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地域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揚州方言地域特征與民歌音樂風格
由于揚州的地理位置處于中部,所以其他地區對揚州方言產生了些許影響。揚州方言音色甜美,這也是使揚州民歌在風格上都適用于各個地區的原因。主要表現有以下兩個方面:揚州民歌的曲調大都以是以級進和小跳為主,節奏稍微平穩,但在主要突出的地方就會有大跳躍的音符出現,讓人記憶深刻;曲式曲風的多變,至揚州民歌的結構都是小巧玲瓏,單一樂曲的題材由上段和下段構成,但所有的樂曲結構形式都存在許多變化。
(二)揚州方言在揚州民歌演唱中的反映
揚州地區的民歌豐富多彩,每首民歌都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需要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歌曲的地方性、民族性和藝術性,演唱者的演唱一定不能沒有了地方的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講,唱歌的關鍵在于唱。揚州各個地方言不同,唱出來的字韻感覺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揚州民歌在演唱中就是對揚州方言中的字做了很好的處理。比如歌曲《茉莉花》中“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的“白”字,“我有心采一朵戴”的“戴”字,都是用揚州方言來演唱的。還有一些口語化的運用,一聽就知道是揚州民歌。在日常生活里,人們嘴上常說的像“姑老太”、“哪塊”、“歇腳”、“甩上天”、“懶泥漿”、“伸懶腰”等等,就非常具有當地特色。有些民歌例如《揚州號子》中:“緲窗捂在外,請問一聲姑老太,哥哥上揚州奔哪塊”;“爛泥漿”,都唱出了揚州本土特色,更能體現出原有味道。還有許多在特色民歌中的襯詞,他需要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把襯詞的韻味唱出來,口腔要保持到位,當你聽到“楊柳青子青兒虐”“拔根蘆柴花”人們就能感覺到揚州民歌的風韻了。比如《拔根蘆柴花》中襯詞的繁多,使這首歌的曲調變的輕松歡快,更具有揚州民歌的獨特韻味。
二、揚州民歌的地域題材特色
揚州民歌的再一次繁榮時期是在明清的時候?;实蹫榉€定和恢復當時社會的現狀,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大力發展生產的措施,大力整治淮河、運河,用來方便農業灌溉;揚州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揚州民歌中得到了體現。在揚州民歌中便出現了描寫愛情,勞動以及風土人情等題材。對于揚州的民歌來說,以愛情為題材的歌曲是長久流傳的主題,被人們一直吟唱,在多年以來保存在揚州民歌里,這類民歌有著揚州人的生活情形和和揚州人創造愛情的歷史氣息?!栋硕尉啊肥乔宕鑼懛蚱尴嘤H相愛的生活,以竹子來代替。這一類題材的傳統民歌還有《小小花傘真好看》、《打櫻桃》、《墻內開花等郎來》等。揚州是一個位于南方多雨的城市,遼闊的土地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長江和運河貫通以后,大范圍的開發利用當地水資源,不斷的擴大耕地面積,推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紡織業、制茶業、編織業及其它手工業的發展。在對生產勞動的表述上,揚州民歌也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題材。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人情,揚州也不例外。揚州人喜歡在重陽節的時候登高。在這一天,有很多人都會爬上一些高山、塔等高處,看看美麗的景色,沒有去登高的人就會在家里吃點重陽節做的糕點代表自己在節日里登高了。《眼看到重陽》就是這個題材的民歌,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揚州元宵節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那萬眾歡欣的各色彩燈。
三、揚州民歌的地域音樂特色
揚州民歌的旋律特點就是柔和而又剛勁,揚州的傳統民歌分為兩種,一種是俗曲,它是清明時流傳到現在的,但途中經過多次修改,最終演變成特定的曲牌。一種雜調,是指人們在勞動或節假日,用來娛樂的小曲。這類民歌的旋律特點是音域比較小,音樂上的情緒起伏不大,但是曲調非常委婉動聽。在揚州歷年的節日里,通常會有歌曲表演的演出,其中表演“花鼓”,“花船”。表演的歌曲節奏歡快跳躍,其為了增強歌舞的表演性和制造歡快的氣氛。在揚州的鄉村,春秋時節忙種是流行一種號子:插秧號子,它的曲調寬廣,其中襯詞比較有特色,豐富的描寫出農忙時的情形,田園風味較濃厚?!霸趽P州民歌中,潤腔與襯腔襯詞的合理運用使民歌更具有地方特色”。[2]潤腔在揚州民歌中的應用非常廣,在揚州小調中,潤腔的流動感能夠很好地刻畫揚州民歌的優美意境。潤腔在田秧號子中的點綴,同樣給民歌增添了很大的藝術感染力;揚州民歌還與地方戲曲音樂的融合,使揚州藝壇上先后產生了香火戲、花鼓戲、維揚戲、評話、清曲等各色各樣的戲曲藝術形式。在演唱中,演唱者都是表情豐富,情緒到位,極好地表現了歌曲的感情內容,有時候還會隨著歌曲起舞。
四、結語
蘇教版語文教科書的設計是立體的,可以靈活應用。以人文話題為主線版塊結構,使學生學習語文變得更加脈絡清晰。板塊組合設計使學習內容更豐富,學習脈絡更清晰,突破了一直以來以單篇課文為中心的設計模式;另一方面,專題的設置彌補了語文學習的局限性,它在各學科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梁,使各個學科之間的界限被打破,突破了以往教科書的封閉性。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借盛澤地域的文化來培養高中生的語文素養是契合教學要求的,并且通過這種方式運用到語文學習當中,在增強興趣的同時,也有效地學習了語文知識。
二、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
正確的學習目的,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在綜合性學習中,語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有效的學習目標,指引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新課程設立了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程,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學生的生活和社會活動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所謂“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保數氐淖匀画h境,經濟特色、風俗民情,節日文化,文物古跡等等都可以被利用,成為教學的有效資源。這就為盛澤的本土文化融入蘇教語文教學提供了方向。
