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民居建筑文化的形式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古鎮民居建筑的線形美
(一)直線美
直線隱藏于建筑的墻體、柱梁和門窗等。例如長扇落地窗中的邊框線、門板線、窗欞線。以窗欞為例,窗子作為建筑的眼睛,在民居建筑中起的主要作用為采光和裝飾。窗欞由長、短、粗,細不同的木線條構成,形態各異,長短不一。建筑中的線條構成既抽象,又直觀,這些線條看似簡單,但其結構設計巧妙、合理,同時寓意深刻。例如常見的冰裂紋窗欞圖案(如圖1-3所示:)。冰裂紋的來歷為數九寒冬,冰凍三尺,執棒槌或石頭砸其上,冰面就會嘎然一聲,出現許多炸裂開的白色紋路,這種紋路人們稱之為冰裂紋。冰裂紋最初在瓷器上呈現,應用于家居設計和建筑設計中用短直線交錯構成不規則的幾何形構成窗欞形式,居住者們借此寄托一種美好的愿望。梅花紋飾的運用也較為常見,其花紋主要是榫接和透雕的技術加以制作,用簡潔的幾何形構成猶如梅花片片,層層疊疊,強調居住者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此外,還有菱形、井字紋、丁字紋、萬字紋、夔紋等,其中萬字紋和夔紋分別承載著萬壽無疆和望子成龍的心愿。這些圖案均由精巧、挺直的木線條構成,事實上,是追求實用價值的結果。因為窗子作為建筑內部的采光通道,在不失美觀的前提下必須最大可能地引進光線;與此同時窗子起著借景的作用,每個窗欞中呈現的風景不盡相同,窗欞便成為溝通人與自然的媒介。直線簡潔、剛毅的特點在馬頭式風火墻的設計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浙北古鎮地少水多,古代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以水為生的水鄉古鎮,寸土寸金,在鱗次櫛比的建筑中,為保護自家建筑免收火災,在建筑山墻上建起階梯式的墻壁(如圖1-4所示)。這些墻壁就是現代意義上的風火墻,其階梯性的延伸至屋脊之頂給人們有視覺的穩定性和上升感,在與垂直地面的墻角直線形成呼應,長短錯落分布,打破了白色墻面的平靜,使得建筑簡單的造型變得豐富,建筑中一排排的直線如同五線譜,風火墻的延伸如跳動的音符,前后左右有節奏地變化,與流淌的河水形成靜與動的對比,一直一曲,虛實相間。
(二)流線美
流線的美來自于自然的造型。流線本身代表著曼妙柔和、雅致。在浙北水鄉古鎮民居建筑中的流線主要體現在建筑中的山墻上。山墻的構造形式常采用在墻頭上蓋瓦做背平面的形式,主要特點是在山墻頂部做成半圓形罩于山墻上,高出屋頂,順著山墻的坡度變化而逐漸緩緩下行,至屋檐處挑出,放眼過去猶如一條飄帶在半空中,充滿了生命張力。因為形式樣子像觀音菩薩的帽子,俗稱觀音兜。有吉祥之意在浙北水鄉古鎮建筑中常見有兩種觀音兜形式:一是傳統式觀音兜,其特點是線條簡潔,順著硬山頂山墻的形狀構成一條完整的曲線,其特點精巧、修長,有飄逸之感(如圖2-1所示);二是巴洛克式觀音兜。巴洛克式觀音兜流行于清末民初寧波建筑中,是中西合璧的寫照,清朝末期受西方建筑的影響下,商人思想開放,開始逐漸接受外國文化,在建造私宅時請歐洲設計師進行設計,這些外來的建筑師根據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把觀音兜做成帶肩式、加入裝飾小雕塑,變得渾厚而略顯粗壯,缺點是形成的線條不夠流暢、略顯笨重(如圖2-2所示)。民間一說觀音兜來自于傳統捕魚的網兜,因為形狀像觀音戴的帽子,俗稱觀音兜,用于建筑上有祈福豐收;同時起到隔離火的作用。觀音兜在屋頂形成的曲線是浙北水鄉古鎮民居建筑群中的一大特色,其與建筑形成大量的整體方正、棱角分明形成對比,同時與河流的自然曲線相得益彰,起防火作用的觀音兜曲線變化使建筑有了動感,條條曲線凌駕于屋宇之上,像展翅飛翔的鳳鳥,翩翩起舞,為樸素而寧靜的古鎮增添了活力。
(三)弧線美
在西晉時期建筑師就將弧線應用在石拱橋上,目的是減輕橋面的承重。浙北水鄉古鎮建筑在使用弧線應用主要是用于拱券門和山墻,主要為了實用和承重的作用;其次才是美觀因素。拱券門中弧線是應用最多的,如出現在廊棚的下的過街門,隨著廊棚的高低而弧線不盡相同(如圖3-1所示)。另外在建筑屋檐山墻上還運用了弓形弧線(如圖3-3所示),主要是因為建筑第二層向外伸展,需要緩解房梁的壓力而建造,它的設計原理與橋拱和大型建筑中斗拱的作用類似,但比斗拱簡單、用的材料以磚為主。弓形弧線處在建筑的山墻之下端,一般為對稱而立。在建筑造型上增加了弧線的運用,一是豐富了建筑的造型和視覺語言,二是擴充了古鎮民居建筑的使用空間。
