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繼承傳統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傳統民宅;倫理文化;傳承
1傳統民宅建筑中的倫理文化
建筑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載體之一,它以“文化紀念碑”的形式成為文化的象征,記載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倫理文化的演變歷程。沒有哪個國家的建筑在功能認識和處理上能夠具有像中國傳統建筑那樣強烈的倫理性。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建筑從來都不只是單純為了居住、使用,而是秩序、權力、禮儀、道德的體現。
1.1天人合一的倫理觀念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睙o論在晉中,還是在皖南,傳統村落大多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形成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這些講究對于村民的實際生活未必會起到多少實際的作用,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山環水繞、藏風聚氣則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時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疤烊撕弦弧钡慕ㄖW意義就在于建筑物要適應當地的地理氣候特點,順應自然規律,從而實現“回歸自然、回歸環境、回歸人性”的建筑設計思想。
1.2以“禮”為核心的倫理秩序、
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禮教倫理的教化功能實質上超過了建筑的實用價值,傳統庭院式住宅嚴格的格局布置實為社會禮儀、等級秩序等禮制文化的深刻體現。以華北地區傳統住宅建筑的典型北京四合院為例,主要建筑物如廳、堂、長輩住房等,排列于中心主軸線上,附屬房則位居次軸,軸線上的房屋布局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側低”為原則,其方位設置并不是出于考慮朝向與通風,其用途安排也完全不必顧及動靜、潔污、主輔分離的功能結構,甚至其名稱也與實際的使用無關。一切秩序只恪守一個唯一的標準,那就是嚴格的倫理分區,其特點就是明確體現尊卑、長幼有序,男女、內外有別的人文倫理秩序。
1.3美輪美奐的倫理意境
中國傳統的倫理與美學思想強調“形神兼備”、“氣韻神動”,以“意境”作為各種藝術作品(包括民宅建筑作品)追求的目標。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構思,尤其注重將建筑的客觀功能與人的審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暢神達意,抒懷。我國傳統民居以其千姿百態的造型,意味深長的情境給人以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獨特印象。她的魅力,既表現在個體外部形象的構造形式、也表現在變幻萬千的整體組合氣勢,以及生動絢麗的色彩、裝飾和細部構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韻味的美學風格。
2缺失的又化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居住模式國際化已成潮流,世界各國以戶為單元的普通住宅樓已無本質上的差異,僅是建造標準因經濟狀況而不同。又由于大部分住宅建設項目給出的設計條件大同小異,尤其是量大面廣的多層和小高層住宅,有些設計者不作深入的項目研究,不去挖掘項目的特點,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設計,導致住宅千樓一面,缺乏個性和本土特點,失去了地域性的標志,失去了幾千年來形成的地方建筑風格,也淡化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這其中西風盛行,尤其是中高層和高層住宅似乎非洋不可,甚至連名稱都洋了起來,這在受外來建筑文化影響較深的城市尚有情可原,但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璀璨的歷史名城卻難以讓人接受。還應該指出的是,一些項目的盲目抄襲不僅失去了應有的特色,也背離了建筑項目應有的內涵,更無建筑文.化可言。
由于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如何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同現代建筑結合起來的課題。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輩建筑家將中國建筑史引向了系統的科學研究,但這個課題還不曾解決。經歷了30年代的“中國固有形式”、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后來的“民族風格、地方特色、時代精神”等建筑文化的探索,其前景仍舊不明朗。而近來,住宅樓市強勁的歐陸風更是虎虎吹來,一時間,美式洋房、北歐風情、法式設計紛紛登場,大有席卷整個樓市之勢。這使得復興傳統建筑文化的道路更加漫長而艱巨。建筑是屬于社會的.屬于人民大眾的。因而,要建造出有中國特色的建筑,需要建筑師、工程師、業主、開發商的共同努力和協調合作。梁思成先生曾對建筑系畢業生說過:“非得社會對于建筑和建筑師有了認識,建筑不會得到最高的發達?!缟鐣瞥?對建筑的)誤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設,然后才能發揮你們的創造力?!?/p>
3傳統倫理文化在當前住宅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
雖然將傳統建筑文化與當前規模化生產的住宅相結合的理論還不充裕,但通過透析蘊含在傳統民宅中的倫理功能,加之大量的創作實踐,我們還是可以探索出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可供參考。
3.1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倫理觀
