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口腔護理的知識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口腔護理 說課 設計
說課是指講課教師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在一定場合說說某一教學課題打算怎樣上,以及為什么打算這樣上的教學分析及其理論依據。說課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說教材、說學法、說教法、說教學程序。下面談談口腔護理的說課設計。
1 說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口腔護理是四年制中職護理《護理技術》中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該內容不僅是第五章(病人的清潔護理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該操作也是二十二項操作中臨床應用較廣的一項。該節內容包括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及保健指導,一般的口腔清潔法,特殊的口腔護理法。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重點掌握口腔護理法。
根據教學大綱及臨床實踐,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如下的重組:(1)增。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臨床上是根據病人口腔的酸堿度來準備漱口溶液的,所以在課前發給學生口腔“pH”試紙。(2)調整。將教材中“口腔衛生保健指導及協助病人口腔清潔法”作為自學內容,同時給出思考題。(3)突破。對教材內容高度概括,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出條理清楚、將知識點巧妙聯系起來的板書,如將口腔護理的目的與常用的漱口溶液有機地結合起來。
1.2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及臨床需求,設定以下的目標。
1.2.1知識目標
闡述口腔衛生的保健指導;熟悉口腔護理的目的;掌握常用漱口溶液及臨床作用;掌握口腔護理注意事項。
1.2.2 技能目標
運用護理程序為病人正確實施口腔護理。
1.2.3 情感目標
關心和尊重病人,具有“愛傷”觀念。
1.3 教學重點、難點
給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時,需要準備漱口溶液,漱口溶液種類較多且臨床作用不同,需要根據病人口腔不同的狀況來進行正確選擇,這是重點。進行口腔護理時,要求牙齒的每一面、舌面、硬鄂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擦洗,這是難點。結合教學大綱及本節的具體內容把常用漱口溶液及臨床作用,正確實施口腔護理作為重點;把口腔護理擦洗順序作為難點。
1.4 課時安排
該內容共2課時,第1課時,主要以自學、講授點撥、討論、示教為主,第2課時,學生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本說課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的。
1.5 教具準備
口腔護理用物、多媒體課件、VCD教學片、模型人。
2 說學法
我校大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學習的自覺性不夠,厭學、怕學的現象相當普遍,但學生好奇心很強,興趣比較廣泛。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一方面要采取強制性的措施,中等職業教育留有較多的自學時間,也就是說自學方式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于課前、課后布置各種思考題、各種參考書供學生自學,監督其完成,并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在案;另一方面,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主,強調學生必須主動地學習。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更主要的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注重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樂于探究,慢慢地養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說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現狀及臨床需求,綜合地運用了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總體上的思路是:“感知――理解――模仿――遷移――運用”。具體講是采用講授點撥法、討論法、自學指導法、演示法等方法,穿插現代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
4 說教學程序
4.1 課前安排。
組織學生觀看“口腔護理”VCD教學片。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口腔護理操作有一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給出課前思考題:如何做好口腔衛生的保健指導?要求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教材的內容作適當的補充,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擴大學生學習的范圍及視野,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自學的習慣。
4.2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口腔潰瘍圖片,創設“假如你們面對病人會怎么辦”的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進入角色。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采取護理措施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讓學生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4.3 討論。
