寫作方面的指導有待加強。
3.導師指導科技文章寫作的情況
絕大多數研究生認為導師在文章寫作過程中發揮了很大或較大的作用,但也有23.68%的博士生和8.41%的碩士生認為導師發揮的作用一般,甚至是沒有發揮作用。這反映出部分導師對研究生文章寫作的指導力度不夠。調研還發現,博士生在英文文章和中文文章發表前導師審閱修改的平均次數分別為3.46和2.42次;對于碩士生來說,該數值分別為3.08和4.44次。在研究生文章發表前,導師平均僅審閱修改了三四次,對研究生文章寫作的指導偏少。
圖2為研究生希望導師在文章寫作過程中的指導情況。大多數博士生希望導師在寫作思路與分析討論方面給予指導,比例分別為44.26%和37.71%;40.63%的碩士生希望導師在寫作思路方面給予指導,另有21.88%的碩士生希望導師在分析討論方面給予指導;僅有9.5%左右的研究生希望導師在文章語言修改方面給予指導。與博士生不同,較多的碩士生希望導師能夠督促文章的寫作,并對研究過程給予指導。
4.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的意見期望
調研了研究生寫科技文章的主動性,47.06%的博士生能夠主動寫文章,32.35%的博士生需要導師的督促,20.59%的博士生是在導師的要求下才去寫文章。能夠主動去寫文章的碩士生占29.71%,大部分研究生寫文章需要導師的督促或要求。
科技文章一般包括題目、摘要、引言、結果、討論、結論、參考文獻等部分。45.45%的博士生認為引言部分最難寫,其次是討論部分,占34.09%,摘要和結論部分相對較容易寫。對于碩士生來說,39.13%的碩士生認為討論部分最難寫,之后依次是引言、摘要和結論。對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的指導,需要將重點放在引言與討論部分。
對于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過程中最欠缺的能力,博士生認為依次是英文表達、研究結果分析、文章寫作思路以及文章寫作技巧;碩士生認為依次是英文表達、研究結果分析、文章寫作技巧以及研究結果的總結。
對于研究生在科技文章寫作方面的期望,博士生認為是文章寫作講座和培訓、導師及時深入的指導、文章寫作課程以及寫作交流討論;碩士生認為依次是文章寫作講座和培訓、寫作交流討論、導師指導以及文章寫作課程。研究生希望舉辦文章寫作的講座或培訓,開設文章寫作課程,并希望能夠得到導師及時、快速與深入的指導。
二、培養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加強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能力的培養,首先需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在思想上重視,不斷增強學習和鍛煉的主動性;其次需要加強學校和導師的指導,將研究生文章寫作能力的培養作為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和指標。[1]根據調研分析,要培養研究生科技文章的寫作能力,提升文章的質量,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重視研究生文章寫作能力的培養
調研發現,博士生和碩士生從課程、講座和導師處學習科技文章寫作的比例僅為14%和40%,而更多的是通過他人發表的文章、相關書籍與網站以及同學間的交流來學習。這反映出學校在研究生文章寫作能力培養方面的重視不夠。大多數研究生沒有進行文章寫作的系統學習和培訓,這或許是學生不能主動寫文章的原因之一。調研還發現多數研究生希望導師在文章寫作思路與分析討論方面給予指導,少數研究生認為導師在文章寫作中的作用不大;也有學生反映導師不能及時修改文章,甚至拖了三個月或半年也沒有修改。這說明少數導師對研究生培養的責任意識不強,不能與學生就文章寫作進行及時互動,這樣會打消學生文章寫作的積極性。
2.不斷推進對研究生文章寫作的引導與督促
科學研究與文章發表有其自身的規律,研究需要時間,文章撰寫、修改與發表也需要時間,這是研究生難以在短時間內發表高質量文章的原因之一。調研結果表明,眾多研究生缺乏文章寫作與發表意識,表現在不能主動寫文章,需要在導師的要求或督促下才去寫;同時缺乏文章寫作與發表的時間觀念,不能將研究結果盡快整理成文章發表。學校對博士生的畢業有文章發表的要求,但是博士生三年級的研究生文章發表的數量仍然較少,即使相對簡單的會議文章也不多。因此,學校需要制定并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引導和鼓勵研究生發表文章,同時加強導師對研究生的督促與指導。
3.不斷拓展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能力的培養途徑
科技文章的質量提升需要注重以下四個方面:擴寬思維,突出新穎性;嚴謹論證,確保科學性;升華認知,提升理論性;精心組織,增強可讀性。[2]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能力的培養需要系統的學習和鍛煉。學生需要在思想上重視科技文章的寫作,并主動自覺地勤學多練。[1,3]學校和導師需要重視研究生科技文章寫作能力的培養,并積極為此采取相應的措施,擴寬培養途徑。如開設文章寫作課程,[4]舉辦文章寫作講座,建設文章寫作學習網站,導師督促與及時深入指導,以及在專業課教學中加強科技寫作能力的訓練等。其中課程教學是培養研究生寫作能力與良好學術道德的重要途徑,也是讓學生了解文章發表過程與學術期刊的重要途徑。
4.繼續開展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
沒有一流的學術道德就沒有一流的大學。學術道德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學術文化和氛圍,對于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來說非常重要。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是高校學術研究的主力軍和一線工作者。因此對學生進行學術道德教育尤為重要,通過各種教育途徑,引導學生關注學術道德,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學術不端行為,進而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通過調研發現部分學生在本科階段就開始撰寫和發表文章,眾多學生在碩士階段撰寫和發表了文章。鑒于此,需要在學生本科階段開展學術道德教育,在碩士階段加強學術道德教育。
三、結束語
科技文章寫作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階段的重要培養內容之一,首先需要研究生自身的主動和努力,多讀、多寫、多練;其次需要學校和導師重視,引導和督促研究生撰寫與發表科技文章,為研究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提供多種途徑,同時需要加強對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鞠斌山.理工科研究生科技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1,(16):87.