像古村落這種山水田園般的人聚空間和生活場景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大大提升了人居環境的景觀層次和生存品質,在今天,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國。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這一觀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國所接納,并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住宅設計中,要體現可持續發展主題,就必須推行可持續傳承的文化主題,綠色建筑、綠色文化、綠色思想等都是我們應積極思考的新課題。住宅不僅是生活中的購物大件,更是人類文化主題中極其重要的創造地及承載區,只有在挖掘先人文化瑰寶的同時,融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主題思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是當前及未來住宅發展的新趨勢。
比如.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盡量保持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盡量靠近生態公園、山坡,充分利用項目的地理優勢及景觀資源。為居住者打造一個自然、綠色、環保、生態的居住環境;在建筑設計上將綠色引入庭院、引人住宅,比如將多層住宅的門廳擴大而布置成空中花園,把傳統的庭院由室外地面移至室內和空中。不但可以很好地實現庭園綠化從室外到室內的延伸,還有利于客廳和餐廳通風換氣、采光和降溫等室內微氣候的調節,改善了居室的居住環境;或者將花草叢中帶有微型水景的小品引入廳堂,既方便實用,給居住者帶來了綠色,又經濟實惠,避免了因制造庭園綠化而帶來的建筑面積。
3.2以“禮”還“理”的倫理秩序
如果說尊卑有序、男女有別的倫理秩序是封建禮制的產物,是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設置的宗法體現,那么,在今天,傳統的“禮”應順應時代要求,剔除不合理的家族倫理觀念,取而代之的應是以人文本、合理有序的“理”性秩序,變“禮”為“理”。在住宅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間中,這個“理”字主要體現為——尺度要適當合理,功能分區要清晰合理,交通路線要便捷合理。
3.2.1尺度適當合理
住宅是居住休養生息的安樂窩,其尺度應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親和感,不宜尺度過大,尺度過大形成的大面積、大空間不僅加大各項開支,造成個人經濟和社會資源的浪費,而且也失去了家庭應有的溫馨感。普通標準的家庭住房面積在120平方米左右.如設計合理就已很舒適了。住宅的進深與開間應根據住房面積的大小測算出最佳合理值:進深太大,內部空間采光通風條件差,進深太小出房率低,結構浪費,不宜保溫隔熱,室內空間也不好劃分:開間以大為好,可靈活布置各功能空間,大的程度要符合結構上經濟性的要求,開間過小室內空間窄長使用不便。各功能房間的面積分配要均衡合理:各功能空間除確保最低使用面積之外,還應使房間平面的長寬比例合理、房間形狀方正,以方便使用。層高則應根據戶均住宅面積和套內最大功能空間面積來確定。
3.2.2功能分區清晰合理
公共活動區、私密休息區、輔助區要分區清楚、位置得當,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擾、視線干擾、噪音干擾、氣味污染。要爭取臥室、起居室、廚房和衛生間的“四明”,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條件,保證住宅的衛生質量。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住宅功能空間將進一步細化。比如,隨著家庭辦公的出現,要求住宅中增加相應的工作室;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豐富,專用的家務室已成必須;隨著社會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家庭中設置陽光室供老年人休閑已成時尚;如此等等。
3.2.3交通路線便捷合理
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間的位置,可縮短戶內的交通路線,減少交通所占的套內面積。交通路線的長短還與住宅的進深與開間的尺度比例有直接關系,當比例得當時交通路線最短。
3.3富有地域特色的倫理風格
中國傳統民居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建筑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我們應從民居建筑中繼承經過長期檢驗后留存下來的寶貴設計遺產,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營造應用現代建筑材料和現代建筑工藝、滿足人民群眾現代生活方式、體現傳統建筑風貌的現代風格建筑。
(一)文化傳承的內涵
所謂文化傳承就是指文化在人類的任一聚居群落里的所有社會成員中所形成的縱向交接的過程。而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傳承一般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是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另一方面是指對民族傳統體育技術中所包含的民族傳統文化予以傳承,比如民族傳統體育技術所包含的進取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道德價值取向“上善若水”、和諧觀念“天人合一”以及公平意識“內外合一”等。
(二)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
所謂民族傳統體育是指以漢族為核心的華夏民族在各個歷史階段、神州地域的各個角落所展開的,負載著民族同一心理素質特征與審美觀念的,具備著豐富的民族傳統特征的所有體育活動的總稱,其通常被為三類,即健身、養生以及娛樂,比如我們日常所開展的武術、龍舟、舞龍、舞獅、摔跤以及秋千等活動都隸屬于民族傳統體育的范疇之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民族傳統體育既是一種標志性符號,又象征著一種身份,其不僅蘊含著整個民族的智慧與精神,而且還是民族振興發展的力量泉源。
二、文化傳承與教育之間的關系
文化傳承與教育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所謂教育就是指可以提升人類的知識與技能,并對其思想品德形成一定影響的一種活動,它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文化能夠連續不斷地傳承一代又一代,在對文化的傳承中具備著傳播、選擇以及創造的作用。教育發展至今,通常被分為三類,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對于學校教育而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及其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關乎學校教育的傳承,并對社會教育的傳承形成一定影響。同時,在教學模式中,技術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技術與文化又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不管是二者之間的關系,還是二者教學之間的關系,都是辯證存在的,對于文化及文化教學而言,技術及技術教學是基礎與助力,而對于技術及技術教學而言,文化及文化教學則是前進方向與目標,二者互為依存,互相發展。