二、古鎮民居建筑的色彩美
《考工記》十一章講到“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明確了色彩的涵義和色彩運用的法則及色彩搭配原理。色彩的宗教和政治含義也決定了民居建筑色彩的應用法則。色彩艷麗用來形容富貴、華麗;色彩淡雅、用來形容樸素、大方。建筑是人們生活的最為重要部分,在等級制度統治下,建筑也因為身份不同而建造規格有所區別,如清代建筑制度,宮廷用黃色、貴族宅邸用紅色、官宅用黑色、民房不著色。嚴格的用色制度直接影響了現存浙北古鎮民居建筑的色調以無彩色系為主,灰磚、黑瓦、粉墻、原木、青石為基調。而且色彩均是建筑主材本色。青磚、黑瓦、麻石、白色的墻壁、灰色的瓦頂格調統一(見圖4所示)。建筑中輔材的一次加工、不施粉飾的材料與樸素的建筑造型融為一體,和諧統一,使得水鄉古鎮房屋顯得莊嚴而肅穆,寧靜而自然。與清澈的河水一起建筑整體顯現一種清新、樸素、自然之美感。絢麗的色彩賦予宮廷建筑的雍容華貴,使人們感到緊張;樸素的色彩卻賦予了民居建筑淡雅、清爽,給人們輕松愉快之感。黑白灰無彩色的運用,還給古鎮猶如國畫般的意境,充滿了意境和神韻。同時,這些色彩特點決定了水鄉古鎮那種特有的沉穩和格調雅致;與江南煙雨蒙蒙的天氣、宛如玉帶的青青河水輝映成趣,相得益彰,頗具詩情畫意之美,構成一幅宛若天成的水墨長卷,給觀賞者予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三、古鎮民居建筑的肌理美
古鎮民居建筑自然,沉穩。沒有復雜的斗拱結構,也沒有華麗、奪目的色彩,即使在艷陽天下他還是顯得那么地寧靜,這種外感是由建筑外在的形式決定的。古鎮民居建筑材質由原木、麻石、灰磚瓦和白粉墻構成。這些材質沒有過多地雕飾,以簡潔取勝。工匠和建造師們師承自然,古鎮整體上統一,如有原木構成的長廊柱子,雖沒有裝飾花紋和油漆,但并不粗糙,木材自然紋理卻有幾分人情味。地面有青磚和麻石構成的鋪地,有些磚被磨得高低不一,大小各異,但色澤依舊清新。與粘土燒制而成的磚比較,麻石卻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石頭中黑芝麻一樣的斑點與當初開鑿石頭留下的凹凸不平的肌理更加協調。視線從地面轉向屋宇之上,歷經風吹雨打的灰黑色瓦礫像古老的市河表面激起的漣漪,層層疊疊有節奏地排列著,與經歲月沖刷、黑白相間的斑駁粉墻更加統一,充滿了古香古色的味道。建筑材質本身也是古鎮滄桑歷史變遷的寫照,經過歷史的沉淀,木材、石材、墻體、磚瓦的色澤和質感變得更加深沉,材質的陳舊使古鎮的建筑、小橋、市河也顯得分外老成,這些曾經記錄古鎮生活、百姓故事的古老建筑、街巷、古橋和石板路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和回味。建筑材質樸實無華,不加雕飾,樸素、自然,恰與古鎮人們的低調、勤勞和簡樸相映成趣。
四、建筑結構設計與形式美的關系
建筑天衣無縫的結構離不開精確的計算方法,而每一處富含寓意的形體不能脫離別具匠心的設計和精湛的制作技藝。浙北水鄉古鎮建筑中的形式美在于造型結構中窗欞、墻體、風火墻構成的線形、黑白灰色彩以及樸素無華的材質。形式是人們了解古建筑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一個窗口,古鎮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傳達著不同的思想情感,蘊含著不同的含義。現代人們通過古鎮建筑線條可以身臨其境地體會古鎮民居建筑的簡約和雋秀之美,通過色彩能明白時代政治制度與等級區別,通過材質的肌理和質感能使我們跨越時空感受古鎮滄桑的歲月。
建筑中的形式與結構是融為一體的,不能拋卻形式,獨立運用結構;反過來脫離結構的形式反倒使建筑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如果只講究結構實用而拋棄形式美,那么建筑會失去其最寶貴的生命,無文化可談,形式與結構是建筑造型的根本,缺一不可,互為支撐。
本文作者:張新克單位:嘉興學院設計學院