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會政策的基本目標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般說來,判斷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是根據科學、合理、公平、有效的原則,從效益、效率、公正性、回應性、充分性、適當性等六個方面進行衡量的。效益是一組數量指標,是指特定政策方案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既定目標,即其政策的結果和效果,通常可以用數量或貨幣價值表示。效率是一個或一組比值或比例指標,是指特定政策效益、效果與投入的資源和努力的比值,一般通過單位成本來衡量。公正性往往與公平通用,是指公共政策關于權利、機會和價值、利益在社會成員之間的配置和分配符合公平、正義、人道等原則,它是衡量公共政策有效性的一個關鍵標準?;貞耘c社會理性和行政管理理性相聯系,是指公共政策對特定群體的意愿和需求的反應和滿足程度。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政策效益對該政策問題、政策訴求及其目標人群的需要、價值和機會的契合與滿足情況,是一種合理性標準。適當性是關于公共政策的綜合性標準,它與實質理性相聯系,是指政策目標的價值與支持這些政策目標的前提是否可靠,并從總體上判斷該公共政策目標和該項政策本身對社會是否適宜。對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在考慮效益、效率、公平、回應性和充分性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是否適當、合理、必要。適當性是一個綜合性標準,它往往要在上述幾個標準之間權衡取舍,特別是經常要在效率與公平、公平與權利、自由與秩序等幾組主要矛盾之間進行選擇。
根據上述檢驗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六個標準,以及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基本原則,我們從政策問題和政策目標確定、方案規劃和決策、執行等幾個環節和政策過程,分析公共政策有效性和執政能力問題。
在政策問題和政策目標確定階段,如何積極回應公眾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要求和期待,將社會問題有效轉化為公共政策問題,如何確定合理、可行、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目標,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前提和起點,也是決定政策有效性的首要環節。政策目標的確定,要經得起上述六個標準的檢驗。如果政策問題不確定,將導致政策目標不明確、不合理,甚至導致政策目標完全扭曲,走向公眾期望和政策初衷的反面。
在政策方案設計和規劃環節,進行全面、科學、客觀的政策方案設計、規劃和評估,綜合考慮各政策方案的成本與收益,特別是其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通盤籌劃和綜合平衡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實在利益與潛在利益之間的關系,按照六條政策有效性標準設計和規劃政策方案,是保證政策有效性的關鍵。政策規劃設計要全面、公正地評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綜合比較各方案的收益成本,科學分析評估各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預見性。
政策決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環節。提高執政能力的核心和關鍵是提高公共政策決策能力,提高決策者對政策備選方案的決斷和“拍板”能力。在現代社會,要保證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一般要求政策規劃與決策兩個環節適當分離。政策規劃階段的“多謀”是決策階段“善斷”的基礎?!岸嘀\”一般可以委托或外包給專家智囊機構,“善斷”就構成執政能力的核心。作為核心執政能力的“善斷”,就是善于權衡取舍、善于把握公共政策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火候”與“度”,善于統籌兼顧科學性、合理性、公正性和可行性,善于果斷抉擇。
公共政策執行是將紙面的、觀念形態的政策內容轉化為現實效果,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過程。政策執行是依據法定授權實施方案的執法行為,首先要依法行事。政策執行又是具體的行政行為,無疑要公道、講理。同時,政策執行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還要講情、講人道,要做深入細致的說服、教育和宣傳工作。所以,有效的政策執行,既要依法行事,又要有情操作。政策執行無疑要貫穿效率效益原則,更要貫徹公平和回應原則。政策對象一般是廣大民眾,他們是否理解、接受和服從,決定該政策能否順利實施,也決定該政策效果能否充分實現。換言之,政策執行是否及時準確地回應政策對象的要求,是否公平、公正地協調和分配政策利益,是否始終以社會福利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是政策順利執行的關鍵,也是公共政策有效性的關鍵。
通過對公共政策有效性的考察,我們發現,執政能力和公共政策有效性之間在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內容和評價標準等方面都是基本相通的。從公共政策視角研究提高執政能力問題,實際上就是研究提高黨和政府制定和實施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提高公共政策的質量和水平。
從指導思想上看,提高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就是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是執政能力的重點,而其核心是公共政策的決策機制和執行機制。領導決策機制是否科學、合理、規范,工作執行機制是否公平、有效、適當,直接制約和影響執政能力與執政成效。
