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語文課堂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9-0165-01
一、存在問題
多數高校過于強調本校該有的專業特色而忽略了對大學語文的重視,這就導致了這門課程的邊緣化地位。大學語文課形同虛設,專業課隨意擠占大學語文課的課時,甚至有的學校干脆取消了這門課程。
(一)課程開設目的不明、隨意定位、課時過少
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目的長期以來不明確,隨意定位,導致學生無法明確知道學習本門課程的必要性,教師也不知道教學的重點在哪里,因此陷入雙重盲目的境地。再者,課程是否開設,課時多少,基本全由本校領導所決定,存在著較大隨意性、不穩定性。這樣,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大學語文在教師與學生心中的地位,使之一落千丈。
(二)教材特色不突出
由于各高校對于大學語文的不重視,各高校的語文教材往往隨意選擇,而這種隨意選擇的教材針對性不強,存在嚴重不足和不配套的情況。不少學校也使用本校教師自編的教材,但因主編者在教材研究方面真正有造詣者不多,教材編撰質量難有保證。目前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普遍存在偏難、偏深、專業性太強、與學生所學專業語文說寫能力要求結合不夠、高出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范圍等共性問題。
(三)教學內容過時陳舊,教學手段單一
現行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多以古代文學史及其名家作品為主,而對當代優秀人文科學作品與值得關注的文學現象占有太少,而且國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是微乎其微。然而,這些課程內容大多與高中內容重復,對于高校學生而言顯然并不適用,甚至會引起學生的無聊情緒,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很多教師的教學手段仍然遵循以前的老式教學方法,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總結課文,這種模式自學習語文之日起就已經印入學生頭腦,但對于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來說已經不再適用,他們需要更加生動、活躍、具有時代氣息的教學手段。
二、改革
高職高專院校的大學語文課要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在教學理念、思維模式、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創新。在教學理念方面要樹立應用型教學的思想,并把這種思想貫徹到大學語文課的課堂中去,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多樣地體現應用型教學的理念。
(一)轉變原有觀念,重視大學語文課程
當今社會,由于人才供大于求,導致大量人才的積壓,專業人才層出不窮,因此,用人單位除專業技術嫻熟外,更加注重人文素養,思想境界等方面。
所以,高校學生要想立足于社會,除了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術外,更需要加強本身的文化修養、職業道德等人文精神的培養。而大學語文課程在這方面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按照與時俱進的原則,大學語文課程更應偏向于人文性的培養,教師要通過課文的講解,培養和熏陶學生的文學修養及道德情操,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滿足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
(二)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多種教學模式混合的教學新方法
改變師講生聽的古老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其中,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只要在關鍵的問題上加以引領,控制課堂的導向,剩下的一切都可以交給學生自己完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但不要逐字逐句地給學生講解,而是由學生來進行內容的分析與闡述,教師不要提及其分析的對與錯,將權利完全下放給學生,由學生展開問題并討論問題。最后,將學生與教師的分析一一列出來,讓學生自行判斷其結果,充分發揮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辯證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是非觀。另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將圖片、聲音、影響資料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之中感受作品的美與丑。
(三)鼓勵教師自編教材,突出專業特色
每個專業都有自己本身的特點與側重點,教師應在了解本專業特色的基礎上,反復推敲琢磨大學語文課程的內容,使之符合本專業學生的特點。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專業范圍內提高本身的人文素養,也使大學語文與本專業緊密結合,學生學學語文不覺得突兀,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與興趣。
關于教材內容的選擇,要基于專業特色之上,盡可能包羅古今中外、名學名家的作品,擴展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品位。
三、結束語
總之,要提高高校語文課堂教學,首先要對大學語文加以重視,利用多樣實用的教學手段讓語文課程融入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當中,逐步改變高校語文在教師與學生心中的地位,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精神文化底蘊,提高感悟人生的境界。
【參考文獻】
就初中語文教學而言,課堂教學效率不佳的問題仍然令人憂慮。
其實,語文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工作和生活的質量。但就目前而言,語文教學卻越來越不受人重視,人們(家長、學校、學生)由于中考、高考這樣的應試教育指引,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英語、數學等科目的學習上。只要我們稍稍留心,就可以發現:語文課堂被輕視甚至忽視的現象普遍存在。幾近瘋狂的英語和數學的補課,語文甚至于被當作副科來對待,不但課余時間極少學習語文,而且許多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都兼做英語或數學,對語文的實際學習的時間不斷壓縮,因此,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在不斷降低。
一、語文教學效率降低的根源
1.師講生聽,以講代讀
教師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認為的教學重難點條分縷析地灌輸給學生,學生缺乏自讀的感悟、探究、發現,只是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這樣的語文課怎樣上?
