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成果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設計;成果保護;知識產權
設計成果保護說到底是保護設計者的知識產權。從國內整體條件來看,做知識產權研究的人沒有與設計相關的學術背景;做設計研究的人缺乏知識產權相關學術背景。這樣的現狀使得這兩個互為依托的的關鍵領域缺乏整體聯系,與國家產業整體升級的現狀相矛盾。在國外,做知識產權相關行業的人必須要有相關的專業學術背景,(化學、工業等以及相關的設計學術背景);在成果科學轉化和成果保護中,設計和知識產權雙學術背景的人全程參與有效提高整體的競爭力。我國在2003年把全部的知識產權與知識產權管理審批全面分離,知識產權實行全面市場化,隨之設計的成果保護行為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商品,出現了市場化的傾向。這種保護是針對單一的設計成果,可是整個設計領域普遍缺乏合理的模型來保護設計成果推動設計的再循環,這使設計和知識產權雙學術交集型研究顯得比較迫切。
一、設計成果保護的作用
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的時期,企業必須提高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在于創新,創新的根本在于設計——核心競爭力就是設計力!設計力的力度大小決定了核心競爭力的強弱。羅維說,“窮國輸出產品,富國輸出設計”體現的就是設計力的重要性。在經濟活動中,剪刀差現象的軸點就是設計力,設計力決定了剪刀差的差距大小和優勢一方優勢的持續。設計成果保護的前提是設計成果的轉化——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設計成果的轉化保證了全部的設計力在企業在產品競爭和服務競爭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成果保護就是尊重設計團隊的知識產權保護設計力的不斷提升。這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科學轉化是實現創新的必由之路,也就是保護對象即“所指”的出現的途徑。只停留在圖紙上的設計是沒有效益的,前期的設計投入得不到合理的收益,只能計入不合理成本,也就沒有成果保護可言。
以設計力向現實生產力的科學轉化為核心,以保護和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建立一個設計成果保護的模型,用這種模型去不斷推動“成果轉化——再設計——再轉化——再保護”的良性循環,實現設計力的發展。設計成果保護最主要保護的是產品中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權力主張內涵才是保護的真正對象。權力主張內涵就是設計的創造出的真正成品也就是設計創新點,但是設計創新點卻不一定是權力主張內涵。所以,需要理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個以專利保護為主體的多種保護手段相結合的設計成果保護模型,進一步健全設計成果的保護模式。建立這一模型一是要保護產品的設計創新點——避免出現因為設計成果保護的瑕疵使得設計成果得不到合理的保護而被合法規避;二是要以成果保護的收益完成新設計的目標激勵作用從而促成設計再循環。二、設計成果保護的對象
設計的成果保護首先要明確具體的保護的對象到底是什么;了解保護對象的核心是什么——這樣才能理順“能指”與“所指”的關系,確定保護的重點。唯有如此,才可以合理界定保護的范圍和保護的力度。要明確理解設計成果的價值,必須要對設計行為本身進行分析。因此,需要全程地參與設計活動,冷靜分析設計過程中每一個行為細節及其該行為細節帶來的結果。在每一項設計中,每個合理的設計行為細節都可以提升設計對象的附加值。在一個完整的設計活動中,設計行為細節疊加使得產品的附加值呈現疊加的狀況。所以,這里的“能指”不是單一的,在這些疊加的附加值中不是所有的點都可以是“所指”。要分清主次關系,確定保護重點在于本設計成果與其余類似設計成果最大的差別點和優勢點即最大的設計創新點。這個最大設計創新點(包括差別點和優勢點)是本設計成果的個性。在參與設計活動中,對設計行為細節的把握決定了保護的成敗。保護設計成果不是在設計行為終止時才開始的,設計活動一開始就必須進行保護作為,設計活動的開始就是成果保護行為的開始并且貫穿設計活動的始終,但卻不以設計活動結束而終止。成果保護活動是以設計成果的最終退出競爭而結束的。
三、設計成果保護如何開始
設計活動開始的標志就是設計調查,設計調查的分析結果就是設計活動的成果指向。明確了成果指向,再結合對設計活動中每個設計行為細節帶來的的附加值指向分析結果,就可以確定設計創新點,以期實現設計成果轉化后收益的最大化。這就是確定成果保護重點的方法。
因為每一設計活動都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確定保護重點后,需要對成果保護本身的模型進行設計。所有成果保護模型都應該是建立在法律的構架下,所以成果保護的模型具有通性——就是以法律的強制力為保證,這個模型的設計就是在通性的基礎上確定保護的具體適用方法和措施。這個模型一直保護設計成果直到該成果退出競爭。設計成果退出競爭就是設計成果保護的終結。
參考文獻:
[1]李硯祖編著:《外國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清華大學出版社.