三、在綜合性學習中端正學習態度
一直以來,教師更關注的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訓練,往往忽視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重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外,還要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的形成。首先,要讓教學內容情感化。注重情感熏陶,通過創設情境等方式,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引導他們情感的投入。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動力。其次,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將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要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的形成,讓學生“樂學”。導入盛澤地域文化,正是這種情感教育的良好途徑。
四、盛澤地域文化與高中生語文學習之間的聯系
(一)紅山文化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發源于遼寧西部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中,至今,我們已經發現了近千處紅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是一種農業文化,紅山文化的原始先民們擅于飼養,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因此,這一時期的藝術造型文化發展迅速,這種藝術造型文化對于現代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紅山文化中的“龍形象”是中華“龍文化”的發源,紅山“龍”成為一種文化發展的脈絡意象,歷經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至今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紅山文化中的“玉龍”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一大發現。這件“龍”作品呈現墨綠色,高26厘米,造型完整,體態蜷曲,呈C字形。它的吻部前伸,呈現略向上彎曲的姿態,嘴部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這件作品概括了中華“龍形象”的特點:鹿眼、蛇身、豬鼻、馬鬃。這種特征延續至今,在世界范圍內成為現代中華文化的象形符號,成為“中國人”“中華民族”的永遠的象征。紅山文化不僅具有現代文化的歷史存在,在現代文明發源的界定上也起到重要的佐證作用。在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以前,人們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來近四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紅山文化使人們重新審視中國史前的歷史,擴展了中華文明的源頭。
(二)移民文化
東北地域文化還是一種移民文化,這種區域性的移民文化特點,使東北的區域文化呈現出一種豐富繁雜的大一統的現狀,這種現狀對于東北現代文化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東北地域文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這種文化包含了三種具有代表意義的文化類型:少數民族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主導的漢文化、異國異鄉文化。據考證,從原始社會開始,中原文化就是東北地區的原駐民文化。隨著歷史的發展,東北的社會人群增添了流民、移民和謫戍之人,這些人為東北文化中注入了山東、山西、河北等地區所具有的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嶺南文化、吳越文化??傊?,東北的區域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基礎,發展、吸收、融和了其他地方文化,在文化的傳承、融合、嬗變中發展而來的。這種移民文化的特質使現代的東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開放性的特點。
二、東北地域文化的現實性在現代文化中的作用
東北地域文化的歷史性特點對于現代東北文化的發展起到很多的作用。東北地域文化中的現實性特點對于現代文化的發展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一)東北方言文化
語言是文化內涵的外在顯現,東北方言是東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方言不同于其他地區的方言,東北的方言是由這個區域內部的各個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化相互融合而產生的,是一種由歷史的熔鑄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東北方言是一種多元性的文化現象,具有簡潔、生動、形象,富于節奏感的特點,契合了東北人豪放、率真、風趣的社會群體性格。研究東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了解東北方言中蘊含著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
(二)東北飲食文化
與其他地區的飲食文化不同,東北的飲食文化具有熱烈、豪放的特點。東北菜的菜碼大、菜量足、菜味重。歷史上,東北地區屬于富足、豐饒的區域,與其他地域相比,東北地區較少出現餓死人的時期。東北飲食文化是一種物產豐富基礎上的簡約與豐富的綜合。有學者認為,這種豐富之上的粗糙與簡約是東北人將精力放在一統天下上,都沒有把精力放在研究吃喝上的結果。東北的現代文化受到飲食文化的影響很大,東北飲食文化反映了東北地區人們的人生哲學、生活美學。
三、東北地域文化在現代文化發展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