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一職稱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南方日報訊 (記者/鄧圣耀)昨日,記者接到報料,3月1日東莞市衛生局受省衛生廳指派,成立調查組進駐東莞市中醫院,就該院超聲室醫生林家東申報高級職稱醫學論文造假一事進行調查,短時間突擊約談了數名該院醫務人員。
記者來到東莞市中醫院,在超聲室,看見林家東的辦公室大門緊閉。醫院工作人員稱其昨晚值過夜班,今天輪班休息。但有工作人員稱下午3點左右見其來過醫院一趟,不久便離開。
記者致電該院人事科,工作人員稱上級部門剛介入調查,事件尚不明朗。
據一位內部人士確認,前日下午超聲室醫務人員確實被衛生局約談,調查焦點在于林家東所作的兩篇論文《超聲造影在肝癌射頻消融治療前后的應用價值》和《超聲造影在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經皮微波凝固治療大肝癌中的價值》。該人士稱,兩篇論文被認為具有作假嫌疑,可能與東莞市中醫院并不具備超生造影儀器有關。
缺乏正確的認識,學生往往不了解現在所學的課程,與工作崗位的聯系,降低了學習的興趣,甚至形成讀書無用的思想。或是有些同學即使對本專業有學習的熱情,但知識面狹窄,以為只要畫畫畫的好,就是企業需要的優秀設計人才。這使他們常常與周圍的環境絕緣,認為參加企業實踐,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不如多畫幾幅靜物的錯誤思想,放棄了對一些資格證書的考核和設計比賽活動。只有進行學科間交錯學習,才能達到自身綜合發展的目標,只有多參加設計比賽活動,才能增加學校間的交流,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工藝美術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
中職學校的工藝美術專業,應深入地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通過企業調研,開設適合崗位發展的相關課程。
(一)課程設置應以市場需求為基準
課程開發,應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中職學校培養的目標就是教會學生如何適應將來的工作和生活,結合中職學生實際,學校應該依據學生將來工作用什么,就教什么,學生的培養目標,應從學生將來的工作中反推得到。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
(二)課程設置應以學生職業發展為培養目標
通過組織企業實踐專家訪談、問卷分析,現場觀察,請不同崗位工人填寫工作任務等方法,進行課程分析,了解學生將來的工作崗位、工作過程、工作任務對象、工具、方法、工作和技術要求等,確定將來學生發展的典型任務。譬如,了解學生步入崗位后主要工作的任務是什么,通過課程來學習工作崗位需要的某項技能。課程為工作需要服務,而不是單一的按照課本上的章節,完成教學任務了事。同時,應該考慮到,學生將來從工人轉變成為生產管理人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將學生將來職業生涯的發展作為最終培養目標,開設相關課程。
(三)課程設置應遵循科學的課程模式
目前,用人單位對職業院校不滿意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生畢業后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企業需要對學生進行第二次培訓,加大了企業的成本。要想讓企業對中職教育的質量滿意,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工作經驗,其前提是能在學校學習期間系統化的完成過企業的真實項目案例。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經逐漸被大家所認識。工學結合的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是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成一體的課程,這種科學的課程模式,符合職業能力發展規律,專業課程是從具體的工作領域轉化而來的,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情景中學習如何工作,使學生接收的知識具有針對性,與工作緊密聯系。
三、對工藝美術專業課程設置的構想
(一)優化課程設置,實現培養目標
1.專業理論目標:學生需掌握必備的專業理論知識。例如:色彩修飾的技巧、基礎圖案、平面設計原理、包裝設計、室內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構成學、建筑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等專業基礎知識,使學生了解工藝美術的藝術特征及設計的基本常識,為學生創作和鑒賞工藝美術作品,進行藝術設計打下理論基礎。
2.技能目標:學生可以通過色彩、素描等課程的學習,掌握造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確表現對象的造型能力,提高藝術的感知力和鑒賞能力,為專業課學習奠定造型基礎。通過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AutoCAD工程制圖軟件、IIustrator矢量設計軟件等課程的學習,掌握設計軟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學生還需要掌握一定門類工藝的制作技藝,學習工藝設計的一般方法、創作設計的要領。如:室內設計方面,了解各種裝飾材料的性質、規格、市面價格等,掌握常見的工藝施工規范和制作技術、工程質量的檢驗方法、工藝制作過程中常見的各種問題,以及處理的方法。
3.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適應職業要求的心理素質,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適應就業環境需求的完善人格。
(二)改革課程設置,進行模塊化教學
中等職業學校工藝美術專業模塊化課程要依托于職業崗位群,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課程的目標,將職業所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品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基本素質—職業能力—崗位技能三位一體化的課程模式,讓學生有機會完成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內容相一致的學習任務,縮小在校期間所學技能與行業需求之間的差異,體現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
1.建立職業能力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中職工藝美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了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形成為中心的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體系,遵循職業能力形成的規律,與中職教育培養目標相一致,有效地克服了傳統課程的弊端。
2.實現了課程教學現代化。中職工藝美術專業模塊化課程是以企業實際工作任務為中心開發的,這就需要使用專業的生產技術設備,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來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實現課程教學的現代化。
3.實現課程內容綜合化。中職工藝美術專業模塊化課程,具有相對靈活和獨立組合等特點。有利于以崗位能力為本位,將學科知識、技能、態度等內容科學的整合,有利于課程體系整體的優化。
4.實現課程評價社會化。對中職工藝美術專業模塊課程的評價應是由生產一線的技術專家來完成,這樣能縮小校內教學與崗位任務、職業要求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企業環境適應性與就業能力。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探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職教育的實踐教學已經逐漸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中職教育下的學生普遍具有扎實過硬的實踐動手能力,方案設計水平也大大提高。相比之下,高職教育還在部分復制本科教育,實踐教學不具備明顯優勢,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實踐課程的數量和質量并不明顯好于環境藝術設計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校內實踐基本局限于工作室虛擬項目教學和校外考察,造成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高職與中職實踐設計課程“倒掛”的現象,特別是材料工藝和模型制作等課程。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課程設置以學科為中心