一般說來,判斷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是根據科學、合理、公平、有效的原則,從效益、效率、公正性、回應性、充分性、適當性等六個方面進行衡量的。效益是一組數量指標,是指特定政策方案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既定目標,即其政策的結果和效果,通??梢杂脭盗炕蜇泿艃r值表示。效率是一個或一組比值或比例指標,是指特定政策效益、效果與投入的資源和努力的比值,一般通過單位成本來衡量。公正性往往與公平通用,是指公共政策關于權利、機會和價值、利益在社會成員之間的配置和分配符合公平、正義、人道等原則,它是衡量公共政策有效性的一個關鍵標準?;貞耘c社會理性和行政管理理性相聯系,是指公共政策對特定群體的意愿和需求的反應和滿足程度。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政策效益對該政策問題、政策訴求及其目標人群的需要、價值和機會的契合與滿足情況,是一種合理性標準。適當性是關于公共政策的綜合性標準,它與實質理性相聯系,是指政策目標的價值與支持這些政策目標的前提是否可靠,并從總體上判斷該公共政策目標和該項政策本身對社會是否適宜。對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在考慮效益、效率、公平、回應性和充分性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是否適當、合理、必要。適當性是一個綜合性標準,它往往要在上述幾個標準之間權衡取舍,特別是經常要在效率與公平、公平與權利、自由與秩序等幾組主要矛盾之間進行選擇。
根據上述檢驗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六個標準,以及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基本原則,我們從政策問題和政策目標確定、方案規劃和決策、執行等幾個環節和政策過程,分析公共政策有效性和執政能力問題。
在政策問題和政策目標確定階段,如何積極回應公眾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要求和期待,將社會問題有效轉化為公共政策問題,如何確定合理、可行、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目標,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前提和起點,也是決定政策有效性的首要環節。政策目標的確定,要經得起上述六個標準的檢驗。如果政策問題不確定,將導致政策目標不明確、不合理,甚至導致政策目標完全扭曲,走向公眾期望和政策初衷的反面。
在政策方案設計和規劃環節,進行全面、科學、客觀的政策方案設計、規劃和評估,綜合考慮各政策方案的成本與收益,特別是其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通盤籌劃和綜合平衡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實在利益與潛在利益之間的關系,按照六條政策有效性標準設計和規劃政策方案,是保證政策有效性的關鍵。政策規劃設計要全面、公正地評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綜合比較各方案的收益成本,科學分析評估各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預見性。
政策決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環節。提高執政能力的核心和關鍵是提高公共政策決策能力,提高決策者對政策備選方案的決斷和“拍板”能力。在現代社會,要保證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一般要求政策規劃與決策兩個環節適當分離。政策規劃階段的“多謀”是決策階段“善斷”的基礎?!岸嘀\”一般可以委托或外包給專家智囊機構,“善斷”就構成執政能力的核心。作為核心執政能力的“善斷”,就是善于權衡取舍、善于把握公共政策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火候”與“度”,善于統籌兼顧科學性、合理性、公正性和可行性,善于果斷抉擇。
公共政策執行是將紙面的、觀念形態的政策內容轉化為現實效果,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過程。政策執行是依據法定授權實施方案的執法行為,首先要依法行事。政策執行又是具體的行政行為,無疑要公道、講理。同時,政策執行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還要講情、講人道,要做深入細致的說服、教育和宣傳工作。所以,有效的政策執行,既要依法行事,又要有情操作。政策執行無疑要貫穿效率效益原則,更要貫徹公平和回應原則。政策對象一般是廣大民眾,他們是否理解、接受和服從,決定該政策能否順利實施,也決定該政策效果能否充分實現。換言之,政策執行是否及時準確地回應政策對象的要求,是否公平、公正地協調和分配政策利益,是否始終以社會福利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是政策順利執行的關鍵,也是公共政策有效性的關鍵。
通過對公共政策有效性的考察,我們發現,執政能力和公共政策有效性之間在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內容和評價標準等方面都是基本相通的。從公共政策視角研究提高執政能力問題,實際上就是研究提高黨和政府制定和實施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提高公共政策的質量和水平。
從指導思想上看,提高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就是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是執政能力的重點,而其核心是公共政策的決策機制和執行機制。領導決策機制是否科學、合理、規范,工作執行機制是否公平、有效、適當,直接制約和影響執政能力與執政成效。
關鍵詞: 形勢與政策 教學目標 內容體系 主要任務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指出,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重要使命,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的整合,形勢與政策課的地位在高校中進一步凸顯,各院校普遍將形勢與政策課列入教學計劃,以開設常規性課程或者進行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教學,對大學生正確認識世情國情,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高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覺悟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偟膩砜?,由于認識不到位、課程定位不明確、運行機制不合理等原因,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實效性欠缺,教學效果與開設課程的初衷還存在較大差距,加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增強其實效性,有利于發揮形勢與政策教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進作用。
