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結構化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設計導語 學生參與 情感因素
系統論的觀點認為,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研究小學課堂教學優化的藝術,意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從精心設計導語、引導學生參與、發揮情感因素等方面探討小學課堂教學優化的藝術。
1.精心設計導語。導語的設計在每節課的開頭,它的精妙與否關系到一節課的成功與失敗。導語設計要精而巧,要通過簡潔的語言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人們說,“開場白”要叫得響。小語教學中的導語相當于“開場白”。有一些老師上課,往往先板書課題,接著解釋題意,然后講讀課文,長此以往,未免程式化了,自然平板乏味。導語旨在激發學生審美主體意識,激趣、感受、探求、鑒賞,如此導入新課,自會增強教學效應。導語的樣式很多,關鍵在于我們要因文制宜,不斷發掘、創造。
2.引導學生參與。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偏重教師講、學生聽,談不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而成功的語文課應該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體現就是積極參與閱讀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呢?
2.1 運用手段,激發參與興趣。
①情感共鳴,誘導興趣。如教學《赤壁之戰》,讓學生以桌面當江面,以鉛筆作戰船,共同來找“火攻”的十大妙處,并說明理由。這就活躍了氣氛,激發了情趣。
②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如教學《鯨》,可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多媒體輔助手段,為學生描述鯨的生活畫面。學生被深深吸引,產生了“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的感受。
③練中增趣,鞏固興趣。如教學《海上日出》,可設計按太陽升起的過程畫出順序圖,讓學生根據圖用“先……然后……接著……最后……”等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說一段完整的話,使學生既充滿興趣,又受到訓練。
2.2 多方啟發,提高參與能力。
①讓學生參與學習目標的制定。如《蛇與莊稼》,有學生提出:課文介紹蛇與莊稼、貓與苜蓿等事物間的聯系,這跟我們有什么關系?我們為什么要學?這和“讓學生通過學習,懂得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研究它們的規律,才能把事兒做好”這一難點一致,于是教者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學生十分高興。
②讓學生參與學法的選擇與創造。如教學《蛇與莊稼》,提供畫關系圖、講故事、復述、抓重點詞句等“參考學習方式”,建議學生根據自己所選內容和方法來學習,并鼓勵他們創造新的學法,效果非常理想。
③讓學生參與教學的總結與評價。如教學《蝙蝠和雷達》,教師出了一道填空題:人們從( )得到啟發,發明了( ),使( )能夠( )。學生說出了許多種填法,并發現這是一道永遠做不完的題,因為許多發明還不了解,新的發明還會出現。如此總結,學生收獲很大。
3.發揮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感情因素,注意把師生之情與課文之情、課文之情與詞句之意密切結合,內在溝通,情意交融,就得啟迪心智,縱深發掘,收相得益彰之效。如果就文教文,不去以情激情,勢必平板單調,枯燥乏味了。文藝作品必須以情感人。同樣,語文教學也必須注重感情的熏陶,以情育人。在語文教學的航程中,怎樣以情為帆呢?
3.1 以教師情激學生情。首要的是在師生之間創設一種真誠的、和諧的情感氛圍。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位老師一開始就親切地與學生娓娓而談,尤其是教者與學生分角色表演文中魯迅救助車夫這一情節的真誠投入,使扮演“我”的學生受到感染,激起了感情波瀾,自然地對魯迅先生產生了崇敬與愛戴之情。
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只是教學的基礎,教者還必須以情激情,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如教學《長城》,不管是朗讀課文,分析課文,還是介紹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情景,教者自己首先要充滿對長城的贊嘆,對修筑長城的古代勞動人民的贊美,自豪感、贊美情溢于言表,學生自會受到情緒感染,沉浸于熱烈的共鳴之中,教學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優化課堂結構,關鍵是要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著力探索實施開放學習,促進學生更好地發揮創造性,更為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這對教師備課、加強課堂教學管理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像制定預案一般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優化課堂結構,就需要備課中加強對課堂各環節的預設和準備。一是做好數學問題、方法與思想的準備。教師要更充分地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需要的數學方法進行預設,多角度、多方面認識教材內容,分析學生思維,對各類可能的異常情況,例如學生對所學內容與眾不同的認識、學生的一些不良表現等,做好思想準備,準備好應對之策,以便能及時處理課堂意外情形,使課堂的全部過程都在教師的控制之中。二是合理把握課堂容量和教學節奏。這不僅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然要求,從課堂管理來說,也是一大重要策略。保持適度較快的節奏,對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重要,若教學安排過緩,在一個問題上過久糾纏,學生便會失去興趣,覺得索然無味,甚至開小差。三是科學安排師生互動交流。課堂教學的成功,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調動至關重要。一些教師總是一言堂,忽視學生的意志,師生之間缺少和諧的互動交流。例如,學生就某個例題有其他解法,或者對某個知識點有不同見解時,不注意加以利用和引導。這類情況下,教師應積極與學生交流探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使學生與教師間的情感互動起來。
(二)課堂管理中更注重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和保護。學生不是等待填充知識的容器,而應是一支支需要點燃的火炬。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靈性發展的平臺。在激勵、鼓舞、喚醒中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創造學習。一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數學學習是思維活動與發展的過程,而“問題”是點燃思維運動的火花,是認知結構得以不斷發展的源泉,多讓學生提出問題,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二是鼓勵學生參與活動。老師要指導學生主動去探索數學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則的發現過程。從傳統聽講模式到把聽講與讀書、研究、討論、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精心設疑,置疑,適時調控,讓學生處在猜想、類比、推測和解答的思維活動中。三是引導學生自行歸納。整理歸納是知識反思內化的過程,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各知識要點,并揭示它們在知識整體上的地位、作用,與其他知識的相互關系和結構上的統一性,特別要揭示出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四是合理進行變式訓練。采取一題多變、一題多解,自己編題、自己解答等方式,逐步提高思維強度和訓練效率,開闊學生的思路,防止機械模仿。五是及時注意學生反饋。教師要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提問,讓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信息交換的動態過程。