國家在2001年頒布了《中等職業教育園林專業現行指導方案》,中等職業學校在指導方案的規定下制定教學計劃。不難看出,中職學校的理論課程較多,理論知識涉獵較全,而我國的高職教育受本科高等教育的影響,課程以學科為中心,沒有完全從其課程模式脫離出來形成自己的職業教育特點,不論是課程的模式還是體系,還以大量的理論課程作為專業支撐,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的相關課程部分重復。
(二)專業課程內容缺乏統一標準
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較之國外的職業教育還具有較多不完善之處,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就目前的狀態來看,我國教育部并沒有對高等職業教育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也沒有劃分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課程分類標準和課程內容的難易等級。這就會造成職業教育的混亂,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制定各自的課程,因此課程標準雷同、課程內容重復的現象時常出現,中高職教育出現“斷檔”的現象
(三)課程實施未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遼寧省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招收兩類生源的學生,并且進行育培養,一類是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一類是來自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高職院校采用混合教學。普高生沒有任何專業基礎,而中職生文化基礎較差。高職院校在課程設計時往往以招生人數較多的普高生為對象,以零起點設置專業課程內容,也是造成中職、高職課程內容重復的根本原因。近兩年遼寧省3所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招生情況,教學模式均采用混合教學。
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
建設應遵循的原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主要區別是“職業化”,我國職業化教育一是中職,二是高職,因此兩者均屬于職業教育范疇,只是層級不同,為培養優秀的職業人才,中職教育應和高職教育形成一個統一的職業教育體系,這就涉及二者銜接的問題,最終達到有機銜接的核心就是課程體系的銜接,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銜接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使中高職形成統一的職業教育體系。
(一)能力本位原則
職業教育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培養目標,要搞清與普通教育的區別,確定自己的培養方向,這就是明確“能力本位”的問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無論是在中職階段,還是在高職階段都要明確“能力本位”,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通過什么培養手段,教授給學生哪些知識,使學生具備哪些職業能力,這些都是需要在“能力本位”上考慮清楚的問題。所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位”原則,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意思維,扎實的藝術表現技能和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以適應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市場導向原則
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首先要適應市場的需求,因為職業教育首先要為市場提供人才,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一定要遵循市場導向,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實踐教學的開展,突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充分開展工作室項目式教學。因此課程設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并且要針對崗位需求,開設不同層次的實踐課程來滿足市場的需求。為避免課程重復和實踐能力重復,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根據各自崗位的要求,進行技能劃分,高職培養的職業技能要強于中職培養的職業技能。
(三)多元化原則
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的過程,因此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考慮到學生對技能的接受程度,合理的編排課程,中職和高職兩個培養層次的課程設置要體現技能由簡單到復雜,知識點由易到難。中職的課程設置不宜過多過難,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高職的課程設置要考慮到中職的知識點,否則容易造成課程設置上的重復、斷檔、脫節等問題。
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的路徑
(一)根據行業需求,確定培養模式
職業院校的教材選用,要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目前職業院校的教材編寫主要是教師,而教師多數較缺乏行業背景。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行業人才參與到教材的編寫當中來,把教師的理論知識與行業專家的實踐經驗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材。同時,要加快畢業生能夠盡快適應企業工作,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系于2009年采取工作室教學模式,模擬公司化管理,項目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角色。
(二)優化課程結構設置
中高職課程銜接涉及到課程內容的銜接,中職學生畢業升入高職,已經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進入高職后與高中生并班學習顯然不適當。高中生的文化基礎較好,但是專業知識基本空白。兩種生源的混班授課必然會影響課程質量。對于普高生源來講應該對其進行技能補課,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學習能力快速將技能操作課程基礎夯實;對于中職生源來講,文化基礎薄弱,必須對中職生源進行文化基礎知識的補習。在教學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建議不同生源的學生分班授課,優化高職的課程結構設置,中職生源的學生在項目設計類課程中要體現出設計方案的延伸和提升,要體現出高職的高層次職業教育。
(三)實施學分制管理
中職和高職的課程體系銜接應以學分制為基礎,施行動態彈性的銜接。這就給職業教育管理部門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中職和高職的課程設置,可以由教育部門下達學分標準,中職和高職兩種學歷對應相應的學分總數。學分制可以解決不同生源學生授課的問題,因此課程設置必須合理。在學分制的大環境下,通過不同生源的導向,讓高中畢業生多選擇專業基礎課程,讓中職畢業生多選擇文化基礎課程,經過一年的學分制課程導向和因材施教,在二年級的時候,兩種生源的學生之間的差距就會有所減小,項目設計課程對于所有學生來說就不難開展,同時也符合高職的高層次職業化教育的理念,培養出具有職業能力的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