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哲學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對課程的概念或定義,目前尚存在一些紛爭。一般而言,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和安排。廣義上是指為了實現學校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所有學科的總和,狹義上是指某一門學科。所在的音樂教育研究組織“五月組”確立了實踐性音樂教育哲學的七大行動理念其中包括“課程”,并指出“在促進音樂教育的任何努力中,課程都占據著基礎的、核心的和決定性地位,應該優先考慮教學和研究的技巧、方法、材料和評價”。應該說,實踐性音樂教育哲學視野下的音樂“課程”有著更為豐富而特別的內涵:
(一)音樂課程是“實踐性”的
實踐的音樂課程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實踐性,這一點毫無疑問。在《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中指出,“所有的音樂教育課程應當被當作思想深刻的音樂實踐來進行組織和教學”。看來,音樂是實踐性的,音樂教學也是實踐性的,音樂技能教學更是實踐性的,因而倡導一種全面的,以實踐為主的音樂教育,重視專業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培養。較之傳統音樂課程而言,“實踐性”音樂課程能夠在實踐中檢驗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培養。
(二)音樂課程是“情境性”的
實踐性音樂教育哲學反對既定不變的課程模式,認為實踐的音樂課程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音樂課程教學所包含的“目標定位、準備和計劃、教和學、評價”四個階段都是“情境性”的,因此,它是一種生成性的實習課程,能隨時根據情況作出調整。指出,“由于音樂與其他學術科目迥然不同,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假設普遍應用于科學、歷史或數學教育的課程制作和程序對音樂教育也完全適用,那一定是唐突之舉。”可見,“情境性”課程更尊重音樂學科特征及學生的個性,對于改變當前音樂技能教育中“一套教案針對眾多學生”的不切實際的做法具有重要意義。
(三)音樂課程是“多元”的
“如果音樂存在于各種各樣的文化中,那么音樂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如果音樂本身是多元文化的,那么音樂教育從根本上也應該是多元文化的”。音樂課程的“多元”性是由音樂的多元文化本質決定的。指出,“支持音樂教育實踐學說就是堅持音樂和教學是多樣性的人類實踐活動”。筆者認為,“多元”的音樂課程觀是從多角度去看待和理解音樂,發現音樂價值,并尋求多種實現這些價值的途徑,培養學生在區別和差異中寬容而有效地學習,培養出認同和共享群體的興趣和思考的批判性視野。
二、實踐性哲學視野下的音樂技能課程改革模式
(一)技能課程的“實踐化”改革模式
音樂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目前我國音樂教育專業的實踐課程主要是畢業前夕短暫的實習,時間一般安排在畢業前夕,且時間短,模式單一,效果十分有限。筆者認為,應將各種形式的實踐有目標、有計劃地納入課程管理,并計入學分。一是實踐課程常態化。即從學生進校到畢業,每學期都有一定學分的實踐課程。二是實踐課程多樣化。包括課堂實踐、藝術實踐、社會實踐、音樂實踐、教育實踐等,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實習。三是課程設置和比例搭配靈活化。學校應對學生學習情況、實踐能力等進行科學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在不同學期對學生的實踐課程類型及學分比例進行合理調配;甚至可以針對就業傾向,對部分學生個性化設置實踐課程。同時,學校要根據實踐課程所反映的問題,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增強課程的針對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減少和避免高分低能。
(二)技能課程的“情境化”改革模式
“特定教學——學習情境被稱為課程……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中的經歷。”他指出,“作為實踐課程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將學習語境化或情景化……這樣一來,學生們不僅能全方位地學習,而且可以學習如何教學。”筆者深信,正如所言,“情景化”課程模式是教會學生如何教學的最佳途徑。實踐中,一是要將“培養基礎音樂教學師資”這一目標定位作為實施“情景化”課程的基礎和前提,課程的設置和實施應當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或類似真實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場景,通過與場景直接接觸與互動,提高學生音樂技能、教學技能和解決教學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開設中小學音樂課堂觀摩、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情景模擬課程,如定期組織學生實地觀摩中小學音樂優質課;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模擬中小學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與教學實習有機結合,將情景化教學場景延伸到真實的中小學課堂等。