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yōu)質社會治理的內涵及意義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應急網絡組織;治理;內涵;理論基礎
中D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68
現實背景下,科技進步與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以及大國政治力量的角逐,使得全球正發(fā)生著復雜的變化,各種力量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或者合作,或者競爭,使得世界在和平與動蕩中前行,突發(fā)事件已逐步擺脫傳統(tǒng)的自然災害領域,越來越帶有人為的特點,群體性沖突以及事件處于多發(fā)期,而且破壞性力量愈趨強烈,且?guī)в锌鐕珙I域的特點,顯然,新形勢下,由科層制應急組織向新型應急網絡組織治理的轉型愈發(fā)迫切。通過在知網搜索應急網絡組織關鍵詞,僅出現少數幾篇相關文獻,針對性研究的成果甚少。基于此,筆者將從內涵、意義及理論基礎三個維度對應急網絡組織治理進行初步探析。
1 應急網絡組織治理的內涵
孫國強認為,網絡組織治理必須明確其治理主體(網絡合作各結點),治理對象(構成組織的各類要素),以及治理過程(基于自覺的彈性管理)。杜軍等在結合網絡組織、應急管理等概念的基礎上,認為應急網絡組織是圍繞應急事件而建立起來的層次化網狀虛擬組織,并由實體形式的應急成員組織以及把這些組織串聯(lián)在一起的各種聯(lián)系機制與聯(lián)動流程構成,當突發(fā)事件由常態(tài)演變?yōu)閼?zhàn)態(tài)時,需要形成協(xié)作應急中心,來進行應急活動的高效執(zhí)行以及應急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消耗,進而提升應急產出績效。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應急網絡組織治理區(qū)別于一般層級組織管理,是多主體(政府,社區(qū),企業(yè)以及非盈利組織)平等參與的共同治理,等級與權威被大大削弱,更多的是權力的分配與共享,同時有著十分清晰的共同目標與共同利益,并為此共同制定一系列能自覺遵守的規(guī)則、制度以及非正式安排,并不斷的優(yōu)化治理結構、治理機制、治理過程,減少治理費用,提升治理的可塑性,從而使應急的綜合產出最大化。
從應急網絡組織治理概念中,可以進一步延伸出幾個方面的特性:(1)應急網絡組織治理客體是應災體,即應對自然災害以及人為災害的多元主體,而且在災害應對中表現得較為強勢;(2)應急網絡組織治理主體是以政府為核心的應急行動主體,政府扮演主導角色,但各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互相強制,同時依據應急對象的狀態(tài)變化,政府和其他應急主體的分工也會動態(tài)調整;(3)應急網絡組織治理的權力機制發(fā)生變化,應急網絡中各結點共享權力,權力的分配與使用已專門有相關的制度規(guī)定,沒有權力壟斷的局面,沒有單一決策現象,應急決策必須依賴共同而有效率的磋商產生;(4)應急網絡組織治理必須依賴各成員組織的互相信任,只有各成員組織間充分建立信任機制,維持信任關系,進而最大程度凸顯應急網絡組織治理的功能,降低信息傳遞與磨合成本。
2 應急網絡組織治理的研究意義
杜軍從交易成本的視角分析了應急網絡組織治理的功能意義,認為其能有效的克服科層制組織治理的失效,包括降低應急過程中的交易成本以及應急管理費用,同時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此,筆者認為,應急網絡組織治理的研究意義帶有明顯的現實性與理論性。
2.1 現實意義
突發(fā)事件爆發(fā)的復合型、不確定性特征,已對公眾安全構成了明顯的沖擊。傳統(tǒng)的科層制應急組織(政府單干或壟斷)因其固有的治理缺陷(失效)已越來越無法應對復雜的應急事件(環(huán)境),政府需要廣泛動員各種組織和力量參與,需要各個方面相互協(xié)作、快速聯(lián)動,需要多層次的支持和保障,需要有法律和政策的依據。所以建立一個政府主導的多主體參與的應急網絡組織體系是必然趨勢,而且必須建立一整套的治理體系,提升其治理能力現代化,無論應急處于哪個階段,都能高效運轉。同時有利于推動政府主動革新,擺脫落后的應急觀念,讓更多有能力的主體加入到應急網絡中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由其主導的大應急網絡組織體系,并將提升各主體的應急能力為己任,而且政府有必要讓渡更多的權力予其他主體,讓其協(xié)助改造政府內部應急組織架構,進行共同治理。通過建立共同目標與愿景,合理分工,協(xié)商決策,成為利益共同體。