二、注重增強課堂“情趣”,點燃學生學習激情
數學是較為枯燥的一門學科,很多學生往往由于畏難而不喜歡學數學,教師應該著力增強數學課堂的情感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加強情感交流,縮短師生心理距離。一些教師忽視與學生的感情交流,對學生出現的情感問題等不聞不問,或是一味批評打擊,導致產生逆反心理,討厭和畏懼教師,學習興趣全無,教學成績也會大幅下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崗位、熱愛自己的學生,用春風化雨般的愛心去教化他們,把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縮短,讓學生感到老師不僅是良師,同時也是益友。
(二)化腐朽為神奇,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起來索然無味,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識轉變到游戲活動、探索發現活動上來,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三)調動學生好奇心,激發其學習興趣。初中生正處于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應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大膽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我給學生講了總理與外國友人交流中的一個有趣故事:一次在陪同外國友人參觀時開了一個善意的玩笑,稱將所參觀的一棟五十層的高樓“低價”賣給對方,其中第一層1分錢,第二層2分錢,第三層4分錢,以此類推,每層樓翻一番……然后教師讓學生討論這樣買房子虧不虧,這時學生會覺得非常好奇(因為他們想不到最后會有那么貴),這樣學生對學習乘方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四)因地制宜創設背景,結合實際改編教材。很多教師都感慨,一些問題雖多次強調但學生總是記不住,殊不知往往是由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背景不切合學生實際,難以讓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教師在創設教法背景時不要死板的套用課本,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教法背景,因地制宜巧妙地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修改,使教學更適合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對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科學創設思維情境,張揚學生個性思維
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思維情境,才能促進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促進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思維情境的創設應貫穿在新課導入、新課教學、練結全過程。
(一)在新課導入時創設思維情境。新課導入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若不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師生便不易進入角色,從而導致整堂課欠佳的教學效果。新課導入中創設思維情境,可采用三種方法:一是巧設懸念,形成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意向,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二是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疑點,引發學生解疑的要求,點燃學生思維火花。,三是直觀演示,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過程中創設思維情境。在新課教學過程中思維情境的創設尤為重要,教師應適度加壓,促進知識遷移。邀創設一種“跳一跳、夠得著”的情境,這種情境中學習積極性最高,躍躍欲試,教師一旦適度啟發,則能獲得經由探索后征服的成功體驗。教師要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點,用舊知識作鋪墊,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創設遷移情境,層層設問,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使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達到充分統一。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思想方法,向學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結論的尋求、思路的探索過程,展示前人是如何思考的,從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如何去思考,并幫助學生學會思考。
(三)在課堂練習和總結中創設思維情境。課堂練習是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內化過程,創設課堂練習的思維情境,能大大強化這個過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選擇性地安排課堂練習,可通過分析“錯誤題本”,根據所講內容選編一些選擇題或判斷正誤題,并要學生找出錯誤原因創設思維情境。總結在一堂課中往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它能使一堂課所講知識及體現出的數學思想、數學思想方法系統化,初步形成認知結構,因此在課堂總結中也要注意創設思維情境。教師在小結時,要引導學生概括本堂內容、重點、關鍵,也可利用提綱、圖表、圖示等創設出思維情境。
四、重視學習方法指導,變“授魚”為“授漁”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漁。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但應注重教會學生知識,還應非常注重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
(一)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預習是學習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有必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預習,也就是在上課前將所要學的內容提前閱讀,達到熟悉內容,認識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種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教會他們在不懂之處“作記號”,如:二次根式這一內容不懂,就在這一地方作上自己的記號,以便在上課時認真聽教師講解這一內容,從而更好地掌握這一內容。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跨文化意識;交際體驗;結構學習