[2]張志釗.提高科技論文寫作質量的幾個問題[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12):175-177.
[3]劉萬才.提高科技論文寫作水平的基本途徑[J].中國農技推廣,
關鍵詞:統計與調研 工作過程 課程建設研究
在以理論學科體系進行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出現學了知識不知道能解決什么問題,或者遇到實際的問題不知道用學過的什么方法來解決之類的問題。對于這些情況不是學生沒有能力去解決或者解決的方法他們沒有掌握,而是他們不能把方法和實際問題有機的聯系起來。
《統計與調研》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建設,本著工學結合的理念,根據典型的工作過程,將《統計與調研》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四個教學情境和五個教學任務,按照操作由簡單到復雜,層次遞進的典型市場調研項目統領具體知識的原則來組織安排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就能把所學到的知識與能夠解決的問題對應起來,從而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
一、課程建設的定位
《統計與調研》課程是營銷專業的必修課,也是專業核心的基礎課程,本課程依托當地企業對營銷人才的大量需求,打造適合市場需要的營銷人才,以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創新精神,具備相應實踐技能以及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能根據崗位需求完成不同市場調研目的人才為目標,本著工學結合的理念,按照典型的工作過程序化教學內容。通過課程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和應用市場調研的技術。
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理念和思路
根據教育部關于高職高專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基本要求,通過分析營銷職業崗位典型的市場調研目的,依據工作過程,任務驅動進行項目化教學,在建設課程時提出了以工作過程為基礎,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導向的教育理念。該理念既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勝任某種職業的人才,又要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講訓結合,實訓為主
學生在學習完每一個情境之后,根據本情境的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對應情境的調研項目,實現理論知識的實際操作。
(二)具體調查項目統領理論的原則
每一個教學情境都是一個獨立的調研項目,完成一個調研項目一般都包含五個工作任務即:調研設計、信息收集、資料整理、統計分析和報告撰寫。本課程按照完成這五個工作任務所需的理論來組織教學。
(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則
鼓勵同學在調研項目實施過程中采用各種方式方法來解決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四)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原則
市場調研項目的完成需要團隊精誠合作,在這個團隊中既要體現出領導者合理配置資源的能力,要體現出隊員積極、準確完成分配任務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五)工學結合原則
課程結合企業實際市場調研的需要和對營銷人員應具有的相關市場調研能力的要求,來布置每一個市場調研項目。
三、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內容選擇與序化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的難易、工作任務和調研思路,我們設計了四個調研的目不同的教學情境,即探索性調研、描述性調研、因果性調研、預測性調研;五個教學任務,即調研設計、信息收集、資料整理、統計分析、報告撰寫。其中教學情境的設計是從簡單到復雜的的程序循序漸進,教學任務設計是按照市場調研典型的工作過程進行。四個教學情境和五個教學任務的教授是學生能夠按照難度不斷加大反復重復實踐調研的過程,最后達到熟練完成市場調研任務的目的。
通過四個教學情境和相應的五個教學任務的學習,實現調研計劃制定;調研問卷設計;實地調研;訪問;資料分析和調研報告寫作等專業能力目標,不但能完成營銷專業所要求的市場調研能力的培養,同時會舉一反三即其它專業的調研能力得到提升,并且能夠勝任各種調研活動,通過教、學與訓的結合學會方法能力,通過團隊的分工合作提升溝通和交際,認識社會,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一定的寫作能力,培養事實就是的工作作風。
四、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
(一)理論夠用,滿足崗位工作所需要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選取課程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市場調研的特點、規律,掌握市場調研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方法,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實際的相關管理工作進行科學合理的市場分析評價,從而為科學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同時,結合各自的實際,邊學習,邊操作,用理論指導實踐、通過實踐檢驗和更好的學習,來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益。達到使學生為今后的實際工作奠定理論基礎、培養基本技能的教學目的。
通過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學生應達到的具體職業能力目標:能夠進行市場調研方案的設計;能夠進行問卷設計;能夠靈活運用市場收集數據的方法;能夠使用抽樣技術進行調研;能夠整理數據資料;能夠進行統計分析;能夠撰寫調研報告。
(二)對市場營銷專業其他課程有支撐作用
《統計與調研》與《管理學基礎》、《現代企業管理方法》等課程關系較為密切,市場調研是進行企業管理、市場分析、經濟分析與研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其他基礎經濟理論課程,如《經濟學》等也為《統計與調研》這門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課程提供系統的理論指導。
(三)能滿足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或職業遷移和職業成長的需求