2.2 理論意義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提出要推動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這是首次提出,這在理論上是一個突破與創(chuàng)新。筆者認為,建立應急網絡組織治理體系是與其一氣呵成的,應該說是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對于推動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重要理論意義。應急網絡組織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在應急理論上是一個突破與創(chuàng)新,進一步研究應急網絡組織治理,是完善應急網絡組織治理體系與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經步驟,同時對于包括政府在內的各應急主體都具有極現實的理論指導意義,將深化應急理念與應急組織的變革,以及應急能力的提升。同時研究應急網絡組織治理也借鑒和拓展升華了其他理論,包括網絡組織治理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組織理論,以及應急管理理論等。總之,這一切都會促進應急網絡組織治理理論的產生。
3 應急網絡組織治理研究的理論基礎
應急網絡組織治理不是憑空捏造,它需要借鑒吸收一些合適的理論,來指導自身的運作及行為,筆者將用簡述的形式來介紹與應急網絡組織治理聯(lián)系較為緊密的幾個理論。
3.1 網絡組織治理理論
網絡組織治理理論研究已相對成熟,可以為應急網絡組織治理提供良好借鑒。一是治理邊界分析,包括邊界的內涵,功能及效益分析;二是治理幅度研究,包括治理幅度的內涵界定,及影響治理幅度的變量分析等;三是治理幅度關鍵要素研究,以及各要素間的關聯(lián)性分析等;四是網絡組織治理模式研究,包括王忠耀的有核心主導的網絡組織和無核心主導的網絡組織,以及國外學者提出的空心網絡、柔性網絡、增值網絡和虛擬網絡等。最后便是在網絡組織治理中用得比較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協(xié)同理論研究,此理論最早源于企業(yè)網絡治理的研究,認為企業(yè)網絡是不同要素提供者組成的系統(tǒng),其目標便是為要素提供者創(chuàng)造財富,增加價值,同時其中存在一個剩余控制權問題,但是筆者認為在企業(yè)網絡里面,這個剩余控制權被各利益相關者共同享有,實際上是協(xié)同合作,互補共贏。
3.2 新制度經濟學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等經濟學家應用宏觀、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制度的構成和運行而建立起來的一門學科。其對應急網絡組織治理具有指導意義的有二種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科斯認為,交易費用實際上是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交易主體為了克服信息的不對稱與不完整性,以及對于契約的監(jiān)督實施等所擔負的成本,實際上,交易費用理論解釋了交易費用是如何生成的,怎么去衡量,以及怎么去克服,這些都給予了我們如何去降低交易成本的思考;對于產權,實際上最終包含的是人與人之間所有權關系,物是這種關系的載體,而且產權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與制度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獲得認可與尊重,產權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工具,或者說是與他人進行交易的籌碼,也就說產權是可以讓渡的,有的是無償讓渡,有的為了謀取更大利益。對于應急網絡組織中個體而言,實際上是存在產權讓渡的,但這種讓渡是自愿且?guī)в泄嫘再|,一般是其他主體將資源貢獻給政府,或者直接反饋給受災者,為了實現應急產出的最大化,包括政府在內的各主體都會讓渡出自己的一部分產權,以達到產權最有效率的配置。
3.3 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是一種反對一般管理規(guī)則,主張相機行事的理論,它強調對組織所處的環(huán)境及內部條件的變化能作出快速反應,并調整相應的組織治理手段。應急網絡組織事實上是不斷在面臨著應急環(huán)境與應急階段的變化,很顯然應急網絡組織的治理方式是存在動態(tài)變化的,必須與應急階段變化相適應,這樣在應急過程中才能贏得主動地位。組織激勵理論中比較流行的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和弗期望理論。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最先被滿足的應該是其基本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等,比較高層次的需要是被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往往更激勵人;期望理論實際上是設定一個組織目標值,但是并不是隨便設定,而是要能使員工的期望值最大化,實際上是要能與員工的利益息息相關,在實現時有一定難度和挑戰(zhàn)性,但也不是無法完成的目標。應急網絡組織治理是人的治理,是由主體的人員組成的,所以這就存在激勵問題,如何更有效的激勵,使員工的產出績效最大化,需要借鑒這些理論。
3.4 應急管理理論
