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節水護水知識競賽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課堂教學為主導
高校大部分的知識傳授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這種最傳統、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實現的。同樣,特色水教育融合了知識和文化教育的特征,課堂教學仍是其實現育人目標的主要手段,整合水教育知識體系,開發特色水教育課程是實施“以水育人”的基礎。我院通過數年努力,自行開發了特色水教育課程,并作為一門必修課在全校所有專業開設。與其他通識課一樣,課程只有18學時,沒有深奧的理論分析,卻包含了大量與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的知識典故。如下表所示,課程知識體系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旨在向學生傳遞水的常識,令其“知水、懂水”,傳播水的規范,學會“用水、節水”。這部分內容主要通過多媒體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等方式完成,可將課堂搬進水利實驗室、博物館、自然水域甚至水利工程現場,重點是強化環境渲染,使學生身臨其境、置身其中,更加深切地感知水、認識水。第二部分水文化的內容旨在傳承水利精神、水的品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其懂得“賞水、愛水”。這部分主要通過環境模擬、情景模擬的方法,利用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手段,以歷史為主線講授人與水的故事,體現“人水和諧”的理念,并通過情感熏陶將水的品質與精神傳遞給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價值觀、世界觀。
(二)社會實踐項目為載體
水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導,但不局限于課堂,相應的社會實踐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續,也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檢驗。學生通過實踐,進一步深化鞏固所學知識,鍛煉能力,提升素質,并形成社會輻射效應,服務社會,實現實踐育人。水教育社會實踐的項目化管理可借鑒高校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由學生組織團隊自行選題申報項目,學校統一評審,立項項目由學生組織實施,并撰寫總結報告參加驗收。其優勢在于項目全程主要由學生負責實施,全面鍛煉了學生團隊合作、協調溝通、分析總結等綜合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水資源及水事活動的感性認識。我院幾年來利用行業優勢,在“以水育人”的特色水教育社會實踐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組織學生開展的與水有關的實踐主要有三大類。1“.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系列實踐。2005年起,學校每年參與或承辦浙江省“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活動。根據每一年的主題制作展板、燈謎,組織文藝演出,發放宣傳資料,征集簽名;組織學生深入社區、學校、鄉鎮進行宣傳;舉辦知識競賽、制作專題網站、征集短信等宣傳及水知識普及活動;成立水資源社團、編演水保護文藝節目等,倡導全社會關注水問題。這樣的專題實踐已經持續了8年,每年參與的學生超過了1000人次,社會反響良好。2.重大水利工程、水利法規、科學節水宣傳教育實踐。結合近幾年浙江省關乎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走進全省各地市縣,深入鄉鎮、農村、農戶,采用現場咨詢、展板展示、發放宣傳資料、入戶走訪、問卷調查、納涼晚會、有獎問答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民眾的參與度、了解民眾想法、有針對性地增強宣傳力度、提高宣傳效果,使民眾了解水利法規對水事活動的規定,理解工程建設的意義,自覺依法用水、科學節水、支持水利工程建設。這類實踐充分發揮學生來自全省各地、假期時間長的優勢,鼓勵學生以團隊形式開展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接受生態水利教育,逐步樹立良好的生態道德觀和發展觀,帶著保護生態的睿智反哺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水利系列專題調研實踐。我校依托學生所學專業,結合社會熱點,組織學生深入調研,撰寫較高質量的調研報告。近幾年,我校學生參與調研的項目有杭州下沙大學城景觀水水質調研、浙江省下山移民工作調查、浙江省農村飲用水工程運行現狀調研、舟山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現狀調查等十多項。通過調研,學生深入了解了我省水資源、水環境狀況,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問題,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欲望、提高綜合能力。
