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思想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家庭教育中的幾個誤區
誤區1.只管物質,忽視思想。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社會的思想體系和道德準則的指導下,人們在品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總和[2]。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思想品德是一個人的重要素質之一。因此,作為家長就要重視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即教會孩子如何做人。然而現在有的父母認為“有錢走遍天下”,父母賺錢只要讓孩子在物質方面獲得極大的滿足就算盡到了應盡的責任,而對于孩子初中階段的思想變化卻從來不管不問。父母如果存有這種教育理念,就會追求物質利益和對孩子的物質欲望的滿足,從而忽視了孩子的思想的變化。殊不知,在初中階段是孩子的思想波動最大的階段,如果父母只管孩子的物質生活,而不管孩子的思想變化,就很容易使孩子的價值觀、是非觀發生改變,使孩子產生攀比心理,這樣就會妨礙對孩子美好心靈的培養,從而不能使他們健康成長,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心理扭曲,養成不良習慣。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要對孩子進行物質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還要關注孩子的思想、行為的變化,使孩子“要成才必先成人”。
誤區2.只顧成績,忽視心理。在現行的社會,大多數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發展方向,成績優異,各方面都表現優秀。初中階段,孩子的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其心理健康也一樣重要。初中階段,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長發育期,成人意識不斷增強,情緒容易波動,存在逆反心理[3]。家長在此時期內,若不注意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且不能加以正確引導,往往會使教育失敗,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苦惱。馬加爵事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馬加爵事件是一個悲劇,可悲劇的成因在哪里呢?是心理陰暗和缺乏良好教育的結果。很多父母可能都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管。這樣的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成績優異,但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不會生存,不會生活,使人格、心理產生扭曲。另外,特別是對于一些單親家庭、離異家庭來說,由于家庭的變化和環境的變化,使得這些家庭的孩子在思想上和行為上產生一些變化。如果家長不能夠正視現實并加以正確引導,不注意此階段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和情緒低落,甚至自暴自棄,產生敵視他人的行為。因此,在此情況下,家長首先要能夠從思想上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使其身心健康,然后再注重其學習狀況,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誤區3.只知優點,不問不足。由于今天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作為家長難免會對孩子嬌生慣養,有些情況下甚至會放縱孩子,如果長時間這樣,定然會平添他們不少的嬌氣、自私與霸道。作為家長若只看到孩子的優點,甚至將優點放大,而對孩子所犯的錯誤不及時糾正,甚至看不見孩子的缺點,這樣長此以往,就會使孩子滋生很多不良習慣和行為。大文學家高爾基曾說過一句話:“溺愛是誤入孩子口中的毒藥,如果僅僅是為了愛,連老母雞都能做到這一點。”所以,作為家長要及時觀察孩子的語言行為,正確對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對于他們的缺點和所犯的錯誤,家長要及時指出并糾正,使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負責任、有所為的中學生。
誤區4.只重結果,不管過程。過程與結果是相輔相成的,有了好的過程,一般必有好的結果。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一部分家長不注意對孩子的過程管理,只注重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不管學生的成績是如何得到的。就像有的家長對孩子這樣承諾,你要是在期終考試中考到那個名次,我將……,但平時家長卻很少去過問孩子的學習過程如何,不知學生的學習態度如何,學習狀態如何,結果就導致孩子生活散漫,學習沒有動力,沒有榜樣。誤區5.只重說教,缺乏溝通。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家長把重心放在了工作上,從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和溝通。家長僅僅是感覺到孩子越來越不愿聽大人的話,并且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僅僅流于口頭上的嘮叨,家長也沒有深究孩子不愿聽大人講話的原因,其實,最主要的是家長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沒有掌握孩子此階段的生長發育規律。再者,家長認為自己見多識廣,經驗豐富,什么都懂,所以當孩子在和家長討論一些問題時,總覺得孩子的想法不對,從而輕視孩子的見解。另外,由于家長平時忙于工作,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和所學到的知識,在和孩子溝通時,不知從何說起,從而產生了溝通的障礙。
二、家庭教育的對策
第一,學會理解與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教學方式。教育要以人為本,而尊重是人本主義的最基本的思想[4]。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互動的、朋友的關系。家長只有和孩子在平等的關系條件下,彼此之間才能進行很好的溝通,家長也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了解到孩子的思想動態和真實情感。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促進其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因此,家長不僅關心孩子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對他們進行尊重教育,使他們從生活中學到對他人的尊重與寬容這樣的美德。作為家長還要尊重孩子的隱私,不能偷看日記、偷拆信件、偷聽電話等,要給孩子留有個人的空間。父母若不尊重和理解孩子,有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再者,家長要做好言傳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好。因為家長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都很大,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學會賞識。賞識教育創始人周弘說過:“如果我們注意孩子的長處,孩子的身上就閃閃發光;如果我們老盯著孩子的缺點、弱點,孩子的生命就變得暗淡無光。”若家長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只會挑剔,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其他孩子的優點來比,就永遠不會使孩子得到賞識。過多的訓斥批評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導致孩子自信心喪失,永遠生活在自卑的陰影里。孩子需要鼓勵和賞識,不需要“激將”。只有適時的鼓勵和賞識,才能使孩子不斷進步。因此,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作為家長就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適時地、客觀地評價孩子,指出其優勢與不足,全面地評價孩子的能力與性格等,這樣不僅肯定了其優點,也指出其不足,為其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也是合理選擇培養方向與目標的前提。