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和認識形勢與政策問題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不斷完善的政策體系,形成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
(二)能力目標
讓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形勢,并透過復雜的形勢和現象看其內在本質;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組織能力,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素質目標
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立場,理清對國際國內大是大非、利害問題認識的思路,自覺抵制錯誤的思潮和言行。
二、高?!靶蝿菖c政策”課的內容體系
高校要合理構建“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體系,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信心和責任。筆者認為,高?!靶蝿菖c政策”課的內容體系至少應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一)基本理論
主要包括:科學認識和分析形勢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正確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基本知識和方法?;纠碚摻逃饕谴偈箤W生學會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形勢,并透過復雜的現象看到其內在本質;全面準確地了解黨在制定各項路線、方針、政策時所依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原則,提高學生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覺悟。
(二)基本形勢與基本政策
主要有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及總體發展趨勢;國際形勢與大國關系;我國的國情國力、政治經濟形勢;重要會議精神;重大改革舉措;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的政策和法令法規等?;拘蝿菖c基本政策教育要著眼于幫助大學生增強對馬列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信心。
(三)熱點問題
該部分內容是“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所普遍關心關注的。通過對熱點問題的解析,不僅要使大學生對這些問題“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任課教師在講授國內外熱點問題時,一定要講清問題的背景和來龍去脈,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在國內國際形勢變化中所處的位置或所產生的影響;要講透問題的實質,把握黨和政府的原則立場,引導學生理性地看待和處理“熱點”問題,避免采取偏激行為;要講明分析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的方法論辯證分析熱點問題。
三、高?!靶蝿菖c政策”課的主要任務
(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形勢與政策教育既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時事新聞,更不是簡單地講評國內外大事,而是要通過教育教學幫助學生夯實思想理論基礎,準確了解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理性思考和分析當前形勢的背景、現狀和發展趨勢,提高學生的政策理論水平和分析辨別能力,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二)培養大學生的應對問題能力
形勢與政策課的目標與任務是教育與引導學生自覺地站在正確的立場,學會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學會運用矛盾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觀察形勢、分析問題,并能透過現象認清本質。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向他們介紹基本理論、基本形勢、基本政策和熱點問題,而是要教育學生全面準確地了解黨和政府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所依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原則,提高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覺悟,學會站在正確的立場、運用正確的方法看問題、想問題,提高應對問題的能力。
(三)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經濟社會生活正經歷一系列復雜而深刻的變革。形勢與政策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方向,正確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總之,各高校要不斷加強對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研究與思考,提高對該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改革,使形勢與政策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發揮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號.
[2]張若飛.高?!靶蝿菖c政策”課課程建設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