圍繞著教學內容給出討論題:①我們口腔中有沒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為什么沒有引起我們(健康人)口腔發生炎癥、潰瘍、口臭?②口腔護理的對象是什么?③口腔護理的目的?這些討論題層層深入,前一討論題為后一討論題作好鋪墊。組織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滿意的答案。這樣設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因能總結出正確的答案而獲得樂趣、成就感,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
4.4 講授點撥。
這一程序任務是突出重點,分解難點。第一步圍繞著“如何選擇漱口溶液”展開講授點撥,把口腔護理的目的與常用的漱口溶液聯系起來。第二步進一步點撥,引導學生思考:在臨床上,又是如何選擇漱口溶液呢?巧妙地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請同學把課前發下的“pH”試紙拿出來,通過實驗感受口腔內的酸堿度。結論:臨床上根據酸堿度選擇漱口溶液。上述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步步深入,培養尋找事物之間聯系的探究精神。第三步圍繞“口腔護理擦洗順序”來講授,這步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按一定順序進行操作,避免遺漏。
4.5 講授演示。
設計一典型案例,按護理程序對“病人”進行口腔護理。第一步:分解操作;第二步:按操作程序一氣呵成。除了注重操作的流程外,護理操作用語及非語言(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在示教中得以充分地體現。這樣設計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第二課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而且通過教師對模型“安妮”的關心與親切交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愛傷”觀念的培養。
4.6 板書設計。
設計的目的突出重點、難點,顯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4.7 歸納總結。
對照教學目標,讓學生來總結,布置下節課的安排。
【關鍵詞】基礎護理學;記憶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基礎護理學是臨床護理人員必須要掌握的一門重要學科,護生們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護理人員,就必須成功考取護士資格證書,其中一門就是實踐能力,其考點主要是基礎護理學的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基礎護理學的理論知識要點和操作注意事項繁瑣復雜,并且沒有密切的邏輯關系,知識點零散。同時加上中專護生,其本身對醫學知識理解能力和對雜亂知識點記憶方法的能力就相對薄弱,這造成他們在校期間掌握基礎護理學的效果差,這必然影響他們護士資格證的通過率。為此,探索學習基礎護理學的方法顯得尤其關鍵!筆者通過在校教授基礎護理學理論及操作的過程中,經過觀察和實踐,總結了以下方法。
1.挑選小組長,學生互為老師
在帶教護生操作方法方面,現以某授課班級(該班人數為78人),學校可用操作用物15套,操作帶教老師4人,授課內容為特殊口腔護理為例進行說明。基于班級人數較多,及操作用物和帶教老師較少的情況,現將本班分為15組,每組4~5人。
首先,從班上挑選15名操作及理論知識較好的同學擔任小組組長,提前2~3天,把需要操作練習的項目提前教授小組組長,讓其有足夠的能力監督和指導其他同學操作。其次,在操作練習前讓同學們必須熟背特殊口腔護理的操作流程;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同學們都帶上特殊口腔護理的評分標準,組中的每個同學輪著擔任評分老師,這樣每個同學在監考別的同學操作的過程當中就能夠更好的掌握口腔護理的操作要點和評分細則;當特殊口腔護理操作完畢后,先讓操作同學進行自我總結操作過程中的失誤或遺漏的地方,再輪到擔任評分的同學講解操作同學在該項目的扣分點并且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提問。例如:1、特殊口腔護理適用人群?2、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如何選用漱口液及其原因?3、昏迷患者不需要準備的用物?等等的問題。最后小組長作補充,若有疑問,咨詢帶教老師。
通過上述學習方法,除了可以讓中專護生更好地掌握操作要點及其理論外,還能夠鍛煉中專護生相互協作、主動學習、細致觀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2.編寫各種記憶方法協助記憶
在講解理論知識方面,根據不同章節的內容,把知識點通過編順口溜、歸納、諧音記憶、組合句子、聯想記憶等方法,協作護生們記憶。
例如:在講授特殊口腔護理的操作流程時,采用了編順口溜的方法。順口溜的內容為:一潤、二漱、三查、四戴、五擦(牙齒)、六點、七脫、八漱、九擦(口角)、十查、再涂。即在給患者實施特殊口腔護理過程中:第一步先是給患者潤唇,第二步是用溫水漱口,第三步是檢查口腔粘膜、牙齦、硬腭、舌面的情況,第四步是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保護自身,第五步是按順序擦洗牙齒,第六步是清點棉球數量,防止遺留在患者的口腔內,第七步脫去一次性薄膜手套,第八步是再次用溫開水給患者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潔度,第九步是用治療巾擦凈患者口角上的水,第十步是再次使用棉簽、手電筒評價患者操作完后口腔的情況,最后根據患者的情況,詢問是否需要涂抹潤唇膏或石蠟油。順口溜就是由各操作步驟或課本理論知識中的一、兩個關鍵詞組成,編寫簡明易懂的順口溜可以讓學生朗朗上口,減少出現遺忘操作步驟的情況并且能使記憶的時間保持相對較長的效果。
