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銀的化學性質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兒化 性質 語音學分析
趙元任(1979:117)認為“‘兒’是唯一不成音節的后綴。”呂叔湘(1984:165)認為:“[后綴]……。讀時與前面合成一個音節,叫作“兒化”,書面上有時不寫出來。”這似乎成了當今語言學界的權威性觀點,幾乎所有涉及該問題的述說或著作也多持此看法。但我們認為這兩種說法欠妥:因為“兒化”中的“兒”是能夠成音節的,而且從正字法角度講書面上也應該寫出來。下面從語音方面加以說明。
為了行文方便,我們暫且把“兒化韻”中的“兒”的讀音叫作“兒化”音。先看一個“兒化音變規律”簡表:
上表方括號中所列出的每一組讀音,后面一個是“兒化”音和前面音節融合之后“兒化韻”的實際讀音。可以看出,“兒化”音和前面音節的融合是有規律的:“兒化”音和前面相同結構的音節融合產生的是一個相同的音位(如無韻尾或有-u韻尾的情況都只加卷舌動作);“兒化”音和一系列不同結構的音節融合,產生的是一系列相應的不同音位。正如李延瑞(1996)所說的“兒化的本質實際上是兩個音節由于長期快速連讀而形成的一種語音融合現象,融合的結果產生了成套的兒化韻系列。”上表所示其實就是李延瑞所說的“成套的兒化韻系列”。對這一“成套的兒化韻系列”的總結較為典型的學者是李思敬先生。他從“兒化”音為復元音[??]的角度出發,按拼合和化合兩種方法將“兒化”音和前面音節(十三轍)組合音變后得到的“兒音位”(用{?}表示),總結為7個(李思敬,1986:125),現抄錄如下,并每個音位舉一例:
[a?]:芽兒[ia+??—ia??]
[??]:歌兒[k?+??—k??]
{?}=[u?]:核兒[xu+(?)?—xu?]
[??]:腸兒[t??a+??—t????]
[??]:八成兒[t????+??—t????]
[??]:錯兒[??u?+??—??u??]
[a?]:打雜兒[?a+??—?a?]
李延瑞進一步將這7個音位概括為5個,即[a?]、[??]、[a?]、[??]、[u?],并把{?}稱為這5個音位的“形態音位”。形態音位就是由出現在某詞素變體中的一組音位組成的語音單位。比如[-s]、[-z]、[-iz]等音位在英語中代表復數的意思,所以英語中表示復數的語素是由許多音位來體現的。這些音位可以總起來成為一個集合,并給它起個名稱叫“形態音位”,通常用{s}表示。所以形態音位{s}所表示的不止是[s]一個音位,而是[-s]、[-z]、[-iz]等一組音位。類似的{?}也是一個形態音位,它代表著若干個音位。但這若干個音位都表示一個“兒化”的意思。《漢語拼音方案》中的韻母“兒”用作韻尾時寫作“r”,這個“r”就是按形態音位來處理的,這也是為什么在表示一般的兒韻時又單獨列出一個“er”的原因。具體用什么符號表示那是正字法的問題,與語音的認識和分析無關。
我們再來看一下“兒”能不能成音節的這一說法。它涉及到“兒化”音和前面音節融合成“兒化韻”之后,在這一音節中的地位問題,即在語音流中“兒音”是黏著并附屬于前面的音節,還是和前面音節處于平行、對等的地位。“兒音”和它前面的音節在融合的過程中,王洪君(1999:182~184)認為“……‘兒’原有的特征向前移動到前字音節的韻尾、韻腹的過程。當‘兒’的卷舌特征前移到前一音節的韻尾和韻腹時,就會出現與它們的特征是否‘共容’的問題。如果互相共容,則原韻尾和韻腹的特征保留,否則就會只保留原韻尾和韻腹與卷舌特征共容的特征,刪除那些不能共容的特征。”可見,一方面前一音節和“兒化”音都部分地保留了相互共容的音素(既有韻腹或韻尾的音素成分,又有“兒化”音的音素成分,這可以通過兒化韻的實際讀音證明);另一方面,二者都部分地保留了可相互共容的音素發音特征(韻尾和韻腹的發音特征,兒化音的卷舌特征)。在這一融合的過程中,只是存在著前一音節和“兒化”音哪一個選取的比重大一點兒的問題。由于前一音節既有聲母又有韻母,往往比重大一些;而“兒化”音只是一個音素(至多兩個音素,即復輔音的情況),常常比重相對小一些。這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兒化”音和輕聲“啊”的變讀中第二個音節一樣,是前一音節的附屬品,也就得出了“兒”是唯一不成音節的后綴的結論,這是不恰當的。因為“兒音”和它前面的音節在融合后都改變或刪去了部分原有的音素或發音特征,也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音節,前一音節和“兒化”音共同融合成一個“兒化韻”音,二者在“兒化韻”音節中的地位是對等的、平行的,不是隸屬關系。如果說,“兒化”音不是一個獨立的音節,那么也可以說它前面的音節在融合后也不是一個獨立的音節。所以說,“兒”和它前面的語素一樣是可成音節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兒”作為一個語素,它的語音條件是具備的。它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和前面的語素共用一個音節,但這并不防礙我們判定它是一個完整的語素。
綜上所述,“兒”應該是一個完整的語素。“兒”不但是一個獨立的音節,而且從正字法的角度講,也應該在書面上寫出來。
參考文獻:
[1]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4]李延瑞.論普通話兒化韻及兒化音位[J].語文研究,1996,(2).