三是在技能課程實施中可以靈活創設場景,如安排學生觀摩教師為其他學生上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安排學生為學生上課;針對學生中普遍或個別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等。總之,要改變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技能課程模式,將原本枯燥乏味的音樂技能課程變得活躍、生動,讓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學會如何教學。
(三)技能課程“多元化”改革模式
1.課程內容設置多元化——即本土化與多元文化相結合的技能課程改革模式。一是本土化音樂技能課程設置。承認音樂教育的多元化,其實也就接受了音樂教育要融入本土化元素。“任何一種課程理論必須適合我國教育教學實踐,否則,其價值只是理論模型的推導”。我們學習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就是為了借鑒吸收其合理因素,實現其理論的“本土化”,并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論。所以,音樂技能課程本土化,就是要將中國式唱法、中國式演奏融入課程,如開設民族戲曲唱法課程、民族樂器演奏技法課程、本地區特色音樂技能課程等,讓音樂教育專業同時肩負起傳承和光大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使命。二是多元文化音樂技能課程設置。實踐性音樂教育哲學認為,“只有承認和面向當代多元音樂文化,才能為音樂教育的課程建構、教學實踐建立更為開放和寬容的出發點。”技能課程要充分體現音樂多元化的特征,這是由教育專業學生適應未來音樂教育工作需要,培養在不斷變幻的社會中所應有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而決定的。學校可以開設諸如中外歌劇和音樂劇體驗、流行唱法、爵士鋼琴等等之類課程。同時,還可以一種更加靈活的課程實施方式來促進技能課程的多元化。當然,這些課程的設置不是要窮盡世上所有的音樂種類和風格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建立更寬廣的音樂視野,塑造更加寬容的音樂態度以及多種音樂感知和表現能力。
2.課程形式設置多元化——即分科設置與綜合化相結合的技能課程改革模式。對于音樂教育專業而言,一味強調課程分科設置則背離了“師范性”的要求;而一味強調“綜合化”又將背離音樂的學科特性。應統籌考慮,在保留必要的技能課程分科設置同時,設置若干綜合課程,構建一種既不失專業特性,又照顧科際聯系的課程設置模式。一是必要的分科技能課程設置。這是由音樂的“實踐性”和“表演性”特點決定的,以至于多年來,無論教學和課程怎樣改革,音樂技能課程分科設置方式也不曾被其他形式所替代。因此,保留演唱、演奏等核心專業技能課程是必要的,其作用是,使未來的音樂教師掌握必要的音樂表演所必需的專業技能技巧。二是音樂技能綜合課程設置。利用音樂學科內部各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將聲樂與合唱整合,合唱與指揮整合,鋼琴與即興伴奏整合,聲樂、鋼琴與自彈自唱整合,充分考慮各種音樂技能的綜合運用,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如,可以開設自彈自唱訓練課程、即興伴奏課程、合唱指揮課程等,并逐漸增加其比重。三是技能與基礎理論綜合課程設置。如將聲樂技能與聲樂理論、鋼琴技能與鋼琴理論相整合,開設聲樂理論與演唱技能訓練、鋼琴演奏與演奏技法、民族歌曲欣賞與演唱等課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四是技能與教學理論綜合課程設置。將教學法的內容滲透到專業技能課程實踐當中,如開設聲樂演唱及教學理論、鋼琴演奏與教學理論等課程,將演唱、演奏技能實踐與技能教學理論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學到音樂技能的同時,通過直接體驗掌握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三、結語
一是重新建構哲學在科學教育中的獨特的理論指導作用。哲學思維,尤其是哲學思維,是經過數代人打磨錘煉后經過實踐證明正確的理論。哲學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對各門學科的發展有極大的理論指導作用。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無不是在先進哲學思維指導下發展的結果。用哲學思維指導科學教育,會使得我們的科學教育更加理性,發展的更加快速有序。無論是過去的實踐,還是現實的我國科學教育的現狀,都呼喚馬克思哲學等先進哲學思想的回歸。我們要重新構建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共生關系。
二是用哲學思維重建科學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哲學思維是啟迪人智慧的思維,是不斷打造一個完善人格的思維。哲學作為我國的指導理論,在這一方面作用更大。哲學唯物論要求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認識論,要求我們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正確科學理論;哲學辯證法更是要我們學會用聯系、發展、全面、創新的觀點看待自身和社會;唯物歷史觀,更是強調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更鼓勵人們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在砥礪自我中實現人生價值等。