應急網絡組織治理與應急管理是有區(qū)別的,這一點不能混淆,但是它們之間有很多聯(lián)系甚至交融的地方,了解應急管理理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進行應急網絡組織治理。應急管理理論實際上是應急機構如何對突發(fā)事件進行有效應對及管理的一整套步驟與方法,包括應急規(guī)劃,減緩與準備,預測與預警,響應與處置,恢復重建,信息與輿情引導,應急社會動員,以及溝通協(xié)調等。同時要特別注意的是應急管理的階段,了解這些階段,才能作出有針對性的決策。總體來看,應急管理包括預防、準備、響應、恢復四個階段,預防實際上是預防災害和減少損失,如推行受災保險,制定建筑質量標準等;準備是指增強應對各類災害的能力,包括制定應急預案,進行應急演練,成立協(xié)作中心等;響應是指采取應急行動進行突發(fā)災害應對,最大努力挽救生命c財產,降低損失。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疏散與搜救,提供應急救援物資等;恢復,指的兩個階段恢復,一是短期內的災區(qū)受災群眾安置,二是長期內的災區(qū)重建工作。實際上減緩可劃分為應急常態(tài)階段,準備則是由常態(tài)到戰(zhàn)態(tài)階段,而響應則處于戰(zhàn)態(tài)階段,恢復則由戰(zhàn)態(tài)到新常態(tài)階段。
參考文獻
[1]孫國強.西方網絡組織治理研究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6(8):8-12.
[2]杜軍.應急網絡組織的概念、屬性及其狀態(tài)切換機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3,(19):171-175。
[3]杜軍.應急網絡組織治理的必要性與驅動、特征及治理安排[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238-241.
[4]邱孝.政府應急管理組織結構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19):181-183.
[5]王耀忠.網絡組織的結構及協(xié)調機制研究[J].系統(tǒng)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2,(1).
【關鍵詞】意義哲學;現代社會;內涵;應用
一、引言
意義哲學是我國哲學家劉立井在近年來開創(chuàng)的一個哲學流派,是將人們的哲學視角重新從看待世界拉回到思考現實中來。同時,意義哲學更是誕生于我國本土哲學土壤環(huán)境,集合了歷史、人文等哲學觀點,對于我國人民理解世界、理解現實進而樹立正確的哲學觀具有積極的意義。
意義哲學誕生的時間相對較晚,從2002年的《世界的意義》出版算起不過短短的十余年,而其誕生的土壤也正是我國改革開放迅猛發(fā)展的十余年,故而可以毫不夸張的講,意義哲學是現代中國人分析現代巨大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的理想工具,是樹立一代人思想武器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實現人生價值飛躍與文明騰飛的根本途徑。
從現階段的研究進展來看,哲學研究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其對現實社會的抽象與“不尋常”,而意義哲學則在二者之間搭建了一個有效的橋梁進而使得現實社會映射到哲學體系中去,也使得哲學理論參與到社會指導中來。近年來的研究也更多的圍繞著豐富意義哲學的理論基礎與框架結構層面,相反的對于其對于現代社會的指導相對缺乏。不得不遺憾的講這是一種退步與“本末倒置”,故而本文立足于其哲學思想探究其能夠在現代社會中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為后續(xù)的體系發(fā)展提供助力。
二、意義哲學的理論框架及其內涵
所謂的意義哲學為人們提供了另一種觀察世界的視角,正如其開山之作《世界的意義》中所描述的那樣:“世界的意義就是能力與需要的適合圓滿”。利用這個基本的定義去描述現代社會就意義哲學的根本關鍵。
那么什么是能力呢?
能力就是對世間萬物“力”的概括。在物理學層面“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根本因素,而在哲學層面世間萬物均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而變化是需要“力”的作用的,此種產生變化的根本要素就是能力的集合。它可以是來源于外部的壓力,也可以是來源于內部的動力。
那么什么是需要呢?
所謂的需要就是一種運動與變化的趨勢。春天來了,小草要發(fā)芽,生長就是其客觀需求;秋天來了,大樹要落葉,生存是一種客觀需要。而落實到了人類社會需要的范疇與抽象核心也同樣適用,無論是一個個體所產生的需求還是一個社會群體共同推進的一個事業(yè)都有其內部的需求在其中,而將需求進行集合則成為了哲學層面上的需要。而在現代哲學的角度上來看,需要更是一種多樣化元素,利用需要能夠解釋世間萬物的變化,尤其是對社會現狀以及社會事件的發(fā)展進行評價,通過這個概念對其進行綜合概括與抽象是形成意義哲學的理論關鍵。
那么什么又是適合圓滿呢?