(三)重視網絡平臺的媒介作用
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網絡已悄然走入校園,成為當今高校學生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相對于枯燥的課本,網絡的巨大信息量以其生動、開放的特質更能吸引學生。為了更有效地發揮“水”的育人功能,全方位實施特色水教育,必須重視網絡平臺的媒介作用,深度挖掘網絡育人功能,利用網絡平臺傳播水知識、弘揚水文化。互聯網的特點決定了網絡育人效率遠遠超過傳統教學模式,網絡育人功能的實現始終與其密切相關。網絡的大信息量使得學生學習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學生能在網絡上找到任何想要得到的資料,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網絡的開放性使課程打破了專業班級界限、學習人數界限,所有學生可隨時隨地學習相關內容;網絡的平等性、交互性使學生能自由傳遞所學知識、表達價值觀念,通過輿論影響擴大育人范圍,完成二次育人。我院依托浙江特色水教育課程自主開發了水教育教學平臺,包含供學生學習、練習的課程資料、教學視頻、課件和題庫等完整的教學資源,以及特色水教育實踐的相關信息和報道。學生從課堂、網絡兩個渠道獲取水教育資源,完成學習任務。學校還自主研發了水利數字文獻資源共享平臺、浙江水文化專題網站,為教師、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員學習研究提供大量文獻資料。除了加強網絡學習資源建設,學校還通過浙江在線、浙江高職教育網、鳳凰網等主流媒體宣傳我校特色水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學生“惜水、愛水、節水、護水”。
(四)營造“人水和諧”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的主要場所,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在校園中度過,校園環境對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場所,尤其要注重校園文化環境的塑造,發揮環境的育人作用。廣義的校園環境包括物質層面的校園設施、自然環境和行為層面的人文環境。營造“人水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就要在校園規劃、設計上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在學生活動中凸顯“人水和諧”的文化氛圍。1.物質環境育人。學校人文景觀、設施的設計塑造蘊含水文化特色,如增加水景、水文化雕塑;在建筑、園林外部設計上融入水文化元素;在教學、行政、宿舍、食堂等功能性建筑的命名和內部裝飾中挖掘水文化資源,增強文化氛圍;校園內安裝使用特色節水、水循環利用裝置,在細節上處處體現“節水、護水”理念。以我院為例,校園環境塑造處處彰顯水文化特色。學校在新校區規劃上就設置了湖、池、灘等多處水景,整個校園水系環繞,人、水、建筑自然融洽。學校湖邊的“遨游”塑像、下沉廣場側立面的“上善若水”浮雕、廣場上的“融會貫通”雕塑還有圖書館內“水利今昔”治水歷史長廊無不反映了水利精神和水的品格。學校綠化帶中安裝了節水灌溉裝置,將節水理念有效融入到校園管理中。2.行為環境育人。特色水教育在環境育人層面的更深層次涵義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校園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水的認知和理解,重塑“人水和諧”的生態價值觀。校園文化活動由學校管理者主導,旨在營造一種氛圍,使學生作為參與主體充分融入,通過環境熏陶,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和修養,培養健康人格。融入水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主要有學術類的講座、知識競賽,實踐類的水宣傳、水調查,文體類的征文、演出、產品展示等。水文化作為我院的特色校本文化,在各種校園活動的設計、組織中凸顯出來。學校引導、支持學生創建了水文化社團,開展各種水文化、水教育活動。為了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學生“賞水、愛水”,學校多次以水為主題,開展征文、攝影比賽;指導學生學以致用,設計制作水文化創意產品;向學生征集具有文化意味的、體現水的美好品質的校園主要建筑設施名稱。為了做好水文化宣傳,使學生“知水、懂水”,自覺“節水、護水”,學校創辦了水文化學習刊物,創建了水文化、水教育網絡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水宣傳、水調研。我校具有水特色的“弘揚水文化,培育水利人”“、用腳丈量職業深度,用心感受行業精神”主題實踐活動先后被評為浙江省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充分顯示了我校校園文化實力和特色。
(五)水文化研究為依托