再譬如:在講解七種隔離種類及其相應的護理措施,本人就采用了歸納、諧音記憶、組成句子的方法,使得本來雜亂復雜的護理措施變得簡單易記。記憶方法如下:七種隔離種類包括嚴密隔離、接觸隔離、保護性隔離、呼吸道隔離、血液--體液隔離、昆蟲隔離,要把七種隔離的護理措施分別記下來,學生容易遺忘或混淆。筆者會把這些護理措施歸納為六大部分:第一、是否需要單人間隔離或可同種病原體的患者可同住一室;第二、各種隔離的隔離顏色標志分別是什么;第三、所有的醫務人員隔離措施(包括隔離帽、隔離褲、隔離衣和口罩的穿戴等),不一樣的措施分別列出;第四、病室要求(包括空氣、地面、門窗和床單位等);第五、患者的消毒要求(包括其分泌物、嘔吐物、排泄物、污染敷料等的處理);第六、各種隔離的代表性疾病。先進行大方面的歸納整理,然后再細化記憶。如:是否需要單人間隔離還是同種病原體的病人可以同住一室?可編寫記憶句子,即為:單人接觸保密;同種昆蟲吸血。此意思翻譯為:單人單間隔離有接觸隔離、保護性隔離和嚴密隔離;同種病原體同住一室的有昆蟲隔離、呼吸道隔離和血液體液隔離。通過一句話學生就可以把多個知識點記憶下來了。
又或者要憶各種隔離的顏色標志,可借用諧音字組成情景句子記憶。例如:嚴(炎)黃(子孫)呼吸藍天的空氣拿著橙觸(陳醋)發現變成了血紅色,其他一切都沒了。這句話譯為:嚴密隔離是黃色標志、呼吸道隔離是藍色標志、接觸隔離是橙色、血液-體液隔離是紅色,其余隔離都是沒有顏色。
把原來沒有關聯的內容,通過諧音、聯想、歸納等方法把他們組合成句子或一個情景,讓學生記憶,這樣比起枯燥的文字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記憶效果更顯著。
1院校合作,突出口腔護理崗位人才培養的特色。
為了更好地促進口腔護理崗位人才的發展,校內外聯合成立由行業專家組成的護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面指導口腔護理崗位設置調研、人才需求分析、院校合作方案、執業資格考核標準、師資培訓、基地建設、教科研、就業指導。同時我們依托三級口腔專科教學醫院,第二學年后半學期整體搬至醫院,口腔護理崗位全部課程均在醫院內完成,實現“教室進醫院,課堂進病房”,在醫院教室內上理論課,到醫院各科室進行實踐學習,第三學年按計劃完成醫院實習任務。口腔護理教師與臨床口腔護士一體,任課教師全部來自醫院,他們對崗位能力需求和變化能及時獲取,并隨時用于課堂教學,提高實用性;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一體,實施真實崗位教學,實現學習環境與護理崗位工作環境一致性;學習方式與護理崗位工作方式一體,以現代護理理念為指導,每個任務的學習都以臨床護理崗位真實的工作情景或真實案例為載體,通過護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等環節,完成真實工作任務和學習。學生在真實的臨床工作場景中,面臨具體工作任務,針對特定的護理對象,學生能清晰地看到所學知識與技術怎樣應用于臨床,認識到掌握這些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性,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真實環境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重視人文素質培養,增加職業定向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口腔護理職業情感。
在整體護理模式及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發展形勢下,一名優秀的口腔護理人員除了具有專業技術之外,還要有良好的親和力和語言溝通交流能力、對患者的愛心,能夠很好地協調與醫生、患者甚至牙科公司代表、技術工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具有自身的良好修養和人格魅力。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做好本職工作。因此我們在課程體系中設置護理人文課程,如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理心理、護理管理、護理倫理等,以適應口腔護理工作的需要。大專護生受年齡、知識層面、閱歷上的限制,尚未獲取有關職業及專業方向的充足信息,因而無法有效形成良好的職業認同感,會影響在校的專業理論、技能的學習等,無法為今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9]。職業定向教育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依據自身的特點和社會的需要,確定適合自己并將來爭取從事的職業類型,選擇職業目標,并為此采取各種行動,不斷提高職業素質[10]。馮靜[11]認為,基于目標培養導向的學生職業定向教育方法成為培養學生的關鍵,也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模式的關鍵。因此,在課程體系中將專業方向課程教育與職業定向教育很好地結合,幫助學生樹立口腔護理工作職業情感,鼓勵學生為今后的工作提前進行自我設計,促進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如在入學教育中聘請口腔醫院優秀護士介紹醫院口腔護理工作的概況及前景、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對護士的素質要求;在學校教學中,召開護理優秀事跡宣傳報告會,請優秀護士進行經驗交流,探討護理事業的發展和護士的職業價值觀;在口腔護理崗位課程及實習中,兼職教師注意激發學生對口腔護理工作的熱情和愿望,鞏固其專業思想,增強工作榮譽感和責任心;在就業指導中加強對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改變學生重學歷、輕崗位技能的觀念,教育學生學好本領、學會做事、學會協作,為走向口腔護理工作崗位做好充分準備。
3實行雙證書教育,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
口腔護理學生同樣需要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為提高學生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增加學生就業競爭力,我們認真解讀近年來的國家執業護士資格考試大綱對護士知識、能力的要求,分析護士執業考試試題,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要依據,對課程進行重組,降低基礎醫學課的比重,對普通醫學和護理知識的掌握強調“必需,夠用”。設置國家護士資格必考課程,根據執業資格考試新規定,增加設置相關課程如中醫護理、精神科護理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執業所需合格護士。
4提高實踐教學比重,強化學生技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