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結構主義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法國結構主義是以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為基礎的。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帶來了語言研究的革命性范式的轉換,開創了語言研究的新模式,被認為是結構主義的創始人。
首先,索緒爾區分了共時性和歷時性,將傳統語言學注重語言的歷史和發展轉向關注語言本身,改變了以往歷史性研究帶來的混亂局面,開始了他把握語言普遍規律,建構語言結構的宏大目標。
第二,符號的意義與現實世界無關。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兩個因素組成。能指和所指猶如紙的兩面不可分割。例如,我們所聽到的“tree”這個詞的聲音便是能指,而這個聲音形象在我們心里引起的概念便是所指。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符號的任意性不僅指能指和所指的結合是任意的,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系,他們的結合是約定俗成的,而且也指作為整體的符號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也是任意的,或說語言符號的意義與現實世界是無關的。索緒爾說“語言符號連接的不識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樹”這個符號在我們心中引起的是它的概念意義——一種植物,不同于現實世界中的真實的樹。
第三,符號在系統內的區別性特征決定符號的意義。語言符號的意義不是由現實世界決定的,而是由符號系統內符號與其他符號的區別決定的。在現實中句子是一個一個的詞依次出現的,呈水平方向展開,每個詞都與其前后的詞形成對立,詞的意義在這種對立中表現出來,索緒爾認為這是橫的組合關系,而在句子中還隱藏著一種縱的聚合關系。句子中的每個詞都與許多沒有在句中出現的詞形成對立。這種關系表現的是整個語言系統,隱藏在人的頭腦中。
每個詞,每句話,每個語言符號都在這種縱橫交錯中意義才得到確定。而后一種關系在索緒爾看來尤為重要。“紅”與“黑、黃……”形成對立,而在英語和漢語中它的對立項很不相同,比如在漢語中“紅”有大吉大利之意,因此它與喜、福……對立,在英語“red”就沒有這些對立項,這樣就造成“紅”和“red”在漢語和英語中有著不同的意義,這完全是由兩種語言符號系統決定的。
最后,語言研究的目的是把握整個語言的內在結構。語言符號的意義是由整個符號系統決定的,在此基礎上,索緒爾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區分,分開了語言和言語。語言是指語言符號系統,言語是這一系統所產生和決定的個別交際行為。語言學應以語言而不是以言語為研究對象,盡管言語千差萬別,但有著共同的內在結構,在言語中只能體現這一內在結構的一部分,只有在整個語言系統中才能把握決定著生成每句話的內在結構,即存在于每一種語言中的語法體系。二、語言學模式在結構主義中的運用
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學派或學說,而是一場在方法論上的普遍的革命,正如巴爾特說結構主義是“分析文化現象的一種模式,而這模式來自當代語言學的方法”。在這場大規模的結構主義運動中,其在文學領域中的成就最大,對結構主義語言學模式的運用也最徹底。
法國結構主義文論內部也紛繁復雜,幾位結構主義的大師,托多羅夫、巴爾特、熱奈特、布雷蒙,各自利用語言學模式建構了自己不同的理論體系,但他們在運用索緒爾的語言學模式的過程中形成了共同的理論前提。
首先,結構主義高度重視文學能指,割裂文學和現實的聯系。我們已經分析過,在索緒爾看來,語言符號和它所指的對象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語言和現實是分離的。而且詞的意義不是由說話人的主觀意圖和愿望所決定的,也不是由外部現實決定的,而是由整個語言體系所賦予的,是由其在語言符號系統內的與其他符號的對立和區別決定的。同樣,結構主義文論家堅決否定作者和現實作為解釋文學作品的起點,他們關注所指,忽視能指,關心的是意義產生的方法,而不是意義本身。他們認為作品的意義不是由作家的意圖和現實決定的,而是由作品這個自足體決定的。從而文學研究從外部轉向內部,文學自身的結構等內部特征重新得到重視。
其次,結構主義將索緒爾的理論運用于文學研究,不是為了分析具體作品,而是建立一種系統地普遍有效的文學科學——結構主義詩學和敘事學。結構主義者用符號和體系的語言學概念分析文本的各個層次的結構,就是遵從索緒爾的語言和言語的區分,在此基礎上把握文學作品的普遍的規律。結構主義詩學和敘事學的對象是文學的一般規律,具體作品中只能體現詩學的一部分。正如語言學家應該能解釋尚未說出的句子的結構和組織,結構主義詩學和敘事學也應該能夠解釋尚未寫出的文學作品的規律。結構主義正由此出發認為“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的構造,然后在它們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這一注重關系和結構的思維方式,是從整個結構主義的思想的基本假設邏輯的推衍出來的,并滲透到結構主義的方方面面。
最能體現結構主義特色的是,共時與歷時、能指與所指、語言與語言、系統差別決定意義等被結構主義者改造為普遍的二元對立原則用于文學研究。
結構主義文論力圖建構作品的深層結構和意義,而這一深層結構和意義就是通過二項對立實現的。卡勒在他的著作《結構主義詩學》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二元對立的概念。他說“其實,結構主義分析中最重要的關系又極其簡單:二項對立。語言學的模式也許還有其他的作用,然而有一點卻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鼓勵結構主義者采取二項式的思維,在所研究的各種素材中尋求功能性的對立形式。”言下之意,“二項對立”是結構主義的關鍵詞。因為在結構主義者看來,二項對立不僅是支配語言符號系統的規律,而且是支配人類文化活動各個符號系統的規律。