在語言學界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語言的文化內涵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外語教學中文化素質培養的重要性文化內涵是語言交際的具體內容,文化意識是語言交際的思維基礎。國外英語教學的成功之處在于它強調了語言的交際屬性和文化屬性。語言的結構規律是在語言交際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而語言的交際行為則是在社會文化活動中完成的。不掌握語言的結構規律,就無法進行正確的交際;沒有文化內容,就無法進行有意義的交際。因此,外語教學應該包含以下內容:交際體驗、結構學習和跨文化意識。這個教學方法可以歸納成“交際一結構一跨文化”教學模式。
一、交際體驗
交際體驗應以掌握交際功能為目標,日常生活為重點,語言媒體為英語;交際化外語教學模式集中體現在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一些從事英語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育者認為:交際能力不僅包括語言形式,還應該包括社會規則。
交際能力構成的基本要素是知識和技能,它們是交際活動中自我調節機制的組成部分。交際能力的形成要有知識,知識具有完成活動的定向功能;還要有技能,技能是完成活動的方式。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過程,教與學、師與生在教學過程中有著本質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交際。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一種關系,教與學是互為影響的一種雙向交際關系。教師的教不斷影響學生的學和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的學也在不斷影響教師的教,并在促進、檢驗著教;師生之間的交際影響具有相互反饋的雙向交際作用。實質上,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之間的交際活動。
交際化外語理論指出:在交際化外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正確掌握語言形式,還要考慮語言形式的功能,讓他們在不同的場合、根據不同的對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適的語言形式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交際化外語教學是一個雙向的跨文化傳播和獲取知識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交際化外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語言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和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交際化的外語教學中,中國學生在外語交際過程中存在著兩方面明顯的不足之處1、不會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用不同的交際方式;2、缺少有關外語交際的交際規則和交際模式的知識。對此,英語教師應對交際能力所涉及到的各種因素做更加深人的調查研究,對不同文化的交際規則和交際方式進行對比性研究,培養學生在交際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認知能力,從而使學生實現得體的外語交際。
二、結構學習
結構學習要以語言技巧訓練為目標,語言結構為重點,語言媒體以英語為主。人類學習任何知識,都企圖在所接觸的事物發展中發現秩序,尋找規律。學習外語也是一個發現規律、尋求規律,并對原有規律進行重組的過程。詞義、句法規則和語用知識的重組,無一不在影響著學習者整個外語知識系統的發展和完善。重組過程中,某種知識發展成為一種技巧,又逐漸成為一種常規。通過實踐,技巧和常規形成了一種自動過程,成為一種能力。英語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包括聽、說、讀、寫的操練和語言信息的輸入輸出。因此。必須把學生置于運用語言的活動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練,從模擬交際到真實交際,以期達到真正掌握英語。
目前,人們重新強調培養學習者的語法意識,但不贊成機械的句型操練方式。外語教學理論研究者們的任務是尋求和設計一些有效的培養學習者語法意識的途徑和方法。他們主要想通過一些有意義的交際活動,使學習者在實踐中感受到語法規則的作用并逐步掌握這些規則。事實上是,正因為英語教學在中國是屬于外語的范疇,大多數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后并沒有多少聽說英語的機會,他們十分缺少環境英語的反復刺激。
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結構的能力,其具體教學內容應包括: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結構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選擇詞匯的能力和創造性地運用詞匯組句成文的能力;培養學生根據所處的語言環境運用英語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語言實踐活動,以交際思想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
三、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要以了解文化知識為目標,各種文化習俗為重點,語言媒體以英語為主。由于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體,不同學科對它的概念和范疇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和側重性。就外語教育而言,對文化概念和范疇的界定需緊緊圍繞目的語的特點,以及影響目的語學習、理解、交際的種種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要素來進行。外語教育語言學所研究的文化,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但總的來說是一種狹義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
跨文化意識是基礎英語教育的目標,根據《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教育中跨文化意識指對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的語(如英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它與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密切相關。文化知識指學生了解的有關中外文化的知識(knowledgeaboutculture),比如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知識。文化理解指中外文化及其差異的理解過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ofculture)。跨文化交際能力指學生根據所處的文化環境及交際雙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當、得體地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四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的基礎,而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又能促進學生進一步獲得文化知識,增強文化理解力。
對外族文化抱有好感、渴望了解其歷史、文化及社會知識,這是一種十分有利于學習該文化語言的因素。對某一語言的結構和表達法感到新奇,那么對該學習者來說學習該門外語是一個不斷發現新鮮事物的過程,學習是一種樂趣,是一種探索;相反,把外語想象得過難,覺得外語表達別扭,這樣的學習者必然會對外語學習畏之如虎,學習的效果毫無疑問受其影響。學習者對學習材料是否有興趣、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是否有興趣,這些都會影響學習者的情緒和學習效果。教師的個性也是學生改變對外語學習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