所謂的適合圓滿既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基本現狀,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深刻思考。從自然協(xié)調的角度出發(fā),自然環(huán)境中的自我發(fā)展無疑是一種能力與需要的高度協(xié)調,且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可能,這就可以被稱之為適合圓滿;而在引入了人為因素后,我們所研究的對象將不單單是自然社會,更多的是一種與人本思想相結合的人文社會。人文社會由于引入了研究主體與研究對象之間的客觀矛盾,勢必會破壞此種適合圓滿的狀態(tài),使之從現狀轉變?yōu)橐环N長久的需求,而我們正是應該在理解需求的同時,來滿足需求所必備的能力。這就是意義哲學帶給我們的適合圓滿層面的思考,其包括了二者的相關關系、包括了自然與人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包括了未來的社會走向、也包括了社會現狀的根本因素。故而,可以毫不夸張的講適合圓滿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是在哲學邏輯的情況下對無限美好的推演,也是在實際社會治理過程中的一種期盼。
三、意義哲學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
哲學并不是一個高智商“游戲”,也不是理想主義者基于對現代社會不滿而發(fā)出的“空想”,它是我們理解世界,適應世界,甚至是改變世界的理想工具。為此,無論是評價一個哲學思想是否具有價值,還是看待哲學思想的長久發(fā)展均需要落實在其與當下社會的切合度層面,即哲學對于現代社會的影響以及具體的應用。而落實到本文研究內容方面,意義哲學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意義哲學對理解社會能力的應用。社會能力是產生社會變革,推動社會前行的總體需求,是社會各項動力的高度抽象。理解了意義哲學層面上的“能力”內涵,有助于社會能力的提高。在能力內涵的指導下構建社會能力區(qū)位。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是現階段的社會分工與專業(yè)的精細化。社會價值的來源是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及聯(lián)合,而基于社會知識總量產生的精細化專業(yè)分工正是對社會能力的意義哲學層面上的進一步理解與應用。
第二,意義哲學對理解社會需要的應用。社會需求代表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意義哲學從更深層次上提供了社會需求的概括標準。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社會需求不僅僅表現為集體訴求,更多時候個人意愿以及小團體的訴求力量也不容忽視,而意義哲學正是提供了多元化的需求表達途徑與研究方法,使得我們能夠更為準確的抓住社會東向。結合社會能力找到其發(fā)生變化的底層因素。眾所周知,我國當前的就業(yè)問題廣受詬病,尤其是大學生就業(yè)困難以及較低的同專業(yè)就業(yè)率更是矛盾的關鍵點。而利用意義哲學加以分析就業(yè)問題的深層次動因是社會需求的“去專業(yè)化”與“人本教育性”而當前的社會能力提供則更多的傾向于“專業(yè)化”二者的不匹配是產生問題與矛盾的根本原因。
第三,意義哲學對社會治理的應用。意義哲學的應用價值與方式還不僅僅停留在上述分析問題的層面,還能夠有效的對社會問題進行治理。在治理應用過程中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對問題與深層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案,針對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策略是典型的問題導向思維,配合意義哲學則能夠使得其更為豐滿、更為有效。當然,此種解決表面問題的導向思維并不是哲學的“強項”也不應該是其努力與應用的方向。透過問題看本質,從根源入手解決一攬子問題才是哲學需要思考的方向。故而第二種意義哲學對社會治理中的應用則是對社會矛盾進行一體化分析,最終從人本視角提出看待問題的不同維度與社會治理的底層因素。如果將社會比作一個電腦或者手機的話,社會治理僅僅是優(yōu)化了其中的應用程序,而意義哲學則是優(yōu)化了其底層的操作系統(tǒng)。
第四,意義哲學對社會指導的應用。除了解決具體問題之外,意義哲學還能夠通過對需要的分析來對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進行指引。這一點從意義哲學的核心觀念中便可以看出,不斷的追求社會體系中能力與需要的適合圓滿就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方向與必然路徑。
四、總結
意義哲學是立足于我國本土的哲學思想對指導我國社會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從具體的內容及內涵角度入手,探究意義哲學體系在現代中國社會的應用與發(fā)展,希望能夠為今后意義哲學的發(fā)展與哲學思維的推廣奠定必要基礎與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蔣樓. 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D].東北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治理;現代化;內涵;時代背景
國家治理現代化包含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兩個內容,這個概念的基礎與核心是“現代化”概念與常識,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指導與概括意義。
一、世界范圍內的現代化運動