三是在哲學視域下,真正踐行現代科學教育中的“三維目標”。人的發展目標應當是全面的,絕不是偏失的,只注重實現知識的傳輸的教育科學目標的做法,必將會使得我們最終自飲苦果。因為,現代科學教育的目標應當更高,更遠,而不是如此的狹窄偏失。用科學的哲學思維指導人們真正的踐行現代科學教育理論,并最終實現教育上的“三維目標”,這是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四是用哲學思維指導現代科學教育“接地氣”。
弗洛伊德關心人,從人道主義出發做出了偉大探索。郭沫若正是用他的理論指導創作,把性升華為人的正當情愛,寫真的人,真的性情。他的劇作《屈原》中如果僅寫傳統的忠奸斗爭,歷史上寫得清清楚楚,也沒新意;他的獨特和偉大就在于塑造了真實可愛的人物和真的性情。比如南后迫害屈原,是因為她深愛屈原:愛他的南國才子風度,愛他的高潔品格,愛他的錚錚鐵骨,而屈原又那么驕傲,南后愛之不得遂轉為刻骨銘心的恨;嬋娟敬愛屈原,她說“我愿用我的微軀換得先生的存在”,她對屈原的愛,既是欽敬之愛,又有男女之愛;屈原也不是一個干枯的人物,劇中他有這樣的臺詞“南后,你有許多地方值得我的贊美,你有許多地方令我們男子有愧須眉。我是時常得到這些感覺,而且把它化成了詩的。如果我的詩還有些可取的地方,恕我冒昧吧,南后,這多是你給我的。”這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情感!他對嬋娟何嘗不是深深的眷戀,他是用人格和責任壓制著這情感。這樣,郭沫若就把人的主題提了出來,引導我們更好地活著,做有價值的人,做有意義的事,有人的可貴的性靈。弗洛伊德也正是在關心人,他確實是一位關心人類命運的偉大學者。弗洛姆研究有三個原因:一是1931左右他進入法蘭克福社會學所,并擔任講師,對工人階級生活狀況進行了調查,又與西方學者廣泛接觸,加深了對馬克思學說的理解。二是當時在西方很流行。三是他是猶太人,而當時德國迫害猶太人,馬克思的理論主張消除種族歧視,倡導人類和平,這無疑令他感到親切。后來蘇聯弊端顯露,資本主義也有危機,弗洛姆更加積極研究,探索人類命運。弗洛姆對馬克思評價很高,認為馬克思與弗洛伊德同是現時代的設計師,而馬克思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過弗洛伊德。弗洛姆認為的貢獻集中于兩點:一是人道主義,二是思想與經濟政治聯系。關于人道主義他提到了三點:第一,馬克思主張超越國家集團利益維護世界和平,這和平又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人和人之間交往應平等相待,國家間關系也應如此,這種要求國家、社會如兄弟般相待的真誠,很令弗洛姆振奮。第二,馬克思提出人的異化的命題。異化,這里指工業化社會中人的病態,異化摧毀一切人的價值。比如卡夫卡《變形記》借人變成昆蟲,警示人世的冷漠,人的異化到了何種程度。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借軍規的荒謬性,指出規則不過是權勢階層的利益保障,也是平民人性異化的根源。其實異化應有更廣泛的理解,比如梁山好漢裸的暴虐殺戮,正常人是不會這樣執迷于暴力的,不正常的社會,惡劣的生存條件造成了他們人性的極端扭曲;再如《儒林外史》中,終生在科舉路上徘徊的人們,他們在精神和物質上雙重窘迫,這也是人的異化。第三,馬克思提出健康人的標準。健康人就是獨立自主,有創造精神,富有的人。富有不是經濟的富有,而是精神的富有。馬克思指出占有感與存在感的差別:人們擁有了物質財產,但并沒有使人道德富有,反而使人如此愚蠢而片面。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人的解放,也就是重視人個性和精神的解放。關于思想與經濟政治聯系:傳統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現象決定精神現象,馬克思重視人的活動,把它發展成真正能動性的理論。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就是這樣一種社會:通過建立更理性更有創造性的經濟組織方式,使人擺脫了經濟利益的束縛。總之,馬克思的貢獻和精髓在于人道主義,關心人的生存質量和最終解放。
二、弗洛姆的人生哲學
弗洛姆關注人生存的兩個概念:自由和異化。現代社會人自由了,有努力就有機遇。然而人在自身強大過程中日益孤獨,迷失自我。比如當代大學生從不自由的高中進入自由的大學,反而不知道該干什么了,進入社會這批大學生更是感到迷茫、孤獨。這就需要孔子的一個詞“克己復禮”,這禮不是周禮,以孔子的偉大不會去追尋早已死亡的制度,應理解為人內心的道德自律,人只有內心精神家園牢固,才不會迷失自我。講到異化,現代人像逆子對待慈母一樣過度掠奪自然,對自然失去敬畏,也就失去了仁愛之心。人日益孤獨卻信奉“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的利己哲學,人和人之間缺乏真情,只剩下了交換關系,自然會孤獨冷漠。這種狀況也許也適于中國的都市,但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尤其重視家庭親情,也許中國的家庭人情是抵制異化的最堅固的堡壘。弗洛姆認為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愛的本質是給予而不是索取,是強烈肯定他人價值的品質。總之,弗洛姆的學說建立在尊重人、關懷人、希望人類幸福的基礎上。
三、弗洛姆的人生哲學對當代大學教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