水文化研究為特色水教育課程與實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深入的水文化研究構建了特色水教育知識體系,并使其內容更加豐富、與時俱進。水文化研究要不斷創新研究手段、開拓研究領域,利用理論研究成果指導實踐、服務社會,充分發揮水文化研究的應用性,擴大影響力。我院依托水文化研究所,從水制度文化、水工程文化、水景觀文化、水利科技文化、水利風俗、水文學、水藝術、水利人物等幾方面對水文化進行全面考證、研究,成果斐然。幾年來,獨立承擔多項水文化、水教育課題,編纂出版多部相關書籍、教材,公開三十余篇。
(六)制度建設為保障
在“陽光心語”活動中學會愛自己。愛國要有積極、陽光的心態。如果個體缺少對生命的認知,遇到挫折就輕生,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不懂得與人分享,就算腰纏萬貫,也不會快樂……多年來,學校堅持開設團體心理活動和沙盤游戲,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引導學生接納并悅納自我,進一步提升心理耐挫力,形成積極、陽光的心態。
在感恩活動中學會愛父母。通過“我是準媽媽”“我帶蛋寶寶”等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切體會母愛的偉大;通過“媽媽的手”“我和媽媽的合影”,讓學生在觀察與拍攝中感悟母親為了自己的成長所付出的辛苦。“信中表深情”讓學生和母親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禮物寄恩情”讓學生明白感恩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的點滴開始。每一項活動都讓學生的心靈受到觸動,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播種下感恩的種子,我們相信,這顆種子定會茁壯成長。
在重要節日及重大事件中感受祖國的脈搏。學校抓住重要節日的教育契機,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挖掘民族傳統節日、政治性節日及黨史、國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發揚傳統美德。開學典禮上,校領導、教師和一年級新生一起種下夢想的種子;教師節,召開優秀教師表彰會,為師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國慶節,安排教師參觀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國家公祭日,觀看國家公祭日儀式……2014年12月12日,我國“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通水,學校專門與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辦公室取得聯系,在全校開展了“南水北調工程普法進校園惜水護水節水”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在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水文化”系列活動中感受南水北調工程的偉大,樹立惜水、節水意識。
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體會愛他人的快樂。紅領巾志愿者服務隊自從成立以來,一直活躍在校園、社區、菜地、光榮院……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擔任過圖書管理員、文明禮儀值勤員,擦拭過鼓樓大街的欄桿,在社區宣傳過節水、禁毒、環保等知識,活躍在各個社區、臨時血站……如今,這支隊伍發揚近20年的光榮傳統,繼續活躍在市、縣的許多地方,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根與芽”的環境教育活動中親近大自然。學校成立了“幸福成長根與芽小組”,讓學生在“水地圖”項目中認識濕地及周邊的動植物,在一次次的體驗游戲中,感受濕地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綠色陽光行動”讓學生圍繞社會關注的環境問題,開展系列實踐活動。在燕山學堂的日子,他們學會了疊床單、曬被罩、掃院子、做飯洗衣。“心田計劃”讓學生一同探究餐桌上食物的來源,引發對自然、食物與人的關系的思考。在學校的小菜園和小花園中,也開展了植綠、護綠系列活動,從選種、育種開始,讓學生親自照顧,澆水、施肥、捉蟲,記錄植物成長日記,觀察并感受植物的成長,感悟生命的珍貴,從而懂得珍愛生命。
【關鍵詞】水文化 教育 路徑
目前水資源形勢嚴峻,公眾對水污染、水安全等問題比較關注,但是社會公眾節水意識不強。盡管針對公眾對水的宣傳較多,但進行水文化教育活動卻很少。通過開展水文化教育活動,從而推動社會公眾水生態意識逐步提高,形成良好的用水習慣,自覺地愛水、惜水、護水,強化節水防污的社會理念,真正實現人與水、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一、 水文化教育現狀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制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綜合,特指精神財富,比如文學、藝術、教育等等。實質上文化歸根到底是一種終極關懷,包括人格、精神、道德準則等等。所謂“水文化”教育就是以“水”為載體,從“水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挖掘水與德育教育的關系。由水而生成的是水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積淀,體現了千百年來與一個民族朝夕相處的文化要素,濃縮了大量極為重要的文化內涵;不是抽象概念的自然物質符號形態,它不但孕育文明,而且對一個民族的深層文化給出簡約直觀而全面的詮釋。水教育不僅僅是簡單地傳播水知識、水文化、節水型方法,更是一項以實踐活動為主、與實際緊密結合的學校教育方式。