三、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出現阻滯的原因
(一)利益價值的過度追求
價值是人類開展活動的核心因素,人類不管在開展何種活動前都會首先對活動的價值予以估量。由于人們未對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價值予以正確估量,導致教學指導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教學指導思想都是借鑒西方體育,被單純地當作體育課教授,使得原本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民族傳統體育越來越簡單,其中蘊含的感悟、修身以及娛樂的和諧理念與人文思想存在的空間慢慢縮減,導致民族傳統體育逐漸向競技體育發展,獲獎及利益成為了高校設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中心思想,最終使得學校在體育方面失去了文化傳承的功能。
(二)教學內容過于單一,缺乏實用性,與學生身心發展相背離
當前高校中現代體育課程發展得如火如荼,比如野外拓展、水上漂流、攀巖、跆拳道、柔道以及擊劍等,而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發展則與之相反,很少有高校會大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比方搶花炮、毽球、珍珠球以及藤球等。同時,從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的教師,其專業能力大都不足。就拿我國博大精深的武術來說,想要成為一名具備專業能力的武術老師,不但需具備長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要求具備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據調查表明,當前高校武術教師的武學造詣非常令人擔憂,真正武術出身的高校教師非常少,在所有武術教師中所占比例僅為9.85%。
(三)教學方法上過于關注技術教學而忽略了文化教學
教學方法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備的多元性價值被破壞,技術教學的關注度過高,擠占了文化教學的生存空間。比方,傳統武術被改造得與現代體操無異,不再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是變成了一種簡單的肢體動作。雖然許多大學生都熱愛武術,可是由于基本功的嚴苛要求、動作的復雜難懂以及成就的難以獲得,最終導致其學習熱情大打折扣。同時,在教學上,能夠把技術與理論完全融合的教師少之又少。這些都導致了文化傳承的停滯。
(四)人文知識學習的缺乏
高校體育教學中過于注重技術,忽視了人文知識的學習與培養。事實上,每一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象的產生都具備著特定的歷史與地域背景,如果對這些背景文化不了解,那么就無法了解這一文化現象產生時的人物理念,最終也就難以正確理解這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象所蘊藏的文化底蘊。
四、站在文化傳承的立場上構建新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一)確立具備深厚文化內涵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理念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理念應當與其它現代體育項目不同,需突顯其文化內涵,強調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依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及《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精神指導,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基本能力與實際身體情況,應把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和傳統文化教學集合在一起,傳授給大學生有關武術、養生、民俗體育以及少數民族體育的文化知識與技術動作,使其體育技能與傳統文化素質修養都有所提升。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措施,突顯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所具備的文化底蘊,借助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課程的開展,不僅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而且還促進其向心全面發展,使其真正了解到中國傳統民族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創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民族傳統體育具備著非常豐富的內容。針對當前高校已經設立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以及適宜在高校開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予以分類整理,主要包括四大類:一是武術類。其中主要包含長拳、太極拳以及傳統拳類等;二是養生功法類。其中主要包含五禽戲、八段錦以及易筋經等;三是民俗體育類。其中主要包含舞龍、舞獅、中國象棋以及跳繩等;四是少數民族體育類。其中主要包含博克、珍珠球、毽球以及木球等。四大民族傳統體育類項目極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因此,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時,需在內容上彰顯出文化底蘊,不同的課程需開展與之相應的文化教學。比方:教授武術課程時,需講授武術文化知識,比如武術門派的分類、服裝器械的差別等,并且需加強武德教育,教授學生“習武先習德、尚德不尚力”,要求其懂得“尊師重道”“寬容有禮”,以此培養其優秀的心理素質能力與道德水平。教授養生類課程時,需結合我國養生文化,比方飲食、修心、起居以及勞逸等。民俗體育類與少數民族體育類課程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背景與地域特色,代表著我國各個地域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以及民情風俗等形態,因為這些體育項目頗具娛樂性,因此,在高校體育課程開展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穿插教學。如此,不僅提升了課堂氣氛的活躍度,而且還能令學生們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使其了解到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的人們所具備的精神面貌、文化特征以及風土人情,促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國民俗文化最原始、最樸實、最和諧的魅力。