南澗鎮的退耕還林工程總面積為5644畝,共涉及10個村委會,1727戶農戶,時間跨度為3年,即2002~2004年。工程項目已通過省、州、縣三級檢查驗收,達到了預期效果。
1.12002年退耕還林情況2002年是南澗鎮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第一年,涉及3個村委會,336戶農戶,面積共1523.3畝,其中西山108戶451.9畝,團山68戶385.5畝,小軍莊160戶685.79畝。
1.22003年退耕還林情況2003年的退耕還林工程涉及4個村委會,812戶農戶。面積為2820.8畝。其中團山1戶5.3畝,保安259戶1339.9畝,白云264戶742.8畝,太平288戶732.8畝。
1.32004年退耕還林情況2004年是南澗鎮上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最后一年。該年涉及7個村委會,579戶農戶,面積為1300畝,其中西山2戶25.3畝,團山249戶314.2畝,保安41戶89.5畝,復興148戶483.4畝,文啟45戶131.8戶,安定15戶19.3畝,新山79戶236.5畝。
2退耕還林成果調查
2.1調查方法南澗鎮內所有的退耕還林地塊,及所配套實施的荒山造林林班小班,調查時對造林小班,一部分進行全查,一部分進行抽樣調查。
2.2調查成果南澗鎮內所有的退耕還林地塊,及所配套實施的荒山造林,現已全部成林。一部分生態林,如華山松林,松塔已掛果,一部分生態林已改作經濟林,如泡核桃林,已掛果,有一定的收入。
2.3成果分析(1)通過對南澗鎮上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調查,可以說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決策是正確的,也是深受廣大群眾接受的、擁護的一項民心工程,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2)退耕還林工程是生態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體現。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3)南澗鎮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屬生態林種,樹種多種多樣,做到因地制宜。樹種有華山松×旱冬瓜,云南松×車桑、有鐵核桃、泡核桃,有華山松純林等等,有的地塊設計初植樹種死亡后,已長出本地優勢樹種,現也已自然成林。(4)退耕還林的效果,應從3個方面來衡量,一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否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否體現了3大效益的功能。二是退耕還林成果是否得到很好的鞏固,社區社會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三是退耕還林農戶是否滿意,這是衡量退耕還林工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通過調查上述問題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5)退耕還林必須與封山育林相結合。封山育林是對破壞了的森林,經過人為的封禁培育,利用林木天然下種及萌蘗更新能力,促進新林形成的有效措施[3]。這可以解決退耕地設計樹種死亡后,促使本地優勢樹種成林,同時,也解決了退耕還林地塊的管護費用。(6)退耕還林工程應注重綜合開發、水土保持、以工代賑、農村能源建設等方面的項目和資金向退耕地區傾斜,努力提高退耕還林的綜合效益[4]。如太陽能、水窖等易操作、利用率高的項目。(7)《退耕還林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退耕土地還林營造的生態林面積,以縣為單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還林面積80%。新一輪的退耕還林生態林,在我鎮可降至50%以下,我鎮實施的經濟林泡核桃樹,屬高大喬木,并且很容易成林,完全可以達到生態林、生態效益的目的。(8)新一輪的退耕還林工作,由于近幾年外出務工的人員增多,在家的強勞動力減少,土地大量閑置。在工作中可能會出現爭搶的退耕的局面,這是這輪退耕中最棘手的問題。各地黨委、政府應提前進入角色,防止出現集體事件。如集體哄搶、集體上訪等。
3結語
這家醫學院科研成果勃發的背后是什么?近年來,學院深入思考并努力解答三道“關系題”———導師與學生、臨床與科研、指標與氛圍。
導師怎可“兩手空空”
學院給研究生招生制度“動手術”,由此撬動科研體制改革,強化導師“導”的功能。
一般,高校發放給研究生的每月生活津貼三四百元,許多學生為生計考慮,不得不四處尋覓家教之類的兼職工作。研究生是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他們應該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安心做學問。
2007年,交大醫學院在全市高校院系中率先實施新規定:每位研究生每月可獲1200元以上生活津貼。錢從哪里來?導師出400元、醫學院附屬單位出500元,還有一部分就是原先的國家補貼。這樣一來,導師就有了經濟壓力,與之密切相連的是課題壓力。導師如果申請不到高級別的課題,就沒有研究經費,難以承擔學生的生活津貼,勢必招不了研究生。