[摘要]索緒爾開創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提出的共時與歷時、能指與所指、語言與言語、組合關系與聚合關系等思想原則開創了語言研究的新模式。法國結構主義以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為基礎,將語言學模式運用于人文學科的研究中,尤其在文學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結構主義文論排除文學的所指,專注于能指,力圖建構文學的內在結構,把握文學的普遍規律。語言學模式并且被結構主義者改造為普遍的二元對立原則運用于文學研究。
[關鍵詞]結構主義語言學模式二項對立
參考文獻:
[1]索緒爾.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羅蘭·巴爾特.符號帝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喬納森·卡勒.盛寧譯.結構主義詩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4]霍斯特.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5]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1傳統建筑形態的轉變
不同時期的建筑、不同地域的建筑都顯現著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這是由于不同環境下的人們對解決問題的方式有一定不同性導致的。從結構主義的角度來看,建筑人類學對歷史的間斷性進行強調,認為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域的人都是所處社會的構成元素。建筑人類學提倡改革創新傳統的建筑設計文化,并應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使之為現代建筑設計服務。
1.2現實主義建筑到未來有機建筑形態
高功能的建筑要求和復雜、現實建筑規范是現代建筑設計師創作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兩大難點,多數結構主義者認為,將來的的建筑將會如有機生物一般,在某些法則中,像結晶生成一樣能夠自由組合和繁殖。現代建筑設計師在實際的建筑設計創作中,要不受現實束縛,不能過于刻板,要進行超越時代的、表現主義色彩濃烈的城市規劃和建筑方案創作。
2建筑形態學結合結構主義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2.1自然形式有機結構
目前,具有仿生特點的自然形式有機結構層出不窮。許多建筑設計師在設計中加入了自然元素的使用,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使建筑物與其周圍自然環境和諧存在,而是從仿生學的角度,進行自然生物形態類建筑設計,這種新型建筑的形態類似于自然界某種生物形態,在這些建筑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自然的氣息和建筑設計的神奇力量。最初,高迪的自然塑性作品給予了現代建筑仿生特點的啟發。現代建筑中,具有仿生特點代表作就是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其建筑形態是鳥類巢穴的形式,融入了現代化先進的鋼結構設計[3]。與“鳥巢”相比,水立方體現了女性柔美,其建筑形態模仿水的紋理,由一個個冰晶狀水分子和很所小泡泡構成。在現在建筑設計中,具有仿生特點的自然形態建筑是時代的產物,倍受青睞,這一點,我們的建筑師們已經有了強烈的意識。這些建筑從建筑形態上拉近了人類生活與大自然的事務,此外,這些建筑的概念結構表現出人與自然的融合,使生活更加美好。
2.2“高技”派建筑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技術與新結構的不斷涌現,許多建筑師開始通過作品向人們進行技術性審美價值的信息傳達,這一類作品被稱作“高技”派建筑,如今,“高技”派建筑應運而生,不斷涌現。高技派建筑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諾曼·福斯特,他設計的建筑結構中,主要使用了玻璃和金屬材料,一般都是采用較高的施工技術對外觀形態進行金屬化表現,存在一定的科幻色彩。倫敦新地鐵加納利·沃夫地鐵站就是這類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我國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就很好了體現了材料學、材料化工和計算機技術等技術相結合的特性及優勢,外表采用膜結構---ET-FE材料,不僅僅展現了結構力量美,還體現了設計
2.3地域性建筑設計
隨著時代的進步,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也在不斷擴散。在建筑設計當面,僅僅只是體現地域特色的建筑物正在逐漸減少,而在世界范圍逐漸普遍起來的西式、歐式建筑,使建筑隱藏著特色單一的危機,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建筑設計中展現地域特色。我國現代建筑中地域性建筑設計卓見成效,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河南博物館,其建筑形態呈金字塔形,共有9座,根據中國傳統中中心對稱布置的建筑文化,包含著九鼎中原的蘊意,酣暢淋漓的展現出中原文化的特點。
3結束語