(三)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措施,彰顯出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底蘊與特色
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課程時需以健身養生及休閑生活為目標,如此,既能令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又能令其體味到我國傳統文化所帶來的趣味。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手段與措施應予以創新與改良,只有拋棄原本統一的、單一的類似于競技體育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才能真正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彰顯出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底蘊與特色。教師在教學中可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性別、年齡、愛好以及技能等,借助不同的手段,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指引其學習的方向。即便是針對同一課程,教師也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與動作技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借助原有的直觀且生動的教學措施外,還可借鑒當前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加上課內、外的協同教學手段,以此提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能真正懂得這些文化知識,掌握這些動作技巧,令其真正了解到民族傳統體育及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創建一套具備科學性與合理性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傳統文化;精神文化;傳承
(1)目前,中西方文化正處于大規模地交匯、碰撞與整合的新的歷史時期。西方文化中具有許多寶貴的、為中國所十分稀缺和需要的成果,諸如科學技術、市場理性、法制精神、個性發展、創新智慧等等,我們需要很好地消化吸納。同時,西方文化有一些糟粕需要防范和清除,諸如極端個人主義、悲觀主義、物質消費主義等等。而目前的中國人深受西方不良文化影響,特別是西方的物質消費主義思想。
在中國,到咖啡館喝咖啡被認為是一種時尚,在西方國家喝咖啡只是家常便飯;“哈韓”現象普遍存在,以致被認為是時尚潮流。這種影響還表現在藝術追求方面,年輕人愛尋求刺激,把一切都看作是游戲。他們喜歡美國大片,導致中國名導演也是迎合西方人的胃口來拍電影,追求宏大場面,而不追求實際內涵。酒吧搖滾樂近年特別流行,歌手邊喝酒邊唱歌,那些到酒吧喝酒的人,也是不分年齡,一律瘋狂。
由此,審美距離和心理距離消蝕,藝術變得越來越粗俗和越來越不可理解,并直接導致了兩種傾向:一是媚俗,走的是大眾趣味、時尚趣味的徹底庸俗化之路;二是孤芳自賞,走的是一味抽象化之路,使藝術成為一個個很小的圈子內的人才能理解的東西。
當社會快速發展時,很多人表現出心態失衡、浮躁。這種沒有含金量、沒有內涵的快餐文化,只是滿足了人們一時的需要。大家極端地追求物質享受以及快餐文化,缺乏理性的文化支撐。所以,在經濟快速發展、工作壓力加大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幸福的感覺。有經濟學家調查發現,在全世界,東南亞人的幸福感最低。這其中,中國人的幸福指數下降得最快。[1]精神空虛、幸福指數下降,失去了主流價值觀,一些人的道德開始滑坡。幾乎每天我們都可以從新聞中看到一些人沒有正義感,失去了同情心,在罪惡現象的面前一個又一個地扮演著看客的角色。最有害的是,一夜暴富引領著社會價值觀?!俺?、惡搞等現象是當代經濟大環境下人們價值觀畸形嬗變的突出案例。一旦主流和傳統道德被邊緣化,社會就會陷入價值失調和道德焦慮。
據了解,在美國,很多人一周都要義務工作四個小時,去小學、養老院等地方做義工。在發達國家,道德觀念、信用制度、公益事業以及民主法制之間相互補充。如果在是與非的價值判斷上沒有主流價值的導向,一個社會的道德生態就會陷入一盤散沙、一片沙漠。我們在對待宗教的態度上,大可不必將其與主流社會的取向完全對立。我們甚至還可以考慮,人們的基本道德底線教育可以由宗教來承擔。
(2)中國目前處于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時期,要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需要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對西方文化,我們過多地借鑒吸收了其形式方面,模仿味道相當濃厚,但卻缺少真正的時代精神體驗;而對待民族文化傳統,我們往往在一種符號和包裝意味上認同傳統,而傳統文化的真正精神卻仍有待發揚光大。
在社會轉型和全球化背景下,傳統節日文化的復興與創新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契機和有效方式。鑒于目前我國法定節假日體系的實際情況,保護傳統節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給除夕、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主要傳統節日增加法定假日。[2]