第三,為家庭教育創造良好環境。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不要以為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議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為孩子樹立榜樣,要創建和諧和睦、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受到熏陶,這樣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樹立自信心[5]。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無論是生活或學習,這樣就將德育教育寓于生活之中了。另外,要在家庭中形成學習的氛圍,建立學習型家庭。在家庭教育中,通過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學習,形成一種孩子和家長互動互學的局面。這樣,家長才能不斷補充新知識,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對孩子實施素質教育。若家長沒有教育意識,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依然我行我素,長期使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不良習慣的影響,最終必然使孩子感染這樣的不良習慣。
第四,學會合理期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正確估價自己的孩子,只要盡心盡力,不必強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能力不同,也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因此,作為家長就要擺正期望的天平,不企求孩子成為“全才”,也不要過分苛責孩子不成器。若對孩子提出一些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就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受到挫傷,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引發心理的悲觀和懷疑。若對孩子的期望恰到好處,就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提高其做事的積極性;若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不切實際,那么這種期望就會變成一種壓力,成為孩子前進的障礙。因此,作為家長,要時常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及時給以指導,使孩子能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不斷地銳意進取,取得驕人的成績。
【關鍵詞】甩包袱 方法不當 思想落后 責任心 科學的方法 提高思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252-02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家長的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石。但目前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盡到父母應盡的責任,農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視而不見,好像和他們完全沒有關系。
一、主要問題
1.家庭“甩包袱”現象嚴重
現在農村家庭條件好了,許多父母認為只有讓孩子衣食無憂就可以,所以把孩子從村小轉到中心校或市里,在老師家里住宿,孩子的一切事情都交給老師了,由老師全權負責。這樣,孩子平時不完成作業或者在學校惹事,老師不用在給他打電話了,可以安心在家打麻將了,孩子的學習完全和家長沒有關系了,父母只負責每月拿錢就行。這樣的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試問家長,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和你們真的沒有關系嗎?現在甩手不管,當初為什么要生他們呢?
2.農村家長教育方法不當
(1)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作為老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要有一個正確合理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有的家長,針對孩子不完成作業,或者考試成績不好,回家對孩子一頓暴打,這樣的現象,在農村也很普遍,家長認為“不打不罵不成人,打打罵罵成好人”的教育很適合農村孩子。認為孩子不怕打,不怕罵。這種不恰當的方法,給孩子的思想造成了很大負擔,孩子的心理會產生不良影響。
(2)另一種現象是家長額外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她們的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觀念,每學期開始,會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輔導材料。如:《單元測試》、《期末大闖關》等,也不管孩子需不需要,統統買回來,整體逼著孩子去完成,孩子的空閑生活過的暗無陽光,不能出去玩,不能看動畫片了,整天在題海戰術中遨游,白天在學校上課,放學回家做父母給買的資料。孩子沒了自由,就像小鳥在籠子里一樣,失去了快樂。久而久之,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和過重得學業負擔。也許孩子會對學習再無興趣,一見到作業題就反感,一見到書本就頭疼。
3.農村家長的思想落后
(1)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的進步,對各個方面都有了很高要求,尤其是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但是在農村,一些家長認識不到知識的重要性,見到那些養殖大戶、種地大王、小攤販子、賣菜的、屠戶都紛紛的富了起來,于是認為不讀書也有飯吃,也會成為暴發戶。他們的內心觀念是只要有“本事”,照樣賺大錢。加上這幾年,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高達六、七百萬,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競爭激烈。一些大中專畢業生一時難以找到工作,這種現象造成一部分家長認識上偏差,認為讀書將來找工作太難了。
(2)在農村,人們思想落后,重男輕女的陳舊思想在農村相當一部分家長身上依然存在。我們了解到有好的家長認為女孩子學習再好,知識再多,將來也是別人家的。有的甚至干脆讓女孩子中途輟學,外出打工,供養家庭或者供弟弟念書,把家里一切好的東西都給弟弟。在農村,一個家庭三、四個孩子非常普遍,生了很多孩子,就是想要男孩,導致超生,家庭人口眾多,經濟負擔沉重。經濟負擔重導致許多家庭面臨分離,母親忍受不了這樣的日子,和父親離婚,在農村,離婚率很高,大部分都是母親扔下一家人,自己走了。這樣的現象,更加導致家長對孩子教育不夠重視,有很少一部分家長偶爾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很多的家長從未問過孩子的學習。有些家長從來不到校或向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情況,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個班級,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更不清楚了。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心靈停靠的港灣。家庭教育的優劣程度,父母的責任心,父母的耐心,父母的陪伴,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請父母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二、有效途徑