初中化學由于是化學啟蒙階段,主要是普及性知識介紹,因而學生較易掌握,考試分數也較高。而高中化學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強調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難度與深度增加,部分學生感到化學難學,有一定的學習困難,再加上考試成績的刺目低分和那作業批改中的可怕的大紅“×”,以及在課堂上得不到教師的鼓勵,傷害到學生的學習信心。倘若在課堂上學生回答不出教師的提問,嚴厲的教師采取的是批評教育,大多數教師比較寬容,會請其他同學回答,而很少去了解是什么原因或提出建議,從而實施了“冷暴力”。從而造成學生興趣降低,畏難情緒增加,少數同學厭惡化學學習,逐漸放棄化學的學習。足以可見,科學而有針對性的評價的重要性。仔細分析本因,其實是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合理:其一,由教師單一進行評價,不重視評價的促進作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沒有給予科學的評價;其二,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簡單與粗暴,學生得到的是冷冰冰的分數以及“√”與“×”,課堂提問也主要是集中于知識的回顧,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評價只在于結果的對與錯,不會考慮學生思維的評價及運用知識能力的評判。這與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變化和發展。構建適合高中化學教學的評價體系很有意義,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克服畏難情緒,提高教學效果。
二、構建科學的高中化學評價體系
高中化學的評價體系應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參與性和過程性,評價體系應是多元化和多主性的。評價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成長。
1.評價方式應是多元化的,使評價更真實。
學生是一個群體,個性差異較大,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教師的評價切忌千人一面,應當是有針對性的多元化的評價。(1)評價目標的多元化。針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評價目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差異,因人而宜,實事求是給出每個學生的評價目標,要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表現,要制定學生所能到達的目標,從而激勵學生進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所預定的評價目標。(2)評價方法的多樣性。目前,評價方法多采用常規作業、單元測試、期中和期末考試、上課提問的方式,這些傳統的評價方式有一定的實用性,但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評價方法應更加全面和科學,如自主評價、訪談評價、家長和同學評價、實踐評價等。在常規的考試方法上也應改革與創新。教師在考評高中化學知識時,應把知識寓于真實的生活、科研及生產背景中,注重問題與實際的聯系,加大試題的開放性與探究性。在平常練習中,應根據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設定多組練習,由學生自主選定完成,在考試時也應設定必做題和選做題,使學生有選擇的余地,每個學生都能有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評價體系構建的多主性,讓評價更全面。
傳統評價是由教師單方面進行,這與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論的評價體系是相悖的,科學的評價體系是以參與者為主的,要突出學生的參與性,學生家長、同班同學都應參與評價,改變教師單一評價的片面性,使評價更具合理性和全面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通常的做法是:(1)要求學生自主評價。教師進行完教學單元教學后,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自主評價及對教師的教學提出相關建議,主要包括單元知識點掌握、自我評價、學習目標、完成程度、進步方面、存在問題、改進辦法、教學建議等。(2)同學評價和家長建議。每一學期結束都要求學生相互評價,主要包括學習態度、上課紀律、作業情況、相互學習等方面,家長應就學生在家庭學習的過程給出評價。
3.評價應注重學習的過程性,建立學生的成長檔案。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較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的評價應貫徹整個教學活動過程,應密切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動態和能力的培養。課后作業的評價應指出學生的進步與不足,應從知識再現、能力提高、知識運用等方面及時給出評價。單元測驗后,針對每一個學習單元,應對學生的學心態度、學習方法和技能,給出準確的評價和合理化建議。每一學期及每一學年的結束,教師應對知識點的掌握、方法論的建立、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習中的閃光點及存在的問題給出正確的評價,指導學生揚長避短,逐漸成長。教師應以欣賞的態度鼓勵學生的進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學習意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評價的本質在于評價的發展性,激勵學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