市場調研作為企業獲得市場信息的主要工具和改善營銷狀況的基礎手段,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掌握準確的市場信息,已經成為企業提高決策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整合企業內外資源,從而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了解掌握市場調查的基本知識,搞好市場調查工作,對于提高我國企業的營銷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統計與調研》課程介紹市場調研理論與實務,方法與技能,數據整理、分析常用技術,是一門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可操作性的應用型經濟課程。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深入實際、注重調查、分析、研究的作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在講授中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開發與培養,使學生具有綜合運用市場調研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市場調研以及經營決策的初步能力。
五、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
市場調研是營銷專業的重要和必須的工作,也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本課程通過來自企業、教師以及學生的真實市場調研項目教學、具體調研項目實施和假期實踐幾個環節,較好的保持了學生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初步形成了以項目情境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按照典型的不同市場調研目的組織教學內容――即根據實際的不同目的的市場調研項目來統領教學內容;按照完成市場調研項目的典型工作過程來組織教學過程――即以實際工作中從調研設計、資料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報告撰寫的工作過程來組織教學;根據實際工作中完成任務的成果來確定完成教學任務的成果評價標志――以學生完成市場調研的各個工作任務的成果為核心。
(一)以市場調研項目作為課程教學內容保證教學與工作的一致性《統計與調研》學科體系的課程共分為九章:概論、市場調研程序、市場調研技術、市場調研數據的收集方法、統計資料整理、靜態分析、動態分析、統計指數、相關與回歸。這種學科體系的教授方式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知識點分散,難掌握;2.學生對實際的市場調研操作體會不深刻;3.講授為主,難以提高學生興趣;4.學生動手少,技能訓練不足。
《統計與調研》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成四個教學情境:探索性調研;描述性調研;因果性調研;預測性調研――按照操作由簡單到復雜,層次遞進的典型市場調研項目統領具體知識的原則來組織安排教學內容。通過各個項目的調研,學會方案設計、組織實施、資料收集、整理,進行分析和綜合預測,最后寫出調研報告,通過這系統性的訓練,從而使學生掌握運用各種營銷活動調研的方案設計能力、調研組織能力、資料收集整理能力、分析預測能力、調研報告的寫作能力和信息的運用等重要的專業能力。
(二)采用任務驅動主導教學過程實現教學與實訓一體化
在教學的組織過程中,《統計與調研》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教師只是引導者和課堂的組織者,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尋求完成工作任務的方法。對于每一個具體的項目教學,根據完成該項目的實際工作任務,教師只作基本的講解,提出基本過程和思路,由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和討論來完成市場調研項目,最后通過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來評價成果。
六、實踐教學
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是彰顯高職辦學特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工作。營銷專業已經構建了與理論課程相對應和支撐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以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培養為主線的“模塊化、組合型、進階式”實踐教學,實現校內實訓、定崗實習與綜合性畢業環節的有機結合,并構建了支持實踐教學的校內外實習和實踐基地。
校內方面,學院外派老師參加北京用友ERP軟件學習培訓及蘇州沙盤競賽指導培訓。投資8萬新建ERP沙盤物理實訓室,從北京中教暢想科技有限公司獲贈 ITMC企業經營管理沙盤模擬軟件。成立學生ERP協會,舉辦ERP培訓,舉行院、校級ERP學生競賽。投資3.6萬元購置營銷策劃軟件-“市場營銷模擬平臺”,并在營銷模擬實訓中投入使用。同時,學生創業園,格子鋪、跳蚤市場等各種活動,都能為市場調研教學提供真實的任務,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實踐型、綜合型團隊學習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校外方面,市場營銷專業在校外建有一批穩固的實習實訓基地,擁有亞洲海南制藥有限公司、李子園牛奶食品有限公司、金華供銷實業總公司、金華金鑫企業集團、尖峰集團、金華市三和電器有限公司、義烏市市場貿易發展局、義烏市大鵬制衣有限公司、浙江愛司美電動車有限公司、金華海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華信息港集團、蘭溪德晨視頻線材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單位。學院特別重視校外實訓基地的內涵建設,為了加強和規范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管理,確保校外實訓基地實施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學院專門成立了校外實訓基地領導小組,負責實訓基地的統籌規劃, 按照教學需要制定了實訓計劃、實訓大綱和實訓指導書。學院與企業協商,由企業派一批思想素質好、作風過硬、技術嫻熟的專業人員擔任實訓指導老師,負責學生的指導工作,學院也有相應的帶隊老師。學生實訓完畢,有實訓報告和單位的實訓鑒定或實訓評語,從而保證了實訓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01)
[2]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4)
[3]戴伯秋.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版).?2010(03)
[4]陳澤宇.對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構建途徑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0(06)
本文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2010年度校級重點教改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0QN16。
作者簡介:
趙廣巖,女,碩士研究生,講師,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經管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統計、市場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