目前水文化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1. 水文化教育知識體系不完善,還缺乏完備的水文化教材;2. 水文化教育授課方式還是傳統的多媒體教學;3. 水文化教育廣泛適應中小學、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但讓水文化知識進教材、進課表、進課堂還局限于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本身,沒有引起其他高校的共鳴;4. 學生對水文化的情感體驗和社會實踐載體簡單、手段單一;5. 學生的節水意識非常薄弱,浪費水的現象隨處可見。
二、 水文化教育實施路徑
(一)水文化教育進社區
加強與各大社區合作,把特色水文化教育作為社區文化活動中的一部分,形成長效機制,服務社區和家庭教育,推進學習型社區建設。
組織教師和學生深入到社區進行宣傳,或舉辦特色水文化教育專場講座,與社區居民促膝長談,共同探討節能減排的教育問題。
在社區教育活動中,要因地制宜開展活動,要精心設計,不斷創新載體。要通過點擊式、交互性、直播式,集中學、分散學、送教上門等多種形式進行開放式教學。把網絡學習與組織各類講座、文體活動、報告會、知識競賽等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增強實效性和吸引力。
(二) 水文化教育進中小學
一方面可以在校園一角開辟水文化長廊,張貼知水、節水、用水、愛水的宣傳畫;另一方面要深入班級,深入每位孩子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
(1)以“水文化”為主題,豐富班級物質文化內涵;
比如用水的元素布置教室,讓學生們置身于水的自然環境中。
(2)以“水文化”為主題,培養學生對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比如開展班徽、班旗等的設計,班級公約的制定,黑板報的布置和圖書角的管理等,都要發揮全班同學的智慧,各盡所能各負其責。
(3)以“水文化”為主題,培養學生對班級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比如班級制定文明公約,要讓班級成為先進集體,全班同學一定要共同努力,在學習上互幫互助、生活上也要結對子。每個同學都要為班級增光添彩,共同航行,絕不讓一個同學掉隊。
(4)以“水文化”教育活動為載體,給學生展示才華平臺;
比如可以開展節水“金點子”手抄報展示、節水方案評比、用小水滴等形狀設計獎勵卡,記錄孩子們的成長等。
(三)水文化教育進大學
(1)塑造校園精神文化層。在文藝匯演、標語等方面融入水文化相關理念,使水文化深入人心;
(2)開設面向全校學生的水文化選修課;
(3)如果是水利院校,新生一入校,學校就對其進行校園水文化和水利行業精神的專業教育,在以后的理論學習、社會實踐、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加強水文化教育;
(4)各水利院校應加強研究并運用文化研究成果實際指導水利工程建設的指導思想,比如,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成立“水文化教育中心”和“水文化創意工作室”;
(5)積極舉辦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如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的“水資源協會”開展了“發展生態教育,建設生態水利”“打造綠色浙江,共創和諧社會”系列宣傳教育,在師生中成立了志愿護綠小分隊,開展“生態水利”“綠色浙江”等問卷調查,有力宣傳了水文化,弘揚了水精神;
(6)積極開展“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主題宣傳活動,通過懸掛條幅、制作展板、召開座談會、發放宣傳冊等形式向廣大師生、市民宣傳我國面臨的水形勢、已制定的水法規和生活節水技巧。
(7)邀請國內知名的水利教授、博士舉辦關于水的學術報告;
(8)積極廣泛組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展以水利工程認知之行、水利發展戰略領會之行、水文化感悟與弘揚之行為主題的“三水行”活動;
(9)構建水文化校園視覺環境;
如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新校區為壩型大門,圖書館源于水輪機模型。
(四) 水文化教育進企業
(1)水文化教育納入企業員工業余生活的一部分;
(2)組織專家學者深入企業,一方面了解企業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講座,宣傳水文化。
(五)水文化教育進農村
根據農民的特點和需求,以漫畫和展板形式深入農村宣教,讓農民們對水文化有一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