現代化運動發(fā)源于1500年前后的西歐,歷史上的這個時期發(fā)生了許多意義重大事件:東羅馬帝國滅亡、地理大發(fā)現以及宗教改革等等,這些事件也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時期及一定歷史過程中的事物,現代化表明了社會發(fā)展的轉變過程,它本身具有三個維度: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以及價值維度,三個維度分別表明了現代化的三層含義:從中世紀結束到今天一直都是現代化,經歷著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現代化發(fā)展的范疇與領域是非常廣泛的,既有經濟、政治、文化,也有生活方式、教育等各領域的內容,關系著社會發(fā)展中的工業(yè)化、城市化以及信息化等等。現代化社會對傳統(tǒng)性與現代性做了一個基本的分野,經濟上表現為:從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轉變?yōu)樯鐣髁x市場經濟的現代化工業(yè)社會,經濟發(fā)展日益發(fā)達,居民消費水平也日益提高;政治上表現為:國家治理由人治向法治轉變、政治由專治向民主轉變;社會層面表現為:社會由原來的傳統(tǒng)社會結構向現代化社會結構轉變;文化上表現為:從原來的迷信愚昧向科學理性轉化發(fā)展。
二、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
“治理”這個詞匯本身就具有現代化特征,這是產生在一個比較現代化的歷史時期,與“統(tǒng)治”、“管理”等詞匯在含義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區(qū)別,“統(tǒng)治”含義描述為“像君主那樣控制、管理國家”。這個詞語的解釋暗含著權力主體的單一性,人民對其發(fā)號施令只有服從與執(zhí)行的義務,“管理”重點強調政府管控的強制性;而“治理”這個詞匯具有非常鮮明的現代化特征:權力主體的多方化、治理主體間權力平等,治理過程就是政府、社會組織以及人民間的利益博弈;治理這個過程不是由某個人單獨說了算,而是需要各方協(xié)商達成共識,從而建構其符合多方利益,多數人認同的制度政策等,由此看來,“國家治理”是治理概念的擴充與延伸,“國家治理”的內涵也就相對豐富與開放。從全球歷史發(fā)展與背景來看,一個國家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了反映了國家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fā)展演變進程。怎樣更好地治理國家也是許多有識之士共同思考與探尋的問題。國家治理體系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隨著各種沖突與矛盾的出現與解決,人們已經將人民、法治精神以及自由等理想作為現代性國家的必要屬性與存在的理由。體系與能力是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與組成內容,兩者也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國家治理近代以來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發(fā)展圖景,其內涵也變得豐富多彩。從根本上來說,國家的貧窮與富裕、先進與落后程度等等,與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世界上的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都在積極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這些都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標。
三、全球性治理危機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及全球范圍內出現了一些重大變化,從而引發(fā)了一些治理危機,其中與人們日常生活、生產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治理問題更加復雜化及風險化,全球出現了許多新型治理問題,單一治理主體已經無法應對,全球出現了多種新問題如金融動蕩、糧食短缺、環(huán)境生態(tài)破壞、氣候變暖及食品安全等等,這些問題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具有跨國性、動態(tài)性及不確定性,傳統(tǒng)的某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已經無法獨立應對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危機更多依賴于各國之間的合作及國家治理現代化手段。各國因為國情遭遇不同的危機種類,危機的“蝴蝶效應”也逐漸明顯,全球多個國家都會遭受危機影響,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被認為是制度完善的美國首先爆發(fā),之后蔓延到歐洲,許多西方發(fā)達國家都卷入了其中,我國也沒有幸免。這些事實側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都要改革制度及治理體系,解決國家治理能力有限性的問題。
我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我國的全面深化改革大目標是改進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我黨第一次在其文獻中正式提出了“治理”理念,并且將治理與現代化相結合,讓人們對現代化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與理解。國家治理現代化理念的提出有其環(huán)境背景與內在需要,這個治理理念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中具有多重解讀維度,也是一種全新的發(fā)展維度。
[參考文獻]
[1]韓毓海,謝韞.傳統(tǒng)中國的復雜性治理:經驗與教訓[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24).
[2]鐘林.西方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述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