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這種傳統的節日文化代代相傳,在民間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這些傳統節日,也歷來被人們所看重。因為傳統節日是聚集民族情感的一個載體。民族感情彌足珍貴,將其弘揚、彰顯,對于促進民族認同、增強歸屬感,是十分有益的?!斑^傳統節日”,過“年味濃”的春節,則是抒發這種情感的一個機會和手段。節日里,人們沐浴在傳統節日文化的氛圍中,品嘗傳統美食,回味民族歷史,講述文化傳統,使人們的情操得到陶冶,關系更加密切,家庭愈加和睦。
以春節文化來說,其實它含有很豐富的內容,其中春節前的臘月,就有著很多的“說頭”:臘八要喝“臘八粥”、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七寫對子、二十八貼窗花、除夕晚上的年夜飯等等。這些“說頭”中,有傳說、有故事,蘊含體現著一定的文化知識。如習俗文化、禮儀文化、節慶文化、孝文化、餐飲文化、書法、剪紙文化等。這些文化有著豐富的內容,有著很高的品位。目前,春節放假日期一般從初一到初七,也有人提出應從大年三十開始放假,因為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全家團圓是必不可少的。
許多中國傳統節日與其本質和內涵漸行漸遠,春節成了“送禮節”、清明成了“燒紙節”、端午節成了“粽子節”、中秋節成了“月餅節”了。近年來,在城市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影響下,在洋節日的沖擊下,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所展示的文化內涵,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和社會功能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節日的商業化和同質化傾向嚴重,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和社會功能也越發單一了。
不少國人對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及其文化持否定態度,至于民間慶祝傳統節日的“八仙過海”、“踩高蹺”、“跑旱船”等傳統習俗,也一律被歸納到“迷信、落后和愚昧”的范疇;但是,他們卻異常熱衷于慶祝洋節日,目的是為了感受洋節日的“浪漫、激情和豪放”的氣氛??偠灾谀承┤搜壑?,但凡來自中華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及其文化就意味著“迷信、落后和愚昧”。而來自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等節日,統統被列為“浪漫、激情和豪放”的化身,屬于人類文化進步的代表。這種狀況有待國人深思。
中國傳統端午節,總被國人當“粽子節”在度過,結果被韓國人搶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對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并得到了國際認同,對于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3)不少有識之士意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衰退問題的嚴峻性,紛紛發出了提倡民族文化自覺性的呼吁聲。但是,沒有消除某些國人因崇洋而產生的民族自卑感,進而產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持著扼殺、自毀、自滅的態度,又將如何發揮并提高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會不會必須先“出口”然后才可以轉為“內銷”?
當下中國文化氛圍和品味并不比西方強,某些方面甚至更差。西方有基督教文明,這是西方的傳統文化,而且源遠流長,同時滲透在很多方面。很多人把宗教等同于迷信,這是對中世紀宗教的傳統看法?,F在基督教已有了很大變化,美國大多數人把它看作傳統文化,宗教色彩已逐漸淡化。
東方文化講究精神文明,中國精神文明更是源遠流長,而現代西方人則偏重追求物質文明??墒?,目前中國物質文明發展很快,而對精神文明的重視還趕不上西方及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精神文明早已存在墮落趨勢,很多海外有識之士呼吁用東方文明來補救西方文明,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用于西方精神文明的重新構建。當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加以重視的時候,外國人卻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紛紛要求開辦孔子學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雖然說孔子并不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但也包含了很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
武漢電視塔(曾是江城人民引以為榮的塔)上面曾經出現的洋煙廣告讓有中華民族意識的中國人看著很不是滋味。這類廣告若出現在巴黎埃菲爾鐵塔上,必定會引起民眾公憤??梢哉f全世界對香煙廣告一般都有限制,何況在民族精神象征之處。不久之后,有關部門來檢查,洋煙廣告才撤了下來。
由此可見,對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我們不能采取順其自然、無所作為的態度。
從中國首個文化遺產日的正式啟動到《長城保護條例》的實施;從祭孔大會到新儒學,從漢服熱到私塾熱,孟母堂事件使得學者、教育部門和民間全被卷了進來?;貧w傳統文化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訴求。
(4)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身份標識和文化記憶,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獨特的、多樣性的傳統文化是國家立于世界的重心。任何傳統藝術形式都會隨時代變遷而變化,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獨特的哲學觀和審美觀,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對現代世界有著積極意義。[3]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表示:如果我們摒棄偏見,靜下心來整理自己的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內向的深入挖掘,就會認識到傳統文化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之一,它對提高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作用,將不亞于經濟和科技。