2.生講師聽,華而不實
以小組討論代替閱讀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你問我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課堂活躍了,使教師獨霸講臺演變成少數學生霸占課堂的現象,形成了更多學生永遠是觀眾、聽眾等無效討論教學現象,只追求表演作秀,不顧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以練代讀,本末倒置
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根據文本設計了許多問題,缺乏主體感悟、探究。其實,非多練,不足以鞏固夾生的知識,非多練,不足以彌補因缺少自讀而忽略的基礎與細節的知識,不足以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看上去正確,其實不然!
故而,所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初中語文教師,不能觀望,不能等待。
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方法
1.立足課本內容
每冊語文教材從文體、基礎訓練、單元練習、知識點等方面看,都是一個系統結構。所以說,初中語文教學應以本為本,以綱為綱,應該立足課本,以課本為中心、為基點、為指南。“立足課本”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教師要深刻理會、掌握、熟悉教材,對其中的知識點、內在結構、體系特征等等都能夠熟記于心。
2.開拓課本內容
“立足課本”是“開拓課本”的基礎、源泉。一部教材,一套教材,就是一座真正豐富的人類知識寶庫,儲備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只有全面理解把握教學內容,才能提煉重點、難點,發現疑點,從而由點走向面,由淺入深。最關鍵在于一個“探”字,即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與疑點。以此為突破口,不斷深入下去,探本溯源,啟示學生,尋找知識的根源。
3.融合課本內容
“立足課本”“開拓課本”之后,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融合課本”。在教師的啟迪開導下,學生積極思考探究之后,便會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創造性活動,從而充分發揮其主體性、能動性,學生在與教師的思維一體化的互動中吮吸人類知識之甘甜。課堂教學便具有厚實的根基、開闊的視野、生生不息的活力,便不僅能使學生立足于課本,這樣的教學在內容上具有厚重感,在教法上具有藝術性。
一、重視集體訓練,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集體訓練。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動筆、動口、動腦,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讀說時間,通過設計問題來集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集體性訓練,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獲,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教學《陋室銘》一文時,先讓學生齊讀課文,之后再要求學生自讀。同時,我也對課文進行點評并指出閱讀要點,之后,再讓生齊讀,體會課文的情致。這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學生的齊動筆和齊動口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把課堂交給了學生,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又如,在教學《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時,我先讓學生靜靜地讀書,靜靜地思考,然后讓學生和老師互動研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地。我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并反復研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小組討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進行積累訓練,實現知識的“匯聚”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我們要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讓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我們都知道,語文知識、語言材料、語言模型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有了豐富的積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才能厚積而薄發,才能形成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需要教師將課文中最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加以提煉,并讓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積累訓練,讓學生在“動中學,學中得”。如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積累常用雅詞、成語或是疊詞等;句的積累可從修辭句、描寫句、評析句、哲理句中尋找;段的積累分成秀美的繪“景”文段、精美的詠“物”文段、生動的寫“人”文段、小巧的抒“懷”文段、含蓄的述“感”短文等;能力的積累可品析篇章的安排、文章的概括、語言的品味、手法的欣賞、閱讀的感受。如在《口技》一文的積累板塊中,我先讓學生找出表現時間的詞:“少頃”“既而”“未幾”“傾而”等涌入筆端。然后合并同類項,相繼找出以前所學《狼》中的“少時”“久之”“頃刻”。再舉一反三地讓學生完成對其他的知識板塊的學習。或讓學生自己劃出,或啟發學生劃出。學生劃分“作作索索”“許許”等擬聲詞后,老師則因勢導出疊聲詞板塊。當學生學會了“分類”時,老師再授之以“分類集中法”。既授之魚,更授之漁。這是一種同類相聚的積累。
三、注重技能訓練,打造高效課堂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強知識訓練和能力訓練,同時也應該注重技能訓練,這樣才能使三者形成合力,打造高效課堂。如我在教學《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時,讓學生進行“閱讀三練”,通過無問題式教學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能力訓練。在閱讀第一練中:概括――試給這則寓言換個標題,“愛慕虛榮的赫爾墨斯”“身價”“不自量力的神”……從學生各種各樣的答案與分析中,我們看到他們已經真正走進了文本――讀情節、讀人物、讀道理。閱讀第二練:提取――找出這篇寓言的五個關鍵詞,老師和學生共同借關鍵詞概括這則寓言的主要故事。閱讀第三練:評說――用幾個成語評價赫爾墨斯,“信心十足”“自以為是”“自命不凡”“洋洋得意”“目中無人”……正是因為有前兩練的鋪墊,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才能如此到位,并且有了積累。
四、注重動筆訓練量,實現讀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