同時,交大醫學院對系統內980名導師進行考核,考查他們課題、專利、論文和科研獲獎情況。考核結果:50%以上的導師被評為“優秀”;12%的導師因多項指標不達標被黃牌警告,其招生資格暫時保留一年;5%的導師因“兩手空空”,被取消招生資格。
此番改革在醫學院引起一場“地震”。導師被戴上了“金箍”,科研動力和育人責任心被激發。研究生跟著有課題、有實力的導師學習和工作,忙碌而充實,經濟也有保障。據統計,目前交大醫學院研究生發表的SCI論文中研究生貢獻率達70%。
臨床科研蔚然成風
臨床醫生是否需要寫SCI論文?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上海交大醫學院的觀點是,對于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應該激勵他們瞄準學術前沿,在看好病的基礎上,開展臨床科學研究。研究的成果,可以造福廣大患者,也可以為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提供醫療經驗與標準。
學院規定,附屬醫院的臨床醫生要帶博士生,必須自己先發表SCI論文,“沒有金剛鉆,怎攬瓷器活兒”。學院改革科研人員職稱晉升制度。以往,附屬醫院的科研人員評上主任醫師后,就可以掛“教授”牌子,兩者似乎成“一體”。現在,學院評聘主任醫師主要強調臨床業績;而評教授,還要看科研成果。從“主任醫師”到“教授”,新設了一道“門檻”。學院邀請國外著名臨床研究專家來校開設講座,送青年醫生到發達國家接受臨床科研訓練。
漸漸地,臨床科研在交大醫學院“熱”了起來,如今蔚然成風。學院今年獲得的187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三分之二以上為臨床應用基礎研究項目。
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的許迅教授,致力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病和防治研究。調查顯示,糖尿病人群中視網膜病變患病率為 27.3%。患者到眼科就診時病情往往處于中晚期,視功能損害嚴重,難以逆轉,可能致盲。許教授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制展開研究,以期尋找新的致病因子,對這一疾病進行有效防治。相關課題被列入今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交大醫學院摘得的國家級科技獎項,也都“親民”。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完成的“提高胃癌療效的外科綜合治療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項目,將早期胃癌的診斷率由原來的10.31%提高至21.61%,采用多項新技術明確合理的臨床應用指征,證實對進展期胃癌病人可有效防治腹膜轉移,提高其生存率。這個項目獲得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良好氛圍激發科研“原動力”
高校如何給科研人員“壓指標”?特別是對于那些從海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以論文數量論英雄”,還是有更好的激勵方式?
上海交大醫學院領導認為,在目前情況下,“指標”尚不可廢;但更重要的是,高校要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激發出師生熱愛科研、專注科研的“原動力”。
王義斌教授是一位“海歸”人才,落戶交大前,曾走訪了諸多國內高校。讓他尷尬的是,不少高校在招聘時雖然開出高薪,但給他定指標,一年內要完成多少篇高級別的科研論文。他挺困惑:“科學上很多事情不是論文可以涵蓋的。”最終,他選擇了上海交大醫學院。這里給海外引進人才開出的年薪不高,15萬至25萬元之間,但人才引進后,從院領導到職能部門工作人員,都盡力為他們“鋪路架橋”,給他們充分發揮的平臺。王義斌最近以教育部長江講座教授的名義,出任交大醫學院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從2007年至今,交大醫學院從海外引進15名高層次科研人才,平均年齡37歲。他們“定居”后,立即領銜組建團隊,投入研究。學院對他們三年一考核,未達標者降格使用,恢復到普通教師水平。考核內容不只是看論文數量;三年不出論文也沒關系,因為許多重大科研成果需要“十年磨一劍”,關鍵看你這三年中是否在“磨劍”,需要評估學科發展的勢頭和前景。
青年教師與研究生樂于科研的氛圍也日漸濃厚。交大醫學院改革研究生課程,新設三門課———第一門是“科學家談科研”,學院請國內外一流科學家來開講座,不談專業知識,就談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經驗和教訓;第二門是“科學文獻導讀”,現在的學生普遍英文水平好,能看懂文獻,但不一定了解其中的學術思想,需要有人引領;第三門是“生命科學前沿”。這些課,幾乎堂堂都是學生爆滿,沒位子了就席地而坐。有了科研興趣與動力,寫論文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