1)警惕文化糟粕,營造一個清潔的文化氛圍。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炒作“名人”隱私、網絡、“惡搞文化”等如今已經成為“流行文化”;除此之外,當下戲說歷史的電視劇火爆,其實也是在惡搞歷史。這些必需引起我們的警惕。這股“惡俗風”是一些精神“毒藥”。雖然一個民族需要幽默和笑聲,但必須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文化內涵,現在什么都可以拿來娛樂,什么都可以毫無禁忌地隨意歪曲、取笑,很多的“娛樂”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傳統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經不復存在。如果中國人最基本的正義感和道德觀丟失了,久而久之,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會被毒害。
2)使全體國人樹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快文化立法。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必然體現為民族文化。要避免傳統文化水土流失的現象,首先應當喚起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使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樹立文化自豪感,這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政府、社會、學校、新聞媒體、出版部門、文藝社團都要想方設法。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禮儀、飲食、建筑、服飾等,它們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了解歷史、教育后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功能。二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江蘇、浙江等地于2006年已相繼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3)現代傳媒的決定作用與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德國波恩大學漢學教授顧彬評價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國人對當代文學失望之際,2006年我們又經歷了傳統文化的回歸和持續升溫。由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造就的“學術明星”掀起了一輪輪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歷史和哲學的讀書熱。他們的講稿一經出版就銷售一空。女學者于丹的《于丹〈論語〉心得》首印60萬冊,首日銷售超過一萬本,刷新了易中天《品三國》首印55萬冊的紀錄。
調查發現,之前人們自覺讀《論語》《莊子》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非常少,經過于丹的闡釋,人們的興趣提高了。學者從深居書齋到電視明星轉變的過程中完成了傳授方式的革命,電視講座因此成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和傳播方式,是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結合的勝利。由此引人思考如何振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從前總有人空喊要振興中國傳統文化,可是效果不顯著。有人甚至由此評價如今的中國人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一代不如一代”。弘揚傳統文化,有一個采取何種形式的問題。采取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接受起來就比較容易。且不論于丹等諸位學者的講演引起了學者褒貶不同的評價,傳統文化借助于現代媒體進行傳播永遠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途徑。因此現代傳媒對于人們的精神文化所起的引導作用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4)正確對待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文化傳統大部分是保留的。日本、新加坡發展了,但它們把傳統文化保存得很好,也保存了很多中國文化,因為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已溶合到他們的民族文化中。利用傳統文化中的有用的東西來促進現代化,這是很聰明的做法。滌蕩舊社會的污泥濁水,決不意味著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
北京本是歷史名城,但現在已被鋼筋水泥淹沒了;而巴黎、柏林的老建筑則保存得很好;法國古老的拉丁區至今風貌依舊。而中國摧枯拉朽地拆毀了老建筑,這的確是一個讓人感到遺憾的事實。
提倡精神文明重建,發揚中國固有的優良傳統,在任何時期,都要吸收西方人文主義的優秀成分,再加上今天新的創造,三點結合起來,以我為主,以今為主,就可以做得更好。由于長期以來對傳統文化的偏見,使我們不能正確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
5)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歷史上曾有兩種片面觀點:一種是把傳統文化當作現代文化的障礙,恨不得把傳統文化徹底消滅;另一種是對傳統文化的頂禮膜拜,把傳統文化神奇化。
在建設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應具有健康、積極的心態,發掘古今中外各種文化的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我國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經濟、文化、科技已有舉世矚目的發展。因此,在文化上應該和在經濟、政治、外交上一樣,無需顧慮重重,要有勇氣實行“拿來主義”,把古代、近代、外國、中國的一切傳統文化中的東西,凡對我們有用的都拿來,統統為我所用,加以吐納、吸收,以重建世界上最優秀的精神文明。
參考文獻:
[1] 唐旺盛.幸福指數為什么不能取代狂熱的GDP崇拜?[N].中國經濟時報,2006-7-15.
[2] 黃濤.保護傳統節日文化遺產與構建和諧社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