[5]李思敬著.漢語“兒”[?]音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6.
傳統文化:學生文化取之不盡的養分
作為學生文化之源的傳統文化,其包含的一個方面就是學校歷史傳承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精神財富,一方面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指中華傳統美德。
每所學校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都綜合了自身的現狀特點和社會對其特定的要求,從而形成了特定的具有傳統和時代性的文化特質。因此,學生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亞文化,在建構過程中離不開對學校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傳承與挖掘。從某種程度上講,學校的“校訓”體現了每所學校不同的歷史傳統和追求。例如,“博學、樂創、至善、盡美”的校訓既要求學生在學業上能夠博文廣志、開拓創新,又要求學生在人格修養上能夠追求真善美。又如,“厚德礪志,篤學致遠”的校訓旨在勉勵學校師生精忠報國、仁愛友善、文明有禮、言而有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文明有禮的中國人。在我國很多擁有悠久歷史的學校,其多年的歷史積淀是塑造學生文化的重要源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學校在構建學生文化的過程中,結合學校特點,挖掘傳統文化的經典,構建具有傳統文化特色與學校文化特質的學生文化。從“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道德修養,到“頭懸梁,錐刺股”的執著堅持;從“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壯士豪邁,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抱負,這些都是構建學生文化取之不盡的養分。例如,北京市房山區城關第二小學以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為特色,構建了“學、勤、誠、禮的美德少年”的學生文化。又如,北京市通州區宋莊中心小學每年都開展評選“孝親好少年”的活動,此外,還編輯《中國傳統節日》讀本供學生閱讀,學校少先隊也以“走進傳統節日”為主題,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及美德教育。
立德樹人:學生文化的價值所在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因此,學校在構建學生文化的過程中,應關注立德樹人,注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可以通過搭建德育活動的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使德育工作做到既內化于心,更外化于行。
比如,學校可以通過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健全保障機制,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開展德育系列教育活動,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各種主題和專題德育活動,推進德育科研實踐項目等方式加強學生道德培養,突出學生文化中的德育功能。例如,北京市潤豐學校構建了“七彩陽光”德育體系,從德、智、體、美、勞、科技、助人7個方面開展主題活動,進行學生評價,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成長,培養全面發展的好少年。又如,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落實到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之中,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行為養成:學生文化的本質回歸
學生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在行為規范的養成方面,學校應做出比較細致的規定,如不遲到、不早退,注重禮儀規范,落實學習要求等。此外,在校期間也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需要通過學校文化的影響,在學校文化的熏陶下使學生逐漸產生認同感,進而讓學生自覺接受。同時,由于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行為規范的內容也應有所差別。學生文化的規范價值主要是指學生外在行為規范和行為的養成,而導向價值則是針對學生內在主觀能動性的開發,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在特定的學校環境中,學生之間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一個積極、融洽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態度都會變得主動、樂觀,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群體氛圍;反之,則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學生文化的構建需要體現導向價值,引導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活動,注重活動中學生行為的養成。活動的開展過程要體現教育意義,活動的結果要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內化于心。
活動育人:學生文化的體驗載體
活動育人是指學校通過舉辦各種獨具特色、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實踐活動將學生聚集起來,學生文化就在各種活動中動態生成,而這些活動就成為文化的體驗載體。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主線,強調學生自主參與、主動策劃,既有鮮明的個性,也有一定的計劃性和教育性。活動既不能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也不能媚俗。活動本身應該與學校文化相一致,體現一定的教育性,體現學生群體積極向上的文化內涵。
學生主題活動的開展可以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來進行。例如,按照季節劃分――四季主題活動,結合季節特點進行主題設計;按照月份劃分――4月的讀書節、5月的體育節、10月的社團節、11月科技節和12月的新年嘉年華;按照學科劃分――科技節、體育節、數學節、英語節等,使學生能夠在體驗中學習。例如,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中心校提出:要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認知。學校開展了“我展示、我快樂、我成長”周一升旗主題活動、“在校我有小崗位”“在家我是小助手”“社區我是小主人”等系列體驗教育的特色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社團建設:學生文化的個性發展
社團活動是學校教育環境中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具備校園特色的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是維系學校團體的一種精神力量,同時,它也是培養學生個性、彰顯學生文化個性特征的重要載體。北京市各文化示范校都意識到社團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形成道德意識的橋梁。因此,學校要重視和加強學生社團的建設。學校開展社團活動應以學校的育人目標為核心,探索學生自我發展規律,立足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潛能,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構建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健康成長的機制。社團活動理念新、類型多,結合學校文化和學生文化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社團活動有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例如,北京市第十七中學創建了廣泛的社會實踐基地,引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學校的科舉匾額博物館集中了反映我國1300多年的科舉歷史文化,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與書法藝術,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美術學科沿著“匾額里有什么”這一主線,成立了十余個學生社團和興趣小組,創辦了陶苑藝術時空,行知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讀書節,心理文化周,社會實踐周等。又如,朝陽區第二實驗小學社團活動的主題是“活動育人”,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組建了以體育、藝術和科學三大類為主要內容的社團,深受學生喜愛。