1. 做一個負責任的家長
在孩子小學階段,他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尚未養成,自控能力比較差,這就需要父母的參與和陪伴。做一個全面陪伴的父母,在孩子放學回家時,家長要耐心的陪伴孩子寫作業,即使對孩子的作業,你一竅不通,那也需要你在旁邊陪伴,在陪伴的同時,希望家長不要玩手機游戲,聊微信,請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2. 家長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在陪伴孩子做作業時,孩子有不會的題,家長不要大打出手或者對孩子大喊大罵,要耐心的輔導,可以打電話詢問老師或者上網搜索,不要把所有的責任怪罪到或者身上。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孩子學習不好,父母的責任最大,是你平時不管孩子,放任自流,把責任推到學校老師身上,孩子學習不好,和你的教育密不可分,所以家長要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來耐心的教育孩子。
3.家長要提升思想觀念
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決定著孩子將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程度。因此,家長應該積極參加家庭方面的理論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觀念,要跟隨時代的步伐,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兒童觀、親子觀、評價觀等科學觀念,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家庭關系,讓孩子共同成長,科學、系統的教育好孩子。家長要經常與老師保持聯系,可以向老師詢問一些積極地思想觀念,讓老師來引導你正視孩子的問題。你也可以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如:家長可以觀看一些教育專家講座、或者多看教育頻道,多看一些新聞,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打破守舊的思想。家長的思想觀念、態度是家庭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一、“獨生子女” ――關注新問題,關注教育研究新方向
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比有多個孩子的家庭經濟上更寬裕,能保證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獨生子女的父母有較充裕的時間對孩子實施教育,培養孩子的思想、意識、性格等。但一個孩子也會有其它的問題。比如說,父母對獨生子女有時會過分溺愛、過分偏袒、過分放縱、過分照料、過分刺激,這會妨礙孩子的成長,使學生產生性格缺陷。因此,獨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長,關鍵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獨生子女的重要特點就是一個“獨”字,隨著這一特點而來的是種種特殊條件。這些條件有利也有弊,因此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尤其是在中國農村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下,自古以來的傳統觀念仍然束縛著家庭教育。一個孩子繼承兩家香火,導致孩子備受關愛,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心理疾病,所以一定要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十分關注“隔代養”所帶來的嚴重問題和后果,要采取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使孩子健康成長。
二、“身正為范”―― 家長良好的素質有利于孩子性格養成
從總體上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較低,對新知識的了解不足,因而在教育子女時往往會顯得力不從心。同時,農村遠離城市,接受知識的速度要緩慢得多,一些腐朽的思想依然存在,對農民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他們的思想往往會與學生的思想產生沖突,在沖突中,家長往往會借助其在家庭中的地位采取暴力手段對孩子進行打壓。長此以往,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興趣會大大降低,思想逐步走向封閉,產生一定的心理疾病。我們可以這么來形容,一個整天臟話不斷的家長絕對不可能教育出一個文明程度很高的孩子。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影響效應,這就是家長素質對孩子的影響。
三、“目標堅定”――家長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差距日益加大,農民在封建思想長期束縛下會產生一種很強的自卑感,因而很多家長產生了一種要使孩子“跳出農門,進入城市”的思想。所以,學生通常會把學習當作家長的事情,認為自己是在為家長爭光。而另一些先富裕起來的農民,對金錢的認識比較極端,總是喜歡用金錢觀來衡量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產生了“上學沒有用,不如去賺錢”的錯誤思想。
錯誤的思想只會對孩子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因此,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對孩子進行學習理想目標的教育,幫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家長千萬不能把孩子學習的目標僅僅歸結為提高學習成績,而是要擴展到具備學習能力上來;不能把學生的學習目的歸結為替家長爭光,而應該是追求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四、“溫馨關愛”――關注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構建和諧家庭
有些父母將自己對孩子的責任已經簡單地定為為孩子的學習提供物質基礎和經濟條件。在農村學生的父母看來,教育學生、與學生溝通都是教師的責任。孩子回家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拿錢、休息。有些家長從來不過問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學校的表現。家長既不到學校與老師溝通交流,也不在家里和學生溝通。一旦出了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找學校、老師,殊不知最大的問題是出在家長自己身上。因此,大多數農村孩子與家長之間都存在很大的代溝。長期無法溝通使學生覺得家庭里沒有溫暖,在家只會感到壓抑,從而產生了心理疾病。
另一方面,家長不懂得如何和孩子交心,他們只知道要維護長輩的權威,從來不愿意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交談。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很簡單,除了粗暴就是粗暴。所以在很多農村家庭里,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非常緊張的,甚至是對立的。我們希望家長多學一些知識,改變一下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