關鍵詞:行為引導型教學 中職化學 應用
中職化學即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中化學知識的教學,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高度區別于其他專業知識內容的學習,在實際學習化W知識時,由于化學的學習內容較為廣泛、枯燥,所以應輔以相對合理的引導教學和具體的實驗,但是就我國廣泛應用的教學模式來說,其尚不能很好的滿足和完成實際的教學目的。而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則能有效地彌補其他普通教學模式的不足,通過多種的教學活動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和給予學生更多的實際動手操作的機會。本研究將針對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在我國中職化學的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詳細地解釋,以各種有力的數據證明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行為引導型教學模式的具體概念和應用的必要性
(一)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具體概念
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就是減輕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對相關專業知識的講解時間,把學習的內容和講解的具體工作盡量分配給每一位學習的同學,通過做好教學教案和布置相關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提前熟悉教學任務的情況下,自覺主動的承擔自己的學習任務和了解具體的學習內容,相關任課教師在簡單的引導下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思考相關的學習內容。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概念重新定義了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身份和實際的任務,老師從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從被動地接收相關的專業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和探索實際的學習內容,這種轉變不僅切實提升了我國中職化學的教學質量,更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態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行為引導型教學模式在中職化學教學應用的必要性
中職化學的教學本就存在較多的難題,一方面是因為中職化學的實際學習的內容相對難度較大、較為枯燥,學生不易熟練掌握和應用相關的化學知識,學習的興趣也不高,另一方面是普通的教學模式不能夠有效實現學、用的高度統一,學生不能夠及時通過實際的實驗操作進一步鞏固學習的內容。而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恰恰能夠解決我國中職化學教學中的難題,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質量為根本目的而設定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高度滿足“學用結合”的要求和增加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保證了學生實際技術操作的水平。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的應用充分保證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的目的,培養出了一系列熟練掌握和運用相關的知識和有較高的技術操作能力的專業型人才,為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二、行為引導型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
(一)布置相關學習任務
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環節,即教師布置相關的學習任務、課堂上的實際教學以及課后簡單的成果評價。這三個環節工作的質量息息相關,我們必須切實了解每一環節的具體內容和注意事項,才能更好地發揮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對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用。布置學習任務即教師通過課程開始之前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并結合學習內容的具體要求布置合理的學習任務。這個環節的工作對老師的要求較高,需要老師充分熟悉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教學的目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布置出難度適宜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學習任務。
(二)進行實際教學工作
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下的實際教學過程即為學生對相關的學習任務的成果展示和討論以及老師簡單的講解。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端正自己的態度,真正地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使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結合個別問題積極地發表不同的看法。在給予學生課堂自由的同時,也要做好相關的引導工作,一方面充分保證課堂的秩序和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實際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夠及時把握課堂的學習節奏,便于下一步教學內容和相應教學活動的及時展開。在保證相關任課教師的教學工作時,學生的學習工作也應該得到一定的監管,畢竟在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下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學生的學習工作從根本上決定了實際的教學質量。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應設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從而確切保障學生能積極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主動的投入到知識的探索中。
(三)簡單的成果評價
成果評級工作看似是整個教學工作中最簡單的工作,但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下一步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生在成果評價的工作中一方面能夠對本次教學活動進行簡單總結,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在活動中的欠缺,而另一方面則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任務的完成和課堂上學習成果的展示工作中,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下一次教學工作的實際質量。
三、結語
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通過使學與用高度的有機結合,充分保障了我國中職化學的實際教學質量。在教學的實際應用中,行為引導型的教學模式徹底地改革了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使學生在課堂上擁有更多的自,而老師的適時鼓勵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提升了學生在化學知識的學習上的主動性,另一方面通過增加相應的實踐機會,有力保證了學生的實際技術操作水平。我們從行為引導型教學在我國中職化學的實際應用情況中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行為引導型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我們需要更廣泛地推行行為引導型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為我國中職教學的實際教學質量提供更有力的保證。
參考文獻:
[1]謝灼樞.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中職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